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19连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
作业名称:连杆设计
设计题目: 19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1408104
设计者:陈齐垚
学号: 1140810419
指导教师:林琳
设计时间: 2016年6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
一、题目要求
1.计算构件2上点F的轨迹。
2.编程计算构件5和构件7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
3.撰写计算说明书。
二、机构的结构分析及基本杆组划分
1. 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各构件都在同一平面内运动,活动构件数n=7,P L=10,P h=0。则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2×PL-1×P H=3×7-2×10-0=1
2.基本杆组划分
(1)去除虚约束和局部自由度
本机构中无虚约束或局部自由度,此步骤跳过。
(2)拆杆组
从远离原动件(即杆1)进行拆分,就可以得到由杆 2,3 组成的 RRRⅡ级杆组, 4,5 组成的 RRPⅡ级杆组,以及 6,7 组成的 RRPⅡ级杆组,最后剩下Ⅰ级机构杆1。
(3)确定机构的级别
由(2)知,机构为Ⅱ级机构
三、各基本杆组的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为了程序的简便,以下分别对所涉及的杆组的一般形式进行分析,以方便建立函数。
①RRR Ⅱ级杆组的运动分析
如下图所示,当已知RRR杆组中两杆长l i、l j和两外副B、D的位置和运动时,求内副C的位置及运动以及两杆的角位置、角运动。
1) 位置方程
其中φi:
式中,
为保证机构的正确装配,必须同时满足lBD≤li+lj和lBD≥|li-lj|。φi表达式中的“+”表示运动副B、C、D为顺时针排列(如图中实线位置);“-”表示B、C、D为逆时针排列(如图中虚线位置)。
以上两组式子联立,求得(xc,yc)后,可求得φj:
2) 速度方程
将式(3-16)对时间求导,可得两杆角速度方程为
式中,
内运动副C的速度方程为
3) 加速度方程
两杆角加速度为
式中,
内副C的加速度为
② RRP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
RRP Ⅱ级杆组是由两个构件和两个回转副及一个外移动副组成的。如下图所示,已知RRP 杆组中的杆长li、lj和外副B的位置,滑块D导路的方向角,位移参考点K的位置及运动等,求内副C的位置以及滑块的位置和运动。
1) 位置方程
(3-23)消去式(3-23)中的S可得
式中,
为满足装配条件,要求|A0+lj|≤li。
按式(3-23)求得内副C的位移后再求出滑块D的位置S:
滑块D的位置方程为
2) 速度方程
l i杆的角速度为
滑块D的移动速度为
式(3-26)和式(3-27)中,
内副C的速度为
外移动副D的速度为
3) 加速度方程 li杆的角加速度αi和滑块D沿导路移动的加速度为
式中,
内副C点的加速度为
滑块上D点的加速度为
③同一构件上点的运动分析
1) 位置分析
2) 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将上式对时间t求导,可得速度方程:
将上式对时间t求导,可得加速度方程:
四、建立坐标系
由图 1-21 知,点 A 与滑块 5 的轨道在同一直线上,则从计算方便的角度考虑,取直线 AE 为 x 轴,直线 AE 过 A 点的垂线为 y 轴(正方向朝上),如原图所示
五、计算编程
对应上一部分列举的三种情况的程序如下:
1. RR杆组运动分析程序
注:该函数用于用RR类模块求B点运动
程序如下:
fai1=[0:pi/180:2*pi]; %原动件AB杆转角范围0~2π%
ommiga1=10; %AB杆角速度%
alpha1=0; %AB杆角加速度%
xA=0;yA=0;vxA=0;vyA=0;axA=0;ayA=0; %运动副A位置、速度、加速度%
lAB=120; %杆AB长%
xB=xA+cos(fai1)*lAB; %运动副B位置%
yB=yA+sin(fai1)*lAB;
vxB=vxA-ommiga1*lAB*sin(fai1);%运动副B速度%
vyB=vyA+ommiga1*lAB*cos(fai1);
axB=axA-ommiga1^2*lAB*cos(fai1)-alpha1*lAB*sin(fai1); %运动副B加速度%
ayB=ayA-ommiga1^2*lAB*sin(fai1)+alpha1*lAB*cos(fai1);
2.RRP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程序
注:该函数用于用RRRⅡ级杆组模块求C点运动
程序如下
xD=348; %运动副D位置、速度、加速度% yD=-138;
vxD=0;vyD=0;axD=0;ayD=0;
lBC=170; %杆BC长%
lCD=350; %杆CD长%
LBD=realsqrt((xD-xB).^2+(yD-yB).^2); %BD间距离%
A0=2*lBC*(xD-xB);
B0=2*lBC*(yD-yB);
C0=lBC^2+LBD.^2-lCD^2;
fai2=2*atan((B0+1*realsqrt(A0.^2+B0.^2-C0.^2))./(A0+C0));%杆BC转角%
xC=xB+lBC*cos(fai2); %运动副C位置%
yC=yB+lBC*sin(fai2);
fai3=atan((yC-yD)./(xC-xD))+pi;%杆CD转角%
C2=lBC*cos(fai2);
S2=lBC*sin(fai2);
C3=lCD*cos(fa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