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方诗歌比较ppt课件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7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 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 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 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 标题由此而来。
语言极朴素、平实。
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 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 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2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3
相同点一:词句提炼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 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 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 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
4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常省略人称和主 语
16
不同点四:语言风格
中国:委婉,含蓄, 西方:热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放, 淡远,空灵的风格, 激烈狂野的风格 , 常喜欢写意的刻画 总是竭尽渲染夸张 某种情景,并由此 之能事 景烘托某种情感
17
比较下面这组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5
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米沃什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 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中英诗歌对比赏析·中西文化差异
思考问题
• 对比两首诗意象和意境?
• 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 • 如何体现中西方不同文化?
比较中英诗歌(二)
• 陆游 《卜算子· 咏梅》
• 威廉·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又名《水仙花》)
陆游
•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 观,号放翁。一生勤学不息,写 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 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 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 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 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 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 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 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 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 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Darkness settles on roofs and walls. But the sea, the sea in the darkness calls; The little waves, with their soft, white hands, Efface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s, 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 The morning breaks; the steeds in their stalls Stamp and neigh, as the hostler calls; The day returns, but nevermore Returns the traveler to the shore. And the tide rises, the tide falls.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
汉语诗与英语诗翻译欣赏之比较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歌往往以其精炼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
汉语诗、英语诗的欣赏也不是一件易事。
英语诗歌在其一千多年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诗体。
这些诗体都有各自的规律、音韵、主题和表现方式,它们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诗歌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它敬而远之,觉得诗歌晦涩、奇怪,难以理解。
欣赏诗歌就要欣赏语言的节奏及形式特点,欣赏诗歌格律的韵律、音节及句式。
不管英语还是汉语诗歌,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句子中的排列,其目的是为了声韵和谐。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能产生声音回环的美,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汉语诗歌行中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也能产生音乐美的听觉效应。
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的诗歌种类,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独有的习惯和风格。
1)汉语诗歌的格式韵律、音节、押韵很规范。
而英语诗歌的韵律、音节格式变化很大。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又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如:波西·比希·雪莱的《Music,When Soft V oices Die》(《轻柔的声音寂灭后》):Rose leaves,when the rose is dead,Are heaped for the beloved’s bed;And so thy thoughts,when thou art gone,Love itself shall slumber on.根据英语诗歌的优美韵律,按汉语诗歌的韵律翻译如下:情人,玫瑰花凋寂,在你的床上堆积;你的爱,你的思恋,你去后,还在床上安眠。
同样的韵律、音节格式在汉诗中也有。
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2)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它的跳跃性很大,一般对具体的形象描写,要让读者产生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而表现出来。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自古以来,诗歌是表达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
