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地质发展史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褶皱构造
2、褶曲:褶皱构造中的单个弯曲。
背斜与向斜构造示意图
•地形 背斜山、向斜谷与地形倒置
第十一章 地壳变形与海陆变迁 三 褶皱构造
3、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部层位老,两翼层位新;对同一
层面,中心数值高,四周数值低。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层位新,两翼层位老;对同一
弯滑作用、
弯流作用
纵弯褶皱的弯滑作用 a-变形前;b-变形后
又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
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过程。
中和面
单层弯滑褶皱作用中的应变分布型式
2、横弯褶皱作用——与岩层面相垂直的外力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
注意层间小褶皱轴面产状正好与纵弯作用引起的层间小褶皱产状相反
形似树枝分叉、一端 收敛、一端撒开。
当延伸方向分成多枝、 形为帚状时称为帚状 组合。
由旋扭运动形成。
帚状褶皱: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向一端收敛,
向另—端撒开,形如扫帚。由区域水平旋扭应力场所形成。
弧形褶皱:
排列成弯弧,不均匀的 水平挤压运动所造成。
四、褶皱的形成机制
1、纵弯褶皱作用——顺层或水平方向的挤压力。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屉状)褶皱: 扇状褶皱: 挠曲:
(二)地面(平面)上的褶皱形态
根据褶皱某一岩层在地面(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 宽度之比,分为:
线状褶皱:长宽比——>10∶1 长轴褶皱:长宽比——5∶1~10∶1 短轴褶皱:长宽比——3∶1~5∶1(A、B) 穹隆构造:长宽比近于1∶1的背斜构造(C) 构造盆地:长宽比近于1∶1的向斜构造(D)
世界地质发展简史
⽯器饰品陶器青铜器战国时期,中国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以来,⼈们开始开发和利⽤⽯油、天然⽓、煤炭和盐。
⽕井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头论》是最早的有关岩矿的专门著作。
亚⾥⼠多德在《⽓象学》亚⾥⼠多德⼤禹治⽔普林尼式⽕⼭阴阳阿维什纳(左)与⽐鲁尼(右)颜真卿、沈括段成式哥⽩尼法国的R.笛卡尔(1644)提出,地球以及其他天体是由以旋转运动为固有性质的原始粒⼦组成,正是原始粒⼦的这种旋涡运动使太阳系⽣成。
笛卡尔1749年,法国的布丰提出地球起源于太阳和彗星碰撞的灾变说。
布丰其后,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拉普拉斯先后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阐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是逐渐冷凝⽣成的。
康德、拉普拉斯达·芬奇阿格⾥拉克李时珍徐霞客18世纪下半叶的旅⾏探险拉马克贝采利乌斯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为岩⽯学的研究展现了⼴阔的发展前景。
显微镜赫顿于1787年、1788年先后发现岩层不整合现象,提出这是⼤陆变动的结果。
赫顿德国的布赫提出“隆起⽕⼭⼝”学说来解释⼭脉成因。
布赫莱伊尔、居维叶布拉维薄⽚博蒙槽台李希霍芬和他的《中国》1910年以前,中国学者编写的地质⽂献有虞和钦的《中国地质之构造》(1903)、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和顾琅的《中国矿产志》(1906)等。
《地层学原理》《国际地层指南》同位素测年法李四光、黄汲清《岩⽯学组》变质作⽤毕利宾的《砂矿地质学原理》《中国矿产志略》贝尼奥夫带威尔逊旋回在中国70年代尹赞勋和李春昱介绍和引进了板块构造学说。
1986年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合著《中国地质》,在系统论述地层和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论板块观点和阶段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地质构造发展史。
从7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者积极参加了国际合作对⽐计划和岩⽯圈计划的学术活动,在青藏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与国际地质科学共同前进。
6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临 21 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形势, 地质学将⾯临的两个挑战,,即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显著。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地质演变过程。
在地球演化的长时间尺度下,大陆的形成和分裂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介绍世界七大洲的形成历史。
1. 古代大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壳表面是一片炽热的岩浆,没有大陆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逐渐冷却并形成了最早的大陆。
这些古代大陆被称为原生大陆,包括劳伦西亚大陆、巴尔提卡大陆、西伯利亚大陆等。
2. 直布罗陀地峡的形成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开始聚集形成一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的形成导致了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的分界线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直布罗陀地峡的形成。
直布罗陀地峡是连接欧洲和非洲的陆地通道,它的形成使得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水流得以交换,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大陆漂移理论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不断漂移的。
根据魏格纳的理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板块构造理论奠定了基础。
4.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若干个大而坚硬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碰撞,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和碰撞。
5. 大洋地壳的形成除了大陆地壳,地球上还有大量的海洋地壳。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形成于海底的中洋脊。
中洋脊是地球上最长的山脉,它是由地壳从地幔中上升形成的。
海洋地壳的形成和消失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
6. 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根据板块构造理论,世界七大洲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运动和碰撞。
