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控制原理

合集下载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访问控制技术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实体能够访问系统资源。

访问控制技术在各种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分类、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一、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1.身份识别和认证:确定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有密码、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2.权限授权:根据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进行授权,确定其能够访问的资源,常用的权限授权策略有访问控制列表(ACL)、角色基于访问控制(RBAC)等。

3.安全策略:定义系统的安全策略,包括资源的保护级别、访问控制策略、访问审计等。

二、访问控制技术的主要分类根据实现方式和策略的不同,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逻辑访问控制:基于用户或实体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常用的技术有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列表等。

2.物理访问控制:通过物理手段来限制对资源的访问,如门禁系统、安全门等。

3.操作系统级访问控制:主要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MAC)等技术,用于保护操作系统资源。

4.数据库访问控制:用于限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访问权限,常用的技术有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行级访问控制等。

5.网络访问控制: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用于保护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

三、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1.基于属性访问控制(ABAC):ABAC是一种新兴的访问控制模型,它通过基于属性的访问策略来控制对资源的访问,相比传统的基于身份和权限的访问控制更加灵活和精细。

2.基于机器学习的访问控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进行访问控制决策,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行为模式来识别异常访问行为,提高对未知攻击的检测和预防能力。

3.云计算访问控制:由于云计算环境中的资源共享性和虚拟化特性,访问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关键。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角色的云访问控制、多租户访问控制等技术,以应对云环境下的安全挑战。

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是保护网络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的关键措施。

它通过识别和验证用户身份,限制用户访问权限,以及监控和审计用户行为来确保网络安全。

本文将重点讨论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的原理、技术和实践。

一、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原理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认证、授权、审计"三个环节。

认证是指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系统。

授权是指为用户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授权范围内的资源。

审计是指监视和记录用户的访问行为,以便日后进行审计和调查。

二、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技术1. 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密码是最常见的认证方式,用户通过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身份。

系统将用户的密码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密码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则用户被认证为合法用户。

然而,用户名和密码存在被破解和盗用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如强密码策略、密码加密等。

2. 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是指通过多种因素来验证用户身份,提高认证的安全性。

通常结合密码与其他因素,如智能卡、指纹识别、短信验证码等。

只有通过两个或多个因素的验证,用户才能被认证为合法用户。

3. 访问控制列表(ACL)访问控制列表是一种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技术,通过配置访问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用户组、时间段等信息定义规则,限制用户对不同资源的访问权限。

但是ACL的管理和维护比较繁琐,不适合大规模复杂的网络环境。

4. 角色基础访问控制(RBAC)角色基础访问控制是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通过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定义对应的权限,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RBAC简化了访问控制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三、网络安全协议的访问控制实践1. 定期更新密码定期更新密码是保证账户安全的基本要求。

用户应定期更换密码,并避免使用相同的密码。

2. 使用强密码强密码应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长度至少8位。

简述 acl 的工作原理

简述 acl 的工作原理

简述 acl 的工作原理
ACL是AccessControlList的缩写,也称为访问控制列表,是用于控制用户或组对资源的访问权限的一种技术。

ACL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将用户或组分配到不同的权限级别,然后将这些权限级别分配给不同的资源,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在ACL中,用户或组被称为主体,资源被称为对象。

ACL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规则组成,每个规则定义了一个主体对一个或多个对象的访问权限。

规则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主体:规定了哪些用户或组可以访问该资源。

2. 对象:规定了哪些资源受到访问控制。

3. 权限:规定了哪些操作可以在该资源上执行。

4. 操作:规定了哪些操作可以在该资源上执行。

当主体试图访问资源时,ACL会检查规则以确定主体是否有权访问该资源。

如果主体被允许访问该资源,则可以执行定义的操作。

如果主体被拒绝访问该资源,则无法执行任何操作。

总之,ACL是一种基于用户和资源的访问控制技术,它通过规则定义了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从而实现对资源的细粒度控制。

