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四季养生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就是“天人相应”的理论。

古代的养生学家和道家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

根据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因为春夏之季,阳气生长发泄,故当养护阳气,以防耗散太过,阴随阳泄。

秋冬之季,收藏之令,阴精不宜外泄,故当养阴育阴,阴生则阳长,保持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协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意为服食温性热性的食品药物,应该避免在温暖炎热的春夏季节,食用凉性寒性的食物药品,不宜在秋冬寒冷之季。

这些都是要求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来调节饮食,保养身体,适应自然,延年益寿。

春春天,是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季节。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所有生物推陈出新,生机盎然。

人应适应季节,调养生气,使机体与外界统一起来,谓之“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

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

春季,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严寒的冬季,各种保暖措施的完备,使人的耐寒能力下降。

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机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二)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二)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之道(二)夏季养生夏三月指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而夏三月也是一点点地生长起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生长壮大的。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是茂盛的意思,蕃秀就是万物都已经茂盛了,秀,指谷物抽穗。

就是万物生长的这么一个现象。

抽完穗以后,结麦芒,然后就是长谷粒,那么这个时候是天地气交,天地气交指得就是夏至,夏至,天地代指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夏至指一阴生,就是说夏至之前,万物都处在一个生发开花的阶段,夏至过后,由于阴气出现了,才出现结果的这么一个状态,结果都是由阴气而造就的,所以天地气交指夏季阴和阳产生交合以后才可能结果。

万物华实,华通花字,就是万物生长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开花,一个是结果,实:结果,就是万物在夏天开花和结果。

夜卧早起,一般睡眠应该是亥寝,就是亥时入寝,就是九、十点钟的时候你要上床,一定要保证十一点之前睡着,因为十一点到一点的时候是子时,属于胆气生发,如果你亥时还没有睡着的话,到了子时的时候,你就容易醒过来,反而阳气生发起来了,子时一阳生,阳气生发,你反而睡不着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九十点的时候睡得迷迷糊糊的,到十一点又醒了,还有的人呢,肝胆旺一些的人,开始想吃东西了,就到处找吃的了,这实际上都是身体气机的表现;早起是什么时间呢,叫卯时,卯时就是五点到七点,这时候就叫天门开地户也开,所以卯时在中医里它所对应的经脉是大肠经,有的人这时候习惯小便或者大便,这都是人体气机到这个时间段的一个正常的反映而已。

这时候情志应是怎么样的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无厌于日,表面的意思是不要讨厌热和阳光,夏天的气机就是疏布,就是生长,所以人如果身体是健康的,就不会怕热,你怕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你气机出现了问题;使志无怒,怒是指憋着,在情志上你不要憋着,说实话,就是夏天该出汗就得出汗,我以前讲过,我们人体的皮肤,整个的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呼吸不局限在口鼻呼吸,这只是肺气的一个部门,就是肺气司呼吸,但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如果该出的汗没出透,出汗就是代谢垃圾,也是气机通畅的一个表现,有的人临床上不会出汗了,是一个很严重的病,这种人吃点热得浑身扎得慌,是气机不通畅的一个表现。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

二、四时养生的几个基本原则
(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 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 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 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 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 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 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 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原理在于以下几 个方面: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 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 简便易行。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 “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 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 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 是长寿的法宝。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 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 寿命而强者也。”
“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 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
这段话的意思是: 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道理的人,能 够效法于自然界事物阴阳变化之道,并采用相应 的养生方法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 规,不轻易使身心透支,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 协调(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到他们应该到 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同 了,把酒当作浆水一样纵饮无度,经常沉迷于荒 乱的生活中,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 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因时养生的原则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

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

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

中医时辰养生法

中医时辰养生法

中医时辰养生法中医时辰养生的方法深夜1:00~3:00―肝经卧则血归于肝,此时的深度睡眠能帮助身体休养生息。

早晨5:00~7:00―大肠经睡眠与胃肠道蠕动均是副交感神经主导,因此睡了一觉后,此时气血走到大肠,是排便的最佳时机。

早上7:00~9:00―胃经吃得饱且营养,提供身体足够能量。

早上9:00~11:00―脾经胃经及脾经分别主受纳、运化水谷消化吸收养分。

中午11:00~1:00―心经由阳转阴之时,午餐后可小睡片刻,阴阳转换才顺畅,更能弥补现代人长期夜间睡眠不足的困扰。

下午1:00~3:00―小肠经代谢转化午餐为人体的能量,透过小肠经吸收营养。

下午3:00~5:00―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适合活动、运动以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

傍晚5:00~7:00―肾经吃饭的时间比吃什么更重要,尽量不晚于7:00进食。

借助肾经的封藏作用,将一天多余的气血能量储存起来,成为人体元精的基础。

但不宜多吃,否则会成为身体的负担。

晚餐后不再进食,空腹12小时有助体重控制,预防慢性病。

晚上7:00~9:00―心包经主喜乐,饭后宜放松,比如散步、跟家人聊天。

晚上9:00~11:00―三焦经减少声光刺激、不做激烈运动、放松心情,酝酿睡意。

深夜11:00~1:00―胆经阴气最盛,但也是阳气之所生。

此时是引领诸经气血顺畅运行的关键时刻,应就寝。

十二时辰养生法详解子时:胆经当令23:00-1:00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

"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

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原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摘要】《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这一观点在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活动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四时气候;养生保健“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1],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夏季中医养生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 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 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 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 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 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 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 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 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夏季中医养生
• 夏季养生主要在心脾两脏。 • 注意火热、暑邪、湿邪、阳气四个 方面。 • 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夏季中医养生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 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 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 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 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 适应暑热的气候。