例如,欧亚大陆是欧洲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北美洲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这些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变形,形成了世界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7. 现代地质过程在现代地质过程中,世界七大洲的形成仍在继续。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表知识点地质年代表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工具,它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化石和其他地质记录来确定不同时期的年代。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质年代表知识点,包括主要的年代名称及其对应的地质事件。
1. 元古代(约46亿年前-25亿年前)元古代是地质年代表中最久远的一个时期,包括酒海纪、蓝绿海纪、蓝绿变质岩纪等。
这个时期地球刚刚形成,存在一些原始的岩石和矿物沉积。
2. 古元古代(约25亿年前-16亿年前)古元古代包括早期元古代、中期元古代和晚期元古代,主要地质事件有雪球地球事件和第一次大规模震荡。
3. 寒武纪(约5.42亿年前-4.58亿年前)寒武纪是地球史上生命迅速多样化的时期,几乎所有的现代动物门类都在这个时期出现。
寒武纪的标志是各种生物化石的大量出现。
4. 奥陶纪(约4.58亿年前-4.42亿年前)奥陶纪是上古生代的一个时期,与寒武纪相连。
这个时期的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等。
5. 志留纪(约4.42亿年前-3.99亿年前)志留纪是奥陶纪之后的一个时期,陆地上的植物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生物事件,如鱼类的迅速扩散。
6. 泥盆纪(约3.99亿年前-3.64亿年前)泥盆纪是上古生代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生物多样性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地球的海洋和陆地上,各种生物通过进化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7. 石炭纪(约3.64亿年前-2.9亿年前)石炭纪是泥盆纪之后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陆地上出现了大量的蕨类植物,形成了广大的煤炭资源。
8. 二叠纪(约2.9亿年前-2.54亿年前)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陆地上出现了众多的爬行动物,如早期哺乳动物的祖先。
9. 三叠纪(约2.54亿年前-2.07亿年前)三叠纪是中生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古代爬行动物,如恐龙。
此外,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火山喷发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地质事件。
10. 侏罗纪(约2.07亿年前-1.46亿年前)侏罗纪是中生代的一个时期,是地球史上恐龙繁荣的时期。
地质年代表59637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 续表(Ⅰ)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续表(Ⅱ)注:2000-05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通过表1-3 国际地层表(选自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公布的版本)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与序列。
”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就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与地方性地层单位。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就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
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就是一致的。
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界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系一般就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统——系的一部分,就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地质年代单位有宙、代、纪、世。
宙——寒武纪570之前的都就是隐生宙(宇),之后的则就是显生宙(宇)。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地球的演化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学生用书P18]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1)概念: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概念:指地层在形成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2)特点①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③可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3.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1.前寒武纪(1)时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
(2)分段:按照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①初生地球阶段②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和变化太古宙⎩⎪⎨⎪⎧①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③太古宙早期,地球上无生命现象④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①现在的陆地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②地壳运动剧烈,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 陆地③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 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④地球进入了生命大发展阶段: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2.显生宙(1)时间: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特点⎩⎨⎧①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②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3)分段:按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②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 时代,如三叶虫、珊瑚等③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④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⑤古生代中后期,陆地上出现大片植物, 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⑥古生代后期:重要的造煤时期⑦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 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 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③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④空中出现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 类发展⑤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 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因此,中生代末 期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⑥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新生代⎩⎪⎨⎪⎧①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②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③第四纪大冰期发生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一、判断题1.地层越老,地层中的化石越低级,越简单。
