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近代光学实验报告
光学近代物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光学近代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光纤通讯、光学多道与氢氘、法拉第效应、液晶物性。
1. 光纤通讯(1)实验目的:探究光纤的一些特性,包括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测定。
(2)实验原理:利用光纤的传输特性,通过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计算光纤的耦合效率。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纤、探测器等。
②调节光源,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光纤,通过探测器测量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
④根据传输损耗计算光纤的耦合效率。
2. 光学多道与氢氘(1)实验目的:观察光学多道仪的工作原理,测量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2)实验原理:利用光学多道仪,通过测量光子的能量,确定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光学多道仪、探测器等。
②调节激光器,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光学多道仪,测量光子的能量。
④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氢原子和氘原子的能级。
3. 法拉第效应(1)实验目的:观察法拉第效应,研究光在磁场中的传播特性。
(2)实验原理:根据法拉第效应,当光在磁场中传播时,光偏振面的旋转角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激光器、法拉第盒、探测器等。
②调节激光器,使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信号。
③将光信号输入法拉第盒,测量光偏振面的旋转角度。
④根据测量结果,研究光在磁场中的传播特性。
4. 液晶物性(1)实验目的: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研究液晶在不同温度下的液晶态。
(2)实验原理:液晶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各向异性,其光学特性受温度、电场等因素影响。
(3)实验步骤:①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液晶样品、激光器、探测器等。
②调节温度,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变化。
③在液晶样品上施加电场,观察液晶的光学特性变化。
工科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近代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涉及近代物理的多个领域,主要包括:1. 光电效应: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产生的光电子动能,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2. 半导体的PN结:研究PN结的正向和反向特性,了解PN结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3. 光谱分析:利用光谱仪分析物质的光谱,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三、实验仪器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电管、微电流放大器、示波器等。
2. PN结测试仪:包括直流电源、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等。
3. 光谱仪:包括光源、单色仪、探测器等。
四、实验内容1. 光电效应实验:- 设置不同频率的光源,分别照射到光电管上。
- 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动能和入射光的频率。
-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光电效应方程。
2. PN结实验:- 测量PN结的正向和反向电流。
-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PN结的特性。
3. 光谱分析实验:- 设置不同物质的光谱,利用光谱仪进行分析。
- 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五、实验步骤1. 光电效应实验:- 调整光电管与光源的距离,确保入射光垂直照射到光电管上。
- 改变光源的频率,测量光电子的最大动能。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2. PN结实验:- 将PN结接入电路,调整直流电源电压。
- 测量正向和反向电流,记录数据。
- 分析实验数据,了解PN结的特性。
3. 光谱分析实验:- 将不同物质的光谱设置到光谱仪中。
- 利用光谱仪分析光谱,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电效应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也随之增加,符合光电效应方程。
-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2. PN结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PN结的正向电流较大,反向电流较小,符合PN结的特性。
哈工程现代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纤通信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哈工程物理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
2. 熟悉光纤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
3. 掌握光纤通信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分析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二、实验原理光纤通信是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通过光波在光纤中的全反射原理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信号衰减小等优点。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纤通信实验系统2. 光纤跳线3. 光功率计4. 光衰减器5. 光纤连接器6. 光源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设备:将光纤跳线连接光源和光功率计,确保连接牢固。
2.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光功率计的量程和单位。
3. 测量光纤通信系统性能:a. 测量光功率:打开光源,调整光功率至适当值,记录光功率计的读数。
b. 测量光纤损耗:将光衰减器插入光纤通信系统,测量不同衰减值下的光功率,计算光纤损耗。
c. 测量传输速率:通过传输测试软件,测量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
4. 分析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纤损耗:实验中,光纤损耗约为0.3dB/km,符合理论预期。
2. 传输速率:实验中,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达到100Mbps,满足实验要求。
3. 抗干扰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光纤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六、实验结论1. 光纤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信号衰减小等优点。
