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的

有效途径;是促进基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淮安大文化建设、维护群众文化权益,密切党

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稳定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近期我们就基层文化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概况

近两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基层文化工作取得较

好的业绩。截止2008年底,全市116个乡镇在2006年前已建成60个乡镇文化站,2007年建成21个,2008年建成12个,目前

全市仍有23个乡镇文化站没有达标。县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工作较为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有不少文化品牌、文化名牌在省内外、国内外榜上有名。楚州区的博里是全国著名的农民画之乡,近些年来,有近300幅作品先后在美国、日本、澳大

利亚、英国、挪威、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展出,30多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金湖的秧歌、南闸的民歌都是国家级、省级传统特

色文化项目。金湖的秧歌被列为省首批重点保护对象。南闸民歌被中央电视台采编摄制向海内外推介。在今年10月份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市)联合举办的小戏、小品比赛中,我市选送的《忆江南》获得了全省唯一的一个大奖。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我市的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基层文化阵地偏少。目前全市各乡镇虽然都有文化站,但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存在“一个人,一间房,一桌一凳一公章”的“五个一”的窘境,很难有所作为,并且文化站多数都在乡镇政府大院内,成了机关的活动室,农民只

能“望站兴叹”。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出现滑坡。过去遍及农村的广播现在是所剩无几。村级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更是有名

无实,大部分村都没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甚至文化下乡,到一个村竟找不到一个地方放电影,就更谈不上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

活动,添置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造成群众业余以麻将、扑克为伴,影响了

乡风文明和社会治安建设。近几年来,我市农村文化阵地普遍出现被出卖、拆除、挤占、挪用、出租等现象,文化基础设施流失

严重。全市有58个文广站没有阵地活动设施,比如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培训室、舞厅,文体活动场所等。只有37个站设有单一的乒乓球室、阅览室、棋牌室、舞厅,或者是多室合一,活动时间也不正常。全市有27个文广站没有一册图书,藏书在200册以上的也只有59个。由于多年未购进新书,现有图书普遍陈旧破损,内容过时,很少有人借阅。目前,全市无基础设施但偶尔能开展活动的乡镇只有95个。淮阴区24个乡镇,改革前文化基础设施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标准,

但现在却有13个乡镇无站房,占54%。仅有办公室或宿舍的为3个,余下8个中有4家活动用房都是程度不同的危房、破房。

农村影剧院是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存85个,其中八十年代以前建造的有33个,普遍是危房破房而失

去作用,能用的影剧院大多也被出租、出卖或改作它用。多年来一直作为农村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电影放映,目前萧条冷落,放

了电影也没有人看。在盱眙调研时,一名文广站长说:“我们放一场电影只补贴80元,除去我们往返取片的交通费,出租车费,晚上夜霄的开支,我们还不够成本费呢。还有就是放电影也是小孩子和老人来看的,总共也不过20多人”

(二)基层文化管理较乱。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滞后,现有的广播站、影剧院、文化馆、图书室等设施简陋,有的已破旧

不堪,且利用率不高,管理存在失控现象,少数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站名存实亡。个别文化设施里面缺少文化内容,有的活动

用房被挪用、挤占。场馆资源闲置浪费与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现实矛盾较为突出。不少文广站没有安排专职文化干部,即使有文

化专干,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专职不专用。文化专干不是被派包村蹲点,就是挂职做其它工作,或和其他乡

镇干部一样招商引资,其工作任务和目标考核主要是非文化项目。过去的文化站长不少是从多才多艺的教师中选拔,或者是经过

多年的培训磨炼,大都业务能力较强且爱岗敬业。但在改革中有80%以上被作为富余人员转岗、二线或辞退。楚州区27个文广站

长中,目前在岗的只有2人是原文化站长。涟水县31个文广站,只有老文化站长6人。金湖县则没有1个文广站长是原文化站长。

接任的因为没有明确的录用标准,大多是外行且文化程度不高。

(三)基层文化队伍松散。农村文化队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队伍不够稳定,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力量薄弱,而且在乡镇机构

