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

合集下载

附红细胞体(共9张PPT)

附红细胞体(共9张PPT)
一、 概念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 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 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 疸、衰竭。
二、 病原及发病机理
〔一〕病原: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 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圆形 或卵圆形,直径0.2-2μm,呈 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感染后的红细胞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感染后的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一、 概念 一、 概念 感染后的红细胞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No Image
感染
脾脏清除感染后的 红细胞
正常 红 细 胞
Hale Waihona Puke 感染后的红细胞贫血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变化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立克次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 附红细胞体病400X,箭头所指为附红细胞体 感染后的红细胞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2-2μm,呈单个或链状寄生于红细胞上 。 一、 概念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猪附红细胞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病猪表现为发热、贫血、黄疸、衰竭。

附红细胞体病护理查房课件

附红细胞体病护理查房课件
附红细胞体病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附红细胞体病?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重视附红细胞体病护理?
什么是附红细胞体病?
什么是附红细胞体病? 定义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内寄生虫感染而 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主要病原体为疟原虫,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什么是附红细胞体病? 病因
感染通常是通过带有寄生虫的蚊子叮咬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什么是附红细胞体病? 流行病学
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的 某些地区。
了解流行病学有助于制定预防措施。
谁需要护理?
谁需要护理? 高危人群
旅行到高发区的人员、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儿 童和孕妇。
及时和有效的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预防并发症是护理的重要目标。
为什么重视附红细胞体病护理? 降低社会负担
通过有效的护理减少疾病的传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复发。
这有助于减轻卫生系统的压力。
为什么重视附红细胞体病护理? 促进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附红细胞体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
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如何进行护理? 药物管理
合理使用抗疟药物,并注意副作用。
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如何进行护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治疗方案以及预防 措施。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为什么重视附红细胞体病护 理?
为什么重视附红细胞体病护理? 提高治愈率
这些人群更容易感染和发生严重并发症。
谁需要护理? 临床表现

猪附红细胞体病介绍及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介绍及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介绍及防治!畜牧堂王老师为你,讲解该疾病的治疗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一、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虫体呈圆形、豆点形、短杆形、月牙形等多形态。

虫体淡兰色或紫红色(可能处不同成熟阶段而有不同色调)。

虫体直径约为0.2-2.6um。

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或游离于血浆间且能翻转扭动。

附着于红细胞表面血虫,其运动相对减弱,但仍能让红细胞变形(为多角形、星形、轮状形、菠萝形等)以至使之移动甚至出现较大轨迹的持续转圈运动。

附红细胞体对外界抵抗力极弱,56℃30分钟即可灭活,一般的外界自然环境条件下无法独立生存,大多数消毒液能很快将其杀灭。

二、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

1、本病不分只种别与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2-4月龄之中、小的发病率(可达10-70%)和死亡率(可达5-30%)较成年高。

成年当呈隐性经过。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比冬春较易暴发流行。

2、过渡拥挤和恶劣的天气以及的突变和运输等应激因素易于诱发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蚊、蝇、虱和疥螨等吸血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4、舐食伤口和咬食尾巴血液或使用不洁(如手术刀、断尾钳等)也可引起传播。

自然交配过程的偶尔出血也可传播此病。

5、带虫母可通过4胎盘传给后代,这种垂直传播方式已从新生儿的脐血和心血检出多例血虫得以确认。

三、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2天,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12天甚至40天。

发病保育精神萎顿,皮毛松乱,食欲下降以至废绝;体温升至40.5-42℃且稽留不退;大便初热结后拉稀和小便黄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或腹式呼吸;早期皮肤潮红,后期苍白贫血,严重时可视粘膜和皮肤出现黄染或眼睑水肿;有些病耳背边缘向外卷曲。