2. 光纤通信实验设备操作简单,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光纤通信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报告撰写人:[你的姓名]实验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
近代光学实验总结

近代光学实验心得我们一小组,在石岩老师的带领下,总算将光学实验顺利的完成了。
掐指一算,也有那么好几周,大家都在认真地做完了书上的十四个实验。
在做得过程中,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光学的理解,而且也学会了把课堂上的理论课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让我们懂得了理论课堂中的非常拗口的问题,因此,对我们的意义也是很大。
我们小组一共六个人,我、贾博、慰宾鹃、李姝妺、黎晴英、谭丽玉。
在一开始做实验,大家都做得很生疏,不是那么顺手。
实验一,光学实验仪器、光路调整与技巧,初调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细调这步,我们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其一,经过扩束镜,我们的光线无法使之聚焦,,其二,光线度不均匀,在调整过程中,随着远近距离的不同,其光强度总在不停的变化。
最后,经过大家重复几次的努力,我们终于调出来了,按照书上的方法,我们能够调出了离焦、倾斜时的干涉图,还有初级球差、初级慧差、初级像散等现象。
在实验二菲涅耳衍射与针孔滤波实验中,其重点是搞清其原理,其原理图如下。
图1 菲涅耳衍射实验示意图S——点光源a——小孔的直径要求小孔的直径a小于点光源的波长。
点光源经过小孔发生了菲涅耳衍射现象,通过观察观察屏上的衍射条纹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菲涅耳衍射现象的产生。
实验三夫琅和费衍射。
在做完了菲涅耳衍射实验后,紧接着做得就是夫琅和费衍射实验。
夫琅和费衍射是光源和观察屏距离衍射屏都相当于无限远情况的衍射,而菲涅耳衍射是观察屏距离衍射屏不是太远时观测到的衍射现象。
因此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其基本原理如下:图2 夫琅和费衍射实验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于实验中观察屏无法做到放在无限远处,因此只要示观察屏距狭缝尽量远就够了。
即只要根据近似条件,观察屏相对而言足够远,便是夫琅和费衍射。
圆孔屏的夫琅和费衍射花样的中心为一亮的圆斑,称为爱里斑,其周围环绕着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其亮环的亮度与爱里斑相比要低很多。
这个实验,难点之处,就在于在光路中加入扩束、准直镜后的调节。
为使激光扩束并且准直后照到单缝上,需要调节光路。
大工15春《光学基础实验(一)》实验报告(最新)

大工15春《光学基础实验(一)》实验报
告(最新)
引言
这份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大工15春学期光学基础实验(一)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理解光的原理和特性。
实验目的
1. 理解光的传播和干涉现象
2. 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计算
3. 研究通过凸透镜进行光的成像
实验材料
1. 平板玻璃
2. 半透明玻璃片
3. 光源
4. 白纸
5. 凸透镜
实验步骤和结果
1. 实验1-光的传播和干涉现象:通过在平板玻璃上放置半透明玻璃片,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记录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的数量和形态。
结果:观察到了清晰的干涉条纹,条纹的数量和形态与理论预测相符。
2. 实验2-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计算:将光源照射到平板玻璃上,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折射率。
结果:测得入射角和折射角,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平板玻璃的折射率。
3. 实验3-凸透镜成像实验:将白纸放置在凸透镜后,调整光源位置,观察到凸透镜的成像过程。
结果:通过调整光源位置,观察到了清晰的凸透镜成像效果。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干涉现象,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计算方法,并研究了通过凸透镜进行光的成像。
这些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光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请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参考文献)。
大学光学实验报告总结

大学光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光学实验作为大学光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来进一步加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本次实验是以实际光的传播与反射为主题,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和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光学理论。
本文将对实验所采用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测量光的折射率、利用光栅光谱仪研究光的光谱、研究双缝干涉与杨氏双缝干涉、使用单缝衍射与双缝衍射公式求出两种光源的波长。
在每个部分,我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讨论测量凹透镜的焦距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凹透镜的焦距为15cm,与理论值相近。
实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仪器读数误差以及实验环境的影响,对于凹透镜焦距的测量结果来说,误差是可以接受范围内的。
测量光的折射率利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我们得到了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的折射率为1.5,与理论值相仿。
然而,由于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测量误差较大,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一定偏差。
光栅光谱仪研究光的光谱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光谱仪中测量光的波长,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确定了光的颜色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
双缝干涉与杨氏双缝干涉通过实验测量,我们观察到了双缝干涉和杨氏双缝干涉的干涉图样,并分析了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光波的干涉现象。
单缝衍射与双缝衍射公式求波长通过实验测量和利用单缝衍射和双缝衍射公式,我们求得了两种光源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近,验证了公式的有效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学原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仪器误差和环境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醒我们在实验操作中要谨慎并准确掌握实验步骤。
此外,实验过程中,我们应用了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一步巩固了光学原理的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巩固了我们对光学原理的理解。