改革时又被大幅度精简。宣传文化专干专而不专,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学历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知识,专业化水平低,难以胜任工作需要。同时宣传文化专干兼职过多,有效投入宣传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近年来由于阵地流失、经费缺乏等原因,全市有一半以上的乡镇常年没有开展过文化活动。许多农民常年看不到一场戏、电影、文艺演出或一本书,参与不了一次文体活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够开展活动的乡镇,也仅局限在小范围的单项活动,比如校园文化、机关乒乓球比赛等,且活动次数也很少。能够在节庆期间举办大型传统性文化活动的,也只是个别乡镇。毋庸讳言,这些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我市丰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实上已经出现了文化资源的流失,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的断裂。许多民间文艺亟待抢救,继承和发展特色文化,培养传人,已迫在眉睫。

(四)农村宗教文化盛行,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农村基督教、佛教发展迅速、人数激剧增加已到惊人的程度。我们在淮阴区

调查时发现,宋集镇4万人中,现有基督教徒6千多人,全镇有13个教堂。共产党员却只有1300人。北吴集镇2万人,现有基督教徒5800多人,是全镇共产党员人数的3倍。他们在19个村建立了37个教堂或集会点。他们活动正常,风雨无阻。农村文化资源大部分已为他们所用,比如宣传文化器材、农村文艺团队或者老宣传队员。他们还定期或不定期的进村入户,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义和入教的好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基本被他们所占领,共产党、社会主义等先进科学理念和主流文化在一些地方已经严重丧失。

(五)基层文化活动不实。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围绕”、“紧贴”,但实践操作中总是“围不住”、“贴不紧”,形成不了

整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说各重要”的“两张皮”现象较严重。在座谈和走访中,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宣传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重宣传、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导致群众积极性不大,热情不高。

三、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重视不够。一些县区、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工作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

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宣传、贯彻、落实有关规定政策重视不够,致使基层文化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上运行。一是基层领导重视不够。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乡镇领导没有把农村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缺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和决策。比如据反映,在农村区划调整时,绝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仅没有纳入规划,而且被削减掉了;接着,乡镇机构改革时,不少地方出于甩包袱的考虑,也将文化站这个不苦钱的单位当着包袱甩了。各地乡镇政府应该重点投入的公益性文化建设基本都没有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无人过问。

(二)投入不足。由于市、区两级财政只能保吃饭、保运转,近几年对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投入很少,乡一级财政基本上拿

不出专门的文化活动经费,致使有些农村基层开展文化活动陷于无阵地、无资金、无队伍的状况。文化干部的工资福利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严重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可以说,农村机构改革前的乡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是较好的,也可以说是我市农村文化力量最好的时期。他们为丰富农村文化、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创造了许多淮安的文化品牌,为淮安市争得了荣誉。但是令人寒心的是,目前,大多文化专干工资福利基本没有保障,养老、医疗保险更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市55个文广站人员工资是靠自收自支,20个站靠乡财政40%-60%不等的差额拨款。一些乡镇的文化专干因为完不成规定的招商引资、筹粮要款任务,只能拿到30%的国标工资。有的乡镇强调文化专干离岗创业,每月只给200元、300元不等的补贴。还有的不发工资,只给一间房屋或分配创收项目创收补文。有的文化专干已经两年多没有拿到工资了。一些文化专干被迫下岗、离岗或外出打工。当前,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遍精神状态较差,不少人心灰意冷,对基层文化建设缺乏信心。根据调查,绝大部分乡镇对文化站的设施设备及其活动基本没有投入,个别地方一年当中难得搞的1-2次活动,大多由文化干部自己想办法筹措或借支的。中央及省、市有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基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现在,绝大多数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不少乡镇负债累累。尤其是农村实行“二免三补”税费政策后,更加加剧了乡镇财力的压力,这也是乡镇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体制不顺。县乡机构改革后,乡镇宣传文化站归乡镇管理,县区文化部门业务指导,对文化站的约束力很小,“管人

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据调查,乡镇文化站改为“文广站”后,出现了谁能苦钱就用谁的现象,名为“文广站”,实际上文化已名存实亡。全市有61个乡镇文广站将有线电视产业化运作承包给私人或个体经营。还有的乡镇将有线电视作为生财养人的地方,把改革中分流的人员安置进文广站,有的文广站挂名领工资的达19人之多。其中的文化专干因为不能苦钱多数被剥离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