0.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油气地质与勘探》(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绪论0.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1. 历史的回顾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推论了石油的利用远景:“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穹,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1. 历史的回顾1840以前钻井工艺和天然气开采走在世界前列。
十二世纪,在陕北钻成了一批世界上最早的油井。
1820年,钻井深度达1050~1400m。
近代(1840~1949)受鸦片战争等影响,发展缓慢。
1867年、1911年,分别在台湾、陕北钻探石油;收获甚微→国外学者提出“中国贫油论”。
1933年,王竹泉和李春昱分别对陕北和四川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36年,成立四川油矿,潘钟祥等对四川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39年,在四川石油沟钻探井,获工业性天然气流。
潘钟祥 李春昱王竹泉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地质家不懈努力地寻找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对酒泉、玉门一带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39年8月获日产原油10t ,发现老君庙油田。
1939~1943年,黄汲清等对四川威远进行了详查,对新疆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41年,潘钟祥:“我国陕北和四川石油陆相成因问题”孙健初黄汲清1. 历史的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台湾、甘肃老君庙、四川自流井、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油田。
石油产量最高的1943年:32×104吨。
全国90%以上面积未作石油地质调查。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工业基本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发展起来的。
2. 新中国油气地质及勘探理论发展简况(1)初期发展阶段(1950~1959)山前坳陷、盆地边缘找油。
“背斜论”+“海相生油”,根据油气苗找油。
重点:西北、四川。
原因:①地表油气显示比较丰富;②地质基础工作较多;③受海相生油论的局限;④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银川水文地质
银川水文地质1 水文银川地表水体十分发育,主要河流为黄河。
人工沟渠纵横交错,大小湖泊遍布各地,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
境内沟渠成网,湖泊湿地众多。
黄河流经银川80多公里,83南北贯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x10m。
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引黄干渠有唐铼、汉延、惠农、西干等渠,83主要沟渠引排水量见表1-1、表1-2,年引水量数10x10m。
配套捧灌千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沟的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1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
银川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
全市有湿地面积3(97万公顷,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处,面积ioo公顷以上的湖泊20多处。
较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
银川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物有19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有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鹤、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小鸨、大鸨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19种,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
1.1 地表水1.1.1地表水概况银川市地表水属黄河水系,除黄河外,主要由引黄灌溉渠道水、排水沟水及大小湖泊水组成。
银川市主要引黄灌溉渠道,从西向东有:西干渠、新开渠、良田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民生渠等。
这些渠道的水流方向基本同地形倾斜方向一致,从西南入境,向东北方向流去,最后注入黄河。
银川市主要排水沟,从西向东有:四二干沟、三一支沟、银新干沟、第四排水沟、第二排水沟、三支沟、永二干沟等。
排水沟走向主要为北东向,次为东西向,排水方向是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排泄,或由西向东排泄,最后均排入黄河。
排水沟主要用于泄洪、排泄灌溉余水、工业废水以及生活废水银川市有大小湖泊70多处,是地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较大的湖泊有:宁大湖、西滩湖、清水湖、岛嘴湖、燕鸽湖、章子湖、锅底湖、孔雀湖、碱湖和宝湖等。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史回顾学科的发展历程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质历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从它们的雏形到现代科学的形成,带领读者了解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1. 地质学古老的萌芽地质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人们就开始对土壤、岩石和地理现象进行认识和记录。
例如,古代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地质现象,并对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进行了描述。
