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合集下载

隈研吾石材博物馆赏析

隈研吾石材博物馆赏析

隈研吾作品:石材博物馆Work of Kengo Kuma:Stone Museum摘要:这个扩建项目的对象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石头谷仓。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藏品也不仅仅被放置于内部空间,这间博物馆创造性地用三个石造体块的内部空间以及它们外部走道营造独特的展示空间。

在细部做法上,用芦野石进行试验,最终建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石墙。

这种透明性,缩短了建筑外的大自然与建筑内的人类的距离。

关键词:石材、砌体、透明性、渐变Abstract:Expansion of rice storage built in stone80years ago.Unlike a traditional museum which exhibits only in interior space,this museum is creating exhibition space using inside of three stone volumes and external passages.An experiment with the details of transparent stone walls using the same Ashinostone as the rice storage.The transparenc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Key words:Stone、Masonry、Transparency、Gradient1、石头的舞台这座以石头命名的博物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

原先是建造于1912到1926年间的米仓,此前一直由农协使用,后来有人提出不必在城中设置仓库,于是仓库就空置下来,直到业主买下它。

这位石材店老板热衷于当地盛产的一种名为“芦野石”的灰色石材,并想通过建造博物馆,展示这种石头雕刻的工艺品。

图1石头博物馆全景整个外部空间的主角是三间空置的石造米仓,硬山顶,外观厚重,体量各异,向旁人诉说曾经的一段历史。

畏研吾--知美术馆分析

畏研吾--知美术馆分析

“知美术馆”并非一个隈研吾设计思想的典型作品,但透过“知美术馆”可以大致分析出隈研吾对于”东方空间”及流线关系的一贯处理手法,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知美术馆”的图解分析:1.内部空间与流线关系-1至2层流线环绕灰色梯形中庭设置,楼梯与坡道结合,形成曲折迂回的参观路径3层流线以折线形坡道悬挑于水面之上,形成半封闭的水院与半开敞的视线组成独特的空间体验主展厅位于-1层,但参观者进入-1层展厅后需原路返回才能向上进入其他楼层,是流线设计中较失败的地方垂直交通参观流线二层景观水池与酒店合用地下车库上空中庭展厅入口三层展厅负一层展厅一层景观水池咖啡厅中庭中庭中庭一层平面三层平面二层平面负一层平面由环绕中庭的坡道到达二层空间,三层的流线并未重复之前的环绕式路径,而改为延续之前的流线方向,回身一转,形成一个V字形折线坡道,由坡道围合而成的半开敞空间、无边际水池以及透明的茶室共同构成美术馆最有趣味的空间。

空间的展开与收放入口由栈道切入,将展厅与咖啡厅独立开来,二层建筑顶板、漂浮于水面上的栈道和挂瓦帘幕共同形成入口灰空间——消隐的墙体边界,无边际水池倒影建筑和室外葱茏的绿植,如透明的画卷展开,给入口带来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

坡道与中庭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使参观者在一个开放流动的空间中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实现互动和交流。

流线与空间关系小结:整体处理手法以踏步、折线形坡道串联各功能空间为主,同时植入中庭、半透明室外景观,跟他设计的中国美院美术馆以及其他“竹屋”手法相同,内部空间步移景异,富有趣味性,深得东方江南园林精髓,将园林的处理手法融入建筑空间设计,同时流线清晰,功能关系明确,但进入二三层的需由负一层原路返回才能进入,流线设计不够流畅,此为此方案比较失败的地方。

美术馆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目测展厅面积不超过1/3,且大部分展厅面积位于负一层,作为美术馆真实目的性空间反而让人身处地下,带给人一种不是很愿意长时间驻留的感觉,而景观良好的一层为入口交通空间和咖啡厅,二层为纯体验性空间,顶层除去坡道后仅剩一个小展厅,使得人们对于建筑本身的体验感远大于展览本身,建筑本身不仅作为一个容器,也展览着自己。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

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材运用的经典。

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偎研吾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偎研吾