夏季中医养生
中医五行学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 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 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 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 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 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 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 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 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夏季中医养生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 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 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 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 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 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 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 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 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一) 四时养生概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

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

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

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

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

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

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

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

首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事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性格,以利于体内阳气的通泄,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以适应夏天炎热的气候变化。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萧杀,草枯叶落,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

即由体表更多的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

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天不能过早地穿上厚衣服,否则不有利于气血从体表转向内里,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季相应,此时易出现秋燥的症状,如口干、口渴咽痛等。

应注意养阴润肺。

肺在志为优,此时容易产生忧郁、悲愁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应以喜悦心情保持心志安宁。

郊游赏景,静心养神等方法以排解烦恼,忧愁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冬天,气候严寒,植物枯萎,蛰虫潜伏,万物生机一派潜藏景象。

此时,人体的气血也更多地潜藏到了身体内部,这时不要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以免伤及阳气。

由于气血潜藏于身体内部,人体的防御功能相对不足,就容易感受寒邪,出现感冒。

因为脏腑内部气血充盈,人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健旺,人们常吃一些补品,更好的补养体内的气血,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好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气与冬季相应,肾藏精,因此冬季是养精藏精的良好时机。

精神调养也要以“宁静为本”,固密心志,遇事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一种如有所获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使精神情志调整到安静自如的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夏两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并达到鼎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和助长体内阳气的生发和长养。

而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潜藏,阴气逐渐增加,人体也要顺应这一特点,保护和滋养人体的阴精,以养阴为主。

这也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

(二)春季养生,防风固表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谈到春季养生时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夭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不要滥兴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冻,万物复苏,世界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宣发。

“春种一颗粒,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显得尤为重要。

(1)精神调摄:春应于肝,肝喜疏泄条达,恶抑郁,动怒、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血癖致病。

应克制怒气,顺应春光,踏青光景,游山戏水,加强户外活动,使心情愉悦,气血调畅。

(2)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人的阳气开始运行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机体因此困倦,宜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舒展形体,信步慢行,呼吸户外新鲜空气,欣赏外面的景色,使情志愉悦,而充满生机。

(3)饮食调养:《备急千金要方》说:“春九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天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甘甜少酸为佳,这样可以健脾养气以防肝气乘脾。

(4)防病保健:春日温暖,温热邪毒开始滋生,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疾病多发,应加强防御。

春季气候刚刚转暖,天气寒温不一,乍暖还寒,人体阳气还未充盛,此季节衣着增减要因时制宜,不可过早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

享受春天的新鲜空气,开窗使空气流通,但应注意少接触有害动植物、花粉、少量饮酒,加强自我保健措施。

(三)夏季养生,谨防暑湿夏季养生重在防暑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疹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炎热酷暑,雨水较多,万物茂盛,闷热难熬,昼长夜短,赤日炎炎,盛夏应于心,须防暑热,要顺应阳盛于外,注意保护阳气。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人人体,常见滕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碎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署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常见如湿疹性皮炎、黄水疮等。

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茹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

又因湿邪赫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与湿邪有关。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脱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塘,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1)精神调养:夏季炎热,切勿烦躁,保持情绪稳定,神清气和,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2)起居调养:应晚睡早起,加强自我防护,避免在烈日下裸晒,气温过高,应午休以消除疲劳。

夏日衣服宜单薄,勤洗衣服勤换衣服,防暑防病,不宜过于贪凉饮冷,不可露宿,以免风湿之邪侵犯。

游泳是夏季最好的运动锻炼方式。

(3)饮食调养:((养生论》认为:“夏天炎热,宜食寂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

夏季认得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少食油腻之品,以味苦、清淡为宜。

适当苦味酸性食物,以增进食欲,米粥、红绿豆汤、乌梅赤小豆汤苦瓜汤、豆腐汤、黄瓜、豆芽、蘑菇、自菜、西红柿等,搭配瘦肉鱼虾,都比较适宜。

(4)防病保健:夏季蚊虫滋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因此注意居住环境于食品卫生,可适当使用大蒜以预防肠道传染病。

(四)秋季养生,润燥养肺秋季,是指阴历七月到九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立秋后阴气开始占上风,阳气开始衰落,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自然状态。

此时,万物都已经成熟,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气内敛,志意安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即“以缓秋刑”。

这就能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

秋应于肺,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阳气,还容易在冬天患肠道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所以肺经的病会累及大肠。

秋天不注意养生,肺气受损,就会影响冬天人体精气的储存。

秋季天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气候由热转凉,万木日渐萧条,秋应干燥,也要谨防秋日之燥邪伤阴。

(1)精神调养: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

许多人往往触景生情而产生悲秋的情感,轻则情绪忧郁低落,重则引发疾病。

中医学认为,秋季精神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用无忧无愁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景抒怀,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对健康有益。

(2)起居调养: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但人秋后加衣不要过早、过多,让机体经受凉气的锻炼,增强耐寒能力。

(3)饮食调养: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不宜燥热之物。

预防秋燥,水是生命之源。

因此,饮水润肺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