哈工大实验报告光源研究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源的基本原理和分类;2. 掌握不同类型光源的特性;3. 熟悉光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光源是能够发出光的物体,按照发光原理可以分为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固体发光光源等。
热辐射光源是通过物体加热至一定温度而发出光;气体放电光源是通过气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放电而发光;固体发光光源则是通过固体内部的电子跃迁而发光。
三、实验内容1. 热辐射光源实验仪器:电炉、温度计、光电倍增管、光功率计、光谱分析仪实验步骤:(1)将电炉加热至一定温度,记录温度值;(2)使用光电倍增管和光功率计测量光功率;(3)使用光谱分析仪分析光光谱。
实验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功率逐渐增大,光谱中辐射峰逐渐增多。
2. 气体放电光源实验仪器:高压汞灯、低压汞灯、氙灯、光电倍增管、光功率计、光谱分析仪实验步骤:(1)打开高压汞灯、低压汞灯和氙灯,分别记录光功率;(2)使用光谱分析仪分析光光谱。
实验结果:高压汞灯和低压汞灯的光谱主要由汞元素的特征光谱组成,氙灯的光谱则较为复杂,包含多种元素的光谱。
3. 固体发光光源实验仪器:LED灯、荧光灯、光电倍增管、光功率计、光谱分析仪实验步骤:(1)打开LED灯和荧光灯,分别记录光功率;(2)使用光谱分析仪分析光光谱。
实验结果:LED灯的光谱主要由半导体材料的光谱组成,荧光灯的光谱则较为复杂,包含多种元素的光谱。
四、实验结论1. 热辐射光源的光谱主要由物体温度决定,温度越高,光功率越大;2. 气体放电光源的光谱主要由放电气体中的元素决定,光谱中包含多种元素的光谱;3. 固体发光光源的光谱主要由半导体材料的光谱决定,光谱中包含多种元素的光谱。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光源的基本原理、分类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光电倍增管、光功率计和光谱分析仪等仪器,掌握了光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同时,实验也让我认识到,光源的研究对于光学、材料科学、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哈工大 光机系统设计 双胶合透镜 实验报告

哈工大光机系统设计双胶合透镜实验报告哈工大光机系统设计双胶合透镜实验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报告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光机系统设计实验名称:双胶合消色差物镜设计院系:电气及自动化与控制系班级:姓名:学号:哈尔滨工业大学1,实验目的设计一个双胶合消色差透镜,并绘制图形,熟悉应用光学、机械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光机系统设计的流程。
2. 结构特性分析双胶合消色差物镜光学性能要求: 1) f / 6,焦距540mm;2) 视场角1.5°;3) 镜片材料选择BAK1 和BK7;4) 20 线对/mm 处MTF>0.4;5) 工作波长:可见光 3. 初始结构设计当物体处于无穷远时,P∞=W∞=0(孔径角消失),设计消色差系数C=0。
透镜的光焦度分配公式:通过应用光学相关知识,算的双胶合透镜的曲率半径依次为:R1 =345.231 R2 =-240.89 R3 =-1003.25 两个透镜的初始厚度设计各为7mm,透镜组到成像面的距离设计为近轴光线,由ZEMAX 计算出相应厚度调整值。
图1 双胶合透镜出结构设计图2 所示,视场90mm;如图3 所示,视场角设定为1.5°,图4 所示,入射光线为可见光;如所示为初始透镜结构图。
图2 设定视场图3 设置光场图4 设定入射光4. 系统优化设计焦距值为540mm,设定默认优化函数EFFL target 为540,权重为1,选择透镜的三个曲率半径以及相应的厚度作为优化参数,优化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优化结果参数5. 像质分析由图6所示,优化后最大的波像差大约为4个波长,尚未达到衍射极限,应为焦平面上的彗差影响所致;同时可见这个透镜相对与可见光的低阶色差比较小,满足设计要求。
图8优化后光线追迹曲线如图6所示,优化后存在彗差,由图中度数可得艾里斑半径为8.595μm,而像差RMS半径为18.570μm,可见此优化结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可以使用。
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

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哈工大大物实验报告一、引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是中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拥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和实验条件。
大物实验是哈工大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哈工大大物实验进行报告,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分享实验经验。
二、实验目的大物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测量方法和实验技巧,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光的折射率本实验通过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角和入射角,计算出光的折射率。
实验中使用了光学仪器和角度测量仪,通过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折射率结果。
2. 实验二:测量电磁感应现象本实验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中使用了恒定磁场和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的位置和方向,观察到了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规律。
3.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密度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实验中使用了天平和容积瓶,通过准确的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得到了物体的密度结果。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率与介质的光密度和折射角有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光的折射率与介质的关系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较为接近。
2.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场的变化规律相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感应电动势与磁场强度和线圈位置的关系曲线,并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
3. 实验三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有关。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物体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曲线,并计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值。
五、实验心得大物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掌握了准确测量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现代光学实验(II)实验报告

现代光学实验(II)实验报告机械工程学院现代光学实验(II)实验报告_2014_年_ 12_月25 日题目:现代光学实验(II)学号:姓名:班级:实验一激光拉曼/荧光光谱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它的光谱和能级跃迁特性。