建筑师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最顶尖建筑师之一,享有 极高的国际声誉,他的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他的设计优美的表达了他对“材质”的偏爱(尤其是对传 统的日式材料,如石头、竹子和草本),也体现了他对环 境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建筑的追求。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 1985-1986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 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当然,在研究隈研吾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中,给我们景观设计师 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1.景观的材料与景观的结构是否也能达到隈研吾所倡导的在建 筑设计中的平等对待? 2. 在21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怎么站在软质景观的角度上 去与硬质景观(实体建筑等)达到很好的融合?
结语:
“21世纪的人们应该更愿意居住到自然中去。过 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居住到自然中变得更为重 要。” ——— 隈研吾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隈 研吾
11月读书报告阅读大师系列
序言: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 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 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 混合在一起。这既 是亚洲都市的常见 的缺点同时也是魅 力所在之处。隈研 吾考虑把这种混沌 实现在一个建筑中 ,使它与周围的混 沌融为一体。他的 建筑师生涯就从这 里开始了。”
获奖: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 机构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 2002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作者:***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隈研吾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隈研吾建筑案例,从建筑立面的角度出发,展现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之间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隈研吾的这一设计理念,并从中进行一些反思和感悟。

关键词:隈研吾材料消隐建筑立面一、建筑立面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譹?訛建筑立面相当于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座建筑的门面,它是展现出城市或建筑本身气质的最直观的展现。

二、建筑消隐“无论材料的触感有多么厚实,如果它以一个整体出现的话,对我而言就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没有改变它们的表达方式。

”,?譺?訛隈研吾在接受《UED》杂志采访时提到了“材料让建筑消隐”这一设计思想。

隈研吾喜爱文字,热爱书写,建筑师这一理性的身份外有一颗感性的心,这种矛盾让他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让建筑消隐”的深层次意义即是强调建筑在环境中的“隐”而不是“显”。

他希望通过材料,来让建筑与环境的联系重新被塑造。

将建筑场所化、环境化,与环境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石美术馆石美术馆(图1)在隈研吾的设计生涯中,是一个“转机”。

它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芦野村。

这座美术馆原本只是用来储存米仓的一个仓库,而后受到业主的委托,希望隈研吾能将其改造为一座用于展示石加工技术和艺术的美术馆。

在这个场地中隈研吾把各个空间相互交错穿插在其中从而扩大活动空间的范围。

其中展示空间不仅仅是在室内,而且还把3个石仓设计成半室外展示空间,模糊室内室外的界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2),石美术馆的建筑立面采用了重复交错的组合手法,将50毫米厚、300毫米宽的薄石材层层叠加在一起。

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

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

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作者:王晓燕来源:《雕塑》2016年第03期隈研吾是日本新一代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的乡土建筑大师。

他提出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隈研吾擅长于哲学层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内在体验的双重的细腻分析,热衷于理论层面的文化哲理分析。

在设计实践中,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和空间理解得很到位,同时又不断在建筑的表皮和结构上出新,执着于使用当地的材料,研究材料应用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总是以诗意的形态呈现,给人深刻印象。

一、隈研吾的建筑思想隈研吾的建筑思想中体现着一种日本气质,日本文化中具有一种“空”的特质,“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平淡如水,顺其自然。

这种“空”的态度渗透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日本的建筑设计。

隈研吾在他的著作中,对他的理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自然的建筑”,负建筑和微粒建筑,这些理论都是在长时间的反省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注入了“空”的概念。

他的建筑思想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另一方面追求一种理论未完成的状态。

隈研吾希望建筑表达自身理念的同时藏匿自己,或至少使建筑形式尽最大可能地弱化。

隈研吾对于材料的态度也是随遇而安的。

他并不期望能够找到一种完美的材料适应所有要求,带着欣赏的态度来挖掘材料的美感和价值。

1.自然的建筑建造“自然的建筑”是隈研吾早期的建筑目标。

隈研吾认为自然的建筑第一个特质是指与场所存在某种关联性的建筑。

利用自然的材质修建,天然的材质,如木、竹、稻秸草、夯土、石头等自然的材料有着生命的气息,能够不经意的就将我们带入它所生存的环境场之中。

第二个特质是指能与场所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建筑。

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性,天然的材质很容易留下时间的痕迹,从开始修建到慢慢腐朽,时间的痕迹会留在材质的表面上。

天然的材质能够将四季交叠写入建筑之中。

综合上述两点特质,“自然的建筑”就是指与场所存在着这样一种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关联性的建筑。

此建筑与大地紧密的相连就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图1)。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

Vol.40/No.20/Westleather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杨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限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对材料的创新和独创,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使他的建筑外81是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

二是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止感。

三是他在空间氛围中充分营造体现禅意,抛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时元素来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和意境。

限研吾餉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他的理念也醪响了中国的建筑界。

关键词:侵研吾;建筑设计;材料;自然;禅意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1背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涌现了大量设计作品的抄袭以及模仿,而忽略了其建筑背后对于材料和构造等的研究,也忽视了建筑是否能与自然融合、建筑材料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特色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考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基于表面材料的运用和标准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是适合于环境,能与环境相融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激发内部生活、工作者的热情,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的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象征意义,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富有创造性的空间。

