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中学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设计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适应农村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应包括生活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内容,可以通过农村生产实践、社区服务实践、劳动技能实践等方式来开展。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比如农村科技创新、农村文化传承等课程。
课程形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开设实验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文化节、劳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课程实施1.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培训,教师要提高实践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
2.学校资源整合学校要合理整合资源,积极与当地农村社区、企业和农户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比如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共同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3.学生参与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积极参与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评估1.评估方式课程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估来进行检验。
评估可以采取定期考核、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校本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定位◆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性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的课程联系: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是各地自主开发省级认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理念。
三是从设计过程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各地方特色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第二部分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1.1理论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实践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地方课程(1)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当地的历史、民俗、艺术、传统工艺等;(2)地方资源与环境:分析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3)地方社会事务:探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民生工程、社会管理等。
2.2校本课程(1)学校特色项目: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成果展示等;(2)学生素养提升:开展心理健康、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培训;(3)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志愿服务精神。
三、教学方法3.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掌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
3.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安排4.1地方课程第一学期:地方特色文化、地方资源与环境;第二学期:地方社会事务。
4.2校本课程第一学期:学校特色项目、学生素养提升;第二学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五、教学评价5.1学生评价(1)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实践活动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
5.2教师评价(1)教学质量: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2)教学效果: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能力。
六、教学保障6.1教学资源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等。
6.2实践基地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6.3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6.4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报告课改以来,点小教师与新课程同进步,共成长,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能实践、会创造的教师队伍。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已在我校走过了近6年的历程。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的问题。
在这6年中,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正不断发展、改进、成长,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下面,从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与时俱进抓校本。
写字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
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几年来,我校结合实际,新开设了《快乐写字》这一校本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我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项举措,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校属区内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青年教师居多,专业业务能力强。
因此,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发了以小学科为主的校本课程。
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两门必修课《经典诵读》、《快乐写字》,六门选修课:《家乡点军》《灌篮高手》、《红舞裙》、《田径小健将》、《绘画小能手》、《电脑小博士》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
另外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并已经建成了点小校本课程电子资源库。
其中,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学校。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试论“新三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阳市教研室张光富2001年,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的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特点。
其中,将课程划为三级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就是这次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国家: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选用教科书。
三级课程包涵的课程,以中小学(1-9年级)为例,列表如下:国家课程:1-6年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9年级: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各地自主开发,省厅审批。
规定性与自主开发性相结合)校本课程:(各校自主开发,完全由学校自主开发,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从上述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年级学校开设课程门类中显然增添了三个新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这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出来的新生事物,新型课程。
宜昌教研中心的领导、专家直接将这三门新课程确定为“三新”课程。
可以说,没有“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是不完整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无法全面实现的。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三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还显得相对薄弱,许多认识还比较模糊,实际操作还有不少困惑。
人们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校本等课程的属性上难于将三者准确区分和定位。
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在内容的筛选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往往很容易雷同和交叉,还有在教学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上也有诸多的相似性。
也难怪有些学校做一种工作,贴不同的标签,以应对各项不同的检查。
这在学校工作中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为了帮助学校、老师们进一步认清这三门新课程,加强这三门新课程的建设和研究,市教研中心安排了这次活动,是非常及时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校本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是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文艺欣赏等为主要载体,借助实践环节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由学校编制的具有本校特色和实用价值的课程,是一种深入挖掘本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1.人文关怀与美育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在校本课程中,美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欣赏和鉴赏的能力。
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一些文化、艺术、美术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和美育魅力,并通过这些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整体审美能力。
