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国运真相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https://img.taocdn.com/s3/m/8c6407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9.png)
中国的十次国运最美的唐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次的国运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也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誉为繁荣昌盛的时代,而唐诗更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十次国运,并选取最美的唐诗来表达对这些国运变迁的思考和赞美。
第一次国运:殷商王朝的崛起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明开始蓬勃发展,这为后来的国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史书中,有一首诗《商颂》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景象:“载商载商,多德之纪;殷正东伐,嗣予克敷。
”这首诗赞美了殷商王朝的崛起,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
第二次国运: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割据混乱的时期,各国相互争斗,分裂割据。
这段时期的诗歌多为战争、边疆防守和政治争斗等主题。
其中一首名为《国风·秦风》的诗歌写道:“中夜四五月,谁殁独束缊?……南国有佳人,容华若白石。
”这首诗歌表达了人们对战乱年代的哀叹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第三次国运:秦朝的统一和崩溃秦朝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体制奠定了基础。
在那个时代,诗歌几乎全部用于讴歌君王和宣扬国家政策。
其中一首名为《咏史·秦王东巡》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对国家疆土的开拓和繁荣:“胡中华夏众,地域微僻。
临徙万里,东至海内。
”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秦朝国力强大和国家统一的赞美。
第四次国运:唐朝的盛世唐朝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它的繁荣和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
其中一首名为《江雪》的唐诗将江南的美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和对国家富强的渴望。
第五次国运:宋朝的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它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和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首名为《静夜思》的宋诗将夜晚的宁静和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宋朝廉洁一分钟小故事
![宋朝廉洁一分钟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c64ef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f.png)
宋朝廉洁一分钟小故事北宋初年,大名府节度使符彦卿被人弹劾有不法行为。
宋太祖赵匡胤闻报,当即命兵部侍郎王佑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罪状,并以宰相的官位相许——只要能把符彦卿的罪名坐实,就能当宰相。
这是因为符彦卿原为后周的一员大将,战功卓著,当年的地位不在赵匡胤之下。
太祖功成业就,怀酒释兵权,惟独忌惮符彦卿的影响,没有轻易动他。
现在有了借口,就想把他搞掉。
王佑接受使命后,全力破案,案情真相很快便查清了。
原来,符彦卿属下牙校刘思遇等人,仗着符彦卿的权势,贪赃枉法、借势敛财,而符彦卿并不知情。
证据确凿,王佑下令将他们抓捕归案。
这样的结果,宋太祖赵匡胤当然不会满意。
王佑则一再解释,符彦卿并无罪行,并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
然后话锋一转,劝谏道:“五代国君因猜忌心太重,而杀戮无辜,因此国运不能长久,祈愿陛下引以为戒,国之幸甚!”对这些话,宋太祖赵匡胤一句也听不进,王佑当即被贬为华州司马。
就在为被贬的王佑送行的宴席上,一位知道内情的朋友不无惋惜地说:“倘若王公你不那么耿直,稍微活泛些,那宰相的官位就是你的了。
”王佑笑了笑,指着院子里的三棵槐树说:“这是我亲栽下的树。
知道我为什么要栽槐树吗?在周代,槐树象征着渊博的学问和崇高的地位,槐树上的荆棘则代表着正直的品格。
只要王家子孙都像槐树一样,即使我做不到三公的位置,我的儿孙必定能够做到,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
”王佑的话后来果然得到了应验。
到了宋真宗年间,他的儿子王旦就登上了宰相的宝座,任相长达十余年,并被誉为“平世之良相。
”自此,“三槐堂”便成了山东王家响当当的堂号,传承达千年之久。
当年苏东坡有感于这段历史,写下了著名的“三槐堂铭”。
并由衷地赞美道:“美哉盛矣,郁郁三愧,惟德之符。
”意思是:多么美好啊!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afb5ec76eeaeaad1f33094.png)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和太有钱有关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和太有钱有关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cb484d498e9951e79b89277f.png)
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和太有钱有关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宋朝,这个时代,总是在人们的心中有着两极的地位,一个是非常的喜欢它,还有一个就是非常的讨厌它,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那个朝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可以说宋朝是文人墨客的理想王朝,而且在那个时代经济也是非常的发达的,但是讨厌它的原因,更加的简单,那就是,这个朝代的皇帝实在是太懦弱了,对于敌军的入侵总是以金钱的方式解决。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是已经有一定的想法了吧,宋朝会的灭亡,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每次战败就用金钱去解决,这使得周围的虎视眈眈的敌人,都想侵入宋朝的疆土,可能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属于对自己的军队的管理,使得个个懒惰无能,个个精神涣散,总是觉得这场战争肯定是打不下去。
当时的宋朝在世界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朝代了,而且商业上来说也是非常的强大的,而且当时的皇帝也是非常的支持经济的发展的,那么可想而知,说出去当时的经济不好都没有人信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在宋朝的带领下,过人们都疏于自己军队的管理,对于军队的建设更是嗤之以鼻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有学识,这样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下,国库充盈,国泰民安,每一个人甚至是皇上,也没有去想打仗的这件事。