下面我讲通过比较纳兰容若的诗词风格与雪莱最著名的《西风颂》来探寻中外抒情诗人的相同与差别。
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作家的各种知识、观念、情感、意愿都要参与其中,社会生活的各种普遍原则、规定、习惯、风俗也会通过作家的意识而参与其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外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是相似的,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纳兰容若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诗歌堪称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李白以豪放不羁的文笔蜚声中外,其很多作品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其中《望庐山瀑布》更是被称作七言绝句之首。
有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文从诗歌的可译性出发,着重从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对《望庐山瀑布》的几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标签:《望庐山瀑布》诗歌可译性汉英语言差异中国古典诗歌文字隽永,意境深远,与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相比文字简练,内容含蓄,有人称赞其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基于此,各种语言版本的李白诗歌便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英译本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
但是,要从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把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意境英译出来,难度不容小觑。
笔者认为,在翻译诗歌时译者的任务就是进行“移植”,即用另一种语言把诗歌的神韵翻译出来,让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
本文以著名学者许渊冲、王守义&John Knoepfle(以下简称为王诺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原诗和译诗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内容差异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
而内容即指作品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文字的叙述,在说明和描写之中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立场、所流露的感情等。
译诗应首先忠于原作,译出作品的内容应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一致。
在翻译诗歌作品时,刘重德认为我们应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信达切)。
”[1]刘认为在这三者中,“信于内容”应排在第一位。
著名学者许渊冲也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2]分别由许渊冲与王诺合译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英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内容。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承载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传统和精妙美学。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诗经》的英译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中的趣味和魅力。
我们需要明确翻译美学的概念。
翻译美学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特点和风格,力求在翻译中保留原作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对于《诗经》这样一个具有浓厚诗意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翻译美学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诗经》中选取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分别对比其英译版本,分析其中的翻译美学特点。
首先选取《诗经》中的《采蘩》一诗,原文如下:采蘩采蘩,載扬威哉!甫折强者,昭仪柞棫。
匪折强者,昭仪未殆。
这首诗歌以采蘩的形式抒发了对昭仪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女性美丽和高贵的赞赏之情。
针对这首诗歌,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的英译版本,分析它们的翻译美学特点。
首先是一种比较直译的版本:Gathering and gathering, a carriage of dignity! Hard to stir a strong person, the bough of the royal carriage. Not hard to stir a strong person, the bough of the royal carriage is not yet sapped.这个版本在翻译时保持了原诗的结构和韵律,但是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其译文显得略显生硬和呆板。
这种直译虽然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风格,但在美学上稍显不足。
接着是一个更加注重诗歌意境和美感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翻译时更加注重了原诗的意境和美感,用更贴合英文表达习惯的词语和句式,使诗歌的美学在翻译中得到更好的呈现。
弥补了直译版本略显呆板的不足,更加贴近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比不同的英译版本,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美学在翻译《诗经》时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结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审美观念,使诗歌在翻译中得到更好的呈现。
比较文学中西诗歌比较
一、诗歌My Lost Youth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long thoughts.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作者介绍1.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
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
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有《竹山词》。
三、诗歌赏析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中西方诗歌比较
内容——爱情
再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可是,我敢指天发誓, 我的爱侣, 胜似任何捧作天仙的美女。