发病只经2-10天死亡,其死亡率可高达5%-50%不等。

成年肥的发病和死亡率较低且多呈隐性经过。

患病母有些表现繁殖障碍(如发情期不正常、产死胎或流产等),也有个别****出现严重水肿。

当有并发病时,其临床症状显得更为复杂且死亡率更高。

《附红细胞体》课件

《附红细胞体》课件
它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在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内寄生,并引 起各种疾病。
附红细胞体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大量繁殖 。
发现与命名
附红细胞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当时在一些动物身 上发现了与红细胞异常相关的疾
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 认识到这种微生物与动物疾病之 间的关联,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防止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附红细胞 体感染可能引发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综合治疗
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 疗和对症治疗等,以提高治愈率。
康复指导
在治愈后,应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帮助其恢 复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原虫药物等进行治疗 ,如四环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 影响因菌株和宿主种 类而异
研究进展
附红细胞体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 重要进展,为深入了解其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针对附红细胞体的诊断方法不断 改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灵
敏度
针对附红细胞体的疫苗研究取得 一定进展,为预防和控制附红细
胞体感染提供了新的手段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 依据
附红细胞体还会影响免疫系统,降低 动物抵抗力,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附红细胞体会侵染红细胞,导致红细 胞变形、破裂,引起溶血性贫血和黄 疸等症状。
宿主范围
01
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范围较广,可 感染多种动物,包括猪、牛、羊 、马、犬、猫等家畜和宠物,以 及野生动物。
02
不同动物的感染症状和严重程度 不同,但多数会出现发热、贫血 、黄疸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附红体病课件

附红体病课件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可 通过直接接触而发生传播。 (2)血源传播:感染了附红体的献血者可经 血液传染给受血者,尤其对幼年受血者危害更 大。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劳动工具经 破损伤口而传播。 (3)垂直传播: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感染 了附红体的母体在生育过程中或通过胎盘可将 病原体直接传播给胎儿。 (4)昆虫媒介传播:吸血昆虫如伊蚊、库蚊、 猪虱、蚤、蠓等动物可通过叮咬而发生传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用 消毒药只几分种就可将其杀死,在酸性 溶液中活性反而会增强。60℃、30分钟 即可使附红体失去致病活性。但附红体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附红体在加有15% 甘油的血液中于-70℃能保持80日的感 染力。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附红体病患者及附红体的携带者均是 此病的传染源,包括绵羊、山羊、牛、猪、 马、驴、骡、狗、猫、兔、鼠、鸟类和人 等。人在患附红体病而治愈后数年内仍可 携带一定数量的附红体。附红体可长时期 寄居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生携 带。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附红体对对 多种抗生素敏感,青霉素、链霉素效果不 佳。一般用药后3天体温明显下降,一般 疗程7~10天。可从下列推荐方案中选择 一种药物。
四环素 0.5克/次,6~12小时1次。(儿童、孕 妇及肾脏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强力霉素,0.1克/次,12小时1次。(8岁以下 儿童不宜) 庆大霉素 成人8万单位/次,肌肉注射,12小 时1次;或16万单位,1次/日。 丁胺卡那霉素 成人0.2克/次,肌肉注射,8小 时1次。 左旋氧氟沙星 0.2克/次,静脉点滴,12小时1 次。
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几乎同时 分别在啮齿类动物血液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 1934年绵羊附红细胞体(Neitz等) (Eperythrozoon ovis)。 1950年,该病原体被Splittec证实是引起 猪贫血、黄疸病的病因,命名为 (Eperythrozoon suis猪附红细胞体) 首例人的附红细胞体病是Puntarie在 1986年报道的。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病原体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

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流行,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该病原体常寄生于红细胞和和血浆中。

附红体对干燥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但耐低温。

流行病学易感染动物有猪、绵羊、牛、犬、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

主要由吸血昆虫传播,注射针头、交配、手术器械也可能传播本病。

目前国内发病主要是猪,吮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被感染的猪不能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易发生再度感染。

其他动物感染大多为亚临症状,病例的发生率明显低。

孕母猪流产,个别不流产的超过预产期,产弱仔猪。

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红细胞表现的一种附红细胞小体,各龄猪均可感染。

本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十分清楚,据认为在正常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单纯感染附红细胞体不至于发生急性症状,临床上常因感染其他传染病而并发,一般多发于温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大的时候,气候干旱少发生。

发病原因附红细胞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

在一般涂片标本中观察,无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器,无鞭毛,属原核生物。

其形态为多形性,如球形、盘形、哑铃形、球拍形及逗号形等。

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 。

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主要为五种: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鹿类中; 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 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于鼠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 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 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浴中1min全部灭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奶牛中,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该病症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奶牛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必须对该病症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和发热,奶牛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出现明显的乏力和体重下降。

有些奶牛还会出现黄疸、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对可能感染疟原虫的奶牛进行血液检测,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和血片染色观察。