2. 地质学的科学体系建立地质学的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当时,地质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地壳的结构、地质变化和岩石的形成。
法国科学家居里-马吕斯·海榭尔提出了“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使地质学的研究有了时间上的框架。
此后,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发表了《原始地质原理》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地球科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逐渐与其他科学领域融合,形成了地球科学的概念。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多个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
4. 地球科学的现代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现代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气象学家通过气象卫星、气候模型等工具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地理学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城市化、环境保护等问题。
海洋学家则探索深海生物、海洋污染等海洋领域的科学难题。
5.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应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石油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行业都离不开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的专业知识。
地震预测、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方面也需要地球科学家的参与。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
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介绍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指的是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演化历程。
它记录了地球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地质现象,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和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的发展演化。
本文将对地球的地质年代演化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早期地质年代(45亿年前-20亿年前)地球形成• 4.5亿年前,地球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形成。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表面温度非常高,有大量火山喷发。
公元前4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温度逐渐下降,海洋开始形成。
•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第一个大陆的出现。
地球地壳演化1.公元前35亿年:第一个地壳大陆形成。
2.公元前30亿年: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更大的陆块。
3.公元前25亿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使得形成了超级大陆。
中期地质年代(20亿年前-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公元前20亿年,最早的细胞生物出现在海洋中。
•生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引发了全球氧气增加的大氧化事件。
大约15亿年前•地球上的大洋形成,并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
地球地理环境变化1.地球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活动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球板块运动导致了地壳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后期地质年代(5亿年前-现今)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公元前5亿年,地球上出现了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地球气候变化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加剧,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2.全球变冷:地球气候出现周期性冷却期,如冰河时代。
人类的出现•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人类的祖先开始演化,并形成现代人类。
结论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是地球的发展历程的记录,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地质年代的不同阶段,地球上发生了众多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的变化,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地质年代演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发展可持续的未来。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
地质地貌形成顺序一、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应力导致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这种运动是地球地质历史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地壳的构造,还决定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的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的升降;另一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板块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是当前对地球构造和运动机制最广泛和最科学的模型之一。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数块巨大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进行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等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地壳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岩石的形成与演变岩石是构成地球的主要物质,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与地壳运动和地球历史密切相关。
岩石的形成主要有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固化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而变质岩则是由其他类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岩石的演变主要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作用实现。
