《孟子》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一梁惠王上
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大人民痛苦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达到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基础。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卷二梁惠王下
一本章和第2章、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二强调“与民同乐”
三孟子认为,大国对小国应以仁者的态度,尊重小国,不引起小国的疑虑,这样可以保有天下,这是仁者乐行天道。小国对大国应以智者的态度,安于小国处境,不与大国对抗,这样可保有国家,这是智者敬畏天道。如此,大小国家能和平相处,这就是“仁”的实现。四强调“与民同乐”。孟子提出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五阐述“王政”内容,指出实行“王政”应“与民同欲”。同时,孟子不是“禁欲论”者,而是“节欲论”者:①肯定人欲的合理性;②主张满足人欲,与百姓“同之”,一方面国君要节制过分的奢欲,一方面要满足老百姓的欲望。
六主张君王应勤政爱民。
七针对用人和杀人问题,提出一个“慎”字。强调要认真仔细考察。体现的原则:一是主张“兼听”,反对“偏听”,尊重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二是尊重事实,即使是对大多数人的意见也要经过事实的验证。
八反映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九孟子提出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孟子认为使用人才应尊重人才,让人才学以致用,而不是让人才“姑且舍女所学而从我,也就是不要按照国君的主观意图来办事。
十反映孟子的战争观。孟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因此,他把战争是否应当进行的标准和是否有利于老百姓联系在一起。
十一重申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救人民,而不是占领土地。
十二用现实的教训告诫邹穆公,说明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十三小国应该团结百姓,独立自强,而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即使最后失败了,但虽败犹荣。
十四只有行仁政,致力于国家的长远之计,这样也许能够成功。
十五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像太王那样,放弃滕国而出走;二是“效死勿去”。但能实行的只有“效死勿去”,就是希望滕文公能推行仁政,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有可能成功。
十六孟子此时已经七十多岁,已达到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因此,对于鲁平公不见自己这件事,孟子一不埋怨鲁平公,二不埋怨臧仓。他认为,一个人要做什么,是有一种力量在支使他;一个人不做什么,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
卷三?公孙丑上
一反映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思想。孟子从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实行王道的条件进行比较,认为“古”难“今”易,因为当时齐国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广;而是民庶;三是民心向往王道。齐国如果能够借助有利条件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则易如反掌。当然,孟子的言论也过于理想化。
二前一段论述养气,后一段评论孔子。
1 孟子说的不动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志、情绪。他认为一个人面对名誉、地位和功名利禄能不动心的根本是养成浩然之气,而这首先必须养“勇”,是仁者的“勇”,是大勇。孟子还把告子的不动心和自己的不动心进行比较,通过揠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养浩然正气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2 关于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的第一圣人,孟子不愿意和孔子的高足,甚至是颜渊并列,也不愿效法伯夷、伊尹,俨然以孔子第二自居。
三比较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孟子认为霸道是靠武力征服,人表面服从并不心服,而王道则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因此,只有依靠实行仁政,才可以称王天下。
四孟子主张国君要重视人才,勤政爱民,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防范于未然。提出了三项实行仁政的政治措施:1“贵德尔尊士”;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3“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五孟子提出实行仁政的五项措施,认为实施了这五项措施,可无敌于天下:士、商、旅、农、氓,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这符合了孟子先富后教的思想,也就是先得民心,才能无敌于天下。
六孟子阐述“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的学说、“王道”、“仁政”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1“四心”说及“四端”说;2“四心”“四端”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3天赋善性,天赋道德;4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的培养。
七孟子强调的“反求诸己”,首先应该为“仁”,然后才能知耻,才能做到“反求诸己”。“反求诸己”体现了孔子的“为仁由己”的思想。
八孟子的“与人为善”是指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把它吸取过来,以完备自身的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与人同”。孟子强调的是大家一起为善,而不仅仅是一个人为善,或仅仅是帮助别人为善。
九孟子批评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反映了孟子用世心切,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相应的措施,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卷四公孙丑下(人心向背;士人的修养)
一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天时和地利,而是人和,表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侧面。二孟子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仅是表现在礼节形式上。他提出了两个观点:①臣的恭敬不应该只在礼节形式上表示恭顺,而是表现在“责难”和“陈善”。②君的珍贵,不应表现在地位的优越上,君对臣要“尊德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