足以见得,西方爱情诗歌表露更加直白 ,情感的对象也较为不羁。
内容——爱情
除了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在类型上 ,中西方爱情诗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爱情诗除了对自己妻子的爱情 ,还有一部分是对青楼女子的情感,而这 一部分更加浪漫和热烈,表达相对奔放并 不会太过萧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词语——叠词运用
再如李白的《秋浦歌》: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唐著名诗人王建的《宛转词》: 宛宛转转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莫莫离人家。
内容差异的原因
古代西方文明产生于爱琴海沿岸的多山地带 ,土地贫瘠,生存环境狭小,这注定了他们要形 成靠海上捕捞和海上贸易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文 明。在广阔的海洋上漂泊,与风浪搏击磨砺了他 们过人的胆识和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而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个人的胆识魄力和智慧技巧往 往决定着事情成败,因此他们形成了个人主义的 民族精神。而在生存空间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 调和之时,他们就发动战争,夺取土地、财富、 美女、奴隶和牲畜。古代西方的社会政治关系本 质上是一种赤裸裸建立在私有财产上的非血缘性 的单纯的契约关系,因此战争与血缘道德毫无关 系,不受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加之民族性格中 的勇武尚力因素的存在,体现在作品中就是对战 争和英雄人物阳刚之美的无节制的渲染。
音律
这首诗是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由于英语是拼音 文字, 整首诗虽然韵脚按abab, cdcd, efef, gg 排列, 读 起来朗朗上口,但做不到整首诗一韵到底,也没严 格地押行内韵和头韵。
美学框架下中西诗论对比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并谈 到了诗的激发作用 : 举世 闻名的荷 马和堤 尔泰俄斯 的 “
诗歌激 发 了人们 的雄心 奔赴 战场。 后来 , 的学者 强调 文 ” 有
艺的感染力 , 如郎加纳斯 ; 有的认为诗可以; 而席勒认 为
面则未加细究 ,而这正是本文的 出发点( on o dp r r) pit f ea ue 。 t 王 国维说 :“ 疆界所存 , 徒在语 言 文字而 已。苟人 于其所 非 知 于他 国者 , 虽博以深 , 然非 老于本 国之文学 , 则外之不能喻 于人 , 内之 不能 慊 ( 笔者 按 :满 足 ) 己 , 兹事 之 难 能久 诸 盖
一
、
中西美学文论传 统的异同
收 稿 日期 :06— 2—0 20 0 8
美的社会 意识形态。在 阶级社会 里 , 文学受到一定社会 的经 济基础的制约 , 同时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 。但这种作用 不是直接 的, 而是 间接的 , 是通过 人们 的感 情 、 思想 的变化 , 进而对现实发生影响 的。同时 , 由于文学 用形 象反 映生活这
研究方 法 , 以本 文试 图通过着 重 比较美学 传统 和诗论 来 所 探究译诗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进行 翻译活动 的一般规律 。
只要通过审美教育 , 社会就 可以得 到改造 ; 别林斯基 、 车尔尼 雪夫斯基等人 则认 为文学是 “ 生活的 教科 书” 强 调文学 对 , 人 民群众 的启蒙教育作用 。
马 克思 主 义把 文学 看 成 是对 社 会 生 活 的审 美 反 映 , 审 是
并对 其对 比研 究是势 所必然 的 ,而且 比较研 究又 是常新 的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本文旨在探究唐诗的意象意境翻译的中西思维差异。
以汤显祖的“游子吟”为例,对英文翻译中的不同思维形式进行比较。
西方诗歌的思维具有抽象的、单一的特性,而中国的诗歌思维有着多元的、具有诗意的特性,它们在折衷的规范性语言中显现出更丰富的意象意境。
作为一首来自宋代唐宋时期的唐诗,汤显祖的“游子吟”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游子的出行旅行,绘制了航海上阴霾、朦胧乌云交织的意象。
中国哲学家孔子认为,一切礼仪皆有其道理,这一思想纠缠在“游子吟”中,把古人的渐进式思维映射在旅行过程中,表达出一种大观意识的和谐,从而展现出中国文学的晦涩隐秘。
西方思维则更多地偏向抽象性,它追求节奏与节拍的对比,多以具体、抽象、比喻语言来表达。
英文诗歌翻译中反映出秩序严谨、严密完整的特点,以及强调事物内在联系、客观实践观点的特点。
而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来拷贝中国的意象翻译,会因为语言特质的差异而无法传达中国诗歌抒情性的特质。
因此,在中西诗歌思维差异的情况下,翻译者应该试图保留母文的诗意并注重语言的灵活性,使不同的文化以一种“以和为贵”的态度汇聚为一,以达到最佳的诗歌翻译效果。
可以采用更贴近中国文化的方法,把中国文学中抽象的意象翻译成英文时,同时也保留中国诗歌的抒情性。
例如,在译诗中,可以将“乌云”翻译为“clouds of despair”、“云彩”翻译为“haze of hope”。
这种比喻的翻译方式能够在英文中表达出中国诗歌的抒情色彩,模糊的云彩和乌云也能够说明苏轼游子吟中潜在的好险和不确定性,也能体现出汤显祖对那部诗中“自由”的思考。
唐诗的意象意境翻译中,中西思维差异极为明显。
中国文学思维中,抽象的诗意思想和抒情性因素是中国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要翻译者更加运用抽象的手法来突出母文的意境。
本文的讨论将为译者翻译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寻找一条有效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把唐诗中的诗意思维传达与英文读者。
从中西文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
从中西文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从中西文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叶嘉莹我是很愿意回到祖国来和大家见面,交流研究古典诗歌的经验的。
我从1945年教书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了,这中间大多数的岁月都是在国外度过的。
前年,加拿大给假一年,不要老跑来跑去,应该静下来写点东西。
我当然也很愿意能用较长的时间安静地整理一下以前的学习心得,可是只要是祖国有学校要我来讲,我还是愿意来讲的。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所保存、流传的,很多都是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品格的精华,在祖国教书,只要一谈到古典诗词,大家都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我认为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巳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下的人。
我以为这才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学习古典诗词,还不仅是学习一种学问知识而巳,重要的是要使青年人的心灵复活起来,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伟大、美好的生命,这才是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一点意义和价值。
所以如何养成体认和衡量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实在该是评赏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要基础。