后来,周边的几位首领,看到宋朝时这样的富裕,每个人都非常地眼红,但是由于不知道宋朝地势力,首领们都没有敢动弹的,直到有一次的战争之后,知道大宋超表面上那么的富裕,其实国力时非常的弱小的,这加强了他们想要侵略宋朝的野心,使得周边的国家,只要一有空就会侵入宋朝,宋朝也是只要有敌军入侵,就会唯唯诺诺的将钱拿出去给敌军,像是在向他们求和,希望他们饶过自己一命,可是越是这样做越是激发周边的一些蛮夷们的一些野心。
其实要是没有想和么多的钱的话,宋朝最后也许也不会被消灭的,可就是因为它的经济繁荣,使得蛮夷们个个眼红,所以说,金钱招来的杀身之祸,是没有任何的原因的,而且都是那样的突如其来,真是让人痛惜啊。
宋代积贫积弱新论
![宋代积贫积弱新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6347237375a417866f8f61.png)
第13期2013.02.05导语:一提到宋代,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积贫积弱”四字,以为这就是宋代的最大特点。
教科书上用这四字来概括宋代,对此观念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宋代真是“积贫积弱”么?这个论调的形成,更多出自有目的和侧重的宣传。
“积贫”指长期的贫困。
钱穆说:“宋代……内部又终年闹贫,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
”宋代真的“积贫”到这等程度吗?财政入不敷出是皇帝刻意制造的假象宋代政府财政经常出现赤字。
但这并不代表入不敷出。
宋代中央收入除了政府的收入之外,还有皇帝内藏库收入。
它的收入达到政府收入的六分之一,并且不计入政府收入,财政部门也无权过问其收支。
将这一部分计入,宋代不存在赤字问题。
在政府财政困于“入不敷出”时,皇帝就将内藏库中的财富“借”给政府,达到收支平衡。
这正是宋代皇帝控制政府财政的一个手段。
是在入大于出的情况下人为制造出了财政赤字假象。
(李伟国《宋代财政和文献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被称为“积贫”的宋代政府始终有大量财富积蓄一个号称“积贫”的政府,自然不可能有多少积蓄。
但宋代政府是这样的么?就在被极力批评为积贫的仁宗英宗时代,宋政府依旧有大量的积蓄和储备。
宋英宗“治平二年,入116 138 405,出120 343 674,非常出11 821 27,诸路积160 292 093”(《文献通考•国用》)也就是说,仅仅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储备财富,已经超过了一年政府财政的总收入。
这还不包括在京城的中央储备和皇帝内藏库储备。
此后经过王安石变法的加强征收,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这个荒淫的帝王能肆意铺张浪费标榜“丰亨豫大”,也正是依靠非常丰厚的国家财富储备。
有史料记载,北宋灭亡后,仅金人从开封获得的中央积蓄,就达到“有钱九千八百七十万缗,有绢二百七十万匹,有金一百二十万两,有银二百万两,有粮九十万石”(《三朝北盟会编》卷281)。
这还是宋徽宗没有挥霍完的。
可见宋代政府财富积蓄之丰厚。
宋代人极力渲染财政困难实际是为改革制造舆论就是当时人为了给改革制造舆论,人为贬低当时的经济和财政状况。
宋朝那场和平崛起的尝试及对我们的启示
![宋朝那场和平崛起的尝试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4ea7053767f5acfa0c7cd1f.png)
宋朝那场和平崛起的尝试及对我们的启示宋朝在中国整个封建历史上是个特殊的朝代,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比,有着太多的不一样。
这些不一样,大体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统一战争的先后次序来说,宋朝是先南后北,与历史上大多数封建王朝先北后南的统一顺序不同,也只有明朝统一战争与此相同;从统一战争结局来看,宋朝完全消灭了汉人割据政权,没有出现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几个汉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却出现了与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西夏等的长期并立,并未实现全国性统一;从国内矛盾来看,宋朝建国之初即在四川发生了农民起义,之后虽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但终宋三百年间,却从未形成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殊异于他朝;从最终结局来看,宋朝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作为汉人的政权,却又是几千年来首次整体上灭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朝代,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方向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后人无尽的感慨和嗟叹!宋朝是古代中国人“和平崛起”的一次尝试!一、和平崛起是宋朝人的伟大实践说宋朝人一开始就打算和平崛起,那也不是事实。
宋朝的开国之君太祖赵匡胤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仅用十几年时间,就灭亡了除北汉外的其他汉族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之后太宗赵广义继续用兵,终于又灭亡了北汉,除契丹继续占据幽云十六州外,宋朝几乎将历朝以来中国汉人居住的核心地区全部收入囊中。
但由于种种原因,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对契丹的连续几次用兵都失败了。
相比于宋朝,契丹立国更早,军力更强,并且富于创新,自打从大汉*、“儿皇帝”石敬塘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就对北部契丹人游牧区实行部族制,对南部汉人居住的幽云十六州实行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说,契丹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一国两制”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国力尚处于上升时期的契丹用兵,想取胜确实不易!很可能,宋朝的统治者是在多次收复幽云十六州无望后,不得不暂时放弃,而将眼光向内,改变了历朝以来,通过开拓领土,广地众民来实现国家富强的老路,转而立足现有领土,通过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贸易,从而走向民殷国富、实现崛起的新路。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
![中国的十次国运 最美的唐诗](https://img.taocdn.com/s3/m/1f7dab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a.png)
中国的十次国运最美的唐诗(最新版)目录1.中国的十次国运2.最美的唐诗正文【中国的十次国运】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十次国运的巅峰时期。
这些时期,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1.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建立。
2.商朝:汤灭夏,建立商朝,推行盘庚迁都,国家疆域扩大。
3.西周:周公旦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国家制度日益完善。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兴起。
5.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6.汉朝: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域扩张,确立儒家文化主导地位。
7.唐朝:国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艺术成就辉煌。