2.了解拉曼光谱仪的结构和特点。
3.测量四氯化碳的拉曼光谱,计算其中各谱线的位移值,并估计相应的振动能级的结构。
4.测量其他溶液的的拉曼光谱,并分析其特殊。
【仪器用具】LRS –III激光拉曼/荧光光谱仪【实验原理】一、拉曼光谱原理简介印度物理学家拉曼(Raman)在1928年研究苯的光散射时发现,在散射光中除了有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谱线外,还有与入射光频率发生位移(频率增加或减少)、而且强度极弱的谱线。
前者为已知的瑞利(Rayleigh)散射光,后者被命名为拉曼散射光。
拉曼光谱与分子的转动和振动状态有关,因此能反映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所以研究分子的拉曼光谱能得到有关分子内部结构的信息,因而它在许多科学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拉曼光谱的经典理论根据电磁辐射的经典理论,单色入射光辐射到物质上时,能使其中的分子产生振荡形成感生电偶极矩P。
当入射光光强不是很大时,在一级近似下,此感生偶极矩P与分子极化率α以及入射光的电场强度E之间的近似关系为:P= αE (1) 一般情况下,分子极化率是原子座标的函数,而且是各向异性的,因此它可由一个张量(αij)(i,j=x,y,z)来描述,由此式(1)的各分量表示为:或者以矩阵形式表示为: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总是在作热振动,即它们的原子核总是围绕其平衡位置在作振动,因而分子的极化率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
按照一般的方法,将极化率的各分量在平衡位置附近按简正座标展开成泰勒级数形式并只保持到一次项:其中,(αij)0是分子在平衡位置时的αij 值,通常为常数,Qk,Ql …是分子振动的简正座标。
为简单期间,若只考虑一个(第k个)简正振动,则上式简化为:式中α′k 也为常数。
近代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张老师一、实验目的1. 通过近代物理实验,加深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1. 光纤通讯实验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3. 法拉第效应实验4. 液晶物性实验三、实验原理1. 光纤通讯实验:光纤是一种传输信息的介质,具有低损耗、高带宽、抗干扰等优点。
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纤的传输特性,包括光纤耦合效率、光纤数值孔径等。
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光学多道探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粒子探测器,广泛应用于核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
本实验通过测量氢氘核的衰变,研究其能谱和寿命。
3. 法拉第效应实验:法拉第效应是指当线偏振光通过某些介质时,其偏振面会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测量法拉第效应,研究其与磁场、介质等因素的关系。
4. 液晶物性实验: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物质,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本实验通过测量液晶的折射率、粘度等物理量,研究其物性。
四、实验步骤1. 光纤通讯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纤、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光纤长度、耦合效率等。
(3)测量光纤的传输特性,如衰减、带宽等。
2. 光学多道与氢氘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光学多道探测器、放射性源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探测器灵敏度、计数时间等。
(3)测量氢氘核的衰变能谱和寿命。
3. 法拉第效应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法拉第盒、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磁场强度、光束入射角度等。
(3)测量法拉第效应的偏振面变化。
4. 液晶物性实验:(1)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液晶样品、光源、探测器等。
(2)调整实验参数,如液晶温度、光束入射角度等。
(3)测量液晶的折射率、粘度等物理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纤通讯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光纤的传输损耗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
大学光学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光学基本原理,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学习使用光学仪器,如分光计、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光学现象。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学实验是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光学现象的实验。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光线入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线被反射。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 光的干涉: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遇时,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5. 光的衍射:光通过狭缝或障碍物时,发生弯曲传播。
三、实验仪器与器材1. 分光计2. 显微镜3. 平面镜4. 凸透镜5. 激光笔6. 光具座7. 光栅8. 白纸9. 光电传感器10.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1)将激光笔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激光笔使光线垂直于白纸。
(2)观察激光在白纸上的传播情况,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实验(1)将平面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平面镜使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
(2)观察反射光线,验证光的反射原理。
3. 光的折射实验(1)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使入射光线垂直于凸透镜。
(2)观察折射光线,验证光的折射原理。
4. 光的干涉实验(1)将光栅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光栅使入射光线垂直于光栅。
(2)观察干涉条纹,验证光的干涉原理。
5. 光的衍射实验(1)将狭缝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狭缝使入射光线垂直于狭缝。
(2)观察衍射现象,验证光的衍射原理。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激光在白纸上的传播路径呈直线,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实验: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相等,验证了光的反射原理。
3. 光的折射实验:入射光线垂直于凸透镜,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小于入射角,验证了光的折射原理。