英国有一位学者名叫理查兹(I·A·Richards),曾对学生做过一个测验,让他们区别好诗和坏诗。
一般人对名诗人往往盲目崇拜,一见莎士比亚的名字就以为是好诗,一见李白、杜甫的名字就以为是好诗,但理查兹在测验时,隐却了作者的姓名,只留下了诗歌。
结果有些人判断得很不正确,他们把好诗当作了坏诗,把坏诗当作了好诗。
这种情形,不论在外国或中国,都是很普遍的。
那么,究意什么样的诗才叫好诗呢?怎样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呢?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又经常遇到的问题。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该首先认清什么才是一首诗歌中的重要质素。
我们就先说中国诗歌,我以为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兴发感动的力量。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字艺术形式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非常受欢迎,并且在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因此,在中西诗歌的比较鉴赏和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探讨。
### 一、中西诗歌的异同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多以五言、七言为主,而西方诗歌则多以四行、六行、八行为主。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仗”、“百科”、“反复”等,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基于情感的表达,比如抒情诗。
### 二、中西诗歌翻译理论在中西诗歌翻译方面,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使是有着相似性的文学作品,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尊重原文的风格和表达,并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原有的文学特点。
另外,在中西诗歌翻译时,也应注意语法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句法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句法结构对原文进行修改,以便使译文更加流畅。
### 三、中西诗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在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鉴赏时也应注意这些差异。
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应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文学手法;而在鉴赏西方诗歌时,则应多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对中西诗歌进行鉴赏时,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会使用“对仗”、“百科”等修辞手法;而西方诗歌则会使用抒情手法、形而上学手法、比喻手法、幽默手法等。
### 四、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形式上来看,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在鉴赏和翻译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鉴赏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时,我们应多加留意文化差异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想法。
中西诗歌比较(课堂)-2022年学习资料
二、中西爱情诗比较-1.“怨”诗与“慕”诗-中国爱情诗诗人常假托女子之口,来唱对丈夫的恩-爱情深,抒写远离 相思情苦,渲泄被遗弃的怨和恨;-“怨”诗比较多,写女子的幽怨之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 上张上部》(朱庆馀)-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江南曲》(于鹄)-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买卜人 -《望夫词》(施肩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无名氏)-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杜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13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f the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Here we ust make sep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 es of-dead grass.-Mind like a floating wind cloud,-Su 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 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distances-As we are depart ng.-11
在修辞技巧上:-中国诗律上的重要技巧有“双声、叠韵”,如-“荏苒星霜换,回环节侯催”,“江山城婉转,栋-宇 徘徊”-因为汉字有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特点,所以-谐音、双关语的妙用则是另一个修辞特点。“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却有情”,“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9
由于语法不同,中西诗歌也形成不同特点。-如汉字的字形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变化,所以也-不必在诗歌中象英诗 样要有主语、谓语、冠词、连-接词等,且诗中的词还可以倒置,可以改换词性。-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挥欲不胜簪。”-中国抒情诗的这一特点正 现代不少西方诗人努-力掌握但又难以做到的。如,“漂泊如云”四字的景-象,华兹华斯也得写成"I wander d lonely-as a-cloud.”-10
中西诗歌欣赏与翻译中的思维意象
(上接第 92 页)死亡、哀悼、呼唤……英雄战死沙场,船长死在最
宋朝诗人李之仪在他的《卜算子》中写到:“我住长江头,君
后胜利的旗帜下,死亡是献给生命的最高祭品!译这样的诗要 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修?此很
充满激情和想象力。
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原词以悠悠流水暗
念,他没有说, “我仿佛看见我最近死去的爱妻,被送回人间……” one;/ You wouldn’t disappoint me in my love for you.显得非常直率
(见约翰.弥尔顿《悼亡妻》)他只写了一个曾经的美丽意象;.济 热烈,风格似有不符。许先生的译诗:When will the River no more 慈的《希腊古瓮颂》脍炙人口,充满玄想,那追逃的少男少女永远 flow?/ When will my grief no longer grow?/ I wish your heart would be
[1]傅浩译.英国抒情诗.上海:花城出版社.1984.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7.
