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通过探究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同时,他们对生物和自然环境有较强的兴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进化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进化的认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难点:学生对自然选择和进化理论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图片和视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如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谁选择了它们”,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如鸟、鱼、植物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生物,分析其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向全班汇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观察和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原理在实际生物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生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思考。

二、探究自然选择(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自然选择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生物特征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自然选择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企鹅的黑白羽毛、鸟的喙形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征如何帮助生物适应环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生物特征的适应性,并解释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这些特征的形成。

四、实践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或观察身边的生物,探究自然选择在实际中的体现。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记录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或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自然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六、深入探讨自然选择(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然选择的过程,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如何在生物进化中发挥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然选择在不同生物种类中的具体应用,如昆虫的翅膀、植物的种子等。

七、进化证据——化石(15分钟)1. 教师介绍化石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教科版科学六上的课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他们对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但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以及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和环境的特点,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讲授法: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生物模型、图片等教具。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4.小组讨论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与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PPT 展示相关实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如观察种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通过探究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观察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自然选择的原理、实例图片等。

2.实物模型:例如昆虫、植物等,用于观察和讨论。

3.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用于分组讨论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和实物模型,讲解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分析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在现代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1.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教学难点】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爱心专心 1(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4)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1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1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会根据环境的特点进行适应和选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生物适应和选择机制,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认识不同生物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

2.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方式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适应和选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适应和选择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课文内容、插图、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生物适应和选择的案例、图片等。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动有趣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现象。

通过PPT展示相关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2.教学难点:自然选择的过程,学生对于适者生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动物和植物会具有这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案例中的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动物和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7 谁选择了它们》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 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以及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然而,对于自然选择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具体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及过程。

2.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选择的过程。

2.实例分析法:以具体的生物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自然选择。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实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展示自然选择的过程。

3.准备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适应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提问:“这些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是谁选择了它们?”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受自然选择的过程。

例如,以企鹅的进化为例,讲解企鹅如何在环境的压力下,逐渐进化成适应南极环境的形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生物如何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

每组选择一个生物实例,进行汇报,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材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2.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适应方式,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3.小组合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准备相关的探究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准备进行观察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你们认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探究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例如:展示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通过交流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设计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选择”的概念,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生活中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同个体或群体做出选择的原因和动机。

(2)掌握分析选择背后因素的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选择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在面对选择时的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概念和案例,让学生对“选择”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选择的看法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案例分析法展示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选择过程和影响因素,加深对选择的理解。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选择情境,体验选择的过程和压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场景图片,如购物时选择商品、选择出行方式等,引发学生对选择的思考,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2、知识讲解(15 分钟)(1)解释“选择”的定义:选择是在多个可能性中做出决定的过程。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选择,如个人选择、集体选择、长期选择和短期选择等。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回忆一次自己在学校或家庭中做出的重要选择,分享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2)讨论在团队活动中,团队成员是如何共同做出选择的。

4、案例分析(20 分钟)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个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时的战略选择。

引导学生分析企业做出选择的依据、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收益。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角色扮演(20 分钟)设定一个情境,如班级要组织一次户外活动,有几个地点可供选择。

让学生分别扮演班级成员,进行讨论和决策,模拟选择的过程。

在角色扮演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会对其生活环境进行选择,同时,环境也会对生物进行选择。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具体实例和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掌握,但在本节课中需要运用这些方法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概念。

2.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从而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生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几个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鸟的彩色羽毛等。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这些实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多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实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

2. 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的过程。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观察生物标本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生物选择生活环境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

二、探究自然选择(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标本,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

2.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自然选择的过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学生思考:生物适应环境对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3. 学生分享思考成果,教师总结: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周边环境调查,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

2. 学生记录调查结果,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总结:生物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自然选择的概念和过程,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自然选择的概念。

2. 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的过程。

2.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谁选择了它们》。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选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选择的原因和过程。

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七、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3. 反思学生参与度是否高,学生对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是否理解。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身边的自然选择现象。

2. 开展科学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选择的过程。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会对其生活环境进行适应。

2. 环境影响生物: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3.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和环境,提出问题:“你身边的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 生物适应环境: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鸟类的迁徙、沙漠植物的生存策略等。

3. 环境影响生物:讲解环境影响生物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等。

4. 生物影响环境:讲解生物影响环境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身边的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分享与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和分析结果,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个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以及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教案2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一篇科普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文章通过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明白这些特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但他们对自然选择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感到困惑,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知道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2.能够分析不同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选择的概念。

2.分析动物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发现自然选择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和资料,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问题引导卡,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和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分发文章《谁选择了它们》,让学生阅读。

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不同动物的特征,并思考这些特征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分析这种动物的特征,并解释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针对每组汇报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选择是否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唯一方式?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适应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资料和探究问题,能够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通过演示实验,能够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会有所不同。

【教学难点】大自然和人类选择并改变着生物的演示实验和科学结论。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实验演示法【课前准备】动物图片、球形烧瓶、玻璃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动画片:《恐龙世界》。