- 1 -。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7章 物联网访问控制

物联网安全技术第7章 物联网访问控制

12
7.2.2 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强制访问控制(MAC)
常用的强制访问控制策略是指预先定义用户的可信任级别及 资源的安全级别,当用户提出访问请求时,系统通过对两 者进行比较来确定访问是否合法。 在强制访问控制策略系统中,所有主体(用户/进程)和客体 (文件/数据)都被分配了安全标记,安全标记表示安全等 级,访问控制执行时对主体和客体的安全级别进行比较。
10
7.2.1 自主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方式
基于用户身份的访问:在高级别安全中,如果明确 指出细粒度的访问控制,那么需要基于每个用户进行 访问控制。 基于分组的访问:为了简化访问控制表,提高访问 控制的效率,在各种安全级别的自主访问控制模型中, 均可通过用户组和用户身份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访问控 制。 基于角色的访问:为了实现灵活的访问控制,可以 将自主访问控制与角色访问控制相结合,实施基于角 色的访问控制,这便于实现角色的继承。
访问控制表/访问 能力表
安全标记 访问控制中心 安全关联 鉴别 鉴别
14
7.2.2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
当主体的安全级别不高于资源的安全级别时:主体可 执行添加操作; 当主体的安全级别不低于客体的安全级别时:可执行 改写或删除已有数据的操作;可执行只读操作; 可执行发送控制命令操作。
15
7.2.2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目标
审计
4
7.1.2 访问控制策略的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
物联网中的访问控制机制应提供认证、授权和审计三种安 全服务。
认证
一般情况下,访问控制中的认证机制指的是通信实体 的身份认证。
授权。
授权是建立合法用户和某些特定权限之间的关系。
审计。
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记录系统和用户活动等信息检 查、审查和检验操作事件的环境及活动。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网络安全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通过验证用户的身份和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技术手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身份认证的基本原理身份认证是一种通过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来确认用户合法身份的过程。

身份认证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与事先注册或设定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从而确认用户的身份。

身份信息通常包括用户名、密码、指纹、虹膜、声纹等个人特征信息。

身份认证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用户提供身份信息2.系统获取用户身份信息3.系统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验证4.验证通过则认证成功,否则认证失败其中,密码认证是最常见的一种身份认证方式。

用户在注册账号时,需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在后续登录时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认证。

密码认证的基本原理是用户输入的密码与系统存储的密码进行比对,一致则认证成功,否则认证失败。

除了密码认证,还有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面部识别等。

这些技术利用用户身体的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更加安全可靠。

二、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访问控制是一种限制用户对资源访问的技术手段。

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鉴别和授权来限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鉴别是指确认用户的身份,授权是指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限制。

访问控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强制性访问控制(MAC):是一种由系统管理员预先设定好的权限机制,用户无法修改或更改。

2.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用户自行设定的权限机制,用户可以控制自己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3.角色基础访问控制(RBAC):是一种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控制方式,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赋予不同的权限。

这些访问控制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更为精细的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访问控制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获取特定的系统资源或信息。

本文将介绍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认证认证是访问控制技术中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验证用户的身份或权限。

常用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密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

认证成功后,系统将会为用户分配一个特定的身份。

2.2 授权授权是访问控制技术中的第二步,它用于授予用户对特定资源或信息的访问权限。

授权的方式可以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也可以是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设置相应的访问策略。

2.3 审计审计是访问控制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对系统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和记录。

通过审计,系统管理员可以追踪用户的操作行为,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

2.4 加密加密是访问控制技术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者获取敏感信息。

常见的加密方式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加密技术可以和认证、授权等访问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更加安全的系统。

3. 访问控制技术的应用3.1 企业内部网络在企业内部网络中,访问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只有员工能够访问公司的内部资源,保护公司的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

通过认证和授权,系统管理员可以灵活地对员工的访问权限进行管理,并随时对系统进行审计,确保安全性。

3.2 云计算平台在云计算平台中,访问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云上的资源。

通过认证和授权,云服务提供商可以对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细粒度的控制。

同时,对云上的活动进行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3.3 物理门禁系统访问控制技术在物理门禁系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访问控制卡与用户身份进行绑定,系统管理员可以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门禁权限。

第九章访问控制

第九章访问控制

2、访问控制的概念以及分类
一般概念 ——
访问控制是在保障授权用户能获取所需资源 的同时拒绝非授权用户的安全机制。 在用户身份认证和授权之后,访问控制机制 将根据预先设定的对用户访问某项资源进行控制, 只有规则允许时才能访问,违反预定的安全规则 的访问行为将被拒绝。
访问控制与其他安全措施的关系模型
1.认证 用户 角色 3.请求 权限 4.分派 5.访问请求 访问控制 6.访问 图9.7 RBAC模型 资源
2.分派
3、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特点
(1)提供了三种授权管理的控制途径