100
2 2 0 0 8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调有相近之处。把《舞赋》中的描绘与沈约的《丽人赋》相比, 气势及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为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在汉代
就不难发现其描绘的笔法及作品格调有不少相像之处,因而 舞蹈所展现的磅礴大气、张扬狂放的意象世界里,我们所能感
已属于描写宫廷生活的咏物赋范围,与那些“润色鸿业”的汉 受到的是不可一世、唯我独尊的凛然豪气。
地配同了歌舞情态的千变万化。这是由作品的题材和语言风 飞舞的状态。图案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
格所决定,本篇的格调不似枚乘、司马相如大赋那样宏丽壮 常常是以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支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辜正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印第十九章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19.1 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探讨诗歌翻译技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首诗的具体翻译过程来讨论具体的技巧。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意味着一般翻译技巧的多样性,也意味着诗歌翻译技巧的多样性。
下面我以英国著名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一時为例来具体探讨英诗汉译的若干技巧。
罗塞蒂原诗:Sudden Light①Dante Gabriel Rossetti ( 1828-1882)I have been here before,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②I know the grass beyond the 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③the lights around the shore.You have been mine before —How long ago I may not know:④But just when at that swallow's soarYour neck turned so,⑤Some veil did fall, I knew it all of yore.⑥Has this been thus before?And shall not thus time's eddying flight⑦Still with our lives our loves restore⑧In death despite,⑨And day and night yield one delight once more?⑩①Sudden Light,指突发的光。
此处应结合第10行"Some veil did fall"来理解。
“某种纱巾”表面上指诗人爱人所戴的纱巾,但也可以理解为是指掩蔽事物真相的纱巾,一旦纱巾脱落.真相大白,于是,诗人获得一种刹那问的电光火石般的感悟,或者叫做顿悟。
Sudden Light寓意在此。
罗塞蒂的诗歌充满神秘性,因此,这种突发的慼悟虽然和禅宗的顿悟不是一回事,却有相通处:一个极小的或平常的行为、言词之类可以如导火线般触发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使人的灵魂升华到一种具有震撼效应的感悟状态。
②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倒装句。
应为: But I cannot tell when and how (I have been here.) 诗人使用倒装形式,有时是为了強化某种特殊的语势或艺术效果,有时则只是为了协韵或取得更好的节奏效果等。