2隈研吾简介隈研吾(KengoKuma,1954—),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一直秉承着注重建筑与自然相结合,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

3隈研吾作品分析及理念限研吾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立感,使建筑具有延伸性,在他的《负建筑》一书中也在深入探讨如何建造一种与自然融合,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与大自然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

隈研吾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使材料具有创新性和独创性,善于利用竹子、水和阳光等自然元素来创造灵动的空间,他的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充满意境和想象,注重对建筑背后的文化进行探讨,无论你站在哪一处望向窗外都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让人与丈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

隈研吾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规律

隈研吾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规律

隈研吾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规律
石材。

石美术馆设计时期(1995-1999),正是混凝土、玻璃、钢材盛行的时间,而隈研吾毅然摒弃了这些无机材料,选择当地石材商人供应的芦野石作为材料。

隈研吾石材的运用,将美术馆柔和与透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

“建筑本身,消失在了米仓和水面的世界里”。

木材。

木材是展现地域性的极佳材料,也是隈研吾使用较多的材料。

在马头町安腾广重美术馆中,他最开始确定的是要做像雨丝一样纤细的杉木,由此再确定平面空间等,八重杉的木质运用在建筑上,使广重美术馆与当地景观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

泥土。

在安养寺木制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的设计中,隈研吾选择了泥土作为建筑材料,让建筑与大地连为一体,自然的素材让人顿生好感,更想接触。

竹子。

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长城脚下竹屋,效法竹林七贤,在竹林中找灵感。

竹子粗犷的黄色多多少少与长城的风貌相匹配,同时,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诗意的透出东方的韵味。

隈研吾

隈研吾
• 20世纪的建筑师都偏好使用对比,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新”,“新”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石材美术馆没有用这种野蛮的 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渐变这种 温和的方法。
一个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一般的设 计都是按照日程论的方式进行,一开 始有一个大的框架,有一个总图决定 布局,然后是平面图,再慢慢细化,在细 化过程中决定细部。
隈研吾的作品似乎溶化成既没有轮廓鲜明的边线,又没有突出的焦点 的无限的混合物
石头博物馆
水玻璃
• 隈研吾的建筑与它们的环境和平共处,并且不试图破坏或战胜它 们的直接背景。
• 它们的构成简单、直接,并且尊重一直在这儿的东西。隈研吾设 计的博物馆、神庙和住宅,大部分建筑在日本,使用本地的材料。 这些材料是泥土、木材、竹子、石头和脆弱的米纸。在它们的水 平方向和垂直线构成的标准建筑物上,这些占突出地位的小规模
的诗一般的建筑物,暗示下降的雨水或很快经过的水流。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
竹屋
• 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 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
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
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
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
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 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适应现代流动性的生活 (透明性)
密封处的处理
更有透明性
用渐变修复割裂,限制是万物之本,限制孕育一切。 而且,自然就是限制的别称。
——《自然的建筑》
——
作 品 分 析 石 材 美 术 馆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是混凝土的时代
混凝土的随意性 ——可以做出任何造型
——就如同我们在制作模型一样 在图纸上画出自己想要设计的外形轮廓,只需在里面填进混凝土
建筑施工的真实情况———— 建筑物的奢华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方圆魏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魏研吾都市设计中心的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魏研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包括1999年和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在法国举办的奥尔良建筑实验室展览等。

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02年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建筑大奖和1997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述丰厚的建筑师,曾出版《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著作,全面的阐述他的家住哲学。

1954年,魏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在其童年时期,对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的父亲会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同时也会搜罗一些建筑大师的家具或模型,把玩之余向他介绍其功能和建筑师的背景。

1964年,日本奥运会期间,由日本建筑大师丹下键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让魏研吾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

他后来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

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同年魏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他一下子被弗兰克.劳挨德.赖特及其建筑的力量打动,赖特的自然建筑风格深深的影响了魏研吾,并对他日后创造出新的自然派建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魏研吾早年的经历使我明白,培养好的品味和设计见解(在特定文化中),最初就需要对这门学科有与生具来的兴趣,接着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过程,这包括:接受杰出设计作品的熏陶,在这些作品之间做出对比,同其他设计师艺术家展开争论,学习设计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了解当今和历史上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想,尝试设计属于自己风格的事物,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魏研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建筑设计的求学之路。