如果发现大量出血、溶血现象和红细胞中出现疟原虫,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

3. 免疫学检测:通过ELISA、PCR等技术检测奶牛的血清标本或组织标本,发现疟原虫的特异抗原或核酸片段可以确诊。

4. 病理学检测:对疑似感染的牛进行剖检,观察脾脏、肝脏等组织是否出现肿大、充血、出血点等异常情况,并进行组织切片检测,以确诊病因。

二、治疗1.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就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当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喹呋酮、氯喹、依托萘酯等抗疟药,可口服或注射给药,应遵医嘱使用。

2. 支持疗法:在药物治疗的也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补充体液、营养支持、促进消化吸收等。

在病情较重时,还需要进行血浆置换疗法以及输血等支持治疗。

3. 预防控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传染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预防控制工作,包括隔离感染牛只、定期消毒牛舍和饮水设施、加强饲养管理等,以防止病情传播和蔓延。

值得一提的是,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对牛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及时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牛只的康复至关重要。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一定要严格控制疟原虫的传染源,做好预防工作。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是感染猪、牛、羊、鸡等多种畜禽和人类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主要呈隐性感染,可造成猪体质衰弱,繁殖能力下降,饲料报酬降低。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症状及治疗措施。

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6~l0天。

临床上贫血的严重程度与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的生理和营养状况有关。

病程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42摄氏度,呈稽留热型,厌食,反应迟钝,不愿活动。

随后可见鼻腔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可视粘膜苍白、黄染。

粪便初期干硬并带有粘液和粘膜,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

耳廓、尾部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给,呈暗红色或紫红色。

多见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阉割后几周内的仔猪。

母猪急性感染时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多数因产前应激而诱发。

慢性型病猪出现渐进性衰弱,消瘦,皮肤苍白、黄染,易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母猪感染会出现繁殖功能下降、不发情、受胎率低或流产、产弱仔等现象。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
典型的黄疸性贫血为附红细胞体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粘膜、皮肤苍白,血液稀薄,脾脏肿大,淋巴结水肿,腹水,胸腔积水,心包积水。

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给予全价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不良应激。

②引入无病猪和引种时要注意检疫,避免传人本病。

同时必须控制疥螨、虱、蚊、蟀等寄生虫。

注射针头等外科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机械性传播病原。

③发病猪用四环素、土霉素和血虫净等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
猪附红细胞体判定标准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形态特征:猪附红细胞体应呈现典型圆盘状,直径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形态异常的猪附红细胞体,如椭圆形、出现裂口或凹陷等,应被视为异常。

2. 表面光滑度:猪附红细胞体表面应光滑,不应有凸起、颗粒等异常结构。

异常的表面结构可能是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的指标。

3. 红细胞密度:猪附红细胞体的密度应在正常范围内,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来评估。

密度过高或过低的红细胞体可能暗示着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

4. 颜色特征:猪附红细胞体正常应呈现橙红色。

任何明显不同于正常颜色的红细胞体,如过深或过浅的颜色,应视为异常。

5. 可溶解性:猪附红细胞体应在适当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可溶解性,在溶液中不易发生凝固或沉淀。

出现不溶性团块或颗粒聚集的红细胞体应被视为异常。

以上标准仅作为初步判定的参考,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并结合对疾病或异常情况的了解。

确保在进行判定时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以减少误判的可能性。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兽医传染病学:附红细胞体病
• 育肥猪日增重下降,易发生急性haemolytic anaemia。后期常继 发肠炎而下痢。
• 2、慢性:病猪表现贫血、消瘦,常常成为僵猪。猪附红体可长 期存在于猪体内,病愈猪可终生带菌。
• 3、母猪
• (1))急性感染:食欲不振,持续高热、呼吸急 促、贫血、皮肤苍白,少乳或无乳,以产后多见;
• (2)慢性感染:母猪还可出现繁殖障碍,如受孕 率降低、发情推迟、流产、死产、弱仔等,但少有 或无木乃伊。
• 中国罗杏芳等于1981-198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广州、顺德等5个县市 病猪的血液中发现附红细胞体;栾景辉等于1982年在河北省寿县高 热病猪中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
• 近几年世界各地从仔猪到怀孕母猪均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大量 报道。
2000年前后感染调查
1991 1993 1994 1995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 潜伏期9~40d,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喜卧; • 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严重贫血。鼻镜干燥;咳嗽、体温升
高至40~41.5 ℃,呼吸加快; • 瘤胃蠕动音减弱、反刍下降或停止,消化不良,前胃迟缓;不愿
走动、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后期有的病牛排出血便。少数牛 出现血尿。
• 奶牛产奶量下降或停止,怀孕牛流产。
3.染色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形、球形和卵圆形,少数呈
顿号形和杆状,大小为0.3-1.3×0.5-2.6µm,平均直径0.2~2.0µm,在红
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 态。
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姬姆萨染色 为紫红
• 3.红细胞膜发生改变,被遮蔽的抗原暴露,免疫系统视为异物,致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感染导致红细胞体表面结构的改变,变形、脾脏清除 并引起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免疫抑制。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会给奶牛的生产和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奶农们需要对奶牛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该病症。

