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合集下载

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与实践前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资源的共享和相互补充,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综合发展的目标。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步增大,城市和乡村资源配置不均、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够等问题成为制约城乡发展的瓶颈。

因此,制定一套可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战略和国情出发,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大势所趋。

城乡一体化不仅能够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还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此外,城乡一体化还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乡一体化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策略1.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城市、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进行,即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上做到对等对待、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考虑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健康等问题,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乡村的发展现实,注重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空间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最核心的问题。

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网络、水电通讯设施等各方面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导致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彻底改善这样的现状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

3.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借助全球化合作的有利条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加快发展。

同时,政府支持和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落实政策支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落实有效的政策支持,鼓励政府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规范市场秩序,境内外合作,整合资源,发挥各种优势,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是指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1. 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的力度,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

2.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中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

3. 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均衡分配:中国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了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水平。

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

4. 农村产业升级和就业机会增加:中国通过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地区就业稳定和农民收入增长。

5. 农村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这些实践和成效表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以期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一体化。

以下将探讨和思考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首先,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观点之一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对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新兴产业等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其次,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观点之二是要加强城乡要素流动和人口流动。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往往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外流,使农村空心化加剧。

因此,需要通过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包括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融合。

此外,还要适度放宽城市户籍制度,推动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融合,鼓励农村人口有选择性地进入城市就业,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另外,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观点之三是要加强城乡土地利用和规划的整合。

城乡之间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差异使得城乡一体化难以实现,因此需要加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合。

其中,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等方式,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土地的统筹规划,控制城市用地过度扩张,避免过度占用农村土地资源。

最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观点之四是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动和合作。

城乡一体化不能仅仅依靠城市的力量,需要通过城市与农村的联动和合作来实现。

一方面,城市要发挥其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农村产业转移、扶贫开发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农村要参与到城市发展中,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的互利共赢。

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李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邵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摘要:基于世界银行提供的农业支持率指标及有关数据,本文首先测算了各国农村、农业政策的转折点,然后对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社会政策、政治发展的转变规律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在工业化早期,为加速资本积累,各国普遍会在推动农业增长的同时,抑制农村社会和政治发展,但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将会存在一个经济与社会政策、政治发展逐步转向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且从总体上看,后发工业化国家的政策转向快于早发国家。

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国际经验,政策转向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城乡统筹发展基础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本文研究也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对内开放背景下的结构改革和中国地区发展收敛模式研究”(批准号:7130304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结构改革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异质性模式研究”(批准号:C13YJ790075)的资助。

一、工业化战略与农村、农业政策演变大约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人类社会才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

由于这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是同步的,因此众多研究都把工业化与近代国家的崛起联系起来(如罗宾逊、伊特韦尔,1982;钱纳里等,1989)。

到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基本上成了各国决策层的共识。

但恰如罗斯托(1962)指出的,只有超过一定门槛的投资率(至少10%),才能抵消人口增长的压力,使人均产出显著增加。

因此,能否把传统社会不到5%的储蓄率提高到门槛值以上,就成为各国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①。

罗斯托(1962)曾据此测算出,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经济分别约在1783~1802年、1843~1860年、1830~1860年、1850~1873年、1878~1900年起飞。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报告(2篇)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本文以某地区城乡一体化实践为例,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实践背景某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

近年来,该地区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该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三、实践措施1.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1)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城乡发展需求,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以县城、中心镇和重点村为基础,形成“一核、多点、带状”的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2.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1)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重点村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3)促进城乡产业协同。

推动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提升县城基础设施。

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4.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5. 生态环境保护(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城乡一体化中国城乡发展的协同与融合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与融合。

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城乡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它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同时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福祉。

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力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其次,城乡一体化有助于减少城乡差距,消除贫困现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三、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方针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

其次,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最后,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四、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中国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

