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武汉市水务局
二零零四年三月
一、综述
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属于平水偏丰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间重复计算量9.39亿m3,水资源总量49.50亿m3。

全市过境水量7486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7387亿m3。

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

长江、汉江及举水、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等河流水质在武汉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大中型水库、集中式供水水源地、远城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质较好,湖泊水质趋于稳定,但呈富营养化状态。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
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55.0mm,折合降水总量114.73亿m3,比上年偏少10.3%,比多年平均偏多10.0%。

全市年降水量在1200~1600mm之间,降水量四周高,中间低。

江夏区年降水量1300~1500mm,新洲区年降水量1200~1600mm,黄陂区、蔡甸区、汉南区年降水量1200~1400mm,东西湖区年降水量1300~1400mm,中心城区年降水量1200~1300mm,
全市降水量最多的是新洲区少潭河站,年降水量1623.1mm,最少的是黄陂区黄陂站,年降水量1203.8mm。

全市汛期4~9月平均降水量894.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6.0%。

枯水期1~3月、10~12月降水量460.5mm,占全年降水量的34.0%。

连续4个月最大降水为4~7月,降水量80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59.7%。

降水量最大月份为7月,月降水量283.2mm,12月份降水量最少,月降水量23.2mm,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12.2倍。

年降水量与上年比较,黄陂区、新洲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余各区偏少10%-20%。

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中心城区与多年基本持平,黄陂区、新洲区偏多10%-20%,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偏多5%-10%。

各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较,5月份、10月份、12月份偏少20%-40%,8-9月份偏少50%-60%, 2月份、3月份、7月份偏多70%-90%,其余月份偏多10%-20%。

(二)地表水资源
2003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46.44亿m3,折合径流深548.5mm,比上年偏少15.9%,比多年平均偏多12.1%。

黄陂区、新洲区径流深600~700mm,江夏区径流深500~600mm,其余各区径流深400~500mm。

径流深与上年比较,黄陂区、新洲区与上年基本持平,江夏区偏少10%~20%,其余各区偏多20%~40%。

径流深与多年平均比较,中心城区与多年平均基本持平,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偏多5~10%,东西湖区、新洲区、黄陂区偏多10-30%。

(三)地下水资源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12.45亿m3,比上年偏少2.6%,比多年平均偏多7.7%,地下水模数14.7万m3/km2。

(四)水资源总量
全市水资源总量49.50亿m3,产水系数0.431,产水模数58.5万m3/km2。

水资源总量与上年比较,偏少15.1%,与多年平均比较,偏多7.7%。

2003年武汉市分区水资源量分布
3
(五)过境水资源
本年度长江、汉江过境客水总量7387亿m3,比上年偏少3.9%,比多年平均偏多4.6%。

境内中小河流入境水量分别为:府河51.21亿m3,举水24.91亿m3,倒水14.41亿m3,滠水8.48亿m3,金水17.04亿m3。

全市过境水总量7486亿m3,比上年偏少3.4%。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市3座大型水库年初蓄水量2.3590亿m3,年末蓄水量2.6721亿m3,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0.3131亿m3;6座中型水库年初蓄水量0.7373亿m3,年末蓄水量0.9320亿m3,全年增加蓄水量0.1947亿m3。

大、中型水库各月蓄水量变化情况,1~7月增加蓄水量1.8816亿m3,9~12月减少蓄水量1.3738亿m3。

(二)典型湖泊蓄水动态
典型湖泊蓄水动态以鲁湖和汤逊湖为代表。

汤逊湖年初蓄水量0.6950亿m3,年末蓄水量0.5640亿m3,全年减少蓄水量0.1310亿m3;鲁湖年初蓄水量0.4080亿m3,年末蓄水量0.3900亿m3,全年减少蓄水量0.0180亿m3。

各月蓄水量中,汤逊湖变化不大,鲁湖3~7月蓄水量呈增加趋势, 1~2月、8~12月则逐月减少。

四、供用水量
(一)总供水量
2003年,全市总供水量41.6309亿m3,比上年减少2.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3.8500亿m3,占总供水的9.2%;引水工程供水1.3200亿m3,占总供水的3.2%;提水工程供水36.4609亿m3,占总供水的87.6%。

按水源类型划分,取地表水41.1480亿m3,占98.8%,取地下水0.4829亿m3,占1.2%。

3
(二)总用水量
与供水相对应,全年总用水量41.6309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21.4908亿m3,占51.6%;农业灌溉用水量11.7300亿m3,占228.2%;城镇生活用水量4.9933亿m3,占12.0%;农村生活用水量1.1177亿m3,占2.7%;林牧渔用水量2.2991亿m3,占5.5%。