本文将着重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希望能对广大奶农们有所帮助。

一、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乳房肿胀、腹部膨胀、腹水和贫血等。

在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奶农们应该及时对奶牛进行观察和检查,判断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奶牛是否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比如进行血液检查和粪便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奶牛的贫血情况,粪便检查可以发现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这些检查可以为诊断奶牛的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3. 药物试验在诊断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可以进行一些药物试验,比如给奶牛使用一些抗生素或者驱虫药物,如果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那就可以初步判断奶牛可能是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

二、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如果奶牛确诊患上了附红细胞体病,那么奶农们就需要给奶牛进行药物治疗了。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抗生素治疗:可以使用氨苄青霉素、利福霉素等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感染。

(2)驱虫治疗:如果发现奶牛确实患上了寄生虫感染,那就需要及时使用驱虫药物治疗。

2. 营养与护理在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的时候,奶农们还需要对奶牛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

比如要给奶牛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饮水,增加其免疫力,帮助奶牛更快地康复。

3. 环境卫生奶牛的环境卫生也非常重要,奶农们需要保持奶牛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牛舍的清洁和通风。

三、预防措施除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奶牛的附红细胞体病,奶农们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奶牛患上这种病症。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奶农们需要定期对奶牛进行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异常症状,及时发现患病的奶牛并进行隔离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引发的疾病,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感染,其中仔猪受到病原入侵之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现阶段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扩大之下,各类传染性疾病呈现出高发流行的态势,表现出复杂的临床特征,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现代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较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患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全身体表皮肤潮红等症状。

近些年,由于很多养殖户将关注重点放置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集中免疫接种领域,对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呈现逐渐流行的态势,严重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性能,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死亡,严重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本文探讨了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并结合实际病例明确了该种疾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方法,希望对更好的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1、病原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Mycoplasma suis,M. suis)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内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对血液进行染色处理,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红细胞周围会镶嵌有一轮类似淡蓝色宝石状,大小通常在0.1-2.6微米之间具有多种形态,有的呈现逗点状,有的呈现卵圆形,有的呈现环状,有的呈现杆状,该种病原微生物不存在细胞壁,没有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不会生长出鞭毛,不能够自行运动,是一种原核生物。

将病原放置在200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能够看到病原体的内部会存在分布不是很均匀的类细胞核。

附红细胞体主要通过二分裂法和出芽、裂殖法进行繁殖生长,通常说来病原体主要在骨髓部位进行增殖,但是增殖的部位还没有完全的确定。

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表面呈现单独存在或者呈短链排列存在,也能够在血红细胞的血浆当中游离,另外附红细胞体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小形态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可能与动物的种类、身体抵抗能力有着较大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红细胞细胞体病是有附红细胞体所致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疸和贫血为特点。

猪附红细胞体(EH)的归宿在世界各国尚不统一。

过去几乎所有中、外兽医方面的书籍均将其归属为血液虫,属寄生虫病。

可近几年,有人认为是支原体;有人认为EH具有多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无细胞器的典型原核生物,加之在培养基上不生长,与立克次体极为相似,而将其归宿于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

【病原特点】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小体寄生于人类及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人畜共患、具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

附红细胞体具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动物所感染的附红细胞体也不一样。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是有猪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所引起的。

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氏发染色后,猪附红细胞体呈淡紫红色,多在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图3-15-1)。

其形状多呈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卵圆形、哑铃形和网球拍形等,直径为0.8~2.5微米;小附红细胞体较小,多呈环形,直径平均为0.5微米。

附红细胞体以二分裂或出芽进行增殖。

电镜下,附红细胞体呈卵圆形的圆盘状,分凹凸两面,以凹面附于红细胞表面。

EH对干燥和化学药品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内中即可将其杀死,但对0.5%碳酸于37℃下需3小时才可将其杀死。

对低温低抗力极强,在零下79℃仍具有感染力。

【流行特点】(1)猪附红细胞只感染猪(EH具有种间特异性),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和苗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但以仔猪、引进苗种以及低抗力下降的猪发病较多。