③The sighing sound:叹息声,此处指隐约的海涛声。
④How long ago I may not know:倒装句,作用类似注2。
⑤But just when at that swallow's soar \ Your neck turned so: But just when your neck turned at the swallow's soar.但是,正当燕子凌空飞翔而你扭头观望的时候。
⑥Some veil did fall, I knew it all of yore:Some veil某种纱巾,某种遮蔽性的帷幕,某种假象.I knew it all of yore. yore:(书面语)往昔,很久以前,此句可联系上一行的末尾的so来理解:so... I knew it all of yore.所以从前的这些事我原本都知道。
⑦And shall not thus time's eddying flight: shall not的用法有“禁止”的意思,此处用作反意疑问句,使语势大大增强,time's eddying flight,时间的飞旋.转意为“时间的轮回”。
与the wheel of fortune (命运的转轮)有异曲同工处,eddying:旋转的,有旋涡的。
⑧with our lives our loves restore: restore our loves with our lives.恢复我们的爱与生活。
⑨In death's despite:In spite of death.不顾、不怕死亡或死神。
⑩yield one delight once more?(时间的飞轮何以不能)再度(让我们)感到一场欢欣呢?注意此句的主语还是time's eddying flight.参考译诗闪光(英)但丁?迦百利?罗塞蒂作辜正坤译译文一:词曲风味体(步原诗多元韵式)曾留遗踪于此,但忘了何年何月何因。
还记得门前芳草如旧时,无言暗送香轻。
潮卷吹息,岸畔灯火低迷。
曾赢得你芳心属意,悠悠岁月,何处淹留。
猛可里见飞燕惊起,你流盼回眸,纱巾飘落,——唉,当年旧事堪提!莫非前事直如此?莫非荏苒光阴不再轮回令我们恩爱如往昔,休道无常相催,只不分昼夜.再度鱼水乐如斯?译文二:词曲风味体(用中诗一元韵式)似曾浪迹此邦,何故何年费思量,但记得门前芳草,犹吐旧时香。
涛声,惆怅,岸畔灯火迷茫。
似曾长驻你心上,苦忘却日久天长。
蓦然,有飞燕凌空,你頋盼回望,纱巾落,——唉,往事翩然在心房!当时情景非真相?凭谁问:轮回,流光,唤不醒离魂,鸳梦难温旧时帐?管它生死,分啥昼夜,或再度春情喜欲狂?译文三:文白相间体(步原诗多元韵式)我曾在这里留停,却忘了何时、何故留踪:还记得门前草儿青青,乱把微香吹送,沿岸的灯火,叹息的涛声。
你曾长属于我——只忘了是什么时候:但随着燕子掠空飞过,你惊起回头,纱巾旁落!——往事翩然又回到心窝。
难道这一切就是如此?难道时光的飞轮不会让你我的爱与生活重新比翼,穿过死亡之门,引我们不分昼夜,再享欢乐无羁?译文四:全白话文体(自由韵式)我从前曾来过这里,——但却忘了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情形,我熟悉这门外的草儿青青,有香气四溢,岸边叹息伴着灯火微明。
你曾是属于我的——虽然究竟是多少年前,我已记不清,但当燕子飞掠长空,你回首盼顾,抖落了纱巾!——忽记起这一切我原本知情。
难道这一切本就只能如此?难道这时光的飞旋之轮,不能使你我的爱情与生活枯木逢春,逃避了死亡,让我们白天黑夜地重享一次欢欣?[作者与作品背景简介] 英国诗人但丁?迦百利?罗塞蒂(1828——1882),先以画名,后以诗名影响了19世纪末的艺坛与诗坛。
在艺术上,他是英国前拉菲尔派的创始人,曾以崇拜爱和美著称于世。
其代表作有《妹妹的睡眠》、《升天少女》、《修女海伦》、《生命之宫》以及《罗塞蒂诗集》等。
罗塞蒂的诗歌创作具有三大特色。
其一,极度地崇尚美和爱,因此,他的诗往往标榜唯美主义,在微妙的肉欲体验方面,招致了传统英国评论家的批评;其二,具有宗教神秘色彩,这使他的诗免于过分的直露,往往有一点迷幻朦胧的官能美象征,同时也有一种哲理性暗示;其三,他的诗画意特别浓,这可能与他本来就是画家有关。
他习惯于以画意入诗。
故他的诗颇强调声、色、光、影的梦幻性叠加效果。
他甚至于认为,诗的表现应该高于诗的思想。
就一个19世纪的诗人而言,他的这种观念已经大大地超前了,实际上20世纪的许多西方文学理论家们都宣扬过这一思想。