8.宋朝:科技、文化发展迅速,出现宋明理学。
9.明朝:永乐大典编撰完成,国家疆域稳定。
10.清朝:康乾盛世,国家疆域达到历史最大范围。
【最美的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被誉为最美的诗歌。
唐诗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意象的丰富,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唐诗之美,首先体现在文字的韵律和意境。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句中的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豪迈的气概。
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通过戍鼓和雁声的描绘,展现了戍楼边疆的凄美。
唐诗之美,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句寓意着时光流逝,催人奋进。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句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唐诗之美,还体现在它所包含的哲理。
如王之涣的《登飞来峰》:“五岳倾天开雾锁,三江并水照山流。
”诗句寓意着世事变幻,人生无常。
又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传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荏苒。
总之,唐诗之美,既在于文字的韵律和意境,也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哲理。
一个名字,改变一代国运
![一个名字,改变一代国运](https://img.taocdn.com/s3/m/d4af602731126edb6f1a10b9.png)
队 后 勤供 应很 及 时 。 士兵 吃饱 喝 足 ,忽 然 一
◆ 文
兴 ,准备 乘胜 攻 辽 ,拿 回被 辽 国侵 占的 燕 云
十六州。谁知 ,随之 而来的,却是有宋以来的
一
场大败 ,即 高梁河 大败 。 宋军被辽 军打得 丢
个 个抱 着肚 子 ,痛得 龇 牙咧嘴 。估计 宋军是 吃 坏 肚 子 了 ,吃 羊 肉喝 凉水 ,大 多会 这 样 。
一
宋军到了澶州,刚过河 ,有个穿着绿衣 的人在路边高呼万岁,说有事上奏。绿衣在当
时是 县主簿的 衣着 。县 主簿是从八 品 ,想 见皇 帝 ,他 还 不 够 资格 。 于是 ,护卫 们 白 着眼珠 子 ,大喊 着 让他 滚 开 。可是 ,那 人铁 了心 ,不见皇帝就 不 离开。
双 方吵 闹起 来 .惊 动 了 宋太
个人 不 以才能升 官 ,凭借 名字投上 司所
好 ,犹 如赌博 ; 领 导 不凭政 绩 ,凭一个名 字预 言成功 ,是一 种更 大的赌 博。其 结果是 ,宋朝 从 此对辽 国采取 守势,不敢再进 攻 ,导致军事
上 日渐 衰微 ,最 终被 崛起 的 金 国所 灭 。宋朝 国运 ,就 这样 因
题 .还是 我来解决吧 。
并没 出主 意 ,仅仅 凭 自己的名 字取得 了这个官
职
可 太祖 那 么牛都铩 羽而归 ,宋军想到这些
就 双褪发软 ,怕 再次作 战失败。 宋太宗 虽然意
志 坚定, 内心却很 忐忑。
他 的名 字 ,叫 “ 宋捷 ”。
他之 所以求见皇 帝 ,就在 于此。而 宋太 宗 之所 以提 拔他 ,并 断言战则 必胜 ,也在 于此 。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北宋覆亡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北宋覆亡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9d5577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3.png)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北宋覆亡的故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与南宋合称宋朝,⼜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洲。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北宋覆亡的故事。
北宋覆亡真相引⾔ 公元1127年四⽉初⼀⽇,是春末夏初北⽅最宜⼈的季节,阡陌纵横,绿浪翻滚。
偶尔的叫天⼦从草间直冲⼊云霄。
⼭河秀丽,引⽆数英雄纵横驰骋。
在这⽚北中国辽阔的平原上,此刻却⾏进着⼀⽀长长的队伍,虽华服⽟⾐,却是疲惫不堪,⼀个个⾯露惊恐之⾊。
有谁会想到,组成这⽀队伍的,却是⼤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当了⼀年多太上皇的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只当了⼀年多皇帝的宋钦宗赵桓,以及皇家宗室、妃嫔宫⼥、⽂武百官、⼯匠等14000多⼈,还有数不尽的⽤⼤车装载的⾦银宝货、⽂玩古物、仪仗图籍。
他们此⾏的⽬的地,正是北宋初年⼏代皇帝曾经梦想踏上的⼟地——燕云⼗六州。
只是这次⾏军的性质却与他们祖先的梦想完全不⼀样。
北宋初年的皇帝们梦想着作为征服者踏上这⽚⼟地,⽽他们,却成了异族的囚徒,这⽚⼟地也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的栖息地。
这⼀年,北宋覆灭,南宋在风⾬飘摇中宣告诞⽣。
在这兴亡之间,已距离⼀代明主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宋王朝,过去了整整167年。
梦想是怎样失去的?曾经的豪情⼜是怎样沉沦的?⼀个经济⽂化异常繁荣的世界⼤国为什么会被百年的风⾬侵蚀⽽轰然倒下?让我们倒转时光,从后周⼤将赵匡胤披上龙袍的时候开始去寻找答案吧! 出师未捷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初⼀,开封城的皇宫⾥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氛。
这时,从北⽅边陲的镇、定⼆州传来紧急军情,报告北汉勾结契丹⼊寇。
⼩皇帝和年轻的太后惊慌失措,仓促派遣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帅禁军前去抵御。
⼀场改朝换代的阴谋开始浮出⽔⾯。
袁南生:苏轼何以对宋朝联合高丽的国策唱反调
![袁南生:苏轼何以对宋朝联合高丽的国策唱反调](https://img.taocdn.com/s3/m/7bb7f206fad6195f312ba659.png)
袁南生:苏轼何以对宋朝联合高丽的国策唱反调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多次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朝关系的走向很容易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和影响中国的全局性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国家生死存亡以及东北亚格局的演变和东亚区域体系的稳定。
约1000年前,宋神宗、王安石联手推出了“联丽制辽”的基本国策,但自始至终遭到苏轼拼命的反对。
对“联丽制辽”战略敢于说不公元十世纪初,东亚地区旧有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辽(契丹)崛起于宋的北方,凭借其军事优势对汉族建立的赵宋王朝磨刀霍霍、虎视眈眈,形成了两大政权南北对峙的格局。
宋朝不仅失去了汉唐以来对东亚体系的主导地位,而且几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外患几乎与300多年的国运相始终。
此时统治朝鲜半岛的是公元918年立国的王氏高丽政权,高丽与宋朝文化同源,地理相近且与辽境土相接,共同面临辽的威胁。