20世纪70年代魏研吾读大学期间,日本掀起了素混泥土建筑热潮。

谈隈研吾设计思想中的材料观

谈隈研吾设计思想中的材料观
1 开始关注材料:对混凝土的质疑 20世纪70年代,安藤的住吉长屋作品完成,在日本产生轰动
性效果,当时的评论认识,当代的都市充满了太多的虚假,建筑中 有太多虚假装饰,而安藤对于素混凝土材料的高明使用使得素混 凝土很好的表达了一种原真效果,即装饰材料同时也是结构材 料,素混凝土一时间成为了完美的标志,随后便有了大量的素混
·46·
第35卷第 期 2 0 0 9年24月
山 西建 筑
SHApⅨI ARCHlllDC兀爬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d.35 No.4 Feb.2009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04.0046—02
谈隈研吾设计思想中的材料观
于丁
摘要:通过对隈研吾建筑的案例分析,探讨了隈研吾设计思想中对材料的认识历程,提出了表现材料物质的手段——
的几个作品,M2(混凝土),水域璃(玻璃,钢),石材美术馆(石
材),幕张集合住宅(PC),塑料住宅(塑料),安养寺如来坐像收藏 设施(夯土块)。可以看出,隈研吾是非常注重材料的,在这些不 同的材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设计思想在支撑着他的作品,他 对材料的认识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下面就通过对其一系列理论 和作品分析探讨隈研吾的设计思想。
在进行广重美术馆设计时,粒子的概念放到了更为重要的地 位(见图2)。他的很多时间都花费在思索有关材料的大小尺寸和 网眼的大小尺寸上。做了好多不同尺寸的模型,并且每个模型的 颜色和色泽深度都不相同,并不是把它们当作墙壁来看,而是想 试验一下光在透过时的效果,从而决定细部尺寸的大小、结构和 外层的关系、光的轻或者重的感觉等等。全部参数都是由格栅尺 寸决定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他所说的粒子化过程。最终确 定下来,屋顶分为3层,最外层是由截面为30 mm×60 rnln的一 个个杉木遮阳格栅构成,间距为120 rnrn,最内层也有同样尺寸的 格栅按照同样的距离问隔排列着,中间层夹着具有防水性能的金 属屋顶。这3层结构包括了两层格栅,从而将光线分割成纤细的 粒子,创造出这样一个充满着与外界不同质感光线的室内空间。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分析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分析
因安此养, 寺特木天定如场来然所坐素的像素收材材藏:也设是施丰必浦定具粘有土该场砖所的特性。
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但其目的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造型。
高柳町社制区 作方法(原始技法):将泥和草的混合物贯注到一个薄木板做成模子中制成砖,现规格为 360 x 325 x
安藤广重美术馆
近代社会,人们自身延续下来的地缘和血缘遭到破坏,近代家庭作为孤立的个体漂泊,没有明确的形式,因此希望混凝土这种坚硬的材质来给予家庭安定感。
”存在“是某个内事物气被候创造条的件结果就,可即生以产得的到结果满。足 。
混凝土背后的社会文化 安养寺木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困境: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运用混凝土框架结构,填上粘土砌块
作者认为”自然的建筑“是建筑在场所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能够带给人幸福感。
实例分析
高柳町社区 安藤广重美术馆 长城脚下的公社 水玻璃
高柳町社区
高柳町社区
天然素材:手工和纸 制作方法(原始技艺):用魔芋胶和柿漆做防水处理,制作成双层和纸,同木材一起成为建筑的围合材料 地点:日本柏崎市高柳町的原型村落 设计构思:这个村中保留了大量的茅草屋顶民居,屋顶的比例非常大,在这样原始优美的村庄中嵌入钢和玻璃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 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 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
——原研哉 负建筑的人性化“令失去安全感的现代人感受到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
是混凝土的时代
1. 混凝土的随意性 1.1 不挑剔场所
材料普遍、施工方式简单、一项技术统治全球
1.2 造型的随意性
隈研吾
三个阶段
1.带有批判特色的后现代主意风潮期
1970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日本也 出现了黑川、矶崎新等建筑师。1991年,隈研吾为马自 达公司设计的M2项目,被贬为“都市恐怖主义”,是日 本泡沫经济崩溃前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随 着经济泡沫破裂,“M2”成为殡葬场。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