4. 光的干涉实验:观察到干涉条纹,验证了光的干涉原理。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之光的色度研究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一)————光的色度研究实验小组:日期:2011-11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测色原理;2)了解本实验的基本操作;3)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三个样品滤色镜(红,绿,蓝)的色度曲线;二、实验原理:由大学物理中光学的光谱知识可知,当物体被光照射后,反射到人的眼中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光的波长分布或光谱决定,透射光的颜色也由类似的原理决定,本实验所采用的装置称为WGS-9型色度实验系统,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光谱仪、扫描系统、放大器、计算机等部分组成,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是光谱分析仪,通过将待测物体放入光谱分析仪后所产生的数据由计算机系统在软件中合成光谱曲线,我们可以根据光谱的形状来探测这个物质的组成成分。
三、光电检测技术在本实验的应用:我觉得本实验中运用了如下光电检测知识:①:闪耀光栅对外来光源的处理。
②:对于还来光谱的定标。
四、实验过程、现象、数据:NO.1实验过程:①:打开WGS-9型色度实验系统的各项开关包括:计算机开关、光源开关等。
②:打开仪器之后检查分析器与计算机是否连接正常,如连接正常用鼠标双击电脑桌面上的启动实验系统的快捷键。
之后计算机软件会自动对波长进行初始化(如下图所示)然后点击“是”,系统自动对波长进行初始化。
③:首先不加任何物质,将工作模式选择为透过基线,然后测量它的基线,起始波长为400nm,终止波长为700nm,点击扫描。
(使得扫描谱线尽量在屏幕中间)④:将三基色色片(红、绿、蓝)放入仪器中分别测量它们的色度,将工作模式选择为透过率,起始波长为400nm,终止波长为700nm,点击扫描。
NO、2实验现象及数据:左图为基线谱线左图为红光谱线左图为绿光谱线左图为蓝光谱线五、分析实验操作、现象、数据以及自己的结论:No1、对实验操作的分析:本次操作的重点是调节入光孔的大小,使得基线谱线能够符合要求。
No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有实验现象我们观察到红色玻片的谱线类似于一个高通滤波器;绿色玻片的谱线类似于一个低通滤波器;红色玻片的谱线类似于一个带通滤波器No3、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次试验我们组只是出了现象,没有数据的分析。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近代物理中的一些基本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加深对近代物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实验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如果光的能量大于金属的束缚能,就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包括光源、金属样品和电子倍增器等,通过调整光源的强度和波长,可以观察到光电流的变化,从而了解光电效应的一些基本特性。
2.康普顿散射实验康普顿散射是指入射光子与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后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包括光源、散射靶和探测器等,通过测量探测器中散射光的能量和角度,可以利用康普顿散射公式计算出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从而验证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
三、实验步骤:1.光电效应实验①将光电效应实验装置搭建起来,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强度。
②将电子倍增器接入实验电路,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
③将金属样品放置在实验台上,并遮挡住一部分金属表面。
④调节光源的强度和波长,观察电子倍增器的电流变化情况。
2.康普顿散射实验①将康普顿散射实验装置搭建起来,并调整光源的位置和强度。
②将探测器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调整其与散射靶的距离。
③调节光源的波长和散射角度,观察探测器中散射光的能量变化情况。
④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计算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光电效应实验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光电流随着光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这符合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同时,我们发现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光电流的变化也不同,这与光电效应中的电子能量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2.康普顿散射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散射角度下的散射光能量,我们得到了散射光的能谱曲线。
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我们计算出了入射光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康普顿散射的基本规律。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近代物理中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的理解。
哈工大近代光学实验报告

《近代光学创新实验》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介绍院(系)航天学院专业光学工程学生许祯瑜学号1132130123班号213012013年6月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介绍摘要: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是指在拍摄静态全息图曝光过程中,如果拍摄物产生了微小位移(或微小形变),则这张全息图再现时在像的表面上就会产生若干条黑条纹,从而可以根据全息图片再现的物象条纹完成对拍摄物体表面,诸如形变、位移、振动等多种物理量的研究和测量工作。
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全息干涉测量法已经在无损检测、微小位移或振动的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全息照相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键词:激光全息干涉技术;双爆光;测量0 引言双曝光法即在全息光路布局中,用一张全息底片分别对变形前后的物体进行两次全息照相。
这时,物体在变形前后的两个光波波阵面相互重叠,固定在一张全息图中。
如全息图用拍摄时的参考光照明,再现的干涉条纹图即表征物体在两次曝光之间的变形或位移。
双曝光全息干涉法是简单易行的常用方法,可获得高反差的干涉条纹图。
自激光全息术发明以来,激光全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对相关技术和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激光全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技术的综合运用,激光全息技术更展现了它的巨大应用前景。
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是全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最早也是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它把普通的干涉测量同全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如下特点:(1) 一般干涉测量只可用来测量形状比较简单的高度抛光表面的工件,而全息干涉测量能够对具有任意形状和粗糙表面的三维表面进行测量,精度可达光波波长数量级。
