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两小儿辩日译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师用书14文言文二则
14 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本课安排了《学弈》《两小儿日》两篇文言文,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大意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
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全文共五句话,虽不足百字,却把两个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道理说得透彻。
第一句指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别写了两个学棋的人的学习过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个人表面虽然在听,实际上却神游八荒之外了。
第三句说明了学习的结果,虽然两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学习效果差异巨大,对比鲜明,令人忍不住探究背后的原因。
第四、五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总结了全文,通过否定智力因素,让读者意识到是因为不专心致志,所以オ会落后。
全文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读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大意是: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執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
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学弈与两小儿辩日释义
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两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是“学弈”,另一个则是“两小儿辩日”。
别瞅这俩故事简短,里面的道理可深了去了,咱们一边啃着西瓜,一边慢慢唠。
先说“学弈”吧,这故事讲的是有个老先生,棋艺高超,收了俩徒弟。
一个呢,全神贯注,老师每动一子,他心里头就盘算着十几种应对;另一个呢,心思早飞到九霄云外了,想着待会儿去哪儿摸鱼捉虾呢。
结果呢,不言而喻,专心那位成了高手,另一位嘛,也就勉强知道棋盘上有多少格子。
这事儿啊,就像咱们平时学习,你投入多少,回报就多少,别想着天上掉馅饼,对吧?
再来瞅瞅“两小儿辩日”,这可比下棋还热闹。
俩小孩,一个说早晨太阳大如车盖,中午就小得像盘子,所以早晨近中午远;另一个呢,觉得早晨凉快中午热,肯定是中午近早晨远。
俩人争得面红耳赤,路过的孔子听了都摇头,说这事儿他也拿不准。
这故事逗吧?其实它告诉我们,世界这么大,咱们懂的还太少,遇到不懂的就得虚心求教,别装大爷。
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不知道的事儿呢,咱们有啥好骄傲的?
这俩故事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小调料,虽然简单,却能调出大道理。
学弈教会咱们专注,不管干啥,心无旁骛才能出成绩。
两小儿辩日呢,则是提醒咱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别害怕自己显得无知。
毕竟,知识就像海洋,咱们永远都在岸边捡贝壳,捡一辈子也捡不完。
所以啊,咱们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像那个专心学弈的孩子一样,脚踏实地,心无旁骛;遇到难题呢,就学两小儿,大胆提出来,说不定还能碰到个像孔子那样的高人给咱指点
迷津呢!生活嘛,不就是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成长,一边乐呵嘛!。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背景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背景1.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就《两小儿辩日》写作背景而言可以这样来理解:从列子人生轨迹来看,春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术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各学派都在宣扬自己的思想,儒家如(代表孔子、孟子)是,法家(代表韩非、李斯)如是,阴阳家(代表邹衍,即邹子)如是,还有墨家(代表墨子),纵横家(代表苏秦、张仪),兵家(代表孙武、孙膑),杂家(代表吕不韦)等等,诚然,道家亦如是,各家的思想必然不尽相同,所阐述的内容必然就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学术界一样混乱。
所以,列子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来表现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从而体现出列子要表达的做学问要本着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上为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见谅。
)。
2. 两小儿辩日背景或有关资料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在争吵,问他们为什么。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编辑本段]注释日:太阳。
东:到东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
初:刚刚。
日本和中国:中午。
车罩:车罩是用来遮阳挡雨的。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图文讲解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小孩辩斗的经 过,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 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这个故事说明:为了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辩:辩驳 辩护 辩证 分辩 争辩 辩论
句子解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 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 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 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 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 起来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 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 常识。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典籍,为“四书”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课文主题: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 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练习
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2)一人虽听之(……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 鹄”)(板书)【出示课件16】
2.【出示课件17】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 呢?(“之”字)
3.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 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 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
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课件21、22】
拓展读由熟悉的故事改编而来的文言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 语文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 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出示课件18】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4.【出示课件19、20】“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思考讨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10)分钟 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表演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两小儿辩日
太阳是远是近
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4.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文言文二则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二则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学弈》讲述了两个人跟随奕秋学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不好好学,最终学习效果完全不同的故事,事中见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因为他们各有各的依据,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他们谁对谁错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的知识,要多观察、多思考,同时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弈两小儿辩日的意思
学弈两小儿辩日的意思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两篇老有意思的文章哈。
你看《学弈》里那俩学下棋的小子,一个专心致志,那眼睛就跟粘在棋盘上似的,老师咋教他就咋学,一点儿不马虎。
另一个呢,心思可没在这上头,一会儿瞅瞅天上飞过的大雁,一会儿想想家里的好吃的,这能学好才怪呢!这不就跟咱平时做事一样嘛,要是三心二意的,啥也干不成呀!你说咱要是学习的时候也像那个专心的小子,那成绩还不得蹭蹭往上涨啊!这道理多浅显啊,咱可不能做那个不专心的人呐!再说说《两小儿辩日》,那俩小孩可太逗了。
一个说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非说中午近早上远,争得脸红脖子粗的。
他们观察得多仔细呀,咱平时咋就没注意到这些呢?他们能为了个问题争半天,咱是不是也得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呀?别碰到点事儿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多想想为啥,说不定还能发现点新东西呢!这两篇文章虽然简单,但是里面的道理可深着呢!就像咱过日子,得一心一意地过,做事得认真,不能马虎。
遇到问题也别害怕争论,真理不就是越辩越明嘛!想想看,要是大家都闷着头不说话,那还能有啥进步呀?咱得学学那俩小儿,有啥想法就说出来,别怕错。