改变客体的访问权限 改变角色的访问权限 改变主体所担任的角色
(2)系统中所有角色的关系结构可以是层次化的, 便于管理。 (3)具有较好的提供最小权利的能力,从而提高 安全性。 (4)具有责任分离的能力。
Objects Information Flow
R/W
R R R
W
R/W R R S
W
W R/W R C
W
W W R/W U
TS
S C U
Subjects TS
例:Unix文件系统强制访问控制机制的Multics方案 所有的用户和文件都有一个相应的安全级, 用户对文件的访问需要遵守以下安全规则:

绝密级

保密性 机密级

秘密级 完整性 无密级

读 图9.6 MAC模型
(1)保障信息完整性策略
低级别的主体可以读高级别的客体的信息 (不保密),但低级别的主体不能写高级别的客 体(保障完整性),因此采用的是上读下写策略。 即属于某一个安全级的主体可以读本级和本级以 上的客体,可以写本级和本级以下的客体。
安全管理员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MAC)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控制以太网设备之间的介质访问方式,从而实现以太网的正常运行。

换句话说,MAC确保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传输数据的一个重要保障。

介绍 MAC作原理有助于解决网络结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局域网络中流量冲突情况的发生。

以太网的 MAC作原理是在局域网网络中,各台计算机连接到相同的总线或网络上使用 MAC址来排序先后发送及接收数据。

所有的工作站节点的MAC址都是全局唯一的,它们可以在局域网中可以在局域网中用来决定发送和接收信息的顺序,也可用于路由、流量控制以及其他网络管理相关的功能。

在 MAC作原理中,首先是用 MAC址进行帧分组。

每一帧都包含一个分发式地址,包括 MAC址和传输控制块(TCB)。

MAC址用来标识本次传输的源和目的地址,TCB来确定帧的传输方向。

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计算机对 MAC址的处理就是经典的概念:CSMA/CD(即载波侦听多路分配/碰撞检测),载波侦听多路分配(CSMA)允许多台计算机并发地使用网络,但是当两台计算机同时发出相同的信号时,就会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CD)用于检测发出的信号是否冲突,如果发现冲突,就会重新发送信息,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碰撞率和错误率,也降低了网络中吞吐量的损失。

在 CSMA/CD过程中,每台计算机都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则,首先,在发送数据前,先用MAC址侦听网络中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如果发现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那么该设备就要等待一段时间;第二,如果网络上已经没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那么这台设备就可以发送自己的数据帧;最后,如果发生碰撞,源设备将立即停止发送,重新发送数据帧。

总结而言,如果要正常使用以太网,就必须使用 MAC址来排序发送和接收信息,而 CSMA/CD是以太网的 MAC作原理实现的一种核心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减少碰撞和错误,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chap07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

chap07访问控制与防火墙技术
▣ 例如将数据分成绝密、机密、秘密和一般等几类。用户的访问 权限也类似定义,即拥有相应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对应安全级 别的数据,从而避免了自主访问控制方法中出现的访问传递问 题。这种方法具有层次性的特点,高级别的权限可访问低级别 的数据。
-17-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是对自主控制和强制控制机制的改进,它基于用户在 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来规定其访问权限。这个作用(即 角色rule)可被定义为与一个特定活动相关联的一组 动作和责任。角色包括职务特征、任务、责任、义务 和资格。
-36-
防火墙不能对付的安全胁协
▣(1)不能防范来自内部恶意的知情者的攻击 ▣ 防火墙不能防止专用网中内部用户对资源的攻击。
M
a10
a11
...
a1n
... ... ... ...
am0
am1
...
amn
对于任意si
S
,
o
j
O,
存在aij
M决定si对o
允许
j
的操作。比如aij {R,W},alk
-25-
访问控制矩阵
a00 a01 ... a0n S1
M
a10
...
a11 ...
... ...
-8-
图7.3 访问控制模型基本组成
-9-
访问控制策略与机制
▣访问控制策略(Access Control Policy)在系统安 全策略级上表示授权。是对访问如何控制,如何做出 访问决定的高层指南。访问控制机制(Access Contr ol Mechanisms)是访问控制策略的软硬件低层实现。 访问控制机制与策略独立,可允许安全机制的重用。
-28-
▣协作式管理:对于特定系统资源的访问不能有单个用 户授权决定,而必须要其它用户的协作授权决定。

