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
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
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
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
春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
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
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严寒的冬季,各种保暖措施的完备,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
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机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二)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二)夏季养生夏三月指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而夏三月也是一点点地生长起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生长壮大的。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茂盛的意思,蕃秀就是万物都已经茂盛了,秀,指谷物抽穗。
就是万物生长的这么一个现象。
抽完穗以后,结麦芒,然后就是长谷粒,那么这个时候是天地气交,天地气交指得就是夏至,夏至,天地代指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夏至指一阴生,就是说夏至之前,万物都处在一个生发开花的阶段,夏至过后,由于阴气出现了,才出现结果的这么一个状态,结果都是由阴气而造就的,所以天地气交指夏季阴和阳产生交合以后才可能结果。
万物华实,华通花字,就是万物生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开花,一个是结果,实:结果,就是万物在夏天开花和结果。
夜卧早起,一般睡眠应该是亥寝,就是亥时入寝,就是九、十点钟的时候你要上床,一定要保证十一点之前睡着,因为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是子时,属于胆气生发,如果你亥时还没有睡着的话,到了子时的时候,你就容易醒过来,反而阳气生发起来了,子时一阳生,阳气生发,你反而睡不着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九十点的时候睡得迷迷糊糊的,到十一点又醒了,还有的人呢,肝胆旺一些的人,开始想吃东西了,就到处找吃的了,这实际上都是身体气机的表现;早起是什么时间呢,叫卯时,卯时就是五点到七点,这时候就叫天门开地户也开,所以卯时在中医里它所对应的经脉是大肠经,有的人这时候习惯小便或者大便,这都是人体气机到这个时间段的一个正常的反映而已。
这时候情志应是怎么样的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无厌于日,表面的意思是不要讨厌热和阳光,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就是生长,所以人如果身体是健康的,就不会怕热,你怕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你气机出现了问题;使志无怒,怒是指憋着,在情志上你不要憋着,说实话,就是夏天该出汗就得出汗,我以前讲过,我们人体的皮肤,整个的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呼吸不局限在口鼻呼吸,这只是肺气的一个部门,就是肺气司呼吸,但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如果该出的汗没出透,出汗就是代谢垃圾,也是气机通畅的一个表现,有的人临床上不会出汗了,是一个很严重的病,这种人吃点热得浑身扎得慌,是气机不通畅的一个表现。
中医四时养生

二、四时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
(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 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 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 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 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 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 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原理在于以下几 个方面: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 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 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 “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 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 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 是长寿的法宝。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 寿命而强者也。”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 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这段话的意思是: 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 够效法于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之道,并采用相应 的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 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 协调(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到他们应该到 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 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 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 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因时养生的原则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
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
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
中医时辰养生法

中医时辰养生法中医时辰养生的方法深夜1:00~3:00―肝经卧则血归于肝,此时的深度睡眠能帮助身体休养生息。
早晨5:00~7:00―大肠经睡眠与胃肠道蠕动均是副交感神经主导,因此睡了一觉后,此时气血走到大肠,是排便的最佳时机。
早上7:00~9:00―胃经吃得饱且营养,提供身体足够能量。
早上9:00~11:00―脾经胃经及脾经分别主受纳、运化水谷消化吸收养分。
中午11:00~1:00―心经由阳转阴之时,午餐后可小睡片刻,阴阳转换才顺畅,更能弥补现代人长期夜间睡眠不足的困扰。
下午1:00~3:00―小肠经代谢转化午餐为人体的能量,透过小肠经吸收营养。
下午3:00~5:00―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适合活动、运动以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
傍晚5:00~7:00―肾经吃饭的时间比吃什么更重要,尽量不晚于7:00进食。
借助肾经的封藏作用,将一天多余的气血能量储存起来,成为人体元精的基础。
但不宜多吃,否则会成为身体的负担。
晚餐后不再进食,空腹12小时有助体重控制,预防慢性病。
晚上7:00~9:00―心包经主喜乐,饭后宜放松,比如散步、跟家人聊天。
晚上9:00~11:00―三焦经减少声光刺激、不做激烈运动、放松心情,酝酿睡意。
深夜11:00~1:00―胆经阴气最盛,但也是阳气之所生。
此时是引领诸经气血顺畅运行的关键时刻,应就寝。
十二时辰养生法详解子时:胆经当令23:00-1:00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
"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
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6058fd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f.png)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总
夏季中医养生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 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 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 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 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 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 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 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 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夏季中医养生
• 夏季养生主要在心脾两脏。 • 注意火热、暑邪、湿邪、阳气四个 方面。 • 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夏季中医养生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 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 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 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 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 适应暑热的气候。
食