咱不能小瞧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呀!这就好比是一座宝库,就等咱去挖掘呢!要是咱能把这些道理都用到生活里,那咱的生活不得过得有滋有味的呀!咱不能读了就忘,得把这些道理记在心里,时不时拿出来咂摸咂摸。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咱的子子孙孙都能受益。
所以啊,大家都好好琢磨琢磨这两篇文章,别不当回事儿。
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咱得从中学到点真本事,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别整天瞎混日子,得有点追求,有点目标。
咱要像那专心学弈的人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别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分心。
遇到问题就大胆去争论,别怕别人笑话,咱是为了追求真理呀!让我们一起从这两篇小文章里汲取大能量,把生活过得精彩绝伦!。
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下册《文言文二则之学弈 两小儿辩日》知识点梳理
六年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之学弈/两小儿辩日》知识点梳理人教部编版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整理
《学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整理《学弈》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在平常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肯定不生疏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学弈》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作品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白学习应用心致志、心无旁骛,不行三心二意的道理。
作品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品解释弈①秋①,通国①之①善①弈者也。
使①弈秋诲①二人弈,其①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①;一人虽听之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21)智弗若与(22)?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擅长,擅长。
6、使:让。
7、诲:教育。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育)。
10、之:指弈秋的教育。
11、鸿鹄: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为:由于。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
作品译文作品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线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假如不用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二则学奕两小儿辩日一、《学弈》1.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注释1.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弈,下棋。
2.通国:全国。
3.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4.使:让。
5.诲:教导。
6.其:其中。
7.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只。
8.鸿鹄:天鹅。
9.援:拉。
10.弓缴:弓和箭。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11.俱学:一起学习。
12.弗若:不如。
13.为:因为。
14.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5.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16.曰:说。
17.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然,这样。
3.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两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是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二、《两小儿辩日》1.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注释1.东游:向东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认为。
5.去:离。
6.日中:正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8.及:到。
9.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0.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11.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汤,热水。
12.决:判断。
13.孰:谁。
14.为:同“谓”,说。
15.汝:你。
16.知:同“智”,智慧。
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文言文两则一、《学弈》学弈者,不可不知也。
其为一术,涉及智慧与策略之争。
《论语》云:“谋全学与。
”言学弈者当为谋及其全,勿妄行也。
《学弈》一文,乃概括弈者之学及其精髓者也。
1. 弈者之学弈者,即棋手也。
棋,源自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盛行于世者,以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四种为最。
棋,虽小,却蕴含博大精深的智慧。
学弈者,当力戒求胜之念,悉心修炼其棋艺,以求提升智慧。
学者宜沉心静气,加强基础,深入研究,坚持反思总结。
如习围棋者,须熟悉基本规则、数子技巧与布局策略,又当借鉴前人经验,广泛阅读棋谱,并亲身实践。
2. 弈者之精髓弈,为智慧与策略之较量,弈者之精髓,亦在智慧与策略之中。
智慧,即思考与判断之力。
弈棋之际,须深思熟虑,明辨棋势,抉择出最佳着法。
智慧,为弈者之攸关,需修炼于日常思考与多样学问中。
策略,即计谋与谋略之巧。
弈棋之时,须具备长远谋划与周密步局之能。
策略,为弈者之域,需通晓于聪慧头脑与灵动指法之间。
二、《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乃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之对话文。
此文写于公元1046年,为唐代散文创作的重要文献之一。
文中描绘了两个少年的争辩,展现了他们智慧与辩才的风采。
1. 文章结构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描绘两小儿之辩日开始,一幼辩者以“肉食者谋之”为论点;第二段,另一幼辩者反驳以“草木之名者,谋之其里”;第三段,两小儿开始大聚辩论,并相互反驳;第四段,两个小儿几经辩辩,终未能定论。
2. 文章主旨《两小儿辩日》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孩子围绕“谋之者道”的问题展开辩论。
一方以“肉食者谋之”为观点,主张万物寻求谋生的本能是由于其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引起的;另一方则以“草木之名者,谋之其里”为反驳,提出了物种间满足生活需要的协同共生关系。
整篇文章通过表明两个孩子对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以及就同一个问题进行的激烈的论辩,展现了作者对于智慧与辩才的赞美与思考。
3. 文章启示《两小儿辩日》从对话的方式出发,探讨了智慧和辩才在辩论中的作用。
人教部编小学六下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课堂笔记
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14文言文二则
项目
内容
重点字词
词义: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善:善于,擅长。④援:引,拉。
⑤弗若:不如
①游:游历,游学。②辩斗:辩论,争论。③故:原因,缘故。④沧沧凉凉:寒凉。⑤决:判断。
反义词:
近义词:
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善于下棋的人。(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两小儿辩日》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讲述了两个孩子辩斗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判断。体现了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了学习是无止境的。
其它
【名句节选】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主题
《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能心不在焉(三心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论,便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1、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课堂笔记之原文翻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2、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之咏柳课堂笔记与翻译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②简介: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③字词释义:咏:歌颂,赞美。
碧玉:这里用来形容嫩绿的柳叶。
妆:装扮,打扮。
一树:满树。
一是满、全、整个的意思。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细叶:柳树新萌发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似:像。
裁:裁剪。
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条。
④古诗词大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四年级下18课文言文两则铁杵成针的课堂笔记四年级下18课文言文两则铁杵成针的课堂笔记主要内容:讲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从老妇人要将铁杵磨成针的这件事得到启发后发奋读书的故事,揭示了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字词释义:成:完成。
去:离开。
是:这。
方:正在。
欲:想要。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文言文翻译: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篇1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弈两小儿辩日译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文言文译文(2009-12-30 16:14:47)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