访问控制原理与实现

访问控制原理与实现

访问控制是一种在计算机系统中用于限制对资源的访问的技术。

它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是指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权限,而强制访问控制则是由系统管理员定义的权限。

在自主访问控制中,用户可以定义自己的权限,例如,他们可以定义哪些文件或目录他们可以读取、写入或执行。

这可以通过使用文件系统的权限机制来实现。

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系统管理员定义了所有文件的权限,并且用户不能更改这些权限。

这种类型的访问控制通常在大型系统中使用,因为它可以确保系统中的所有文件都受到适当的保护。

下面是一些实现访问控制的常见技术:1. 文件系统权限机制:这是实现访问控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文件系统权限机制允许用户定义对文件的读取、写入和执行权限。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被授予了读取文件的权限,则他们可以查看文件的内容,但如果他们没有写入或执行文件的权限,则他们无法修改或运行文件。

2. 角色和组:在许多操作系统中,用户被分配到角色或组中。

这些角色或组定义了用户的权限。

例如,管理员角色通常具有最高权限,而普通用户角色通常只能执行有限的操作。

这种类型的访问控制允许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角色或组分配权限,从而更好地控制系统的访问。

3. 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它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通信流量。

防火墙可以基于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等实施访问控制。

它们可以阻止恶意软件、网络攻击和其他威胁进入系统。

4. 虚拟专用网络(VPN):VPN是一种加密的通信通道,它允许远程用户访问公司内部网络。

VPN通常基于访问控制列表(ACL)实施访问控制,以限制远程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

5. 数据库访问控制:在许多系统中,数据库是存储数据的主要存储介质。

数据库访问控制允许管理员定义哪些用户可以读取、写入或执行数据库中的数据。

这可以通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的权限机制来实现。

6. 网络安全审计:网络安全审计是一种监控系统活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了解哪些用户正在访问系统以及他们正在执行哪些操作。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6章 (3)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第6章 (3)访问控制

6.3 访问控制技术
在Linux系统中,访问控制采用了DAC(自主 访问控制)模式,如下图中所示。高优先级主体可将客体 的访问权限授予其他主体。
案例6-3
Linux系统中的自主访问控制
6.3 访问控制技术
(2)强制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 策略. 是由系统对用户所创建的对象,按照规则控制用户 权限及操作对象的访问.主要特征是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 制的进程、文件、段、设备等客体实施强制访问控制. MAC安全级别常用4级:绝密级、秘密级、机密级和无级 别级,其中T>S>C>U.系统中的主体(用户,进程)和客体 (文件,数据)都分配安全标签,以标识安全等级。
6.4 计算机安全审计
2. 安全审计的类型 从审计级别上可分为3种类型: (1)系统级审计。主要针对系统的登入情况、 用户识别号、登入尝试的日期和具体时间、退出的 日期和时间、所使用的设备、登入后运行程序等事 件信息进行审查。 (2)应用级审计。主要针对的是应用程序的活 动信息。 (3)用户级审计。主要是审计用户的操作活动 信息。
6.3 访问控制技术
3. 综合访问控制策略
(1)入网访问控制 (2)网络的权限控制 从用户角度,网络的权限控制可分为3类: ①特殊用户,指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 ②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为这些用户 分配操作权限. ③审计用户,负责网络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 (3)目录级安全控制 (4)属性安全控制 (5)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6)网络监控和锁定控制 (7)网络端口和结点的安全控制
6.3 访问控制技术
6.3.5 准入控制技术及发展
1. 准入控制技术概述
思科公司和微软的网络准入控制NAP其原理和本质一 致,不仅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还对用户的接入设备进行 安全状态评估(包括防病毒软件、系统补丁等),使每个 接入点AP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健壮性,从而保护网络 基础设施。华为2005年推出端点准入防御产品。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

网络安全中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原理解析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中的两个关键技术,用于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能够访问网络资源和系统。

身份认证验证用户的身份,访问控制决定用户能够访问的资源和操作的权限。

本文将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原理进行解析。

身份认证的原理:1.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最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系统验证用户提供的密码是否与存储在服务器上的密码一致。

2.双因素身份认证:结合用户名和密码与其他身份验证因素,如指纹、智能卡、硬件令牌等,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