其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福利差异仍然较大。

五、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城乡发展的领域深度融合。

其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品质。

第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实践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实践比较及其借鉴意义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实践比较及其借鉴意义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典型城乡一体化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制度和实践等多个层面的深入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标签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规划;制度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这一便于各种工业生产要素分配的空间组合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城市由于可以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周边区域的人们大量涌入,结果导致环境、治安、失业和犯罪等问题,与此同时,乡村地区由于资本和人力缺乏,处于相对欠发展状态,因此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开始凸显。

城市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空间逐渐饱和,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竞争渐趋激烈,导致发展受限,增长速度减缓,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由于农民的购买力较弱,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不但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还会因为城乡差距太大导致社会公平问题的出现,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共享、产业协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抉择。

随着近3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矛盾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建国后,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尽快发展工业体系,国家实行农业支援工业的政策,农村创造的大量财富无偿地支持了城市工业建设,长期积累,造成了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

为应对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均重点强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对于积极稳妥的推进这一转变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1.国外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1.1美国的“三步走”模式美国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制定跨行政区的大都市区规划,以统一协调整个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其次进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城市郊区或农村地区进行投资;最后,推动大型农场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业人口创造就业机会。

城乡融合共同发展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融合共同发展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融合共同发展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一体化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上海市的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城乡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配置和优势互补。

这种一体化的意义在于:1. 促进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可以打破传统的城市和农村经济格局,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2. 优化城乡布局: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衔接,优化城乡布局,改善人居环境。

3. 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城乡一体化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二、上海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上海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统筹城乡发展:上海市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2. 创新农村管理方式:上海市通过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三、上海市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上海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继续发展:1. 强化产业融合: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发挥农村的特色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加强社会服务:注重提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避免发展中的不协调和矛盾。

综上所述,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化城乡一体化,上海市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未来,上海市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城乡建设的实践报告(2篇)

城乡建设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报告旨在总结城乡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城乡建设的实践成果1.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电网、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通电、通电话、通宽带的比例逐年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进展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3.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农业补贴政策持续实施,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所增长。

4.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退耕还林还草、农村污染治理等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三、城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城市。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土地闲置、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村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废气等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的融合发展,寻求城乡间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将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展望。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乡关系理论:城乡一体化着眼于城乡关系的优化和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2.农村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农村发展理论倡导以农村为中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协调,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城乡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促进城乡人口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范围,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

三、城乡一体化的未来展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城乡一体化的难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报告一、引言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以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的过程。

山东省胶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报告将对胶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胶州市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首先,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设了一批与县城、主要交通枢纽相连的农村公路,提高了农民的出行便捷程度。

其次,完善农村供水设施,修建了一批新的供水系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改善了农村电力供应状况。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胶州市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发展。

首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再次,加大农业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农机装备更新等,提升农业生产力。

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城乡差距的缩小。

四、发展乡村产业胶州市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首先,发展特色农产品。

胶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

胶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再次,发展传统手工业。

胶州市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发展传统手工业,增强乡村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这些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提升。

五、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胶州市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乡镇综合服务中心。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特点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与矛盾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开始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并积极推行。

在多年的实践中,城乡一体化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发生着改变。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特点进行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环境的实践与特点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之下,城乡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密度增大,城乡之间的环境相似性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农村环境向城市化的发展,在美化和文化上越来越接近。

城市空气质量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开始向农村逐渐扩散,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发展出了许多新型农村,它的环境卫生程度和绿化水平与城市已没有多少区别。

城乡环境的相似性标志了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特点。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强,城乡环境的相似化将越来越明显。

不过,在这一进程中,城乡环境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善。

二、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实践与特点城乡一体化主要解决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而经济领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

城乡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建立城乡经济合作区,加强农村和城市的‘深度’耦合。

随着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城乡经济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新型农村经济正在迅速提升。

现在,许多地区都在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融合、互利共赢”的新路。

同时,还在推动知识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继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经济模式。

