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练习

合集下载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答案)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同步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答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历史表达】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________,由____________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________权势过重,阻碍________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乱。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________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________。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助解助学】[关键点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开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使君主专制到达了新的高度。

[思维点拨]明朝废除丞相,虽然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解除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加速了明朝政治的和明朝的衰亡。

[深度点拨]宰相制下,宰相的地位是“百官之首〞;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

【史料实证】探究点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思考(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历史表达】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1)奠基: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侍从参谋,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填空与练习一、填空1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了吴王刘濞发动的()。

汉武帝时实行()强干弱枝()地方。

2唐朝中期发生了(),后期()局面形成。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朝,实现了()4.宋朝在加强专制集权的过程中采取了()()()等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和()分离。

(2)削实权:( )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

(3)制钱谷,州郡财赋大部分由()掌握,消除了( )势力的物质基础。

5.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代以后()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又造成()()()的国家现象6元朝实行( )制,只设()省,宰相权势过重。

7明建国初,对()和()权利严加控制。

1380年明太祖诛杀了宰相()后,下令裁撤()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直接管理国家()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8.明太祖废除()后,设立()仅备()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9.明成祖时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但票拟要取决于皇帝的()。

10.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来处理11清雍正年间,设立(),职权由处理()扩大到处理(),提高了清王朝的(),是()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始皇以“凌迟”等手段残害群臣 B.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取代丞相制C.宋太祖意在杜绝武将做丞相的现象 D.明太祖废除丞相以确保皇权高枕无忧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第4课课后提能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第4课课后提能训练

第一单元第4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且还让秦朝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

这些做法( )A.促进了法律体系的完善B.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C.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刘邦灭亡秦朝后,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与老百姓“约法三章”,并让秦朝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

2.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

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是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故选C 项。

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实施汉承秦制C.实行休养生息D.颁布“推恩令”【答案】C 【解析】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这一点,故选C项。

4.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答案】C 【解析】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这个时期被称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B 【解析】“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选B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1.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②唐玄宗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

【答案】 D2.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地方藩王的权力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解析】明朝设三司后,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都向中央负责。

故不可能使地方藩王的权力扩大,④项说法错误。

【答案】 C3.下图漫画中,宰相说:“你的权势不如我。

”内阁首辅回答道:“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

”“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可能发生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彻底终结,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4.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举措是( )A.创立三公九卿制B.完善三省六部制C.废丞相,设内阁D.设置军机处【解析】A是秦朝,B是唐朝,C是明朝,均与题干时间“清朝”不符。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5.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解析】明太祖时,宰相胡惟庸专权,被诛杀。

之后,明太祖决定从此不再设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答案】A6.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A.明宣宗时B.明英宗时C.顺治时期D.康熙时期【解析】内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同步练习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同步练习 精品

1·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步练习1)1.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做知州5.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通判B.枢密使C.三司使D.转运使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7.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8.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9.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A.分封制、郡县制B.分封制、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 郡县制、行省制10.“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及答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7.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

”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清末新政时期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3.下面是1895~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设立厂矿的投资额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A.实业救国是近代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B.清末新政助推了民族工矿业发展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D.列强对华重工业资源的掠夺加剧4.1907年,张之洞通过多种渠道提出“先开国会,后布宪法”,认为宪法不能“钦定”,并对朝廷的“预备立宪”明确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

据此可知,张之洞()A.主张取消君主制度B.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C.坚持中体西用理念D.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6.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这些改革()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7.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

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

后来,有学者对其研究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该学者意在说明()A.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B.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D.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8.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600余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安徽阜阳高一期末)汉初,自西周末年沿袭而来的王侯豢养门客之风盛行。

刘姓诸王更是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

这一现象反映了汉初( A )A.中央集权的弱化B.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C.政治局势的稳定D.沿袭了西周治国方略,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2.(江苏南通高一阶段练习)西汉之初,大冶铁商人往往资金雄厚,拥有数千可供役使的劳动力。

