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一) 四时养生概述
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
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
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
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
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
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
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
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
首先要保持愉快的
心情.对事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以利于体内阳气的通泄,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以适应夏天炎热的气候变化。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萧杀,草枯叶落,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
即由体表更多的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
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天不能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否则不有利于气血从体表转向内里,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季相应,此时易出现秋燥的症状,如口干、口渴咽痛等。
应注意养阴润肺。
肺在志为优,此时容易产生忧郁、悲愁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应以喜悦心情保持心志安宁。
郊游赏景,静心养神等方法以排解烦恼,忧愁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冬天,气候严寒,植物枯萎,蛰虫潜伏,万物生机一派潜藏景象。
此时,人体的气血也更多地潜藏到了身体内部,这时不要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以免伤及阳气。
由于气血潜藏于身体内部,人体的防御功能相对不足,就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感冒。
因为脏腑内部气血充盈,人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健旺,人们常吃一些补品,更好的补养体内的气血,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好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气与冬季相应,肾藏精,因此冬季是养精藏精的良好时机。
精神调养也要以“宁静为本”,固密心志,遇事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一种如有所获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使精神情志调整到安静自如的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夏两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并达到鼎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和助长体内阳气的生发和长养。
而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潜藏,阴气逐渐增加,人体也要顺应这一特点,保护和滋养人体的阴精,以养阴为主。
这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
(二)春季养生,防风固表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谈到春季养生时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夭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
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冻,万物复苏,世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宣发。
“春种一颗粒,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显得尤为重要。
(1)精神调摄:春应于肝,肝喜疏泄条达,恶抑郁,动怒、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血癖致病。
应克制怒气,顺应春光,踏青光景,游山戏水,加强户外活动,使心情愉悦,气血调畅。
(2)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人的阳气开始运行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机体因此困倦,宜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舒展形体,信步慢行,呼吸户外新鲜空气,欣赏外面的景色,使情志愉悦,而充满生机。
(3)饮食调养:《备急千金要方》说:“春九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天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甘甜少酸为佳,这样可以健脾养气以防肝气乘脾。
(4)防病保健:春日温暖,温热邪毒开始滋生,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疾病多发,应加强防御。
春季气候刚刚转暖,天气寒温不一,乍暖还寒,人体阳气还未充盛,此季节衣着增减要因时制宜,不可过早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
享受春天的新鲜空气,开窗使空气流通,但应注意少接触有害动植物、花粉、少量饮酒,加强自我保健措施。
(三)夏季养生,谨防暑湿
夏季养生重在防暑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疹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炎热酷暑,雨水较多,万物茂盛,闷热难熬,昼长夜短,赤日炎炎,盛夏应于心,须防暑热,要顺应阳盛于外,注意保护阳气。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人人体,常见滕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署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常见如湿疹性皮炎、黄水疮等。
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茹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又因湿邪赫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与湿邪有关。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脱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塘,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1)精神调养:夏季炎热,切勿烦躁,保持情绪稳定,神清气和,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2)起居调养:应晚睡早起,加强自我防护,避免在烈日下裸晒,气温过高,应午休以消除疲劳。
夏日衣服宜单薄,勤洗衣服勤换衣服,防暑防病,不宜过于贪凉饮冷,不可露宿,以免风湿之邪侵犯。
游泳是夏季最好的运动锻炼方式。
(3)饮食调养:((养生论》认为:“夏天炎热,宜食寂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
夏季认得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少食油腻之品,以味苦、清淡为宜。
适当
苦味酸性食物,以增进食欲,米粥、红绿豆汤、乌梅赤小豆汤苦瓜汤、豆腐汤、黄瓜、豆芽、蘑菇、自菜、西红柿等,搭配瘦肉鱼虾,都比较适宜。
(4)防病保健:夏季蚊虫滋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因此注意居住环境于食品卫生,可适当使用大蒜以预防肠道传染病。
(四)秋季养生,润燥养肺
秋季,是指阴历七月到九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
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秋应于肺,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阳气,还容易在冬天患肠道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所以肺经的病会累及大肠。
秋天不注意养生,肺气受损,就会影响冬天人体精气的储存。
秋季天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气候由热转凉,万木日渐萧条,秋应干燥,也要谨防秋日之燥邪伤阴。
(1)精神调养: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
许多人往往触景生情而产生悲秋的情感,轻则情绪忧郁低落,重则引发疾病。
中医学认为,秋季精神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用无忧无愁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景抒怀,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对健康有益。
(2)起居调养: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但人秋后加衣不要过早、过多,让机体经受凉气的锻炼,增强耐寒能力。
(3)饮食调养: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不宜燥热之物。
预防秋燥,水是生命之源。
因此,饮水润肺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
每天应保持饮水1200ml左右。
适量食用黄瓜、西瓜、西红柿、百合、自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甘蔗、
柑橘、柿子、罗汉果、大枣。
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4)防病保健:秋高气爽,是运动的好时节,适宜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传统上有赏菊登高的习俗。
此时,结伴同行,回归自然,饱览秋果累累、红叶似火的美景,定会心旷神怡。
秋天也是痢疾、肠炎、疟疾等多发病流行的季节,应注意饮食卫生。
(五)冬季养生,藏精养形
《孝经纬》说:“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冬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诉,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痰厥,奉生者少。
”本句意为:冬天的三个月,阳气都藏匿起来,阴气最盛,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
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内藏不宜外露,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冬藏”之气相应,符合冬季保养“藏”之机的道理。
四气调神是建立在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上的养生观。
人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和衣食起居,否则就会受到疾病的侵袭。
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已经严重违背了这种最基本的养生法则,我们冬天有暖气,在房间里就可以吃冷饮,夏天有空调,不用出一点汗,但是这也滋生了很多的“富贵病”,这是现代生活的尴尬。
冬季养生要领如下:
(1)精神调养:精神上要固密心志,情绪安宁,不使七情过极,保证冬季阳气潜藏。
(2)起居调养:冬令寒之应,注意避寒保温,减少房事,不骤暖大寒,以免积热于内,或阳气外泄。
宜早卧晚起,安详宁静,情志收敛,深藏阳气阴精。
(3)饮食调养:肾之应在冬。
饮食宜辛热、具有滋阴壮阳的食品。
以血肉有情之品养阳,如牛羊肉、鸡肉等食品。
健脾滋阴也是很重要,宜食山药、蜂蜜、银耳、木耳、鸡蛋等。
(4)肺部保健:冬季因坚持锻炼身体,但是应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大雾中锻炼,不宜大汗淋漓,出汗太过损伤阳气。
冬季是进食的好时机,采取保健措施,促进新陈代谢,强身健体。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药酒、膏方、食补都
可因人制宜,合理选择。
冬季是老年病高发季节,如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要时刻注意防寒保暖。
7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