三、城乡一体化社会的实践与特点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人口规模、行业分工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则是城市化后多发的社会矛盾、不平等和不公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解决城乡之间的这些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在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要加强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城市的发达文化应该向农村传输更多的文明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认知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文化发展,建设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体育设施等,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文化多元化。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案例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开始较早,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但不同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针对本国发展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相应的具体路径选择,尤其诸如欧盟、美国日本等老牌工业经济强国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到达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并行之有效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来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欧洲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现今的欧洲,只有职业意义上的农民,不存在身份意义上的农民。

居民所享有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与所从事的职业或居住地无关。

并且,随着现代城乡快捷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自上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股“逆城市化”浪潮,大量富有的城市白领,选择远离城市喧嚣、风景秀丽的乡村定居落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

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对农业的保护,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当今欧盟的发展形态表明,与高度现代化相伴随的是发达的农业和优美的乡村。

尽管现代化会伴随人口、资源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但农业和农村天然具有的诸多功能并没有消失,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欧盟的农业增加值占GDP 不足3%,从业人数约1300万,占从业人口的比重不到5%。

但有56%的人口居住在占91%国土面积的农村地区,其中,19%居住以农村主导地区,37%人口居住在中间地带地区。

整个泛农村地区创造了欧盟45%的附加值,提供了55%的就业。

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如下。

一是优化土地整理,发展规模农业,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战后,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和村庄规划,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和有效利用。

自1950年代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就制定了“村镇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保护传统文化、整修传统民居、保护和维修旧村落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试析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

试析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

试析城乡一体化的必然性及实践特色一、试析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 减少城乡二元结构3. 推动经济发展4.解决“千亩基本农田”问题5. 消除贫困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城市的经济发展正在增加,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因此,加强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角度来看,建立城乡统一规划技术标准,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可以让城乡互相借力,促进协同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点。

城乡一体化可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农村地区走向城乡一体化领域,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方便农民迁往城市,提高生活水平。

3. 推动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并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把城市和农村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加经济的活力。

4. 解决“千亩基本农田”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千亩基本农田”密切相关。

建立城乡一体化体系后,可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推进千亩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5. 消除贫困差距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

始终有城市、地区、乡村之间的贫困差距。

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消除这种差距,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实践特色1. 按地理位置自主分区的城乡融合2. 民生实事,共建共享3. 技术研发与市场化推广相结合4. 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5. 适度规模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统一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这些实践要具备多个特点,包括按地理位置自主分区的城乡融合、民生实事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与市场化推广相结合、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适度规模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统一等。

1. 按地理位置自主分区的城乡融合随着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城市和农村在实践中已经相互作用了很长时间。

城乡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的实践与经验

 城乡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的实践与经验

城乡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的实践与经验城乡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的实践与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城乡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自身特点与优势。

中国在城乡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与学习的机会。

本文将对城乡发展的特点与优势进行探讨,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阐述。

一、特点与优势1.经济活力的互补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具备开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长处。

而农村则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优势,能够满足城市对食品、能源等领域的需求。

因此,城乡发展的互补性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2.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资源的迅速消耗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而农村则相对较少的人口密度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使得农村能够为城市提供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城乡之间的资源互济,能够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3.社会稳定的基础城乡发展的均衡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城乡发展的互动使得农民有机会参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减少社会矛盾。

二、中国的实践与经验1.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在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等措施,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加强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国注重农村改革与发展,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措施,不断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升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与收入水平。

同时,中国还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农民的社会发展。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中国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构建全面的城市体系。

中国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的城乡发展与区域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城市经济繁荣,农村也逐渐富裕起来。

然而,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和不平衡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在区域协调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城乡发展差距的挑战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首先,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等,而农村经济则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其次,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则普遍存在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再者,城市环境治理相对较好,农村则存在着水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为了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中国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注重了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中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完善城市功能: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镇建设,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2. 打造特色产业:中国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农村道路、供水设施、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

这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提升了农村的生产能力。

4. 优化城乡布局:中国注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便利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上述措施的实施,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农村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各国纷纷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1.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1.1 欧洲模式欧洲国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农村发展机构,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此外,欧洲国家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提供补贴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村就业和创业。