“这是一个以桥形设施连接两个公共建筑的项目 ,这两个公共建 筑长期被马路阻隔。它的功能不仅是两个建筑之间的通道,同样 也是住房和工作间,是艺术家创作中心的理想地点。在这个项目 中,我们挑战一项由小部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参考古代中国和日 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它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因 为你可以不使用大尺度的材料来实现一个巨大的悬臂结构。”
长冈市政厅 2012年
长冈是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旅游型小城 市,这里的市政厅被隈研吾塑造成了一 个带有顶棚的开放广场,能够让人们经 常在此聚集、相遇。在这里,办证反倒 成为一个很小的功能,5000人的体育馆 位于其中供人使用。
在建造时,甚 至征求孩子们 的意见,并依 据他们的意见, 在市政厅内种 上了许多树木。 由于市民对于 它的满意度非 常高,使用频 繁,也让这幢 建筑有了极大 的活力。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2012年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位于东京早期木结构建筑保留最多的地区,隈研吾 在这座建筑上,也大胆地使用木头。他纵向排布木头,来让建筑显得 纤细、透明,还可以滤减光线,使之更加节能。在文化中心的顶层, 你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遥望浅草寺对面的东京晴天塔。隈研吾说: “这里是东京最棒的地方!”
“我的老师们总会批评丹下健三的作品太过宏大,他 们认为,尽管丹下健三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但城市 并不需要里程碑式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创造人性的 空间。” 人性空间远高于里程碑式建筑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2015
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博物馆的 建筑形式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呼应,以温和的 形式嵌入到绿色环境中。为了将建筑与景观相 融合,建筑物的屋顶由一些废弃的屋瓦覆盖着, 使建筑别有一番当地乡村小镇风情。
“竹屋” 2002年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陈天泽(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 y o d oG r a t i n 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

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隈研吾建筑创作的影响

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隈研吾建筑创作的影响

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隈研吾建筑创作的影响摘要:通过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介绍,分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自然生态观、传统建筑空间观和日本美学精神对隈研吾建筑创作的影响,解释了隈研吾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隈研吾;传统文化;自然;建筑创作隈研吾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获得东京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在东京青山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惯用竹子、木材、石材、和纸等自然建材,建筑风格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

曾经,他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服膺和追随者,然而,日本泡沫经济以后他自身的经历,却让他的建筑理念从此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逐渐凝结成了他现在建筑创作的思想“负建筑”。

力争让建筑从消失,达到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这种探索贯穿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之中。

追问他这一思想产生的渊源可以发现日本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1985年,隈研吾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来到美国。

“作为一个日本人,你在美国设计的超高型建筑,很难超过他们自己的摩天大楼。

但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自己本国文化、并能将本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继承并加以发展的建筑师,美国人一定会尊重你,敬佩你。

”隈研吾在接受某采访时如是说。

在那段旅居异国的日子里,他深感一个人如果要获得国际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就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1、日本文化与隈研吾就日本文化来说,对本土传统的改造和对外来因素的吸收贯穿其整个发展过程,日本文化史就是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日本化的历史。

禅宗原本是中国化的佛教派系,由到中国求法取道的僧侣带回日本,虽然日本禅宗的历史比中国短得多,但由于禅与日本人的性格十分吻合,经过数百年的浸染,现如今禅文化已沁透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禅宗精神的影响下的日本传统建筑,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与朴素,讲究美学的精神含义,这些无不与他们的美学传统相对应。

对隈研吾的分析

对隈研吾的分析
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隈研吾极力避免混凝土却对自然材料的研究与创新充满热情广重美术馆利用了当地的杉木芦川石材美术馆利用了当地产的石材高柳町的阳乐屋和三得利美术馆利用了看似柔软的日本和纸长城下的竹屋利用了中日文化中柔弱却充满力量的竹子这都是隈研吾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创造出以柔克刚的建筑的典型例子
隈研吾
日本建筑大师分析介绍
在内部空间的构造方面 是更显优雅清静.
THANK YOU
Just use it for f,同时也突出了整个 建筑倒三角的形式特点。地面与天花板之间被玻璃板包围 起来,为公共大厅和每个展厅提供了向外观景的良好视野 。
关注过建筑师隈研吾的“莨。 茶室”,那是他为北京798的深 圳梁子服饰做的展品。对于他 的最有特色的杰作之一“莲花 屋”,结合日本古典文化和西 方现代文化,独特的垂直相交 式楼层的特点和房屋与自然景 观的完美融合,还有那种通过 结构和色彩的搭配,使房屋本 身和自然之间被完美打造的那 种平衡感。
建筑作品
梼原木桥博物馆
由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这个方案将日本传统美学 与当代建筑语汇相结合,力求让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KOMONDOR