西汉中期后,这些商人把资金投入到农业领域,以扩大地产。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C )A.国家重视发展农业B.商业贸易发展缓慢C.政府加强经济控制D.儒家教化功能提升,汉武帝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很多商人转而从事农业,变为地主,故国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现象,因此是国家加强经济控制能力,C项正确。

3.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

该朝代是( B )A.秦朝B.西汉C.西晋D.隋朝4.(浙江宁波高一期末)“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下列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属于汉朝“增益”的是( C )A.户籍制度B.乡里制度C.刺史制度D.通判制度系统的监察制度,是对秦代御史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这一变化反映了( D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故D项正确。

6.在汉代,兴学和选举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措施,而尊崇儒术则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确定了方向和标准。

与之相关的措施是( A )A.兴办太学B.鼓励私学C.以法为教D.以吏为师,将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和选拔人才与尊崇儒术结合起来,故选A项;鼓励私学不利于尊崇儒术,排除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指以法家思想治国,不符合尊崇儒术,排除C、D两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知识点及练习题历史必修一第4课知识点:【课标点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_不稳、内乱屡生。

(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_________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同时,裁撤_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知能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明太祖设置__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内阁”出现:________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_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

这些变法措施( )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吴起变法明法审令,捐(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2.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

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

商鞅的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3.有学者认为,魏初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

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B.改革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C.统治者政策决定文化发展方向D.民族文化交融势必影响多样性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5.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

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

这表明朝廷(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B.强化权力的制衡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D.重视前朝的经验6.明朝中后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兼并,农民贫困,府库空虚。

针对这种状况,张居正( )A.推行均田制、三长制B.废除世卿世禄制C.清丈土地、改革税制D.推行“摊丁入亩”7.《明史》记载张居正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和第4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训练(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

“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训练及答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人教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训练及答案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后·提升训练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

这一建议的意图是()A.打击贵族势力B.增强经济实力C.贯彻儒家仁政思想D.扩展秦国疆域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的做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地,并非侵占三晋土地,故D项错误。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C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 国家内外交困D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答案:A解析:王安石幕僚的家族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北方势力的争论和矛盾,故A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

清廷却在1905年主动废除了科举制。

这表明()A.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B.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C.康梁思想得到清廷的认同D.清朝选官制度被动革新2.1900年,日本天皇在致清朝皇帝的国书中,要求清政府“断不举用守旧顽固之人,亟应简选中外重望有为者派为大臣,另立一新政府”。

英国官员赫德也“忠告”清朝,“认真改革才是最好办法”。

日、英此举旨在()A.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实现“以华治华”目标C.敦促中国政府革新D.打破“东南互保”局面3.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

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

孝文帝此举旨在()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4.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北洋官报》在政府官员中流传广泛。

如表为刊载的代表性文A.促进了晚清执政理念的革新B.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C.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D.促进了晚清宪政的发展5.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农家父子兄弟多是不分家的。

商鞅在变法中改造“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社会,先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尔后再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规定男丁(15足岁以上)登记在册。

这些规定()A.旨在加强教化改善社会风气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促使血缘宗法制度得到加强D.强调社会尊卑等级关系6.如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

该作品的广泛流行()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B.反映了农民对合作化运动的拥护C.有利于促进土改的顺利完成D.表明了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7.据下图可知,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们即将()A.分得土地B.加入人民公社C.承包土地D.加入农业合作社8.有学者指出晚清有两代变革的士大夫,第一代是官僚士大夫,其杰出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第二代是文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练习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练习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精品】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巩固1.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的是()A. 七国之乱B. 安史之乱C. 杯酒释兵权D. 胡惟庸案2.明朝初年,在中央机构的设置问题上进行了自秦汉以来的一次颠覆性的改革,那就是废除了丞相一职。