宋朝与高丽的关系既是汉唐以来中国与古朝鲜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演变的新关系,东亚大陆宋、辽两大鼎立政权与高丽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三角外交关系,宋丽关系的发展、演变始终受到宋辽关系、辽丽关系的双重变化的影响。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以求改变宋仁宗以来因循苟且的风气,决意通过变法,内则富国强兵,外则积极打开外交局面,以摆脱辽夏结盟而给宋朝造成的被动局面,制定了“取熙河以断西夏右臂,又欲取灵武以断大辽右臂;又结高丽起兵,欲图大辽”((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五》),最后达到收复燕云地区,恢复汉唐故疆的总体战略。
神宗时期由此出现了一个两国交往的高潮。
“联丽治辽”政策成了贯穿于整个北宋的基本国策,其实质在于联合与辽有矛盾且居于辽国侧背的高丽,以应对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变化,抗御宿敌契丹,收复燕云,解除北方的威胁。
在当时宋朝奉行“联丽治辽”国策的背景下,苏轼却坚持连续上札子反对深交高丽这个曾臣属于宋的邻国,态度激进、言语苛刻。
他的这一立场和举动,与朝廷的基本国策和大政方针公开唱反调,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舆论氛围极不相符。
南宋灭亡的真相 南宋从中兴到覆灭的惨痛过程
![南宋灭亡的真相 南宋从中兴到覆灭的惨痛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c84cd127cd184254b3535aa.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宋灭亡的真相南宋从中兴到覆灭的惨痛过程导语: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赵,共9帝。
南宋偏安一隅,国运不昌,帝王懦弱。
从赵构开始,皇帝大都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赵,共9帝。
南宋偏安一隅,国运不昌,帝王懦弱。
从赵构开始,皇帝大都没有太大作为,奸臣当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之一。
它着力经营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使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
但在军事上却一直让步于北方强敌,最终为蒙元所灭。
苟且偷安(1)“靖康之变”后,留守在相州(今河南安阳)的康王赵构逃到了南京(今河南商丘),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他就是宋高宗。
高宗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南方,与定都开封的北宋相区别,故史称为南宋。
高宗即位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把“主战派”大臣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
然而,这只是高宗收买人心的措施,他很担心抗金战争胜利后,宋钦宗会回来和他争夺皇位,并不太想与金朝兵戎相见,于是又任命了一大批“主降派”的官僚居于要职。
因此,从南宋建立初期,抗金斗争中主战派与主降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就开始了。
李纲担任宰相后,提出了许多抗金的主张,还极力在宋高宗面前推荐大臣宗泽。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
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开封的时候,就是宗泽领兵抗击金兵,一连打了13次胜仗。
宋高宗对宗泽的勇敢早有耳闻,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去开封府做知府。
这时候,金兵虽然已经从开封撤出,但开封城经过两次大战,人心惶生活常识分享。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8369f8269e314332396893ec.png)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目标】①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②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③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学习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左右滑动查看教材图片【教材学习】一、新课导入—武林高手赵匡胤武林高手赵匡胤太祖长拳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
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北宋形势图(1)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局势。
(2)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主要是结束中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北宋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①加强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北宋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
2023中国古代史小论文题目
![2023中国古代史小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808db91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a.png)
2023年中国古代史小论文题目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
——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材料二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宋朝)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地方。
--- 摘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北宋进行了什么改革?请举一•例改革中有利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的措施。
(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北宋政治或经济,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6分)答案:(1)王安石变法,保甲法(2分)(2)观点一:北宋政治中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分)综合上述,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导致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导致了行政效率下降。
(2分)观点二:宋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经济远超其他地区。
(1分)两宋时期,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1分)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乡镇形成了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1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分)黄河、长江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大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1分)综上所述,宋朝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前列。
