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上海高三语文一模精选练习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上海高三语文一模精选练习参考答案
崇明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
(16分)
3.文章的语言、结构等外在形式
4.概述近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不少“无心”之作(1分)及其不同表现特征(1分)。
5.B
6.C
7.第⑤段承接上文有关散文创作需要关注中心意旨等论述,(1)补充论述“中心意旨”之类的理解不宜刻板与过度,需要根据题材及内容实际选择。
(1分)使文章论述更加全面、严谨(1分)。
8.评分说明:本文观点2分;结合例子分析2分。
参考示例:作者认为散文创作要注重文意主旨,要求创作者要投身社会,走向生活,视野与趣味放开一些。
(2分)比如《想北平》一文作者身在异乡,时处危难,在此背景下,抒发一腔思乡之情和忧患之意。
表面上看是围绕“我的北平”抒发一己之爱,实则包蕴着作者对家国社会的忧患。
(2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
14.托物言志
15.D
16.评分说明:评价1分;分析3分。
参考示例1:
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尽管依然借助雨伞来表达情感,但是,其所指过于明晰和直接,(1分)因此,缺乏含蓄,略显直露。
(1分)
参考示例2:
本诗上半首描摹雨伞的形态、制作过程以及具体功用,体现了咏物诗的随物赋形、巧妙神似的特征,(1分)而下半首由晴雨的变化转入议论,对那些一旦操执权柄便任行天下者充满愤慨之情。
(1分)其情感抒发比较强烈,但是,依然是借助雨伞这一物象来含蓄表达,(1分)因此,我认为并非过于直露和缺少蕴藉。
(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17.(1)亲自(2)暗中(3)通“邀”,邀请(4)宽容
18.D
19.参考示例:后来,(胡威)在其他信中把(此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像这样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
评分说明:“后因他信以白质”2个点,“质杖都督一百”1个点,“其父子清慎如
此”1个点,“于是名誉著闻”1个点。
1点1分。
20.他直接表明自己不如父亲清廉,有谦逊态度;(1分)同时,交代清楚了自己“恐人不知”比不上父亲的“恐人知”,表达畅达恭顺。
(1分)
21.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
探父单身前往、至父所住于马厩、询问父亲赠绢所来、遣走助己之官并告诉其父。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
22.C
23.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尧舜等人与常人没有差异,(1分)从而进一步说明世人以怪异求骏马、贤人的荒谬。
(1分)
24.画线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1分)散句交代推理对象,整句具体刻画马、人的共性特征,句式整齐,具有节奏与气势,(1分)突出作者对马与人不分贤愚皆相类的观点。
(1分)
25.D
26. 评分说明:类推内容2分;说理内容2分。
参考示例:文章由世人以八骏图之异形求马类推世人传说圣人皆异状,由此推导出世人此做法的荒谬;(1分)接着由今马不论优劣形体习性一样,推出八骏不出其类;今人无论贤愚,面目习性无不同,推出圣人不当有异。
(1分)由此证明世人不承认八骏是马、圣人是人是荒唐的,以至于终不能寻得骏马和圣人。
(1分)文章由此穷尽曲折,层层类推,揭示统治者好异,以异形求人才的可笑与危害。
(1分)
宝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16分)
11. 4分
【答案示例】划线句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花的色彩、姿态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不可遏抑的情感,含蕴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台湾同胞的同情和与台湾同胞骨肉团聚的志愿。
划线句又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写出失去祖国、思念祖国的台湾同胞的凄楚悲痛。
(4分)
【答案示例】“血般的红”是作者的心在滴血,“迎风作势”是作者的情感在作势。
这句融情于景,为台湾同胞沦为亡国奴、为他们的孤苦凄惨而伤痛。
这句又用典故,以杜鹃鸟喻台湾同胞,表达了台湾同胞失去祖国的凄楚和心怀祖国的信念。
(4分)
【答案示例】杜鹃花血红的色彩迎风作势的动态,与台湾学生凄楚黯淡的形象、苍老的松树等形成反衬,更突出了台湾同胞的凄惨、内心的悲痛,凸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难以忍受的刺痛。
作者又借花抒情,把自己被痛苦浸透的心灵写得生动形象。
(4分)
【答案示例】作者选取“杜鹃花”这一意象,又用“血般的红”、“迎风作势”