这些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形态和成分,还为地表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岩石的演变还受到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为了准确研究和描述地质年代,科学家们建立了地层系统,即将地球上所有年代的地层按照其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通过研究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并推断出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岩石形成与演变等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和规律。
四、构造地质与地貌形成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及其对地表地貌影响的学科。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中的应力、应变、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地貌形成的机制,还能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构造地质作用下,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地质年表与生物发展简史资料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 次为:太古宙(太古 代)、元古宙(元古 代)、显生宙(古生 代、中生代、新生 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 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 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 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第三 纪(古近纪、新近 纪)、第四纪
关于“冥古宙”
隐生代 是一个非正式地用来指地球和月球地质演化的最早一 个时期。它是冥古宙的最早一代,并一般被承认开始于近45 亿6717万年前,地球和月球形成时。 原生代 时间大约在42—40亿年前。当时地球出现了第一批 生物,但未留下化石。 酒神代 在月球地质时代里是指由39亿2千万年前至38亿5千 万年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是由酒神海和其他主要盆地的 撞击事件所组成的。从酒神海里被撞击出来的物质形成了月 球高地上的埙石坑地层的上层部份。酒神代出现了古细菌。 雨海代 在月球地质时代里早雨海代发生于38亿5千万年前至 38亿年前之间,接续于酒神代之后,内太阳系大撞击后期的 结束即在此一时期。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
古元古代 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 中元古代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新元古代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晋宁运动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Paleoproterozoic,符号PP)
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 年龄2500百万年(Ma),结束于1600Ma。 古元古代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气候有冰期和间冰期
的交替,哺乳动物繁盛
晚更新世 冰川主宰 巨型动物
灭绝
全新世(冰后期) 形成新地层,
气候转暖 人类出现
谢谢观赏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中图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球与生命的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1.地球历史:自形成到现在,大约经历了46亿年。
2.陆地形成: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
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3.原始大气圈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原始的大气圈。
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
4.原始海洋形成:云层凝结致雨,地表温度降低,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
知识清单二地质年代表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地层单位: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
4.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
一般越向下形成时间越早5.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
知识清单三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1)海陆变迁:地表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
(2)矿产:地质历史上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
(3)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后期出现原始的生命,主要为原始细菌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1)海陆变迁:末期已形成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2)矿产:地层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矿产,主要是铁矿。
(3)生命演化:藻类日益繁盛,释放氧气。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1)海陆变迁: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
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
(2)生命演化①早古生代:海洋中慢慢出现较高级的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地质学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①野外调查——岩石、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面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试验和模拟实验——岩石矿物的坚定、化石的坚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用“议古论今”、“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答:⑴灾变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
②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之后被保存在相应的地层成化石。
③居维叶推断,地球已发生过4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5000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诺亚方舟故事)。