3.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 SSO):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身份验证,即可访问多个不同的系统。

SSO使用令牌或凭据共享等机制,允许用户无需重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访问多个系统。

4.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虹膜、面部识别等,通过扫描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

5.多因素身份认证:结合多个不同的身份验证因素进行验证,如知识因素(密码、PIN码)、物理因素(智能卡、硬件令牌)、生物特征因素(指纹、虹膜识别)等。

访问控制的原理:1.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基于安全级别和标签的访问控制模型,系统管理员通过设置标签和安全级别来限制资源的访问,用户只能访问被授权的资源。

2.自愿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用户拥有资源的所有权,并有权决定其他用户能否访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用户可以授权其他用户访问自己的资源。

3.角色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每个角色拥有一组权限,用户通过分配给自己的角色来获得相应的权限。

4.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 ABAC):用户访问资源的控制基于用户的属性和资源的属性,访问决策基于用户的属性、资源的属性和上下文信息。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

1.1访问控制的要素
1.1.1主体 提出请求或要求的实体,是动作的发起者。
但不一定是动作的执行者。主体可以对 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简记为 S。
1.1.2客体
主体试图访问的一些资源,是接受其他实 体访问的被动实体,简记为O。
1.1.3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是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纸 约束条件集,简记为Ks。控制策略是主 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集。这个规则集直 接定义了主体可以的作用行为和客体的 条件约束。访问策略体现了一种授权行 为,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权限允许,这 种允许不得超越规则集。
(3)采用非对称密码体制
当系统中某一主体A想发起和另一主体B 的秘密通信时,选 进行会话密钥的分 配。A首先从认证中心获得B的公钥,用 该公钥对会话密钥进行加密,然后发送 给B,B收到该消息后,用自己所拥有的 私钥对该信息解密,就可以得到这次通 信的会话密钥。
3.3密钥分配协议 3.3.1Wide-Mouth Frog协议 3.3.2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2)加密密钥由本地和远端密钥管理实 体一起合作产生密钥。这种技术称为密 钥交换
3.2密钥分配的方法 (1)只使用会话密钥
适用于较小的网络,直接使用会话密钥对 信息进行加密
(2)采用会话密钥和基本密钥
主体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产生会话密钥, 用基本密钥对其加密后,通过网络发送 到客体;客体收到后用基本密钥对其解 密,双方就可以开始通话了;会话结束, 会话密钥自动消失。
I1 主体S
控制策略
信息系统入口 监控器
客体信息
访问控制关系示意图
敏感区域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访问主体对访 问客体的访问权限,从而使计算机系统 在合法范围内使用:它决定用户能做什 么,也决定代表一定用户身份的进程能 做什么。访问控制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任 务: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摘?要:访问控制技术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一种重要技术。

介绍访问控制的元素组件、原理,研究了4种主要的访问控制技术:自主访问控制(dac)、强制访问控制(m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bac)。

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访问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访问控制;角色访问控制;任务访问控制一.访问控制的概念与原理访问控制起源于20 世纪60年代,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

访问控制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描述安全系统,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

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从而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或者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造成破坏。

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主体(简记为s)、客体(简记为o)和控制策略(简记为k)3个元素。

主体是指发出访问操作、存取要求的主动方,通常指用户或某个进程;客体是一种信息实体,指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是文件、数据、页面、程序等;控制策略是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规定了哪些主体能够访问相应的客体,访问权限有多大。

访问控制系统3个要素之间的行为关系如图1所示。

当主体提出一系列正常的请求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入口到达被控制规则集监视的监视器,并由控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或拒绝这次请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要确定合法的主体,而不是假冒的欺骗者,也就是对主体进行认证。

主体通过验证,才能访问客体,但并不保证其有权限可以对客体进行操作。

客体对主体的具体约束由访问控制表来控制实现,对主体的验证一般会鉴别用户的标识和用户密码。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访问主体对访问客体的访问权限,为达到此目的,访问控制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识别和确认访问系统的用户(2)决定该用户可以对某一系统资源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1] 在gb/t187994.3中,定义了访问控制系统时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功能组件,并且描述了各功能组件之间的通信状态。

访问控制功能组件包括4个部分:发起者(initiator)、访问控制执行能力(access control enforcement function, aef)、访问控制决策能力(access control decision function, adf)及目标(target)。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管理过程和内容