这个好像漂浮在空中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织排列 的木梁架组成,所有结构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 心支柱支撑。博物馆两头设有两部全玻璃升降电 梯,这两个透明的玻璃长方体被巧妙的掩藏在背 后的植物景观中,突出了全木质结构的建筑主 体。
著作思想
著作
隈研吾的“负建筑”,是消弭了建筑和 环境割裂的建筑、对人类释发善意的建 筑,不张扬,不卑不亢,关照生活的初 衷,诚实,坚持空间与时间的对话,温 暖,朴实,从建筑本位和单体层面都回 归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 筑为中心的场景。 “负建筑”“弱建筑”的理念,那就是 要“把建筑作为配角、而要把环境放在 主要位置”。他认为,与“强建筑”相 比,“弱建筑”或许更经得起冲击,而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失去安全感的 现代人感受到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性之 美。 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以柔克刚, 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 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 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 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摘要】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实、自我突破及延续,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隈研吾;设计方法;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31-031.隈研吾简介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建筑•都市计划学系客座研究员;1986年成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Association Eurpoe(Paris);从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其设计作品涉猎广泛,从早期的“M2”到最新的东京国家体育馆,都体现着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隈研吾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反对建筑中物体的过度介入,希望找到一种取代造型体的物质形式来恢复建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关于“消解”与“连接”的“负建筑”理论也影响和启发了许多建筑师。

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多类奖项,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诸多著作,代表作品有“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在国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2.隈研吾的研究方法2.1 观察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其所接触的事物。

浅谈建筑砌体的材料表达——对比石材美术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

浅谈建筑砌体的材料表达——对比石材美术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

浅谈建筑砌体的材料表达——对比石材美术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谢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本文通过对石材美术馆和宁波历史博物馆这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来探究砌体材料表达方式的些许奥妙。

关键词:砌体砌筑营石砖瓦作石隔栅瓦爿墙中图分类号:TU1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砌体砌筑是人类建造史上最早使用的建造方式之一。

由于砌体砌筑所使用的材料加工简单易得,施工方便迅速,所以砌体砌筑的建造方式一直在人类漫长的建筑历史岁月中占据着主导建造方式的地位。

然而当今现代建造工艺技术高度发展,传统的砌筑方式、砌体材料的适用范围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力已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传统砌筑工艺也随之消失,砌筑作为一种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建造方式,而今在城市建设中却难见其踪影。

在全球化背景下,砌体砌筑纯粹古朴的建筑美学和与生俱来的历史感,打破了混凝土、钢材、玻璃统治的单调的建筑艺术状况和“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砌体结构已不经常作为承重构件出现,而逐渐演变成装饰性砌体或建筑表皮,这反而使得其组合方式和表现的自由度大大增加,砌体建筑的材料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隈研吾建筑师和王澍建筑师由于在砌体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大量具有突破性的实践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两位建筑师在砌体建筑的材料表达方面的设计观点和手法可以说是特色鲜明,大胆创新,隈研吾设计的石材美术馆是他对石材砌体运用的杰出代表作,王澍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是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重要作品。

笔者选取这两个建筑进行对比,相信可以揭示出砌体建筑材料表达方面的些许奥妙(图一)。

二、对比一:不同的颠覆——“营石”与“砖瓦作”。

石材美术馆位于奥州老街对面的宿场町,现存的3座旧石仓库在计划中要被重新改扩建成美术馆。

该建筑的业主是石材生产商,希望设计师能够在旧建筑改造的同时将其公司生产的石料运用其中,所以“营石”成为隈研吾的设计出发点。

广重美术馆地域性材料的应用研究

广重美术馆地域性材料的应用研究

广重美术馆地域性材料的应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很多建筑师把目光投向钢筋混凝土,而隈研吾却把心思放在了地域性材料和现在科学技术的一个融合,充分利用自然的材料、地域性的材料创造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隈研吾(Kengo Kuma)的建筑作品优雅而精致,其中广重美术馆,利用了当地的杉木作为建筑材料,并运用现在的科技手段使得木材的耐火性达到了很高的强度,使得整个建筑作品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标签:广重美术馆地域性材料一、广重——“大桥骤雨”(一)广重广重,15岁入歌川丰广门下学习绘画,早期的题材是人物画,后来转向了风景画题材,受到了葛饰北斋的影响,“大桥骤雨”是来自于广重的《江户名胜百景》系列作品。

广重的绘画作品使用了大量的线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然后填上颜色以形成了不同的画面。

广重的绘画作品甚至影响到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人,赖特早期的作品没有受到广重的影响,1890年赖特第一次见到浮世绘后开始疯狂向X轴、Z轴连续性的追求。

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对连续性的进一步追求掀起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

(二)广重风景画艺术特色广重的风景画所描绘的大多是以行旅、船舶、山水等景象,画面具有悲凉、伤感、漂泊、闲逸的气氛。

就是这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艺术氛围使得广重的浮世绘风格版画在绘画届独放光彩、历久不衰。