⑵均变论。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
代表作:《地质学原理》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记录(如巨厚的断层、高大的山脉等)并不是什么剧烈的动力造成的。
各种缓慢的为人所不擦觉得地质作用,只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可产生惊人的结果。
②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以今论古”。
5、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⑴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
代表人物:①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②我国的沈括——《梦溪笔谈》。
⑵奠定时期(公元1450——1750年)代表人物:①丹麦的斯泰诺——地层层序律(1669)②李时珍——《本草纲目》⑶形成时期(公元1750——1840年)代表人物:①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地层学第七章(前寒武系)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图
(一)扬子板块震旦系 1、扬子板块内部震旦系 扬子板块震旦系发育较好,自西向东可以分为扬子西部区、 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各区沉积特征略有差异。
上扬子区震旦系鄂西一带发育最好,以宜昌三峡东段剖面
为的代表。该剖面包括下震旦统莲沱组和南沱组,上震旦统陡 山沱组和灯影组,灯影组顶部天柱山段含大量小壳化石,已属
中国中元古代古地理图
二、中国南部地区及其他地区
除华北板块外,还存在几个大型板块,地块和周围洋壳海 域。这些地块除西藏板块外,均为前震旦系为基底,震旦系为 盖层。 (一)扬子地区 扬子地区包括从川滇东部到江浙沿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 核心部分存在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变质基底,该变质基 底形成了扬子板块的雏形。
2、中、上元古界
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形成的时期。 地处燕山期的蓟县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完整,三个群 十二个组。中元古界为长城群和蓟县群,上元古界为青白口群。 整个中元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 但未遭受区域变质,为稳定板块发展早期阶段的裂陷槽沉积,与 典型的盖层沉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称为似盖层沉积。在中元古 代末期(1000Ma),发生一次抬升过程(芹峪抬升)。 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东部,以青白 口群为代表。厚度小,无火山物质,属真正的稳定型盖层沉积。 大约在800Ma左右华北地区又一次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 剥蚀,从而华北地区主体缺乏800-570Ma期间的震旦纪地层, 使青白口群与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这次抬升称为蓟县运动。
(二)华北板块震旦系 华北板块自青白口期末抬升以来,一直处于剥蚀状态,称为华 北古陆。震旦系仅在其东缘辽南、胶东、苏北、淮南和南缘的豫西 及西缘贺兰山一带出露。 ☆华北板块东缘(辽东半岛复县)
地质历史表(最全版本)
地质历史表(最全版本)该地质历史表旨在提供关于地球历史发展的详尽信息。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地质历史表,涵盖了地球的主要历史事件。
1. 前寒武纪(4.6亿年前-5.41亿年前)- 地球形成并冷却- 化学元素的分离和水的形成- 最早的生命形式——原核细胞的出现2. 寒武纪(5.41亿年前-4.86亿年前)- 生命多样性迅速增加- 硅质生物群的兴盛3. 奥陶纪(4.86亿年前-4.42亿年前)- 大陆漂移和碰撞-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扩展4. 寒武纪后期(4.42亿年前-3.93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 海洋中丰富的化石记录5. 泥盆纪(3.93亿年前-3.59亿年前)- 过渡形成陆地植物- 鱼类和植物的陆地适应性进化6. 石炭纪(3.59亿年前-2.75亿年前)- 大规模树木覆盖地球- 煤矿资源的形成7. 二叠纪(2.75亿年前-2.58亿年前)- 单叶植物的繁荣- 具有远亲关系的爬行动物的出现8. 三叠纪(2.58亿年前-2.04亿年前)- 恐龙的繁衍和扩散- 第一个哺乳动物的出现9. 侏罗纪(2.04亿年前-1.45亿年前)- 恐龙统治的时期- 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增加10. 白垩纪(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 花卉的演化开始- 鸟类的出现11. 古近纪(6500万年前-2580万年前)- 灵长类动物的出现- 早期人类的进化12. 新近纪(2580万年前-现在)- 大规模哺乳动物灭绝- 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兴起这份地质历史表提供了一般的历史事件,仅供参考。
请注意,具体的年代和事件可能因新的科学发现而有所修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深海相深 生物软泥 海相
非正常海相
三角洲相 泻湖相
泥质沉积物,黑色页 岩
陆生、淡水、 斜层理,砂质沉积 海生动物混杂 砂页岩、泥炭层,水 平薄层理
石膏、白云石
白云石、石膏、 石盐
延庆硅化木公园地质图
北京市地质图(局部)
第二节 地层分类系统
一、岩性地层分类系统 岩性地层单位
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相当于系,也可相 当于统。群与群之间有明显不整合; 组:一般是指岩性较均一或两种岩性的规律组合,相当 于统的岩石地层单位。 段:是小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按岩性划分“岩性 段”,如石灰岩段。
距今8亿年裸露无脊椎动物出现
距今18亿年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距今30亿年生命出现
三、地质年代表
三、地质年代表(续)
第三节 地质发展史
一、太古代(46~25亿年),现为前太古代
46~38亿年,缺乏确实资料可考 38~25亿年
(一)缺氧的气圈及水体 (二)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 (三)岩石变质很深 (四)海洋占绝对优势 (五)陆核形成 (六)原始生命萌芽 (七)构造运动 中国: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
二、年代地层分类系统 年代地层单位
地层分类系统表
地质时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年代地层单位 宇 界 系 统 岩性地层单位 大群 群 组 段
期
阶
层
注:岩性地层单位下所列各级名称只表示级别顺序,与 左边年代地层单位无一定对应关系
距今200万年人类出现 距今6500万年鸟类、哺乳动物出现
距今2.3亿年爬行动物出现 距今3.5亿年两栖动物出现 距今4亿年鱼类出现
岩相分类
海相沉积 (1)滨海相 (2)浅海相 (3)半深海相 (4)深海相 (1)非正常海相 过渡相沉积 (1)三角洲相 (2)泻湖相 陆相沉积:残积、坡积、洪积、冲积、湖泊和沼
泽沉积、风积、冰川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沉积、洞穴堆积
各类岩相主要特征
岩相 滨海相 浅海相 生物化石 贝壳 浅海生物 岩性特征和结构 砾石、砂;交错层、 波痕、干裂 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 海绿石 砂岩、页岩、石灰岩 浊流沉积物, 铁锰结核 重金属泥 特殊矿物
二、元古代(现为太古代和元古代)