与上年比较,工业用水量减少0.7%,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9.7%;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加7.6%;农村生活用水量增加1.0%;林牧渔用水量增加3.5%。

各分区用水量相比,中心城区用水量16.8131亿m3,居第一位,占总用水量的40.4%;汉南区用水量最少,用水量0.8184亿m3,占总用水量的2.0%。

3
(三)用水指标
2003年全市人均用水量536 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50 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359 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292升/日,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65 m3。

(四)中心城区自来水厂供水量
2003年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总量8.5261亿m3,比上年减少0.0878亿m3,售水总量6.7637亿m3,其中工业售水量3.4305亿m3,生活售水量3.3332亿m3,总供水人口404.5万人。

五、水环境概况
(一)河流水质
长江、汉江干流水质在我市境内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Ⅲ类标准。

金水、举水、倒水、滠水、通顺河等中小河流在我市境内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府河朱家河段水质较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超Ⅴ类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

与上年相比,各条河流水质趋于稳定。

本年度监测了6条中小河流11个断面的水质,除府河的府河大桥和李家墩两个断面水质为超Ⅴ类、超该河的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外,其余5条河9
个断面都达到了相应的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其中滠水长轩岭、金水金水闸、举水柳子港、举水举水大桥断面年度水质评价为Ⅱ类,滠水黄陂前川、倒水龙口、倒水李家集、通顺河黄陵大桥及通顺河黄陵矶闸年度水质评价为Ⅲ类。

(二)大中型水库水质
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中,梅店、夏家寺、矿山、泥河、院基寺、道观河、巴山、三枯井等8座水库水质达Ⅱ类标准,占88.9%;水质达Ⅲ类标准的仅少潭河水库,占11.1%。

水库水质总体较好,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与上年比较,水质有所好转。

(三)湖泊水质
全年对27个重点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Ⅱ类水体中,严东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Ⅲ类水体中,涨渡湖、武湖、后湖、鲁湖水质达Ⅲ类水质标准;严西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黄家湖除总氮、总磷、石油类、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汤逊湖、混江湖除总氮、总磷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后官湖、南湖(蔡甸区)除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东湖(洪山区)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南太子湖、三角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青菱湖、龙阳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Ⅳ类水体中,杨春湖除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西湖(江汉区)、菱角湖除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野芷湖、月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墨水湖、南湖(洪山区) 、外沙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机器凼子、塔子湖除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标。

Ⅴ类水体中,北湖(洪山区)水质达Ⅴ类水质标准。

与上年相比,湖泊水质基本稳定,呈富营养化状态。

(四)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
2003监测结果表明:全市9个供水水源地年度水质评价结果达Ⅱ类水质标准的有白沙洲、平湖门、堤角、武钢港东、余家头、白鹤嘴、琴断口和宗关水厂,达Ⅳ类水质标准的为沌口水厂。

根据各水厂年供水量计算,全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水质标准的占97.6%,Ⅳ类水质标准的占2.4%。

与上年相比,白沙洲、平湖门、堤角、武钢港东、余家头、白鹤嘴、琴断口和宗关水厂水质继续保持Ⅱ类,沌口水厂供水水源地水质由Ⅴ类变为Ⅳ类,水质有所好转。

(五)取水口、退水口水质
2003年对远城区的8个主要自来水厂(新洲区自来水公司长源供水有限公司水厂、阳逻水厂、黄陂区自来水公司水厂、东西湖区自来水公司余氏墩水厂、蔡甸区自来水公司水厂、汉南区自来水厂、江夏区自来水公司纸坊水厂、金口水厂)的取水口以及24家工业用水自备水源单位的退水口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取水口水质状况较好,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受检企业退水口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改善。

六、污水处理及排渍排涝
(一)城市污水处理
2003年我市4座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53万m3/日,年污水处理量0.7935亿m3,受益范围96.3km2,受益人口97万人。

(二)排渍排涝
2003年全年降雨60余场,其中大到暴雨12场,由于水务系统充分发挥排渍排涝一体连动优势,并通过强化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大规模的疏捞,确保了全市的排渍排涝安全。

汛期全市大、中型排水泵站共排水15.68亿m3,其中中心城区排渍泵站共排水4.48亿 m3;远城区排涝泵站排水7.6 亿m3;排渍排涝结合泵站排水3.6亿m3。

七、水资源管理
(一)取水许可管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于2003年在我市正式启动,全年共受理、审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书3份。