(1分)(其它言之有理即可)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6材料二在和平时期,社会矛盾的调和与解决,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改革。
宋朝信息谎报的例子
![宋朝信息谎报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a9d8e09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6.png)
宋朝信息谎报的例子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宋朝那些信息谎报的事儿!就说那宋真宗时期吧,有个叫王钦若的家伙。
当时辽国入侵,这可把大家吓得不轻啊!王钦若呢,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一个劲儿地在宋真宗耳边吹风,谎报军情,说什么辽军如何如何强大,简直是没法打了!这不就是瞎扯嘛!明明宋军还是有一战之力的呀!“哎呀,这不是故意扰乱军心嘛!”就好比一个人明明能跑能跳的,旁边却有人非说他腿断了跑不了啦。
再看看宋徽宗时期,那些个奸臣为了讨好皇帝,谎报祥瑞那叫一个起劲啊!明明就是普通的自然现象,非得说成是什么上天的暗示,国运昌盛啥的。
“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嘛!”就好像指着一只普通的鸟说它是凤凰。
皇帝居然还信了,整天陶醉在这些虚假的信息里,最后国家都搞乱套了。
还有啊,在宋朝的官场,为了争功,谎报战绩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明明没打多大的胜仗,非得吹得天花乱坠,好像天下都是他们打下来的一样。
“这不是自欺欺人嘛!”就如同考了个及格分,非要说成是满分。
这些信息谎报的行为,可真的是害苦了宋朝啊!导致决策失误,民众受苦,国家动荡。
咱得从中吸取教训啊,可不能随便听信那些虚假的信息,得有自己的判断,不然怎么能搞得清楚真相呢?不然就会像宋朝一样,被那些
虚假的东西给糊弄了,最后落得个乱七八糟的下场。
所以说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被那些不实的信息给骗喽!。
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
![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https://img.taocdn.com/s3/m/61b0f9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7.png)
北宋内藏库的概况与特点
概况
北宋内藏库是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财 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收入和支 出。
特点
北宋内藏库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其管理机构和官员设置相对完善 ,且在财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宋内藏库的概况与特点
概况
南宋内藏库是南宋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 机构,其职责与北宋内藏库相似。
VS
04
国运兴衰与内藏库的关联
内藏库在国运兴衰中的作用
财政支持
内藏库作为国家财政储备,为国 家的各项开支提供了重要的资金 支持,包括军事、外交、民生等
方面。
经济调节
内藏库通过调节货币流通和物资储 备,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
政治稳定
内藏库的充足储备为国家提供了稳 定的经济基础,有助于维护政治稳 定和统一。
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 代内藏库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宋代内藏库概述 • 皇权与内藏库的关系 • 国运兴衰与内藏库的关联 • 案例分析:北宋与南宋的内藏
库比较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背景与意义
01
02
03
皇权与国运兴衰
探讨皇权与国运兴衰之间 的关联,分析皇权对国家 命运的影响。
特点
南宋内藏库在管理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其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对较低。同时,南宋 内藏库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也相对较小, 这与南宋政府的财政困境有关。
北宋与南宋内藏库的比较与分析
比较:北宋和南宋的内藏库在管理机构、官员设置、财政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北宋 内藏库相对较为完善,而南宋内藏库则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宋代内藏库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内藏库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财政制度和管理模式也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设立和管理经验,为后世的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 参考。
国富民不富 兵多军不强 宋朝国运真相
![国富民不富 兵多军不强 宋朝国运真相](https://img.taocdn.com/s3/m/22686af40242a8956bece456.png)
盟 中的约定,让神 宗皇帝感受不到大国
展 ,文化上不但有朱熹完善 了 理 学的思
这些基本 常识还需要 突破朝代的限制,
将眼光拓展到全球视 角下的整个 中华帝
国史 :
的尊严; 就连西北藩属党项族,也竟敢 想体 系 ,而且 出现 了陆九渊 、叶适 、
读 史 札 记
No t e s of Hi s t or y
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 ,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 《 本朝 百年无事札子 》 ,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 , 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 ,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 ,但是百 姓还是不富裕 ; 皇帝虽然很勤政 ,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
积弱完全 不同的形 象,宋
天灾人祸 ,才保 宋朝 百年平安 ,暗示宋
7 8 1 人 民 论 坛f 2 0 1 3 0 1 上
代 中国遭遇 的劫难 与屈 辱 ,以及 中 国
朝甚至被誉 为古今 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
读 史 札 记
文人对此还是颇有点感激涕零的意思。 当然 ,面对北方的强敌 ,宋朝在 军事上
始终不 占据优势地位,非但不能收复燕 云 ,甚而亡 于金、元 ,因此批评宋朝 国
印象。
就 成 为改革 派描述 宋朝 现状 的一种 模 式 。为 了制 造 改革的舆 论 ,王安石 向
势太弱者也 大有人 在。清初的王夫之 直 也有学者认 为宋 朝是中国历史上最
贫也” , 神 宗皇帝则犯 了 “ 以贫为虑 ,
而不知患不在贫”的错误。 将 宋朝描 述 成 积贫 积弱 的 第二 种
人 ,则是 近代 的一 些 史学 家。 面对 近
致 皇帝虽然很 节俭 ,但是百姓还是不 富
历史趣谈历史上宋朝宋江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谈历史上宋朝宋江起义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af15b1f03d8ce2f0066239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宋朝宋江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水浒传》中明确指出宋江起义原因是官逼民反。