25—6或(5.7)亿年 (一)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二)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三)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 (四)古元古代地层和中、新元古代地层有 很大区别
晚元古代
华南 华北
震旦纪大冰期
三、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距今6(5.7)一4.09亿年 寒武纪(Cambrian,日译寒武) 奥陶纪(Ordovices) 志留纪(Silures) (一)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 物时代 (二)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三)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四)气候温暖干燥
(二)重要的生物事件 二十多个科的动物灭绝 (三)海西运动和海西构造 (四)联合古陆的形成 (五)气候出现分带现象 (六)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晚石炭纪
华北
华南
石炭纪大冰期
联合古陆(泛大陆)形成
二叠纪
欧洲
华北 华南
北美
南美
非洲
印度 南极
澳洲
中国南、北两部分从此连结不分离
五、中生代
印度继续向东北漂移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中新世 N1
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二)第四纪
1 2 3 4 5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第四纪大冰期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3
欧洲 北美 非洲
欧洲 北美
中国
中 大 西 洋
非洲 南美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晚白垩纪
北美
北冰洋
欧洲
中国
非洲
南美 印度
特提斯洋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古新世 E1
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2. 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连续沉积的岩层,时代连续,不缺失岩层。
不整合接触——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 特点:(1)有明显侵蚀面存在; (2)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有显著差异。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北美 非洲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五千万年后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一亿五千万年后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二亿五千万年后
中国大陆的地质发展史
?
5.7~8亿年前
?
5.1~5.7亿年前
?
3.6~4亿年前
2.5~2.9亿年前
约6500万~2亿年前
2300~6500万年前
中国
南美 澳洲
南极
晚冰期最盛时
现代构造格局
七、未来地壳的演变
按目前的大陆漂移趋势(即大西洋每年扩张 数厘米)继续演变,在今后五千万年内,大西洋 将变得更宽阔,而非洲则向东北漂移与亚欧大陆 相碰撞并俯冲到亚欧大陆之下,形成类似喜马拉 雅山那样的高大山系,地中海彻底消失。 此后,大西洋开始收缩,美洲冲向欧洲。约 二亿五千万年后,世界上的大部分大陆又重新汇 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超级大陆,然后再次解 体漂移。 地壳运动以二亿多年的周期不断循环,大陆 不断漂移,分分合合,直至驱动地壳运动的能量 消耗殆尽为止。
3.古生物化石
化 石----埋藏在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形成条件:
1. 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 2. 生物死后尽快被沉积物掩埋
3. 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置换
或升馏。 标准化石( index fossil) ----有些生物种属在地质历史上
延续时间短、演化快、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显著,所形
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一)地层划分依据 1. 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标准剖面
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 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 就可以作为标准剖面
沉积旋回
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 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 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
成的化石易于寻找、鉴定。
(二)地层的对比
生物地层学 岩性地层学 同位素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岩相—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 综合特征,称为岩相。 主要依据 1. 生物化石 2. 岩性特征和结构 3. 特殊矿物 原则——现实类比法 1.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2. 时间因素 3. 沉积物的后生变化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华北
华南
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
志留纪末
加里东运动
华北
加里东山脉
华南
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
四、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Devon,日译泥盆) 石炭纪(含煤层) 二叠纪(Dyas,二层) (一)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蕨类时代 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越——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 三叠纪(三层) 侏罗纪(地名,日译侏罗) 白垩纪(石灰) (一)裸子植物代替蕨类植物 (二)爬行动物代替两栖动物 (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事件 (五)构造运动频繁(太平洋运动) (六)联合古陆解体 (七)气候分带现象明显
晚侏罗纪
第七章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地史研究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方法
第二节 地层分类系统
一、岩性地层分类系统 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第三节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地层
地史研究方法
岩相 古地理环境 构造历史
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 地层和岩层 岩石的总称,地层具 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 有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