当时的办事机构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A.直接向皇帝负责B.受命于内阁C.隶属于军机大臣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3.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B.中书省C.殿阁大学士D.军机处4.内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标志着内阁制度发展到全胜时期的是()A.殿阁阁大学士B.文渊阁大学士C.内阁大学士的出现D.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权力5.《明史》载:“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皇帝顾问但并无实权B.明代实际上并没有设置殿阁大学士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仅相当于六部官员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

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加强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7.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机密办公室)。

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 )A.由来B.职能C.特点D.性质8.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八旗固山额真合称八大臣,与诸王贝勒共议国政。

诸王兼领六部事,议政纷纭难决。

这不能说明( )A.议政王大臣会议有较大的决策权B.六部处于从属地位C.王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练习题

科目:历史使用班级:高一使用时间:2019年月日星期命题人:贺继超审核人:尹凤勇考试时间:分钟满分:100分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5*18=90分)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至巅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5.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6.《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7.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交皇帝。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商君书·垦令》中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据此可知商鞅意在()A.加大征收力度,增加国家收入B.分化社会阶层,稳定统治秩序C.抑制工商业以促进农业生产D.增强农商竞争推动经济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商鞅之所以对商人征收重税,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去从事农业,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题干中仅是述及对商人征收重税,而没有涉及对农民征收较重的租税,排除A项;题干中商鞅主张“重关市之赋”,使农民不愿意从事商业,让商人对经商怠惰,而不是使农民和商人阶层分化,排除B项;题干中的“重关市之赋”,是让更多的人去从事农业,而不是使农民和商人进行竞争,排除D项。

答案:C2.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

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北魏政权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促使士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融,故选A项。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士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孝文帝在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答案:A3.(2022·广东佛山)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

这一规定旨在 ( )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解析:由材料“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可知,拥有土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参考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但是普通百姓掌握的奴婢和耕牛很少,因此该项内容主要是在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选A项。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均摆脱了内忧外患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均未涉及教育改革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3.哲学家贺麟提出“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

下列史论体现该观点的是()A.洋务新政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尝试B.托古改制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C.义和团运动只是农民的暴力运动D.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会成功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推动洛阳走向复兴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一统的重现B.北魏孝文帝改革C.经济重心的南移D.隋唐大运河开通5.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

由此可见,谭嗣同()A.借由孔教的名义提出革新要求B.意图推进社会习俗的更新C.将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旨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6.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

1898 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

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

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

这表明当时()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7.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今中国振兴国务,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并设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第1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3)

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辽宁大连高一月考)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

“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决定经济发展C.调整政策发展生产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制度D.夺去王侯爵位3.史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A.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C.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D.削弱了丞相权力4.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句。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大一统局面形成B.统治思想的变化C.汉赋的广泛流行D.政治体制的变化5.(山东潍坊高一月考),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其中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

这表明( )A.西汉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对西域实行管辖6.(福建莆田高一月考)下面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君主专制的弊端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7.(河南洛阳高一期中)下表是汉初不同皇帝在位时期施行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明汉初( )A.赋税沉重矛盾尖锐B.政府重视经济恢复C.汉承秦制有所损益D.匈奴威胁战争频繁8.(福建龙岩高一月考)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楚、齐、赵等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

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 )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灭楚异姓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维护统治9.“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4课练习
1.(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6高考)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3.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从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

为解决这一烦恼,明永乐帝设立了什么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A.宣政院
B.刺史
C.参知政事
D.内阁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2007山东文综)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6.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 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C. 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
D. 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7.(08高考)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8.君主专制加强的重要表现一般体现在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以及君主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沿革的史实中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汉武帝组建内外朝
B. 隋唐三省的形成
C.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D.明清分别设置内阁和军机处
9、下列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皇帝
┌─╂─┐
太丞御
尉相史
皇帝
┌─────╂─────┐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
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部部
10、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11、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D、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参考答案:
CDDCC BACBB C
(1)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只是,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而明太祖则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此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