事实上,引发宋江起义原因有多点,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赋税繁重等都是引发宋江起义爆发的导火
《水浒传》中明确指出宋江起义原因是官逼民反。
事实上,引发宋江起义原因有多点,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赋税繁重等都是引发宋江起义爆发的导火索。
宋徽宗年间,物品商税增加,所增加的商税全都平摊到普通百姓身上。
在封建统治者的日益剥削下,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纷纷破产。
面对繁重的赋税高压,百姓们无法承受,只好揭竿而起反抗北宋朝廷。
除此之外,土地兼并严重也是导致宋江起义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登基后,整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他最宠幸的六大奸臣,正是北宋朝廷一大毒瘤。
宋徽宗整日不理朝政,朝政大权全都被蔡京等人玩弄。
北宋末年时,蔡京等人利用职位之便大量的兼并农民土地,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
以宋江为首的农民阶级因受不了奸臣贼子的迫害,只好前往梁山落草为寇,面对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只好以起义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满。
加上,朝廷黑暗权臣勾结,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陷害良民,比如武松和林冲。
林冲原是禁军教头,只因妻子被权臣之后觊觎而遭到打击报复。
在没有退路之下,林冲只好前去投奔梁山,成为起义成员之一。
众所周知,《水浒传》108位好汉是被逼上梁山的。
宋江等人上梁山之后,朝廷和官府大力打击梁山泊势力,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朝廷高压打击之下,宋江等人终于决定爆发起义。
北宋徽宗时期宋江起义影响都有哪些
发生在北宋年宣和年间的宋江起义,原本只是一场小规模的农民起。
中国英雄人物事迹简介15篇
![中国英雄人物事迹简介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7090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f.png)
中国英雄人物事迹简介1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确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识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
想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中国英雄人物事迹简介,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中国英雄人物事迹简介【篇1】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
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
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打算求降。
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我们不想灭掉宋国!”“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假如南宋不投降,元军立刻就发起攻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逼下,向元军投降。
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敬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
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
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打算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愿下跪。
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告道:“你的忠心,我特别佩服。
假如你能转变办法,做元朝的臣子,我照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假如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盼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元祐更化 新旧党派对北宋王朝国运的一次大赌博
![元祐更化 新旧党派对北宋王朝国运的一次大赌博](https://img.taocdn.com/s3/m/06e1623a0722192e4436f61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元祐更化新旧党派对北宋王朝国运的一次大赌博导语:元祐更化的背景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
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元祐元祐更化的背景元祐更化,是推翻宋神宗改革的一次政治活动。
保守势力的上台,意味着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
那么元祐更化的背景是什么呢?元祐更化能够开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保守派重新掌握政权。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
宰相王珪在宋神宗的病榻前要求皇帝立储,并让英宗高皇后听政。
此时的宋神宗已经无力说话,只能点头答应。
就这样,高皇后就从幕后,走上了政治舞台。
高太后原本就是将门之后,她的父亲曹彬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但是碍于宋朝严苛的家法,并不出面干预。
现在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三月一日,高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宣布立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为皇太子。
到了五日,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以高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又重新获得了政权。
此时,远在洛阳的司马光,听说宋神宗去世以后,就急忙赶赴京城。
沿途的老百姓都夹道欢迎。
高太后派人问司马光当务之急。
司马光以奏扎的形势,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他认为目前有两件事必须做,一个是广纳谏言,第二就是废除新法。
因为司马光是一个保守派,所以他对新法,一直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完全就是“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司马光的态度与高太后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不久后,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
在执政后上书朝廷废除新法。
元祐更化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知识点】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52e4cf252d380eb63946d21.png)
