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其含有十分的韵律美,本文以古典具体诗歌为例分析了其含有的韵律美,希望本文的写作对教师及学生有帮助作用。
标签:古典诗歌韵律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
大学课本选编了不少优秀古代诗词作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含蓄美,有助于理解其意境、思想情感,进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古诗词的含蓄美呢?
一、含蓄的表现形式
同是含蓄的诗,却有表现形式的不同、深浅程度的不同。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种。
1.点明有含意,却不明说含意是什么
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作者把所表现的意思点了一下,但未做正面回答。
第一首诗光说“此中有真意”,那么“此中”的“真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却没说。
第二首,对于为什么要“事”“栖碧山”的问题也是“笑而不答”,没有明确讲什么理由,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因为诗人的“真意”和“笑而不答”就蕴含在艺术形象里面。
第一首诗描写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静谧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表现了他对归隐生活在心灵上的满足。
所谓“有真意”,无非是说:这归隐生活多么美好啊!如果再引申一步,那就是:何必去当官,何必“为五斗米折腰”!第二首诗,李白对问题的回答就蕴含在诗的后两句里。
你问我为什么要隐居“碧山”吗?你看这里的桃花流水,如此优美的风光!真是别有天地啊!经过一番领悟,就悟出其意思,嚼出其味道了。
2.不点明有含意,抒写很婉转,含蓄程度稍浅
如: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欲逐淮潮上,暂停鱼子沟。
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
(皇甫冉《淮口寄赵员外》)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第一首写秋天在南浦送朋友,不忍割舍。
被送的朋友不时回头看,看一次使送行者肠断一次。
第二首写被送行者已乘船扬帆远去,可是还忍不住屡次回头看望友人。
两首诗尽管对友情之深都没有明说,但通过“莫回头”和“屡回头”这样的抒写,把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委婉有致而又含蓄不露地表达出来了。
[1]
3.叙事抒情,寓意深沉,含蓄程度很深
如: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牡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浙江的青墩溪畔看到牡丹,不由得思念起洛阳,思念起沦陷的国土。
诗中的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那亡国的隐痛。
“路漫漫”亦兼有双重意思,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
其二谓国破家亡,乾坤板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
[2]而“独立东风看牡丹”一语写得极好,洛阳是牡丹的故乡,睹花思乡,恨不能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思绪以及惆怅、悲愤之情。
第二首诗先写西湖风光和人们在西湖歌舞中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这样的风简直把游人们都熏醉了。
一个“熏”字把这些人的醉梦之态写足。
尾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十分含蓄地痛斥了那些醉生梦死之徒忘却亡国之恨、毫无忧患意识、可耻可悲的行径,嘲讽之中蕴含着极深的愤慨。
二、含蓄的修辞艺术
古代诗人们还常常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含蓄的目的。
有的假借神话传说影射现实。
如李商隐的(《瑶池》)“八骏日行八万里,穆王何事不再来”,借周穆王不再赴西王母宴的故事,嘲笑唐代皇帝服丹药而送命的迷信思想。
有的借用历史典故抒情言事。
[3]如辛弃疾(《水龙吟》)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而回乡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不愿贪恋生活享受的感喟。
有的运用象征手法,寄托诗人的情怀,如陆游的(《咏梅》),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落梅,抒发自己宁折不屈的清高气节。
有的采用比喻,假物喻志,如班婕妤的(《怨歌行》)以合欢扇为喻,“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表露诗人生怕失宠的幽怨心理。
还有的使用双关暗示,例如南朝《子夜歌》中“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明说织丝不成匹,暗指情人不成“匹偶”,不一而足。
总之,含蓄其实又是一种修辞效应,也就是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效果,让读者顺着诗路去探究、去畅想、去领悟、去品味。
三、含蓄的结尾艺术
诗歌的含蓄美还常常体现于诗句的结尾中。
如唐代诗人钱起的诗《省试湘灵鼓瑟》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含蓄地表示返回到了现实世界,它把前面湘灵鼓瑟所造成的如梦似幻的神异气氛瞬间扫清,而那静静的青山绿水,又使人沉湎于另一种清幽淡远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着梦幻与现实交织的隽永情味。
宋代词人姜夔的词《扬州慢》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水生?”含蓄地把词人看到眼前被金人毁坏的杭州惨况所产生的悲怆、愤慨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诗词的结句往往如同撞钟,清音有余含蓄蕴藉,富含着作者极为丰富的情感。
总之,要想读懂古诗词,就必须理解古诗词在表情达意上所独有的含蓄美。
唯有如此,才能含英咀华,真正享受中国古代诗词这道丰厚的精神盛宴,接受美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吴海庆.从和谐的“情景”到崇高的“境界”———论王国维“境界”说对王夫之“情景”论的错位生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王金祥.天人合一——中国古代诗歌感受力发展的思维基点[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2).
[3]李南.浅谈我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评定方式———由“郊寒岛瘦”谈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评定[J]. 林区教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