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一时,可是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消失呢?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这节课,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青蛙的去与留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只青蛙,你们认为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家知道小猫吧?那么青蛙是不是如同猫妈妈和猫爸爸生出不同花色的小猫一样,生出的青蛙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呢?(青蛙的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继续通过图片资料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变化图第一排:两只生活在绿色田野中的皮肤上带有条纹的绿色青蛙雌雄交配,生育后代,它们后代的肤色一般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性状。

第二排:一只鸟在吃它们后代中的黄色青蛙,描述的是由于生活在绿色的田野中,黄色与周围的绿色有较大的差别,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吃掉。

第三排:不同肤色的后代青蛙,一只鸟在吃绿色青蛙,表示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绿色青蛙很容易被天敌发现,留下的多是黄色青蛙。

说明:由于环境的变化,青蛙的体色也在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青蛙的选择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长相的狐狸,也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谁选择了它们》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

2.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动物标本或图片。

2. 教师准备相关环境的图片或视频。

3. 实验材料:如不同类型的纸板、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动物标本或图片,思考: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具有这些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动物的特点是为了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水域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讨论:在这些环境中,动物是如何适应的?它们有哪些特点?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

三、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完善实验方案。

四、实验探究(20分钟)1.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通过遗传和进化形成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关爱动物,保护环境?3. 教师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生物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准备实例材料,用于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准备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观察植物的器官、动物的习性等。

4.准备课堂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会具有这些特点?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呈现(10分钟)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动物的形态、习性、繁殖等。

同时,呈现实例,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生物如何影响环境,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操作,如观察植物的器官、动物的习性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谁选择了它们教案 教科版

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3. 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

2. 教学难点:自然选择的过程,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生物学实物标本、实验材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学实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 PPT展示:讲解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自然选择的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生物进化对环境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及其适应环境的现象。

2. 邀请生物学家或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生物进化对环境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通过思考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概念的掌握。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关键概念。

2. 学生也应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教案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2. 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十、教学拓展:1. 开展生物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深对生物结构及其适应环境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7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4.7谁选择了它们》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能不同,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生物标本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了解生物的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巩固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可能不同,你能举例说明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观察、实践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上科学《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烧杯、温水、温度计、量筒、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我知道我们的同学平时很爱看课外书,并且知识渊博,现在我来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知道恐龙和螳螂吗?它们谁更强大呢?
2、请学生说一说。

3、师:据科学考证,恐龙和螳螂曾经生活在同一时代,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猜测一下吗?
到底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又是谁选择了它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谁选择了它们
二、自主探究,猜测验证
(一)青蛙的去与留
1、出示图片(2种颜色不同的青蛙),我们先来研究青蛙开始,请你观察一下,并推测它们的生活环境,说一说推测的理由。

2、学生说一说。

3、同学们的推测哪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其实最早的青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三叠纪,生活在丛林里的青蛙是很多种颜色的。

让我们来阅读一段资料。

4、学生阅读课本P84的资料,出示要求:
(1)先认真阅读文字,再对照文字看图,看图时从上往下看,第一排的两只青蛙是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下面是它们的后代,肤色各不相同。

(2)再次思考:为什么田野里的青蛙都是绿色的;沙漠里的青蛙都是黄色的?
(3)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小声交流一下,再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5、学生交流。

6、师小结:环境变化了,生活在其中的青蛙也发生了改变,在黄色背景下黄色青蛙生存到了最后。

那么在这场残酷的生存竞争当中是谁选择了黄青蛙生存到了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大自然选择?
7、那么是不是大自然选择了青蛙的去和留,我们还不能下结论,所以在这里暂且打个?让我们再来研究研究其它动物吧。

(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狐狸的体形
1、(课件出示三种狐狸图片)提问:这是三种不同的狐狸,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猜猜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进行猜测。

3、提问:北极狐接近圆形的体形真的降温慢,从而能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吗?能不能用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材料来做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实验该怎样操作?实验中该注意哪些问题?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4、学生分组讨论。

5、交流(教师补充:水温相同,水量相等,尽量同时倒,时间相等,温度计的使用,安全问题)(出示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出示一些北极动物图片:找一找他们的共同点)
7、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

8、从这些小组实验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出示:科学家经过考察发现: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体形就越大,身体越接近圆形,暴露在外面的器官就愈小。

这有利于它们保存热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9、讨论:现在你知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评价:有科学家的头脑)
10、小结:是呀,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根据自己的考察发现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而这个学说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随机板书: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虽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学说,总的来说是由于它无法适应环境,恐龙如此强大,都无法逃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大自然生存法则。

(三)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野猪到家猪的演变
1、提问: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还有什么也会改变生物?
2、课件出示:(野猪和家猪、野鸭和家鸭)图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
3、学生讨论,反馈。

板书:人工选择
4、出示图片(稗子、天然水稻、杂交水稻)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5、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杂交水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把稗子和天然水稻杂交后培育出来的,被世界誉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小结:人类就是这样,根据需要选择生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改良、培育了许许多多新品种,丰富了生物物种,使我们的生物世界多姿多彩。

(板书:改良、培育新物种)
三、总结知识,拓展思维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的?
2、提问:人类还用什么方式在改变着生物?
3、人类能不能总是不加选择的去改变大自然的生物呢?所产生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4、总结:我们在改变大自然的同时,更要尊重大自然,做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降温实验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