1.2 美国模式美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此外,美国还通过建立地区发展机构和专门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机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和协调。

1.3 日本模式日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措施。

日本政府通过农村振兴法,鼓励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创新。

此外,日本还建立了农村创业支援机构,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启示2.1 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国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表明,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2.2 建立专门机构和机制国外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还强调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机制,以推动城乡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建立农村发展机构或地区发展机构,可以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2.3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国外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表明,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农民创业和就业。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4 推动农村创新和技术进步国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还强调推动农村创新和技术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案例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开始较早,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但不同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针对本国发展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相应的具体路径选择,尤其诸如欧盟、美国日本等老牌工业经济强国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到达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并行之有效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来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欧洲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现今的欧洲,只有职业意义上的农民,不存在身份意义上的农民。

居民所享有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与所从事的职业或居住地无关。

并且,随着现代城乡快捷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自上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股“逆城市化”浪潮,大量富有的城市白领,选择远离城市喧嚣、风景秀丽的乡村定居落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

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对农业的保护,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当今欧盟的发展形态表明,与高度现代化相伴随的是发达的农业和优美的乡村。

尽管现代化会伴随人口、资源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但农业和农村天然具有的诸多功能并没有消失,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欧盟的农业增加值占GDP 不足3%,从业人数约1300万,占从业人口的比重不到5%。

但有56%的人口居住在占91%国土面积的农村地区,其中,19%居住以农村主导地区,37%人口居住在中间地带地区。

整个泛农村地区创造了欧盟45%的附加值,提供了55%的就业。

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如下。

一是优化土地整理,发展规模农业,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战后,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和村庄规划,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和有效利用。

自1950年代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就制定了“村镇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保护传统文化、整修传统民居、保护和维修旧村落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发展规模农业,法国也采用类似政策手段,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经过整治,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

法国政府还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来控制农用土地价格,发放脱离农业的终身补贴,以鼓励老年农场主放弃耕作。

二是注重农业的功能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和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欧洲在权衡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了环境立法,严格控制农用地肥料用量和牲畜排泄物数量,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欧洲各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点政策是:控制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促使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的场所;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同时,农业的功能多样性得到充分开发。

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功能成为对农业的基本要求,环境资源保护功能也在充分发挥,能源原料功能受到更多的重视,观光休闲文化功能快速拓展,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传承意义凸显,享受田园风光成为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

三是坚持家庭农场为主体、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业耕作和生产上,中、小型家庭农场是欧洲农地经营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农场规模介于美国式大农场和中国式小农户之间。

在农产品流通和经营上,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起到了沟通中小农场与大市场的中介作用。

合作社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场主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二是在保持独立生产的前提下,在种子、饲料、农机、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销售方面,农场主与合作社签订长期合同,由合作社统一加工、包装并以一定的品牌分级销售。

各国在法律法规和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德国早1867年就制定了《合作社法》,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农户的3/4以上参加了在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其中多数农户参加2-4个合作社。

法国政府对服务于农民的合作社,给予25%的投资补贴,并免交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

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藏、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服务。

合作经济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发展农业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推广农业技术,推行农民职业化,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欧洲农民是专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受过不同层次农业学校的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农场主一般都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管理、经营农场的知识和能力。

德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在自家或受雇农场中工作的普通农民,必须接受两年以上的学习培训,通过国爱有关考试后,才能取得独立开办或继承农业企业的资格。

英国实行三级农业教育体制,包括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场职业中学,此外,还有一批从事农业继续教育的农业专科学校。

可以说,欧洲的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民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农民与非农从业人员,在文化程度、学历层次、从业资质、职业培训等方面,已不存在差异和歧视。

2、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共同农业和农村政策,奠定欧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和法律基础。

欧洲主要国家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是置于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的统一框架下的。

共同农业政策诞生于1962年,从1962年到2005年经历了六次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由最初的促进农产品增产转向着力解决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发展等新问题。