夏季中医养生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 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 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 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 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 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 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 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 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夏季中医养生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 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 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 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 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 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 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 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 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一) 四时养生概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
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
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
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
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
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
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
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
首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事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以利于体内阳气的通泄,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以适应夏天炎热的气候变化。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萧杀,草枯叶落,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
即由体表更多的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
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天不能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否则不有利于气血从体表转向内里,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季相应,此时易出现秋燥的症状,如口干、口渴咽痛等。
应注意养阴润肺。
肺在志为优,此时容易产生忧郁、悲愁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应以喜悦心情保持心志安宁。
郊游赏景,静心养神等方法以排解烦恼,忧愁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冬天,气候严寒,植物枯萎,蛰虫潜伏,万物生机一派潜藏景象。
此时,人体的气血也更多地潜藏到了身体内部,这时不要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以免伤及阳气。
由于气血潜藏于身体内部,人体的防御功能相对不足,就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感冒。
因为脏腑内部气血充盈,人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健旺,人们常吃一些补品,更好的补养体内的气血,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好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气与冬季相应,肾藏精,因此冬季是养精藏精的良好时机。
精神调养也要以“宁静为本”,固密心志,遇事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一种如有所获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使精神情志调整到安静自如的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夏两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并达到鼎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和助长体内阳气的生发和长养。
而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潜藏,阴气逐渐增加,人体也要顺应这一特点,保护和滋养人体的阴精,以养阴为主。
这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
(二)春季养生,防风固表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谈到春季养生时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夭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冻,万物复苏,世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宣发。
“春种一颗粒,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显得尤为重要。
(1)精神调摄:春应于肝,肝喜疏泄条达,恶抑郁,动怒、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血癖致病。
应克制怒气,顺应春光,踏青光景,游山戏水,加强户外活动,使心情愉悦,气血调畅。
(2)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人的阳气开始运行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机体因此困倦,宜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舒展形体,信步慢行,呼吸户外新鲜空气,欣赏外面的景色,使情志愉悦,而充满生机。
(3)饮食调养:《备急千金要方》说:“春九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天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甘甜少酸为佳,这样可以健脾养气以防肝气乘脾。
(4)防病保健:春日温暖,温热邪毒开始滋生,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疾病多发,应加强防御。
春季气候刚刚转暖,天气寒温不一,乍暖还寒,人体阳气还未充盛,此季节衣着增减要因时制宜,不可过早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
享受春天的新鲜空气,开窗使空气流通,但应注意少接触有害动植物、花粉、少量饮酒,加强自我保健措施。
(三)夏季养生,谨防暑湿夏季养生重在防暑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疹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炎热酷暑,雨水较多,万物茂盛,闷热难熬,昼长夜短,赤日炎炎,盛夏应于心,须防暑热,要顺应阳盛于外,注意保护阳气。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人人体,常见滕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署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常见如湿疹性皮炎、黄水疮等。
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茹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又因湿邪赫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与湿邪有关。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脱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塘,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1)精神调养:夏季炎热,切勿烦躁,保持情绪稳定,神清气和,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2)起居调养:应晚睡早起,加强自我防护,避免在烈日下裸晒,气温过高,应午休以消除疲劳。
夏日衣服宜单薄,勤洗衣服勤换衣服,防暑防病,不宜过于贪凉饮冷,不可露宿,以免风湿之邪侵犯。
游泳是夏季最好的运动锻炼方式。
(3)饮食调养:((养生论》认为:“夏天炎热,宜食寂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
夏季认得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少食油腻之品,以味苦、清淡为宜。
适当苦味酸性食物,以增进食欲,米粥、红绿豆汤、乌梅赤小豆汤苦瓜汤、豆腐汤、黄瓜、豆芽、蘑菇、自菜、西红柿等,搭配瘦肉鱼虾,都比较适宜。
(4)防病保健:夏季蚊虫滋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因此注意居住环境于食品卫生,可适当使用大蒜以预防肠道传染病。
(四)秋季养生,润燥养肺秋季,是指阴历七月到九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
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秋应于肺,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阳气,还容易在冬天患肠道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所以肺经的病会累及大肠。
秋天不注意养生,肺气受损,就会影响冬天人体精气的储存。
秋季天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气候由热转凉,万木日渐萧条,秋应干燥,也要谨防秋日之燥邪伤阴。
(1)精神调养: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
许多人往往触景生情而产生悲秋的情感,轻则情绪忧郁低落,重则引发疾病。
中医学认为,秋季精神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用无忧无愁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景抒怀,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对健康有益。
(2)起居调养: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但人秋后加衣不要过早、过多,让机体经受凉气的锻炼,增强耐寒能力。
(3)饮食调养: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不宜燥热之物。
预防秋燥,水是生命之源。
因此,饮水润肺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