描摹,写自己的伤痛悲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杜鹃”又用典故,引起人们的联想想象,丰富了台湾同胞爱国情思以及悲痛的内涵。
(4分)【答案示例】作者将愁绪、悲情和反抗全都融入凄美的杜鹃花,所以花便血红,便迎风作势。
“杜鹃”、“血”又暗含典故,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想象。
这样便营造出凄美的意境,表现了失去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的凄惨,又表现了自己的痛苦。
(4分)
【答案示例】划线句和前文“黯淡的面容、莹莹的泪光”呼应,为“对花出神”和第六段“血一般的杜鹃花”、“悲啼”等做铺垫,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悲痛,又表现了台湾同胞的凄楚悲痛。
(1分)
【答案示例】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痛。
承上启下,为后文做铺垫。
( 0分)
从表现手法的准确指证和表现手法的表现力两方面评分。
这里主要是融情于景和用典两种手法。
12. 4分
【答案示例】用叹词“呵”语气助词“吧”,以人心是肉做的却被铁锤打热炎焚、泪泉干枯来比喻夸张,以“天赋我……,我不能……”排比反复,强烈而直接地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这种抒情,不加丝毫的掩饰(直抒胸臆,一任情感宣泄,心中的悲愤情绪喷溢而出,激切直露,等等),以滚烫的文句倾诉着赤诚的爱国之情。
强烈的爱国情同胞情与语言形式美达到完美统一。
【答案示例】用叹词“呵”语气助词词“吧”,用人心是肉做的却被铁锤打热炎焚、泪泉干枯以来比喻夸张,以“天赋我……,我不能……”排比反复,强烈地直接地抒发了内心的痛苦。
这种抒情,不加丝毫的掩饰,虽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七个段都是这样,也显得单调。
13. 5分
【答案示例】本文的叙事、写景、抒情随情感流动而展开,以“灵魂的伤痕”为线索,结构自然流畅。
首段总叙“我”有时与旅馆暂别,次段写在又一次离开
旅馆观照自己时发现心灵的“黑点”,○3至○6段便追忆这“黑点”:一位在京都求
13学的台湾同胞的情状;其中第○6段又穿插了另一位台湾人争取自由的呐喊。
○7-○段抒发自己对同胞受难台湾沦陷的悲愤之情。
最后一段总结,照应题目,突出金瓯残缺之痛。
(4分)
【答案示例】本文以情感的发展结构全文,简单平实。
第一段写自己往往在独坐深思时离开旅馆,第二段承上启下写自己离开旅馆而心房里的黑点扩大,引出,3至6段的“影片”。
回忆中的叙事、写景也紧紧围绕自己的情感,第六段“招治”的话把感情推向高潮,七至十三段感情奔泻而出,直抒胸臆。
最后一段以“万事”“只”总结台湾沦丧在自己的生命中为不能泯灭的痛苦。
全文由压抑到诉说到宣泄到凝结于灵魂,随情赋事,层层推进。
【4分】
14. 3分
【答案示例】指精神的孤独和在现实社会中感受到的深沉的压抑;指国土沦丧、同胞受难在精神深处所受到的深深的创伤。
个人的种种孤独和精神痛苦都能过去,但国土沦丧之痛和同胞受难之恨刻骨铭心,永存生命之中。
(3分)【答案示例】指追求自由光明的精神受到扼制,更是面对台湾同胞失去祖国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境况,精神受到深深的伤痛。
精神伤痛的核心是拳拳的民族忧患意识,它印入灵魂,刻入生命,永不泯灭。
(3分)
说明:此时的庐隐带有五四女性特有的独立意识和压抑感,灵魂的伤痕有这方面的意思。
但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答到给分,不答到也不扣分。
主要依据下列要点评分:台湾沦丧、同胞受难的精神痛苦;生命最深处受到的永久伤害。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5—17题。
(8分)
15. 1分 C
16. 3分 B
17. 4分
【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首二句以物写人,以刀的外观和内质之美写自己品行高洁、才能卓越。
第三句直接表达未为国建立功业的遗憾,第四句以动作刻画形象,“提刀独立”写对杀敌的渴望,“顾八荒”写自负英雄的豪迈气概。
【答案示例】前四句塑造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形象。
“刀”用来杀敌却镶金嵌玉,利气冲天却置于室内,这里托物写人,借“刀”被闲置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
“丈夫”却“五十功未立”,直抒浩叹。
“提刀”写急欲上阵,“顾八荒”写壮志难酬而更慷慨激昂,这些动作和神态都突出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三个方面评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
(17分)
18. 2分
(1)通“疲”,疲劳,疲惫。
(2)犯触犯犯罪
19. 2分
(1)C (2)B
20. 6分
正碰上大将军的军队开出塞外一千多里,看见单于的军队排成阵势等待(着汉军)(或在那里),于是大将军又命令用武刚车围成环形营垒(自己排成环型营垒),又放纵(放出、派出)五千骑兵前往(奔袭)抵挡匈奴(命令五千骑兵纵马奔驰抵挡匈奴)。
关键词:适值,陈,当
21. 2分 B
22. 3分
写大将军详尽。