故本病感染率高,发病率低。

(2)其传播途径有:①通过吸血昆虫和无生命的针头、剪刀、断尾、打耳号、阉割刀剪间接传播。

②吃食是感染本病的猪的血(咬尾、咬耳打斗以及其血液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尿液)而直接传播。

③可通过注射和口服已感染本病的猪血,进行人工感染。

④可通过精液传播和通过胎盘感染(垂直感染)。

(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其中以6月初-10月上旬发生率较高,其中以7-9月发生率最高,可呈地方性流行。

(4)感染了本病后,并不一定发病,只有猪受到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后,抵抗力下降,附红细胞体才会在猪体内大量繁殖,使多量红细胞变形后,被猪自身将这些失去功能的红细胞清除,而引起贫血、黄疽。

血液稀薄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症状】以高热、贫血、轻度黄疸。

发绀和流产为主征。

(1)体温升高40℃-42℃,沉郁,吃食减少到不吃和嗜睡。

(2)随体温升高,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经过较短的时间,皮肤发红转紫,甚至皲裂,有的皮肤上可出现渗出粘液,有的发生丘疹性皮炎,有的双耳发紫后,耳廓边缘干枯并向上卷曲。

(3)呼吸快速,重则喘气。

(4)可视黏膜苍白黄染。

(5)仔猪、尤其是乳猪大多腹泻黄白色或灰白色稀粪;尿色粽黄;部分呕吐。

临死前出现口吐白沫,步形不稳,转圈,地四肢划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6)母猪发病后,体温升高到40℃~42℃,食欲下降,乳房、外阴水肿;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母性减弱或表现不正常;怀孕母猪食欲下降到不吃后,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及弱仔,产后2-3天才开始吃食,产后乳汁不足;断奶后发情要推迟7-10天,部分可出现配种不孕或受胎率低的后遗症。

(7)种公猪急性发生时,体温升高到40.5℃-42℃,沉郁,少吃到不吃,黏膜苍白,慢性食欲下降、渐瘦,性欲减弱,精子活力下降。

(8)针刺耳静脉检查,血变稀薄,甚至似血水一样,粘度降低,血凝固时间延长,甚至凝固不良。

【病理特征】本病的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和大量含铁血黄素形成。

(1)眼观,病猪消瘦,可视粘膜苍白,血液稀薄,全身性黄疸,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呈胶样浸润,散发点状出血,全身脂肪黄染。

肝脏先肿大变性,呈淡黄色,胆囊肿大,充满浓稠的胆汁;继之发生灶性坏死和增生,体积稍小,呈斑驳状(图3-15-2)。

(2)剖开后可见血液稀薄,呈淡红色不易凝固。

(3)皮下大面积淤血、出血吸水肿呈胶冻样,脂肪黄染,肌肉颜色变淡,呈淡浅红色(PSE肉)。

(4)多数胸腔、腹腔、心包腔液体增多。

(5)心冠脂肪黄染,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呈熟肉样颜色。

(6)肺水肿、小叶多肉变,间质增宽,有出血斑点,呈小叶性肺炎状。

(7)脾肿大明显,呈暗黑蓝色,表面有丘疹样出血点,质柔软,切面结构模糊不清,边缘不齐,出现针头大到小米大灰黄色坏死结节(图3-15-3),后期则因脾小体减少而发生萎缩(图3-15-4)(8)肝肿大呈粽黄色,质地变脆,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

胆囊肿大膨满,胆汁浓稠呈绿色。

(9)肾肿在,表面色红,有的甚至可呈“大红肾”外观,有的表面呈淡红黄色,呈贫血外观。

膀胱黏膜上有点状出血。

(10)有时可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11)脑膜充血,脑实质有针头大出血点,脑室液较多。

(12)病理组织雪变化的特点视:骨髓中红细胞系明显增生;脾组织中的网状细胞活化,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沉着(图3-15-5);肝脏组织中有局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图3-15-6),星状细胞肿大,薄脱,吞噬多量含铁血黄素,汇管区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着。

血片检查,血浆及红细胞表面附有大量附红细胞体(图3-15-7)。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取病猪耳静脉血一滴于玻片上,加上一滴生理盐水,加盖玻片,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红血球变形,有的呈星茫状,其表面及周围有逗点状,杆状、月芽状、囊状、环状等折光性很强的附红细胞小体,有时在血浆中也可见到而确诊。