用户访问管理

登记(注册) 权限分配 访问记录 权限使用检测 权限取消 撤销用户
访问控制管理过程和内容

口令管理


口令是目前大多数网络实施访问控制,进行身份鉴 别的重要依据 口令管理尤为重要 口令设置应符合一定的安全性
RBAC


角色访问控制(RBAC)引入了Role的概念,目 的是为了隔离User(即动作主体,Subject)与 Privilege(权限,表示对Resource的一个操作, 即Operation+Resource)。 Role作为一个用户(User)与权限(Privilege)的 代理层,解耦了权限和用户的关系,所有的授 权应该给予Role而不是直接给User或Group。。
Windows XP 的RBAC
访问控制类型

角色与组的区别

组:一组用户的集合
角色:一组用户的集合 + 一组操作 权限的集合
访问控制策略的设计与组成



访问控制策略用于规定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 防止资源损失或泄密,防止非法使用 访问控制策略必须指明禁止或允许什么 重点考虑



访问控制类型
强制访问控制 (1)将主体和客体分级,根据主体和客体的级别标记来
决定访问模式。
(2)其访问控制关系分为:上读/下写,下读/上写
(完整性) (机密性) (3)通过安全标签实现单向信息流通模式。
访问控制类型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角色就是系统中岗位、职位或者分工 RBAC就是根据某些职责任务所需要的访问权限来 进行授权和管理 RBAC的组成:用户-U,角色-R,会话-R,授权-P 在一个系统中,可以有多个用户和多个角色,用户 和角色是多对多的关系 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权限,一个权限也可以赋予 多个角色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

访问控制实验报告访问控制实验报告引言: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于限制用户或者进程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于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至关重要。

一、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来控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这种身份和权限的管理通常通过用户认证和授权来实现。

用户认证是验证用户的身份,确保其所声称的身份是合法的。

而授权则是分配给用户特定的权限,以确定其可以访问的资源和操作。

二、访问控制的分类根据授权的方式和控制的级别,访问控制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ABAC)。

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中,每个角色具有一组特定的权限。

用户通过被分配到的角色来获得相应的权限。

这种访问控制模型简化了权限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根据用户的属性来控制其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这些属性可以包括用户的身份、位置、时间等信息。

通过对用户属性的细致分析,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

三、访问控制实验设计与实施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并实施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

系统中包含了两种角色: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可以对所有文件进行读写操作,而普通用户只能对自己创建的文件进行读写操作。

我们首先使用Python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用户认证系统。

用户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成功登录系统。

登录成功后,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

接下来,我们设计了一个文件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以创建、删除和修改任何文件,而普通用户只能创建和修改自己的文件。

acl 访问控制列表原理

acl 访问控制列表原理

acl 访问控制列表原理
ACL(Access Control List)是一种用于管理网络设备或操作系统中访问控制的机制。

它定义了谁可以访问特定资源以及如何访问这些资源。

ACL 的原理基本上是将权限控制信息与每个对象相关联。

对象可以是文件、目录、网络接口或其他资源。

ACL 由一系列访问控制条目(ACEs)组成,每个ACE 包含一个用户或组的标识符以及对该用户或组的访问权限。

ACL 的工作流程通常如下:
1. 对象创建:当创建一个对象时(例如文件),ACL 可能会默认为该对象分配一个初始的访问控制列表。

2. 访问请求:当用户或进程尝试访问一个对象时,系统会根据ACL 进行访问控制决策。

该请求可能是读取、写入、执行或删除等操作。

3. 匹配规则:系统会逐条检查ACL 中的访问控制条目,以找到与请求匹配的条目。

4. 权限验证:如果找到匹配的条目,系统会验证用户或进程是否具有执行该操作所需的权限。

如果权限验证通过,则允许访问;否则,拒绝访问。

5. 默认规则:如果在ACL 中没有找到匹配的条目,则会根据系统的默认规则来确定是否允许或拒绝访问。

ACL 可以具体到个体用户或组,也可以进行继承和层级控制。

它提供了灵活的权限管理机制,使得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为不同的对象和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需要注意的是,ACL 是一种软件实现的机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能因操作系统或网络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n delete r+ from A[p, f] • enter r+ into A[q,f]

create object f

enter own into A[p, f]

enter r into A[p, f]