(三)“大桥骤雨”“大桥骤雨”是广重的风景画之一,这幅画描绘了大雨滂沱中几个行人艰难的在桥上行走,在狂风暴雨中他们紧紧的抓着手中的雨伞、肩上的蓑衣,甚至可以感受到人们在这样恶劣环境下行走时的艰难。

桥后面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人在费力的划船的场景,远景则是远处的山。

画中呈现出的人物与景物和谐统一,生动的表现了大自然生动的变化。

广重创作的“大桥骤雨”为了表现雨,在画面中创作了大量的线条,不仅有日本传统的的自然特性,还会有一种整齐排列的秩序感。

隈研吾及其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隈研吾及其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隈研吾及其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陈珊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在安藤忠雄之后,日本进入了"混凝土时代",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青年建筑师隈研吾认为结构构造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在了解隈研吾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剖析其代表作马头町广重美术馆,理解在隈研吾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体现材料的特性,并达到建筑与环境融合.
【总页数】1页(P230)
【作者】陈珊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上海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
【相关文献】
1.建筑的和光同尘——以隈研吾的石材美术馆为例 [J], 刘莹;范桂芳
2.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J],
3.重现场所面貌,恢复日本建筑传统——访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隈研吾 [J], 赵夏榕;
4.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J],
5.王澍与隈研吾的“对话”——传统建筑材料在两位大师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J], 武志国;潘怡晨;洪弋;沈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陈天泽(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 y o d oG r a t i n 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

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

隈研吾的建筑是集结构、构造、装饰材料于一体的。

利用材料的粒子化,创造丰富的间隙与空洞,最终实现建筑的消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不得不承认,隈研吾是有深刻“入世”思想的建筑师,他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但不跟随“时代的风格”,营造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并用建筑去治疗社会顽疾、修复割裂的关系。

1.2“负建筑”的设计策略1.2.1材料的粒子化“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

我想象着他或她置身于建筑中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

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

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

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抹杀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和存在感,割裂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人们为了建筑物看起来“亲切”,而将自然材料作为装饰手段,但是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体的。

在隈研吾看来,粒子的确切寓意就好比水粒子与彩虹的关系-“水粒子在阳光下映射出彩虹”。

因此,隈研吾将自然材料从装饰物中解脱出来,使之转化为粒子,粒子聚集起来生成建筑主体。

1.2.2孔洞与间隙粒子之间的组合并非紧密粘合,而是有组织的预留出孔洞,使光、风、声音可以自由的穿过粒子之间的孔洞。

正如无数水粒子形成的彩虹一样,孔洞使粒子建筑的质量消失了。

孔洞是较小的存在,当应用于现代城市密度及人类生活的尺度时,无数孔洞集中起来就成为了“较大的”间隙。

间隙是带有东方神韵的设计手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带有独特的东方魅力。

正如他所说:“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可以说,隈研吾作品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建筑物的孔洞与间隙。

1.2.3消隐让建筑与环境统一“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

我的梦想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自然的材料形成粒子,粒子之间留有孔洞与空隙,整个建筑虚虚实实十分暧昧,仿佛消隐在环境之中。

这就是隈研吾希望达到的建筑与环境统一的境界。

材料、粒子、孔洞、间隙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环境作为场是主体的存在;建筑视为物,表现出轻盈明快的形象。

2隈研吾设计思想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2.1石材美术馆2.1.1特殊的委托人与特殊的基地状态委托人白井先生是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石材店老板,主要做“芦野石”的加工、销售生意。

其买下了当地一片土地,土地上包含三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遗留下来的用芦野石垒砌而成的破旧米仓。

白井先生委托隈研吾扩建这三座米仓,希望能对它稍加改造,用来展示芦野石工艺品。

白井先生充当了甲方、材料提供商、施工方三重角色。

隈研吾希望能避免混凝土、钢材、玻璃这种不“自然”的材料,全部用石材去建造房屋。

2.1.2方案介绍隈研吾将石材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形容为“引进走廊的基础上对荒废空间的复兴”。

他十分欣喜的发现3座米仓之间的间隙是让人善心悦目、意趣盎然的空间。

因此采用“以间隙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手段,将建筑体量打散、缩小,将新建建筑沿着“间隙”布置,并在间隙中引入水,水面上的通道与新旧建筑间的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连贯的回廊”。

