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_省略_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卫生科_柳启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8 Acta Nutrimenta Sinica,Oct.,2007, V ol.29 No.5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原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卫生科)
一、历史沿革
1927年9月在上海吴淞正式成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颜福庆任院长,并亲任公共卫生科主任兼公共卫生学教授。

这是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有代表性的一所学校。

1928年开始招生,学制5年,只设医学专业。

学院曾随大学校名改称中央大学医学院。

1932年脱离大学部,改名国立上海医学院。

同年日军入侵上海,吴淞校舍毁于炮火。

1936年迁至枫林桥新址,并建立了实习医院、药学系、护士学校及公共卫生研究所等。

上海沦陷后,学院迁至昆明,1940年又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抗战胜利后复原上海原址。

著名医学专家蔡翘、沈克非、黄家驷、谷镜汧、汤飞凡、朱桓壁、张鋆、应元岳教授等都曾在该校任教。

自1928~1949年共培养学生535名学生,其中有著名的医药界大师,如张昌绍、周廷冲、杨国亮、苏德隆、钱惠、林兆耆、粟宗华、汤钊猷等。

我国著名营养学家陈仁惇就毕业于上海医学院。

1952年1月,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时,学院改称上海第一医院,公共卫生科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设置营养卫生学科。

当时有施幼芳任实验室技术员,随后蔡梅雪、陈孝曙、彭世理等参与。

营养卫生科是当时全国最早建立的营养学教学科研单位之一。

1955年3月,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时,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卫生系,成立营养卫生学教研组,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六个营养卫生学教研组室之一。

成员主要有蔡梅雪、陈孝曙、徐达道、彭世理、严文钰等。

1957年起,从本院卫生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教研室任教。

1957年有梅人朗、陆瑞芳、吴文琪;1959年有柳启沛;1960年有姚文楠;1961年有王慧安、邵玉芬、张书照;1963年又有张幼辰。

1975年以后,陆续有人员补充,90年代时,教研室人员加上研究生曾达20人以上。

徐达道教授是教研室第一任主任,直至1966年,文革后再任主任至1984年,担任副主任的先后分别有蔡梅雪、严文钰和邵玉芬。

1984年柳启沛任教研组主任,邵玉芬任副主任。

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教研组更名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1998年起郭红卫任教研室主任,沈新南任副主任。

二、教学工作
1953年,第一届卫生专业(本科4年制)学生入学,自行编写《营养卫生学讲义》、《营养卫生学实验指导》和《营养卫生学生产实习》教材,共有1954年、1959年、1961年等数版;并于1954年选派教师参加师资培训。

1956-1957年,第一届学生课堂教学与毕业实习时,教职员与学生一起到市、区卫生防疫站、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为教研室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并为科研选题提供了依据。

1957~1963年成立工农干部卫生系,学制3年,共有学生413名,针对他们的实践要求,专门编写了讲义,开展教学活动。

1975年,又参与了卫生专业3年制整套教材编写。

之后,每年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80~120名。

我室参与系内举办的师资班教学。

先后来进修的有吴从周、隋志仁、杨国柱、张茂玉、张月明、蔡凤鸣、富正英、王勋、凌诚德、关菊英、龚幼菊、周玲仙、严卫星、赵春、侯慎行、莫佩佳等。

1977年接受越南进修生一名。

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联合营养卫生学教研组等校内外单位,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食品毒理学培训班。

目前活跃在全国食品毒理专业领域的不少专家就是这个班的学员。

1978年受卫生部、农业部、化工部等单位委托,与我院劳动卫生教研室、卫生学总论教研室共同举办“全国农药毒理进修班”。

参加学员来自全国各高校、卫生防疫站和农业科研单位,共有40多位。

1984年,教研室举办全国第一届营养流行病进修班。

学员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共有32位。

如武汉医学院的苏宜香、第二军医大学的郭俊生,还有唐山煤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南京医学院、安徽医学院、中国现代
营养学史DOI:10.13325/ki.acta.nutr.sin.2007.05.029
营养学报2007年第29卷第5期 519
新疆医学院等单位的教师。

1988年,由FAO/UNDP资助、并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协作举办一期公共营养研究生班,学生中有孙桂菊、黄磊、汪春红、陈丽烨等。

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

至2005年共培养硕士66人、博士1人。

其中有王加生、胡卓汉、张琪、郭红卫、许兰文、翁聪颖、张蕾、蔡美琴、赖凯华、王光荣、沈镇平、何更生、邹淑蓉、(以上硕士);张雪生(博士)等,目前均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工作。

教研室开设的课程,除预防医学专业外,尚有卫生管理、护理、临床等本科专业及研究生课程。

其中本科教育课程有:《医学营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学》;成人教育课程有:《医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公共选修课程有《营养与疾病》、《营养状况自我评价》、《食品安全与健康》、《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生课程有:《营养流行病学》、《微量营养素》、《高级食品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安全(MPH)》等,共15门课。

此外,参与全国教材编写,如1962年的《营养卫生学》;1974年的《食品卫生》;1981年及以后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五校合编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相应版本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

三、科研工作
(一)营养学研究方面
早期营养学研究1958年至1961年,教研室抽调陈孝曙等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进行了宇宙营养保障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

60年代初期,徐达道教授对食物蛋白质,主要为饼粕蛋白质与蔬菜蛋白质类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蛋白质营养价值与其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有关,而与其来源关系不大,提出了植物蛋白膳食概念。