enter w into A[p, f]
• end
31
31
• 2、对文件f有所有权的进程p,可以把对f 的任何权利(除所有权外)转授给其他 进程。
• 例如,进程p可以用以下命令授予进程q 以r-访问权。
4
4
3.1 基本任务与实现方法
基本任务:是保证对客体的所有直接访问 都是被认可的。它通过对程序与数据的读 、写、更改和删除的控制,保证系统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以免受偶然的和蓄意的侵 犯。 实现:由支持安全策略的执行机制实现
5
5
访问控制的有效性
建立在两个前提上
• 第一是用户鉴别与确证,保证每个用户 只能行使自己的访问权,没有一个用户 能够获得另一个用户的访问权。这一前 提是在用户进入系统时登录过程中对用 户进行确认之后完成的。
21
21
访问监控器的不足
• 1、访问监控器主要还是作为单级安全模 型使用的,受监视的目标要么允许被访 问,要么不允许被访问。
• 受监控的目标只有简单的安全性,要么 安全,要么不。监视器模型不适应更复 杂的安全要求。
22
22
• 2)系统中所有对受监控目标的访问要求 都由监控器检查核实,监控程序将被频 繁调用,这将使监控器可能成为整个系 统的瓶颈,影响系统效率。
20
20
访问监控器实现为安全核
• 在首次提出访问监控器的概念时,不少人 认为能够构造一个足够小的安全核来穷尽 测试验证。
• 认为模型与实现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测 试由模型所定义的系统的所有安全状态来 证明,至少可以使足够多的状态满足测试 要求,使得安全漏洞几乎不可能出现。
• 从实际中看,除非安全核具有简单功能, 否则要想进行全面彻底的测试是不可能的。
6
6
• 第二是“说明每一用户或程序的 访问权信息是受保护的,是不会 被非法修改的”,该前提是通过 对系统客体与用户客体的访问控 制获得的。
7
7
3.1.1 访问矩阵模型
• 操作系统的访问矩阵模型是由Lampson和 Denning在70年代初提出的,后经Graham 和Denning相继改进的。数据库系统的访 问 矩 阵 模 型 是 Coway 在 Cornell 大 学 提 出 的。
访问矩阵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包括三类要素: 1、系统中的客体集O,是系统中被访问的
对象,如文件、程序、存储区等。每一 个客体oO可由它们的名字唯一地标识 与识别。
10
10
2、系统中的主体集S,是系统中访问 操作的主动发起者,如用户、进程、 执行域等。执行域是进程运行期间 的保护环境,一个进程在运行期间 可以改变执行域。
• Q Q0 Q1 …… Qn Q’ • 我们将写成Q * Q’。
30
30
• 例2: 以下是一些利用命令实现访问权限管理 的例子。
• 1、任何进程都可以创建一个文件,自动地给 所创建的文件赋予所有权和对文件的r-访问权、 w-访问权。这可以用以下命令表达:
• command create file (p, f)
• Commad confer read (p, q, f)

If own in A[p, f]