(2) 由于全息图再现的像具有三维性质,故用全息技术就可以通过干涉测量方法从许多不同视角去观察一个形状复杂的物体,一个干涉测量全息图就相当于用一般干涉测量进行的多次观察。
(3) 全息干涉测量可以对一个物体在两个不同时刻的状态进行对比,因而可以探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任何改变。
这样,将此一时刻物体与较早时刻的物体本身加以比较,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将有很大优点,特别是适用于任意形状和粗糙表面的测量。
近代光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干涉现象与光的波动性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0日实验地点:近代物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干涉现象的原理及其在光学中的应用。
2.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波动性。
3. 掌握使用干涉仪进行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干涉现象是光波叠加时产生的现象,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叠加时,会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证据之一。
三、实验仪器1. 干涉仪2. 光源(激光器)3. 平面镜4. 透镜5. 分束器6. 光电传感器7. 数据采集系统四、实验步骤1. 将干涉仪组装好,确保所有部件连接牢固。
2. 将光源(激光器)连接到干涉仪的输入端口。
3. 将分束器放置在干涉仪的光路上,用于将激光束分成两束。
4. 将第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后与第二束光发生干涉。
5. 调整透镜,使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6. 使用光电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1. 记录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形状。
2. 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
3. 记录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我们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2. 当改变干涉仪的光路长度时,干涉条纹的间距也会发生变化,这表明光具有波长。
3. 通过光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我们可以得到干涉条纹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干涉现象的存在,这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干涉仪进行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光的波动性的理解。
八、实验讨论1. 干涉现象在光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光学干涉仪、激光干涉仪等。
2. 光的波动性是光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调整光路,确保干涉条纹清晰可见。
九、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干涉条纹不清晰、光电传感器输出信号不稳定等。
近代物理创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代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一项近代物理创新实验,旨在探究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验证康普顿效应,探究光子与电子的散射过程;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为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三、实验原理康普顿效应是指当高能光子(如X射线)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时,光子会被散射,同时其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原理如下:1. 当入射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时,光子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获得动能;2. 由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光子波长发生变化,即发生散射;3. 通过测量散射光子的波长,可以验证康普顿效应,并探究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激光器:用于产生高能光子;2. 电子靶:由自由电子组成的靶材料;3. 检测器:用于测量散射光子的波长;4. 光谱仪:用于分析散射光子的波长;5.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电子靶和检测器依次连接,搭建实验装置;2. 设置激光器的参数,调整电子靶与检测器之间的距离;3. 启动激光器,使光子与电子靶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碰撞;4. 检测器接收散射光子,通过光谱仪分析散射光子的波长;5. 记录散射光子的波长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散射光子的波长与入射光子的波长之间存在差异,符合康普顿效应的规律;2.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散射光子波长的变化量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3.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符合康普顿效应的规律;(2)散射光子的波长变化量与入射光子能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验证了康普顿效应的正确性。
哈工大迈克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干涉条纹,加深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3. 学习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气体的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进行精密测量的仪器。
其基本原理是:当一束单色光经过分束器后,分为两束光,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然后在分束器处再次相遇,从而产生干涉现象。
当光从空气进入某种介质(如玻璃或气体)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光从空气进入折射率为n的介质时,其传播速度将变为原来的1/n。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当一束光通过空气和介质两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将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干涉条纹的移动。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移动,可以计算出介质的折射率。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迈克尔逊干涉仪2. He-Ne激光器及其电源3. 扩束透镜4. 小孔光阑5. 白炽灯6. 毛玻璃7. 小气室8. 打气皮囊9. 气压表10. 凸透镜11. 特制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将迈克尔逊干涉仪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确保各个部件连接牢固。