今后对于直接在江河、湖泊或地下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2003年末全市保有的有效取水许可证套,许可水量亿m3。

年度审验取水许可证套,年审水量亿m3。

其中年审工业套,水
量亿m3;生活套,水量亿m3;农业套,水量亿m3。

地表水源取水套,水量亿m3;地下水源取水套,水量亿m3。

全年新批准取水许可证套;更换许可证套。

(二)节约用水管理
2003年节约用水管理围绕市政府提出的2005年创建节水型城市的目标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大了对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市民在水资源丰富城市的节水意识;二是开展节水型企业的创建活动,今年共产生5家节水型企业;三是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用科技手段为企业检漏;四是编制《武汉市城市节水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为今后的节水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五是开展了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定额编制工作,为节水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排水监督管理
2003年市排水监督管理重点开展了排水接管的专项检查,采取督促整改、拆违等手段,纠正了152例用水大户的违规排水行为和损害排水设施的行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共拆除违章占压排水设施建筑物5万m2,打通了排水通道,使现有排水设施在雨季充分发挥了作用。

全年共办理排水接管、核准手续74件,颁发排水许可证个。

(四)湖泊管理
2003年完成中心城区14个湖泊的勘界立桩,共埋设界桩4000余个,至此,中心城区41个湖泊的勘界立桩工作已全部完成。

东湖茶港、水果湖两处排水口处近岸底泥疏浚工程正式动工。

这是继东湖西南岸20个主要排污口实现截流,庙湖环境综合整治,茶港、水果湖两处闸口拦污设施改造工程接近尾声之后,治理东湖水环境的又一具体行动和重大举措。

全年市、区水政部门共查处违法填湖案件65起,查处填湖车辆124台。

八、重要水事
(一)汉江出现19年来最大秋汛
8月底,因汉江中上游地区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倒槽等因素影响,普降大到暴雨,促成汉江出现近19年来最大秋汛,整个水情呈现涨势快、涨幅大的特点。

汉江汉川站于9月1日14时从水位23.88m开始起涨,于9月8日10时涨至31.20m,涨幅7.32m,其中9月4~6日涨幅5.21m;据实测,武汉江汉一桥下游最大流速达4.83m/s,流速之大实属罕见。

9月11日13时汉江汉川站出现最高洪峰水位31.24m,超警戒水位2.24m,居历史第三位。

高水位、高流速的汉江秋汛对我市汉江干堤造成严重冲刷,市、区防汛指挥部高度戒备,积极组织抢护,重大汛情下未造成大的灾害,确保了武汉市安全度汛,为全市稳定、市民轻松生活及武汉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圆满举办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如期建成
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是继一期工程之后城市防洪建设与环境创新紧密结合新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凸现滨江滨湖特色、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又一重大工程。

汉口江滩二期从粤汉码头至长江二桥,全长2.36km,面积43万m2,投资约2.5亿元。

9月28日,江滩二期自三阳路以下向市民如期开放,经二期工程整治的江滩,防洪、休闲、旅游特色更为显著,亲水、亲绿、亲民品质更为突出。

12月底,三阳路至粤汉码头段也已完工。

(三)涉水规划工作取得进展
2003年涉水规划编制重点是《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已通过专家审定,水资源普查工作已初步完成;《武汉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编制大纲已通过专家评定,正在积极编制之中。

此外,《武汉市城市节水规划》、《武汉市水土保持规划》、《武汉市远城区大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初步设计报告》、《东西湖区排涝(退田还湖)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武汉市汉江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武汉市主要连江支堤及防洪工程建设规划》、《武汉市远城区供水规划》初稿已经形成,主城区27个湖泊的保护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其余湖泊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中。

(四)3号议案办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号议案是市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搞好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环境案》。

2003年承办单位在市政府领导下,紧扣七大目标30项任务,努力扎实推进。

狠抓依法行政,为改善水环境打下良好基础;紧扣中心,加快编制涉水规划等前期工作步伐;克服困难,努力提高城市排渍能力;充分准备,整治大型港渠工作开始启动,办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召开全市改善水环境学术研讨会
2003年1月,武汉市水利学会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组织筹备了武汉市改善水环境学术研讨会,得到了武汉市环境科学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武汉分会等相关协会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共收到论文60余篇,论文对当前我市水资源、湖港水系、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城市供水等水环境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