then enter r into A[q, f]
• end
32
32
权利缩减原则
• 为了防止一个进程的权利被恶意扩大, 普遍采用一个称为“权利缩减”原则。 该原则规定,一个进程永不能为自己增 加权利或向别的进程转授它所没有的权 利。
第3章 访问控制原理 3.1节 访问控制
1
1
第3章 访问控制原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对信息的安全控制 技术有3种: • 访问控制:访问矩阵模型 • 信息流控制:格式模型(BLP模型、 Biba模型、军用安全模型) • 推理控制:解决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信 息泄漏问题
2
2
一、访问控制
•主体:信息系统中用户或进程,系统所 有的用户与进程形成主体集合,
• Q c (a1,a2,……,ak) Q’ 或简写为 Q c Q’
• 但需要注意命令要么被完整地执行,要 么不被执行,只要有一个条件没有满足, 命令就不被执行。
29
29
• 因此,有以下规定:
• 1、如果C中有一个或多个条件不满足, 那么Q’=Q;
• 2Q、1、否…则…,、QQn’,=Q使n,得这 里 存 在 状 态 Q0、 Q=o个Qp1o0,p…i中o..p,的o1Qp形n1是式命o参p令2…数c…x中i已.的代o运p之n算Q以n序实列际,其参但数每中ai。 • 如 如果果命存令在c长使为得nQ≥0的命c Q令’则序写列成使Q得 Q’。
主、客体的增加与删除以及访问权限与 安全属性的改变而变化。 • 访问监控器的关键作用是要对主体对客 体的每一次访问都要实施控制,并对每 一次访问活动进行审计记录。
18
18
访问监控器的三原则
• 完备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不通过访问监控器, 主体就不能对客体进行任何访问操作。完备性 原则还要求硬件支持基于安全核的系统。硬件 上必须保证任何程序必须经过安全核的控制进 行访问。
12
12
O、S和R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矩阵A 的形式表示的 • 它的行对应与某个主体, • 列对应于某个客体。 • 集合R是矩阵的项(元素)的集合, 每个项用A[s,o]表示,其中存放着主 体s对客体o的访问权或某些特权。
13
13
• 某些权利是通用的,可以应用到多 种类型的客体上,如r、w、e都是通 用的;有些客体是属于某人或某团 体专有的,对这类客体需要具有own (拥有权)。
每个主体sS也是可以由它们的名字 唯一地标识与识别。我们假定主体 也 是 一 种 类 型 的 客 体 , 因 此 有 SO。
11
11
• 3、系统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集 合R,访问权说明在不同客体上可以 执行的访问操作的种类。对存储区 段和文件的访问权通常包括r(读)、 w(写)和e(执行),append(附 加),own(拥有)等权利。
• Command transfer read (p,q,f) If r* in A[p,f] Then enter r into A[q, f]
End
35
35
• 一个进程可以转授一个访问权,但需要 没收转授者自己的这个权利,这可用唯 转授标记(+)表示。下述命令描述了这 一功能:
• command transfer-only read (p,q,f) • if r+ in A[p,f]
• QopQ’ (读做:Q在执行op后进入Q’状态) • 如果状态Q是安全的,且操作op本身的
执行也是安全的,那么新状态Q’也是安 全的。
28
28
• 设c (a1,a2,……,ak) 是具有实际参数a1, a2,……,ak的一个命令,那么在c (a1, a2,……,ak) 的作用下,从状态Q转换 为Q’写成
• 但大多数系统又规定,此原则仅对非拥 有者(own权)应用。我们遵照这两个规 定,所以上面命令中的q也可以是p自身。 换言之,拥有者可以给自己增加权利。 33
33
权利的撤消
• 3、访问权的撤消。我们将假定一个客体的拥有者 可以在任何时刻撤消对该客体的访问权。例如, 进程p可以用以下命令撤消进程q对f的r-访问权。
{r}矩阵其他入口项内容不变。
S’=S{s’},O’=O{s’}A’[s,o]
=A[s,o], 当sS, oO,A’[s,o’]=,
当oO’A’[s,s’]=, 当sS’
S’=S,
O’=O{o’}A’[s,o]=A[s,o], 当 sS,
oOSA’’=[Ss-,o{’s’]=},, 当O’s=SO’-{s’}

then

op1

op2

……

opn
• end.
27
27
状态转换的描述
设op是一个本原操作(或本原运算),Q= (S,O,A) 是 系 统 的 保 护 状 态 , A 表 示 访问矩阵,在状态Q中op的执行导致从状 态 Q 转 换 到 状 态 Q’=(S’,O’,A’)。 这一转换用符号表示为:
23
23
• 3)监控器只能控制直接访问,不能控制 间接访问。例如:
• IF file_A is empty THEN a:=1

ELSE a:=0;
• 可以通过a的结果判断file_A 有无内容
• 监控器模型无法控制获得这种间接信息。 这是一种信息流控制问题,将在下一章 (信息流控制原理)中深入研究。
• 当A[s,o]中不包含所需权利时,客体o的 监控器就阻止主体s对其的访问。
• 监控器可以用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的组 合实现。
• 访问监控器对应操作系统中的安全核。
16
16
访问矩阵 用户账户/口令
安全数据基
主体
访问监控器
客体
审计日志 系统访问控制模型
17
17
• 访问控制数据基。实际上就是访问矩阵。 • 访问控制数据基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
• 模型是用状态和状态转换的概念定义的。 这里的状态是用访问矩阵表示的,状态 转换是用命令描述的。
8
8
这个模型有以下优点:
• 1、简明——易懂、易理解、易证明。 • 2、通用——有能力综合不同策略和应用
于多种实现。 • 3、精确——有能力忠实地反映策略和系
统形态。 • 4、与数据式样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