2. 打开He-Ne激光器,调整激光束使其垂直照射到分束器上。
3. 通过调节扩束透镜和小孔光阑,使激光束成为一束细光束。
4. 将激光束照射到分束器上,使光束分为两束,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传播。
5. 将一束光引入气室,另一束光引入空气。
6. 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体压力,使光在气室和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产生差异。
7. 观察并记录干涉条纹的变化,计算气体的折射率。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记录不同气体压力下干涉条纹的移动距离。
2. 根据干涉条纹的移动距离,计算出气体的折射率。
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 通过实验,成功观察到了干涉条纹的变化,并计算出了气体的折射率。
2. 实验结果表明,气体的折射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理论预期。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教程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实验名称:测量光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光的速度,并了解光的本质和光速度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 激光器- 两个距离固定的反射镜- 一个光电探测器- 一个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激光器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使其光束直射向一个固定的反射镜。
2. 另一块反射镜放在距离第一个反射镜一定距离的位置上,使激光束反射到光电探测器上。
3. 打开激光器,使其发出光束。
4. 使用计时器,记录激光束从激光器到第一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
5. 同时,使用光电探测器测量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反射到第二个反射镜再反射到光电探测器的时间间隔。
6. 计算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距离,并根据测得的时间间隔计算光的速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为t,光从激光器到第一个反射镜的时间间隔为t',则光从第一个反射镜到第二个反射镜的距离为d=t*v,其中v为光的速度。
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光的速度v=d/t。
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光的速度,并发现光速度非常接近299,792,458m/s,这个值是一个常数,通常用c表示。
这个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光速度是一个常数,并说明光在真空中传播时的速度是恒定的,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光速度的稳定性和恒定性是现代物理的一项重要发现,不仅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也为相对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仪器精度问题: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如计时器的精度、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等。
2. 实验操作问题:实验过程中的不准确操作也可能引入误差,如指向不准确、记录时间时的误差等。
3. 实验环境问题: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对实验数据产生一定的影响。
改进方案: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改进:1. 使用更精密的实验仪器,如高精度计时器和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以减小仪器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光学创新实验》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介绍院(系)航天学院专业光学工程学生许祯瑜学号 1132130123班号 213012013年6月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介绍摘要: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是指在拍摄静态全息图曝光过程中,如果拍摄物产生了微小位移(或微小形变),则这张全息图再现时在像的表面上就会产生若干条黑条纹,从而可以根据全息图片再现的物象条纹完成对拍摄物体表面,诸如形变、位移、振动等多种物理量的研究和测量工作。
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全息干涉测量法已经在无损检测、微小位移或振动的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全息照相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键词:激光全息干涉技术;双爆光;测量0 引言双曝光法即在全息光路布局中,用一张全息底片分别对变形前后的物体进行两次全息照相。
这时,物体在变形前后的两个光波波阵面相互重叠,固定在一张全息图中。
如全息图用拍摄时的参考光照明,再现的干涉条纹图即表征物体在两次曝光之间的变形或位移。
双曝光全息干涉法是简单易行的常用方法,可获得高反差的干涉条纹图。
自激光全息术发明以来,激光全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对相关技术和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激光全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技术的综合运用,激光全息技术更展现了它的巨大应用前景。
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是全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最早也是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它把普通的干涉测量同全息技术结合起来,有如下特点:(1) 一般干涉测量只可用来测量形状比较简单的高度抛光表面的工件,而全息干涉测量能够对具有任意形状和粗糙表面的三维表面进行测量,精度可达光波波长数量级。
(2) 由于全息图再现的像具有三维性质,故用全息技术就可以通过干涉测量方法从许多不同视角去观察一个形状复杂的物体,一个干涉测量全息图就相当于用一般干涉测量进行的多次观察。
(3) 全息干涉测量可以对一个物体在两个不同时刻的状态进行对比,因而可以探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任何改变。
这样,将此一时刻物体与较早时刻的物体本身加以比较,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将有很大优点,特别是适用于任意形状和粗糙表面的测量。
(4) 全息干涉测量的不足之处是其测量范围小,仅几十微米左右。
目前,全息干涉测量技术在方法上先后发展了实时全息干涉法(单次曝光法)、双曝光全息干涉法、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法、双波长干涉法以及双脉冲频闪全息干涉法等。
双曝光全息干涉测量法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是测定物体微小变形的有效方法。
1 实验原理1) 基本原理 所有干涉仪的工作原理都是比较两个或多个波面的形状。
双曝光法是将初始物光波面与变形以后的物光波面相比较。
在记录过程中对一张全息干板作双曝光,一次是记录初始物光波(标准波面)的全息图;一次是记录变化以后的物光波(变形波面)的全息图。
这两张全息图记录在同一张干板上,记录时顺序也可以颠倒。