这里所选的《闪光》一诗,是他的爱情和悼亡诗集《生命之宫》中的一首。
要读懂这首诗,须得稍稍了解一下罗塞蒂个人情感生活方面的一些遭遇。
1850年,22岁的罗塞蒂爱上了能诗善画的姑娘伊丽莎白?西德尔。
西德尔刚好属于那种神秘而又带梦幻气质的姑娘,具有一种和罗塞蒂追求的诗画效果相契合的特质。
可以想见,这样一位画家兼诗人和这样一位理想女神般的恋人之间的结合无疑当得珠联璧合之称。
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因为经济拮据等原因而耽延了10年。
这10年内,西德尔无疑是罗塞蒂艺术创作最理想的灵感与模特儿。
然而结婚后的罗塞蒂却遇到了更大的不幸。
一年之后,西德尔溘然去世。
罗塞蒂悲愤欲狂,决意以自己的全部诗稿为妻子的殉葬。
又过了7年,由于友人的极力劝说,罗塞蒂才同意从坟墓中掘出诗稿,以《罗塞蒂诗集》为名出版。
诗集一出版就震动了英国文坛,但同时招致猛烈的批评。
《闪光》是作者晚期诗集《生命之宫》中的一首。
深深地弥漫着诗人早期爱情生活不幸的气氛。
从中我们仍可把握到诗人那种如痴如醉的对爱的执着精神。
诗篇一开始就以一种梦幻式的不确定感,对青草、门廊、涛声、灯火进行了叙述,使人感到一种梦幻效果,产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
在第二节诗中,通过“惊燕”“回首”“纱巾落”三个相对明晰的意象,给了读者一个焦点镜头。
直如在朦胧中忽然闪进一道灼眼的光芒(Sudden light),使诗歌进人高潮,一种电流般的如梦初醒的感觉攫住了诗人。
然而这种感觉又很快消失。
一种沉思的、忧郁的思索重新笼罩了诗篇。
但现在诗人的思考已经不同于诗篇开首处的困惑然的叙述,而是苏醒的欲望要求重新获得尊严与感情满足的呼声这是爱神试图挑战死神的号角。
可以想象,假如说这样的诗由莎士比亚来写,他一定会把爱情和自己的不朽诗篇当作起死回生的法宝,然而罗塞蒂不同,他把希望寄托于哲理性探索,相信时间的轮回可能会给予他哪怕一次曾失去过的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无疑透露出诗人深沉的绝望情绪,也透露出罗塞蒂对挚爱的忠诚与追求。
闪光是诗人灵魂深处的一种回光返照,一种神秘的感触与顿悟。
昼夜与轮回这些意象都容易在敏感的中国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黑白分明的阴阳太极图式的玄想。
在宗教性的直观领悟层面上,东西方人心灵的触角是可以如灵犀一点通的——这也是一种闪光。
19.2 翻译罗塞蒂此诗的理论准备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
文学翻译的一般原理当然适兩于解释诗歌翻译现象。
但诗歌翻译还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要点需要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实践之前有所了解。
做一次两次翻译练习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翻译原理的把握与理解。
要实现这一点,至少有下面这几点需要作为诗歌翻译实践进行之前的理论准备。
第一,如何理解欣赏欲翻译的原诗。
这一点实际上我已在“作者与作品简介”中简略讨论过,这里不赘言。
我想要强调指出的是:翻译诗歌,不仅需要中外文知识,更需要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翻译既然是所有翻译中层次最高的一种翻译,如果译者无法较好地领略原诗的美妙,那么他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只能是在机械地译文字,而不是在译诗。
诗的语言如此精妙,哪怕挪动一个字或词的位置,其诗味立刻要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一点,凡稍具诗歌鉴赏能力的人t 都能体会个中奥妙。
简而言之,诗歌具有五象美:音象美、视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和味象美。
前三美不言而喻,事象美指的是一种叙事因素构成的美。
味象美指的诗歌给予读者印象的整体风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