铁、核黄素营养与贫血研究 1978年起,在国内首先较系统地开展了铁、核黄素营养与贫血的关系研究。

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大鼠生物模型预防性评价方法和体重对照法。

对多种铁资源进行了营养评价,为防治缺铁性贫血食物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前后共3年的UNICEF 项目是“儿童营养性贫血防治研究”课题,调查研究了涉及我国东、西、南、北6个县4万多儿童膳食营养、贫血状况及其干预。

上海地区人群血清微量元素研究教研室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联合,与上海15个区县卫生防疫站、6个相关食品公司组成协作组,在1989、1990、1991年分次对十多类食品,一百多个品种,及7~70岁多组人群的血清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提供了上海市售食品微量元素数据及上海地区人群血清中微量元素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199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孕妇营养对国家科委“八五”攻关研究课题,进行了孕妇营养状况的全面调查与研究。

通过营养咨询指导,对营养不良孕妇进行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降低了孕妇贫血及低体重儿发生率以及其他营养不良症状。

研制的孕妇营养饼干,临床应用获到良好效果。

编制的“孕产妇四季营养食谱”简明易懂,具地方特色,实用性强,有推广应用价值。

1992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营养、膳食与乳腺癌历时十年系统地研究了营养因素与乳腺癌的关系。

课题组率先建立了膳食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上海地区进行了1 923人次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出长期食用高脂肪膳食等10项危险因素,及加强体育锻炼和摄取豆制品等4项保护因素。

研究还分析了乳腺癌患者血清和头发中有关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应用细胞培养和分子杂交技术、图象分析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测试营养素对癌基因和相关基因的RNA表达的作用。

199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又获中国“九五”期间优秀科学技术成果。

薄壳香茶油与高级营养玉米油薄壳香茶油具有适宜的脂肪酸组成、高含量的维生素E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硒。

临床和动物试验证明薄壳香茶油能改善人体血脂状况,保护人体细胞抗氧化、
520 Acta Nutrimenta Sinica,Oct.,2007, V ol.29 No.5
延缓衰老和增进学习记忆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保健作用。

此外,还研究与开发了高级营养玉米油,具有显著生物效应且技术稳定,保质期长,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符合市场需求,尤其适合中老年需要。

社区营养健康教育与慢性病预防1997年以来,在达能营养基金资助下,以及作为上海市卫生局重点课题(上海市脑血管病社区计划防治优化方案及推广应用研究)分课题,将合理营养和膳食知识推广到社区,受益人数达十多万人。

干预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和血脂水平有一定的下降,提出的社区人群高血压营养干预措施,具有实际意义并取得了健康效益。

(二)食品卫生学研究方面
毒蕈中毒研究 1965年,徐达道教授经动物实验与临床医疗实践,首次提出采用二巯基丁酸钠治疗毒蕈(主要是褐鳞小伞蕈)中毒,并抢救了多名中毒者。

赤霉病麦中毒研究1956-1959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预防赤霉病麦急性中毒措施,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粮食。

1982年,首先提出了脱氧雪腐镰刀菌醇的致畸、致突变作用,及长期食用可能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1986年在国内首创建立了DON和NIV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药残留量研究1972年后,开展全国协作课题“人体内脂肪和肝脏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检测”。

对主要食品如肉、奶、蛋、蔬菜、谷类等和人体内农药残留状况进行调查,历时三年之久,为我国制订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DDT的容许残留量和ADI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於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5年开始开展多种新农药的毒理学研究,如拖布津及除虫菊脂类农药等。

工业三废残留量的研究对工业三废对鸡、鸭和蔬菜中的残留量进行检测和毒理学研究。

辐照食品安全性的研究 80年代初,和原子核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联合开展了辐照食品安全性的研究。

结果揭示,辐照是一种可靠安全的食品保存方法。

该项目1986年获卫生部甲级奖。

此外,“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与肝癌关系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芭蕾舞学员的能量和营养研究” 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食品及脱氢醋酸研制、应用及标准制订”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论著
教研室主编的著作有《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一卷)》、《学生营养小百科》、《少年儿童营养大全》、《实用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手册》、《营养与食品安全》、《孕产乳母食品》、《如何吃不肥胖、不易致癌》、《孕产妇营养及四季食谱(第二版)》、《考试心理-营养指导》、《怎样合理安排儿童营养》、《老年营养与食疗》、《营养指导师(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上、下册)》。

作者有:柳启沛、邵玉芬、陆瑞芳、郭红卫。

参编的著作有:《实用儿童营养学》、《真菌毒素研究进展》、《农村卫生学》、《实用内科学》、《医学卫生普及全书》、《青年自学丛书》、《原发性肝癌》、《食品毒理》、《工业毒理学》、《家庭医学全书》、《实用营养手册》、《营养百科》、《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预防医学综合本)》、《骨质疏松症防治》、《辞海》、《中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的营养与食谱》、《营养食谱丛书》、《临床预防医学》、《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实用妇儿营养学》、《分子毒理学基础》、《高级营养学》、《临床营养学》、《医学检验大词典》、《微量元素分析与应用》、《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孕产妇营养及四季食谱》、《围绝经学》、《营养学家谈营养》、等,作者有徐达道、严文钰、柳启沛、邵玉芬、陆瑞芳、郭红卫、沈新南、梁惠芳、朱元桢、王劲。

(柳启沛、朱元桢、郭红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