但近几年来多数专家认为单纯镜检很易出现人为观察差异而误诊。

(2)静脉取病猪血7-8ml,沿试管倒下1、血液不粘附在血管壁。

2、另取一试管内加抗凝剂,同法倒入病猪血7-8ml,与抗凝剂混匀后,将血液倒出。

可见试管壁有粒状的微凝血,若加温到37℃,这一现象消失。

如出现上述两种现象,可诊断为阳性。

因这两种现象是本病的特有现象,故可作诊断参故。

(3)也可将猪血用皂素法使红细胞完全裂解,制成高纯高抗原和病猪血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

另外采集患EH病猪血液,制成血清可凝集病猪附红细胞体。

也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治疗本病目前常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有新九一四、苯胺亚坤酸、苯胺亚坤酸纳、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等。

但一般认为首选的药物为九一四和四环素。

根据猪的大小及病的轻重采用不同的剂量。

1、九一四疗法按照每千克体重15~45毫克肌肉注射,通常在2~24小时内病原体可从血中消失,在3天内症状也可消除;5天以后,再按每千克体重10~35毫克肌肉注射一次,以便巩固疗效。

2、综合治疗法:A、贝尼尔(血虫净)按每kg体重5mg,用生理盐水配成7%的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注3次。

(每瓶血虫净为1克=1000mg粉剂,加15ml 生理盐水稀释,其浓度近7%,按5mg/kg体重计算,并可注射200kg的猪)。

B、复方914(914A)按0.2ml/kg体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

C、四环素片每头每次4片(含量每片为0.25g)内服,每天2次,连服7天(可碾碎拌入饲料内喂服。

)D、体温在40℃以上的加用30%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10ml肌肉注射,每次1次,连用2-3次。

E、同时配用中草药:黄芪60g、常山100g、青蒿100g、地榆100g、天花粉100g、益母草100g、淫羊藿40g、共研末拌饲料内服,35kg以内的猪,每天每头50g,生和育肥猪每天每头80g、种公、母猪每天每头120g,连服5-7天。

3、对症状较轻的猪在其饲料中添0.2%土霉素原粉+0.02%阿散酸+0.1%安乃近原粉,连喂7天。

4、严重病猪,可用血虫净1瓶(1g),先用10ml 生理盐水稀释后,按每2ml 加入10%葡萄糖500ml内,再加安钠加10ml,作静脉注射(为体重50公斤的量),每天1次,用至症状平稳后为止,此外还要在饮水中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和C各1g。

(静脉注射最好将猪关在“称猪笼”内注射)。

【防制措施】1、免疫接种EH甲醛灭活苗,免疫期可达6个月。

但是,如果免疫接种感染了EH的猪,则会加速感染病猪出现临床症状。

近几年来该病在我国很多省市均有发生,而本病的流行特点之一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故该疫苗只宜在从未发过本病的地区使用。

2、猪用的针头和剪牙、断尾、打耳号、断脐、阉割等器械必须经严格煮沸消毒后,方可使用;一旦猪有外伤,立即涂擦“络合碘”消毒,尽量减少血液传播。

3、尽力消灭吸血昆虫,减少传播机率。

4、对全场种公、母猪进行采血,既进行血片镜检,又进行试管倒血试验,还进行皂素和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综合评定是否为感染带毒猪。

如果为阳性,则为治疗对象,用药物杀灭体内的病原,杜绝垂直传播。

5、尽量减少应激反应,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开展灭蚊、灭螨工作,做到通风,防寒、防署、安静。

特别要防止仔猪断奶应激性腹泻和从外地购进的贩运仔猪应激综合症时可饲料内添加2%护仔康1号,从断奶第一餐或贩运仔猪购进的第一餐开始喂起,连喂13-15天,接着用2%护仔康2号添加到饲料内,喂至仔猪达34-35Kg止。

可明显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和营养应激,提高仔猪的抗病力,可明显减少已感染本病猪的发病率。

6、药物预防①怀孕母猪从产前2周开始每吨饲料内添加金霉素440克,喂至产仔改为每吨料内添加220克,连喂4周,为防母猪出现药源性便泌的副作用,可同时添加2%牲命1号。

②仔猪出生当天,每天肌肉注射“得米先”0.25ml(含盐酸土霉素50mg)。

用以防治胎盘感染。

③断奶猪饲料内按每吨料添加阿散酸90g,喂至仔猪体重达30kg止(和护仔康1、2号有互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