回廊由两种“透明石壁”组成,一种是展览区承重的“透明的多空型砌筑结构”,另一种是图书馆区域的“石格栅”。

两种不同的石材处理方式使天然的芦野石转化为“粒子”,光和风经石头砌体与石格栅之间的孔洞进入室内,使建筑消隐在3座古老米仓之间。

2.2“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下转第22页)3结语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高级办公楼以其美观、高大、功能全等众多优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室内装饰施工作为高级办公楼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办公楼的品位和地位。

因此,应该由专业的室内装饰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并由专业的装饰施工人员按照既定的装饰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以此提高高级办公楼室内装修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参考文献:[1]黄峰.对高级办公楼室内装饰施工技术处理要点分析[J ].现代装饰理论,2015(7)[2]陈颖魁.议高级办公楼的装饰[J ].现代装饰理论,2014(9)[3]席平刚.新建办公楼装饰施工中的技术处理[J ].建筑施工,2009(6)[4]张保民.谈装饰材料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0(33)(上接第23页)的保护伞,让雷电流入到地下,避免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4结语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助推器,以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保障工业建设安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在继续坚持现有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能数字化、开放标准化的完善进程。

只有不断地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准,才能持续性拓展技术应用范围,为国家建设贡献源源不竭的技术能量。

参考文献:[1]曾拜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5(02)[2]郑嘉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13(30)(上接第24页)在以往处理旧建筑改造项目时,20世纪建筑师往往偏好使用玻璃和钢材,以造就新旧之间的对比。

但隈研吾希望用“渐变”的手法代替对比,即采用与现有三座米仓相同的材料“芦野石”去堆砌墙体。

混凝土、玻璃、钢材作为一种无机材料,缺乏柔软、温度和丰富的质感。

隈研吾希望利用石材砌块,做出一种柔和的透明性,产生有充分流动性、既温柔又柔软的石材美术馆。

在具体处理手法上,隈研吾设计了多空型砌筑结构和石格栅两种处理方式,塑造了由旧事物缓慢、舒畅地向新事物的过渡。

这种过渡是通过控制石墙的“透明性”完成的。

靠近旧米仓的一侧为透明性较弱的石墙;新建筑一侧则是由“透明性”高的石格栅构成。

隈研吾在这栋建筑中成功地实现了他所追求的无欺骗性的建造表达代替图像化、欺骗性、掩盖性的表达,修复了人与石材由于材料质感所造成的割裂。

由于这种石材处理方式十分精致,我们甚至可以把石材美术馆本体就当做一个“芦野石”工艺的展品,这座精细而轻巧的建筑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米仓的陈旧感。

“建筑本身,消失在了米仓和水面的世界里”。

这样的禅意,体现了隈研吾对于石材、自然的敬畏之心。

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曾这样恰如其分地评价隈研吾的建筑:“隈研吾的建筑是小数点式的建筑。

”的确,隈研吾的建筑不是循规蹈矩、非0即1,或者1之后就是2的建筑,而是类似于1.458这样的建筑。

它渲染一种暧昧的空间氛围,去统一环境。

3“负建筑”思想的反思隈研吾在《负建筑》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本身是厌恶建筑的,厌恶建筑的巨大性和永久性;而现代资本主义却让每一个人疯狂地追逐那一亩半寸地上孤立的建筑,因为建筑已经成为了资本流通的环节,而对资本的追逐造就了建筑的表面繁荣。

这种繁荣是以泡沫化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

今日的中国高楼耸立,环顾北京,你能看到扎哈的银河S O H O 、K P F 的新保利大厦、迫庆一郎的积木公寓等“疯狂”作品;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历史悠久的胡同、细窄的街道、苍天的大树。

作为一名建筑师,是否应该像隈研吾一样反思大规模城市建设背后的问题?或许正如隈研吾所说的“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4结语“责任不应仅由政治人物和商界领袖承担,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应承担起责任。

我们“漠不关心地”将城市中流行的轻浮与半透明元素推向乡村,强加给乡村居民”。

我们应当思考让建筑回归到其最本源、最纯粹的意义中去,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场所认知能力、对于场所能形成何种空间氛围的想象能力以及实现以上目标所必须的对空间、光影、材料、建构的把控能力。

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做出根植于场所本身,将“表象”与“存在”合为一体,做出具有幸福感的建筑。

正如隈研吾所强调的“自然是某种关联性,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这种幸福的联系,则是要与场所相融合”。

我想,这也许才是建筑的本源,建构的真谛。

参考文献:[1]隈研吾.负建筑[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隈研吾.反造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上接第25页)级保护等。

做好接地系统的设计也是保证建筑消防电气设计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的接地设备可以采用专门或者与其他装置处于共用模式的接地系统。

其中,实际应用中以共用模式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