当用照明光波再现时,可再现出两个物光波面,这两个波面是相干的,因而观察到的是她们之间的干涉条纹。
通过干涉条纹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波面的变化。
双曝光法的记录与再现光路如图1所示。
在底片平面上,参考光波()()()0,,exp ,r R x y r x y i x y ϕ=⎡⎤⎣⎦,初始物光波()()()00,,exp ,O x y O x y i x y ϕ=⎡⎤⎣⎦,变形后的物光波()()()''00,,exp ,O x y O x y i x y ϕ⎡⎤=⎣⎦。
图1 双曝光全息图的记录与再现假设两次曝光时间相同,则总的曝光光强为()()()()22''2200000000exp exp ,?2---r r I x y O R O R r O O r i O r i ϕϕϕϕ=+++=+++⎡⎤⎡⎤⎣⎦⎣⎦()()''000000exp -exp --r r O r i O r i ϕϕϕϕ⎡⎤⎡⎤++⎣⎦⎣⎦在线性记录条件下,全息图的复振幅透过率正比于曝光光强()()',,o t x y t I x y β=+假设用参考光波照明全息图,如图1(b ),则在全息图的透射光波中,与原始物光波和变形物光波有关的分量波为()()()'2'2'000000,exp exp i U x y O r i O r i βϕβϕ=+再现的原始物光波前和变形物光波前沿同一方向传播,产生干涉。
这时干涉条纹的强度分布为()'00cos i I C ϕϕ=-因为变形后的物光波前已经“冻结”在全息图中,在适当照明条件下就可以通过再现产生干涉条纹,从而给定量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2)几种典型光路 图2是透明物体的双曝光光路。
用平行光照射物体,其透射光与参考光干涉产生全息图。
一次曝光是初始状态的样品(或不放样品),另一次曝光时样品已发生变化(或放入样品)。
图2 透明物体的双曝光光路参考光R 用平面光波或球面波均可。
物体用平行光照明时,可以得到像面全息图,即全息干板上记录的是两个波面干涉的像图全息图。
再现时,有两种观察方式,一种如图2(b )所示,用原来的参考光R 照明再现,在小孔E 处可观察到整个物面上的条纹;另一种是根据像面全息的特点,可以用白光直接观察,在合适的方向上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暗纹是黑色的,亮纹是彩色的,角度改变时,条纹的彩色也在变化,但条纹的位置不变。
图3给出了另一种典型的双曝光光路,即漫射光照明的双曝光光路。
通常用一块很薄的毛玻璃产生散射光,这样物体可以获得各种方向的照明。
对于参考光同样可以用平面或球面光波。
用这种方式所记录的双曝光全息图,再现时,可在原来记录光路中(挡住物光)再现,也可以用一细激光束从与参考光相反的方向照明,再现的原始像光波是发散的,可投射到屏上观察。
图3 漫射光照明的双曝光光路2 双曝光全息照相技术应用1)双曝光法在平面物体的位移和变形测试方面的应用用全息干涉法测量不透明物体表面的变化和位移时,可采用如图4所示光路。
图4 平面物体位移和变形的双曝光光路对于平面物体的位移和形变测量可采用平行光垂直照明的方式,如图4(a)所示,第一次曝光时,物体处于自由状态;第双曝光时,物体处于受力的状态,物体的位移是x的函数,记作()2Z Z x N λ==;再现像的干涉条纹如图4(b )所示,N 为条纹数目。
2) 双曝光技术在光刻术方面的应用光刻术是把超小线条刻印到半导体薄片上来制作复杂电路的技术,目前这些半导体电路正促使信息爆炸。
这一技术是今天经典光学设计和制造的需求量最大的应用之一。
光刻技术的进展对半导体工业的显著增长也有一定的贡献。
半导体技术从粗糙的单个晶体管到由百万个晶体管很快将是十亿个晶体管组成的微处理器和记忆芯片非同寻常的发展是一段令人神往的历史。
1979年,常规智能把光刻限制到1μm 的分辨率,出现了1983年就被电子束成像系统所替代的情形,到1985年,这一估算修改为0.5μm 的最小分辨率,又出现了1993年被X 射线光刻技术取代的情形。
今天,用光刻进行0.25μm 生产刚刚开始,0.18μm 似乎也有可能。
但光刻一直是芯片生产成本的限制因素。
光学投影光刻术显示出适于完成这一任务。
根据瑞利标准,分辨率是由成像光的波长(λ)和投影透镜的数值孔径(NA )决定:/R NA λ∝其中一部隐含但是重要的假设是:像质在这种分辨率下几乎完美。
此外,图像的场尺寸必须很大。
因此,改善光学分辨率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双曝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在改变光学分辨率上将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 曝光技术在制作光纤光栅器件上的应用全息曝光法制作光纤光栅是人们早已采用的一种工艺,它首先通过分束器将光源分成两束等强光束,经过相同光程照射在光纤上形成强度周期性变化的干涉条纹,光纤折射率随光强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光纤光栅,光栅周期T 与入射波长uv λ,以及两干涉分束夹角ϕ满足关系式/2sin uv T λϕ=。
全息曝光法的主要优点是光栅制作周期调谐方便灵活,Bragg 波长可通过改变入射光束间夹角很容易进行调节。
利用曝光技术制成的光纤光栅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另一方面则是在光纤通讯领域。
随着光纤光栅制作性能的不断完善,将会导致光纤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又一次新的革命。
[2]4) 双曝光法测量温度场利用像面全息双曝光法测量温度场,采用像面全息记录,可以使物光聚焦在像面上,能够提高物光强度和干涉条纹的对比度,且可以在白光下再现。
采用双曝光法,将像面全息的记录方式和双曝光法结合起来,具有非接触、精度高和全场同时测量等优点,且不会影响原有温度场的分布,可广泛应用于温度场的测量之中。
光学全息法用于温度场的测量,原理是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空气折射率的变化,进而引起光程差的变化,产生干涉条纹。
如果采用像面全息双曝光法,使物光通过温度场(参考光不经过温度场),温度场的变化则会引起折射率变化,使物光光程发生变化。
温度相同的地方折射率相同,光程也相同。
因此,每一个干涉条纹就是一条等温线,得到的干涉条纹则是一系列等温线,它反映了温度场的分布。
像面全息双曝光法是将像面全息的记录方式和双曝光的干涉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息方法。
对于漫射体的测量,反射光太弱,若以此作为物光波,很难满足干涉中物光强度和参考光强相差不大的条件,即使通过衰减参考光使其满足,也会严重影响干涉图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采用像面全息可以增强物光波,满足干涉光束的强度要求,从而提高全息图的对比度。
双曝光法通过对比初始物光波面和变化后的物光波面,观察二者之间的干涉条纹分布,测量物光波的变化。
因此将像面全息的记录方式和双曝光的干涉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测量漫射体形变、位移、温度场的分布图5 双曝光法测量温度场5)双曝光法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高压合成绝缘子是电力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元件,其制造水平对电力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其内部缺陷在外表很难看得出来,其硬度较低,粘合好后为细长件,刚性很差,对其进行在线检测一直是该行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寻找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提供一种实用的检测设备,是高压合成绝缘子生产上的迫切需要。
由于试件在变形前后的两次曝光中,光路系统不变,两次曝光物光的光程差主要是由试。
因此,全息干涉件的变形所引起。
利用全息干不涉法测量试件的位移灵敏度可达0.2m法具有全场非接触测量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可以有效地用于无损检测。
高压合成绝缘子在检测时,苦能给予适当加载,有内部缺陷的表面会呈现不均匀的变形。
用全息干涉法测量表面位移场便可方便地揭示出其内部缺陷。
[3]3 结论全息干涉技术在应力分析、位移与振动冲击的测量,温度、流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以及工业无损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重要特点是非接触、全场测量、高的测量精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