欧盟制定了2007—2013年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政策目标:一是加强农业和林业部门的竞争力,二是改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及改善农村生活质量。

根据上述三个基本目标,欧盟具体确定了农村发展的三个政策轴,每个轴下面包含若干优先领域和措施,共有37类项目可供选择。

除了三个政策轴外,还有一个方法轴,即所谓“领导”轴,目的是综合和协调农村经济项目之间的联系。

欧盟坚持农村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先由地方社会团体联合机构主持制定规划,在规划制定后方能获得和使用“欧洲农业农村基金”。

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自下而上地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即采用由地方社区推动和与地方社区各社会部门合作的规划方式。

其任务是,地方社会团体联合会主持制定其所在地区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和按欧盟政策导向设计农村发展项目,负责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管理项目的实施。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开发,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欧盟在设立了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欧洲社会基金、欧洲地区开发基金的基础上,2005年,把上述三个基金提供的农村地区投资项目合并到“欧洲农业农村基金(EAFRD)”,由这一个基金对欧盟农村发展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和审计进行统一管理。

也就是说,不是以行业管理的方式按条条分发农村建设基金,而是集中各行业的资金到一个基金,然后以规划区为单位按项目拨发下去。

欧盟7年计划投入资金为970亿欧元(2004年不变价),约合人民币9700亿元。

同时,欧盟各国还需拿出几乎相同数目的配套资金。

这样,欧盟和27个成员国7年计划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欧元,约合2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2850亿人民币。

3、重视农村规划和整治,资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水平。

欧盟规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凡是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土地改良、兴建水利等,欧盟提供25%的资金,其余75%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予以再次补贴。

村镇公用事业发展,完全由政府预算提供资金。

在德国,法律对各级政府的权责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凡是联邦和州委托地方政府建设的项目,全部开支由联邦和州以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如果是法律规定村镇政府必须强制性完成的项目,则由村镇与州和联邦政府共同承担,联邦和州统一为各地方拨付一定资金,村镇从自己预算中支付其余支出;如果是法律规定村镇可以自主决定的项目,村镇则要全部从自己的预算中支付,也可以由本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并为这个项目单独设立一次性的税收。

村镇高度自治,拥有独立财税权。

近年来欧盟村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总体呈下放趋势。

意大利2001年宪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央权力下放,有的直接下放到市镇,改革后市镇获得了在辖区决定征税的权力。

在德国,村镇基层政府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原因:一是村镇属于完全自治的基层政府,与原受辖的县、市等地方政府脱离了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

二是村镇政府是全体居民选举产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三是村镇拥有独立的征税权,可以自行向居民征收消费税、娱乐税等。

欧盟国家农村地区社会问题较少,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居民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

注重文化特色,保护村庄原有肌理和风貌。

欧洲国家的许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乡村建设的规划中,十分重视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顺其自然推进农村居住区建设,使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老欧盟各国特别重视农村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英国规定,建筑历史达到50年以上,一般不允许再拆除。

乡村整治也很少有开山凿石、毁田造地之类的大规模建设,所做的无非是在原有建设用地上的再开发而已。

在欧洲的乡村,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一切顺其自然,而没有对原始地貌不必要的改变。

4、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软件水平。

欧盟各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努力推行与城市一致的公平、均等、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

目前,欧盟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当发达。

在教育方面,欧盟普遍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标准、教学条件都是城乡统一的。

医疗卫生方面,欧盟的医疗制度也较为完善,在制度的保障和实施方面城乡没有差别。

英国和意大利实行的是全民公费医疗,德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方面,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欧盟国家在城乡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也都完全一致。

当然,欧洲国家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在二战后先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如意大利是在1957年。

该制度的建立需要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和较少的农业人口,从欧盟的情况看,农业仍旧是一个需要扶持的弱质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农业和农村政策是以强大的财政补助和融资支援为后盾的,据统计,意大利农民得到的来自欧盟和各级政府的各类补助和优惠占家庭收入的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