【历史知识点】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宋朝开国皇帝杯酒释兵权,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宋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商的朝代,并且对南方的开发很重视,是历史上开发力度最大的时期,也是经济重心从此由北及南转
变的关键时期。
宋朝历代皇帝及统治者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开发的重视也是宋朝经济繁荣的
主要原因。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时,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禅让,将五代时后周的柴氏王朝,和平
过渡为赵氏的宋朝。
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将节度使操纵国运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解除武
将参与朝政的机会,实行文官统治。
对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换得
珍贵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与责任感。
因此,给后人印象似
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
先忍让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
古族的元朝。
其实,宋代也是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
的国家。
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
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古代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政治与文化形态始终延续的帝国体系,政治大一统、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崇尚儒家文化,是中华帝国的基本形态。中华帝国的政治体系具有治乱循环的特点。在稳定时期,中华帝国的民众通过辛勤的农业劳动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工商活动,可以迅速地繁殖人口、积累财富,并在此基础上享受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培育温文尔雅的礼仪文化,成为已知世界的文明中心。在经济文化灿烂辉煌方面,宋朝与其他大王朝相比,既非特例,也非例外。
第三,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初创时期一般休养生息、积累财富、培养国力,否则就会迅速败亡。国力恢复往往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而对外扩张,结果劳民伤财、疲罢民力,国运由盛转衰;二是诱发政治腐败,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底层民众无以为生,最终揭竿而起。
宋代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朝完成的。北宋是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理学的诞生,儒学在北宋实现了复兴,儒、道、佛三家也开始相互交汇地深入发展,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北宋完成了唐朝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运动,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北宋占据了六大家。
第一,宋朝是秦朝以来中国古代十个左右大王朝的其中之一。这种王朝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并不是指皇帝对所有的行政事务独断专行,而是指最高政治权力归皇帝一人所有。皇帝一人通过官僚系统统治疆域内的所有民众,民众将家庭的人口与财产情况登记在国家的簿册上,承担着向国家纳税与服役的义务——这是中国王朝最基本的统治结构。
也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宋代是个全民皆商的社会,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近代以来,也有些学者为宋朝描绘了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夸奖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宋朝的富国强兵策略为何半途而废
经济发达、财富积累,并没有直接提升军事实力
在王朝兴衰循环的大视野中,宋朝并没有任何神奇独特的地方,既非贫弱,也绝非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宋朝本身的兴衰仍然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这就是神宗时代富国强兵策略的半途而废。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通过王安石的理财,富国实现了,但是强兵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单纯的富国,并不能为变法提供充分的合法性。相比而言,强兵的旗号更加神圣正确,也让壮怀激烈的神宗皇帝心驰神往。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宋太祖、太宗未酬的壮志;与契丹国澶渊之盟中的约定,让神宗皇帝感受不到大国的尊严;就连西北藩属党项族,也竟敢自称大夏,与宋朝分廷抗礼。即使不敢想象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的荣耀,至少不能放弃太祖、太宗收复失地、统一疆土的使命,同时也要保证宋朝在列国中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宋神宗对自己政治事业的期待。通过王安石的变法,宋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宋神宗又将其中相当部分储蓄起来,作为特别军费(封桩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发展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以上这些学者的观点被重新发掘。于是近些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反而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或者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希望,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
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虽然也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但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增加民众的财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当时发动和主持变法的机构是宋朝的财政部门。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指斥王安石“与民争利”,王安石辩驳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美其名曰“理财”。