先写战前单于的谋略;后叙两军相遇时匈奴以逸待劳,大将军指挥沉稳,列阵派兵作战;此时又描绘红日西坠、飞沙走石的自然景物;然后写大将军派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单于夜逃,大将军驱兵追击,烧其城和余粮而还。
而写骠骑将军只用“直左方兵”四字写作战过程,用斩获功劳多于大将军一句概括的叙述写作战结果。
说明:写大将军与匈奴作战,战前、战时、战斗结束都非常详细;应结合原文对这三个阶段的“详”具体分析。
23. 2分
不拘古法;自负不羁舍家保国;以国当家;以国为家;一心为国
青浦区
(三)(16-18) 8分
16.《黄州快哉亭记》(1分)
17.C(3分)(应为无可奈何之情)
18. (共4分)颔联写百姓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
由于他闭门十年,故乡里的父老也很少见过这位官人(昔日副相),人们争相打听(2分)/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连鱼鸟见到他都为之惊猜,形象地写出了他晚年郁郁寡欢的孤独生活。
(2分)
(五)(25-29) 13分
25.人贪图身外之物会遭来杀身之祸。
(2分)
26.C(2分)
27.D(2分)
28.(3分)①君王贪鄙会致使亡国;②大臣贪鄙,就会破坏国法,损害百姓利益。
③一旦败露会被削除官爵剥夺俸禄,致使自己丧命,还会使得子孙蒙羞。
④即使没有败露,内心惶惶不安,恐惧万分,也会因此丧命。
(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29.(共4分)本文认为大臣不应贪鄙,而应该履行忠诚正直、奉行无私清廉,这个观点对当下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
/(2分)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正是发现了官吏腐败给社会、给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惩治腐败,培育清正廉洁之风,“官清气正”方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2分)
静安区
17.(2分)“学圣人”(或:“向圣人学习”)
18.(2分)贤人之间互信不疑
19.(2分)C
20.(3分)D
21.(4分)真正的“同学”是共同授业于圣人的同道中人,(1分)能够致力于学习圣人之道而确立一致的志向。
(1分)以“中庸”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1分)“同学”之间是否同堂、有否来往交谈并不重要。
(1分)
金山区
二、(16分)
10.(3分)(A)
11.(3分)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湖上的青山以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游船在水中荡漾的情境,活泼有趣。
(2分)
12.(3分)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
(一点1分)13.(3分)( B )
14.(4分)要求:解释“以情驭景”的意思2分,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内容分析2分。
作者以“微雨”为背景,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
在文人雅趣的浪漫情怀下,笔下的景色也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如:以下三个片段都可以
乘车游览: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
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阴”,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览: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
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晴日游览: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
晴明高照,便在弹琴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五、(13分)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
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
(1
点1分,共3分)
25.(3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
26.(3分)运用描写的
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
(表达方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
但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
(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