古代文人对于宋朝的一般印象,主要还是大兴文治,因为宋朝结束了五代的乱世,也结束了武人掌权的政治,通过科举,将国家的治理托付给了文人,文人对此还是颇有点感激涕零的意思。当然,面对北方的强敌,宋朝在军事上始终不占据优势地位,非但不能收复燕云,甚而亡于金、元,因此批评宋朝国势太弱者也大有人在。清初的王夫之直接指明,宋代其实是“弱而不贫”,他说仁宗皇帝“过于弛而积弱也,实不在贫也”,神宗皇帝则犯了“以贫为虑,而不知患不在贫”的错误。
同样的道理,即使宋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特别灿烂辉煌的朝代,也不能扭转宋朝在军事上屈辱失败的命运。
或许有人认为,南宋的经济文化依旧发达,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上不但有朱熹完善了理学的思想体系,而且出现了陆九渊、叶适、陈亮这样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与此同时,南宋的军事战斗能力也得到了恢复,蒙古铁骑所到之处,能够抵御幸存的国家少之又少,南宋在宋金战争中立国,抗击元军长达数十年之久,在被元军征服的国家中可谓军事强国。
宋朝国运真相
相当长时间以来,宋朝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的有两种人,他们都怀抱着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一种人是宋朝的改革派。宋朝的改革兴起于庆历新政,至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达到高潮。改革总会遇到各种阻力,有的来自作为顽固派、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庆历新政时期的夏竦集团;有的则来自不同改革路线的政敌,如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司马光。
如果这些判断是成立的,那么比较北宋,同样是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南宋在长期的战争中恢复了军事实力,而北宋却因为片面强调文治、过度限制武人权力,对国防采取了消极因循的态度,最终酿成深重的政治军事灾难,给国家与民族带来无穷的祸害与苦痛。
富国不一定能强兵。当然,为北宋的民众带来安定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和平来自于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军事实力以及积极高效的防御政策。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百年和平相处,将其理解为屈辱的城下之盟是有失公允的。但澶渊之盟的外交成果,是以宋军在澶渊之战中获得相对优势为前提的。如果澶州之战宋军一败涂地,等待宋朝的将是灭国之灾,而绝非一纸盟约,这一点在日后的宋金之战中以最残酷的方式验证了。
的确,宋代是个全民皆商的社会,从事商品经营者包括:官员胥吏、皇室国戚、士人乡绅、寺庙僧尼、乡村农户、乡镇个体手工业者、行商坐贾、城镇市民、浮游流亡人户、其他人户等等。在宋人的观念中,要想致富,就要经商,“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思想越来越流行。
随着商品市场的扩大和进入流通市场的商品量的增加,宋代商品经济越来越发展为规模经营,社会上日益出现一批资产雄厚的大商人。譬如有的饭店拥有50余炉,雇工达100~200人;有的金银彩帛铺,交易动辄上千万;有的布商一次可交易5000匹等等。商业的经营方式有长短途贩运、产销一体化经营、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预买预卖等类型。
然而,经济发达、财富积累,并没有直接提升军事实力。王安石变法期间,王韶攻占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等州,并招抚河湟一带(今青海东部)吐蕃部族30余万人,拓地2000余里,史称“熙河开边”,这是宋神宗统治时期强兵方面最辉煌的成绩。然而元丰年间宋廷出兵攻打西夏,遭遇永乐城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宋神宗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年仅三十八岁即英年早逝。
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背后
无论是积贫积弱还是灿烂辉煌,都是人们因为现实中的期待而对历史的想象
历史学家为人们刻画了宋朝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但无论是“积贫积弱”还是灿烂辉煌,都不过是人们因为现实中的期待而对想象中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而已。要对宋代历史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不能止步于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而需要回到一些基本的常识,把握这些基本常识还需要突破朝代的限制,将眼光拓展到全球视角下的整个中华帝国史:
将宋朝描述成积贫积弱的第二种人,则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面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劫难与屈辱,以及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贫困孱弱,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特别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有些历史学家将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上,宋朝就成了他们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比如研究宋史的代表人物邓广铭先生,他于抗战时期的研究专注于宋代的抗金英雄辛弃疾、韩世忠、岳飞、陈亮等。而据当代史家考证,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也正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出现的。到1963年,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中,明确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组来描述宋朝,说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史纲要》是很有权威的教科书,影响极大,“积贫积弱”也因此成为国人对宋朝的一般印象。
宋神宗去世之后,哲宗继位,开始时太皇太后高氏支持司马光当政,司马光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并引发了激烈的党争。等到哲宗亲政,又重新起用变法派官员,打击元祐党人,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徽宗时期。哲徽两朝开边活动虽然仍在继续,但军事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富国”政策既不能支持对外扩张,也不能用之于民,于是就表现为赤裸裸的敛财。宋徽宗或许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是并不能改变他是一个昏庸、贪腐的皇帝的事实。
为了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必须将宋朝的现实描述得非常不理想,将改革的目标与未变革的现状对立起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积贫积弱也就成为改革派描述宋朝现状的一种模式。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但是百姓还是不富裕;皇帝虽然很勤政,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甚至说只是侥幸没有遇上严重的天灾人祸,才保宋朝百年平安,暗示宋朝的统治早已摇摇欲坠。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