2.科技创新与实践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实践中尽可能地加入科技创新的内容,如机器人编程、电子课件制作、网络通讯、3D打印等活动。
而在校本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科技实验、科技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3.生态环保与校本课程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态环保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穿插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化、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中心小学为了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采取“点班带动,面上推广”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一、组建机构。
学校创建以国明政校长为副组长,张文渻为副组长,7十一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科研课题组。
国明政校长负责管理全面工作,张文渻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居多研教师。
二、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1、在读教师均存有分担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精心安排各班班主任为任课教师,,同时还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用社会人员全职。
著重教师的培训与培育,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
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灵活性培训,第一就是校内培训老师,蔺国明老师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明白了这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弄清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就是让教师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习为我所用的东西。
三、按课程表,科学运用活动课时。
按照《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为3课时,同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
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2-3次活动,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四、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教材。
学校以寿光市教研室开发的小学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作为指导性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借助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好、实施好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
五、形式多样化1、在校内开展。
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关于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区别

关于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发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的异同相同点:1.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2.都属“校本的课程开发”,重心在校本上,一是对国家、地方校本化课程的建设,二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学校有较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点。
不同点: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的区别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谈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

活动过程 的体验 ,交 流实践活动中形成
的思想 、交流探究 的方法和途径 ,使成
果交流得 以实现综合 实践活动所追求的
价值。
学校 : 评价项 目 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
班级 : 评价 内容
姓名 : 分值 5 5 5
5
自评
小组评定 教师评定 家长评定 实践单 位评定
得分
总评
5 5 5
、
蠡 、 c 琏 【 E 脯 RI A -
优化历 史 多媒 体教学 ,促进 学 习方式变革
李忠华
( 湖南省邵阳市北塔 区状元 中学 ,湖南 邵 阳 4 20 2 0 0)
摘
要 :新课标强调初 中各学科与信 息技 术课之 间的整合 ,如何将初 中历史 多媒 体 网络教 学与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机 结
和经验 ,转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 ,倡导 自
使其 各方面能力得 到全方位增强 ,从 而
帮助 学生掌握基本 的历史 事实 、发展规 律 和学 习技能 ,形成正确 的人生态度 、
高 ,情感得到升华。
2 引导 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
主 、合作 、探究 的理念 与要求 。构建 符 合学生的学 习心理 ,基于学生 的直接 经 验 ,密切学生 自身 生活与社会生 活的联
2 评价的 内容与主体 . 综合 实践 活动课 程的评价 内容与主 学科知识 内容 ,转 变为关注学生在实践
( )参 与性 原则 :综 合实 践活 动 1 要注重学生亲身参 与和学 生全员参与 ,
强调学生 的活动参 与过程 ,肯定学生的
成果交流活动 是综合 实践活动中必
不可少 的一环 ,它 既是 对学 生实践活动 的小结 ,又是 师生 之间 ,学 生之间相互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种植蔬菜》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种植蔬菜》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蔬菜种子和种植工具。
2. 老师准备好的种植示范区。
3.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蔬菜种植的兴趣。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蔬菜种植的兴趣。
2. 实践体验:带领学生到室外种植蔬菜,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
实践体验:带领学生到室外种植蔬菜,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
3. 观察记录:让学生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观察记录:让学生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4.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种植蔬菜的成果,分享种植的心得体会。
分享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种植蔬菜的成果,分享种植的心得体会。
5. 总结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种植蔬菜的过程,加深对蔬菜种植知识的理解。
总结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总结种植蔬菜的过程,加深对蔬菜种植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2. 收集学生的观察日记和分享内容,评价学生对蔬菜种植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分享种植蔬菜的心得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
以上为《种植蔬菜》优质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随着综合实践课程在中国高中教育中的逐渐普及,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各个地方教育局和学校的共同目标。
而要开发优秀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把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在的环境和社会与综合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首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结合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设定综合实践主题。
在南方地区,可以开展有关水稻种植、茶叶制作或荔枝采摘的活动;在北方地区,则可以设立过冬菜蔬菜探究、游牧文化理解和冰雪运动体验等项目。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够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实用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和观察力。
其次,结合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茶文化、传统乐器制作、皮影戏制作等。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并能够在实践中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在意义,进一步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比如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与学校进行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比如,与当地环保组织联合,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实践;与当地各大公司合作,进行职场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主流行业与工作模式;与当地志愿者组织合作,推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最终,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需要的不仅是对当地特色资源的充分利用,还需要教师们拥有一颗真诚、开放、创新的教育心态。
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践的同时,提出多样化的问题,打开多元化的思维,以便让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和社会,并最终培养出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与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是最能反映一所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底蕴与发展趋势的。
由于农村受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实验活动经费、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拟,加之专家学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中的许多精华部分因种种原因不能在农村学校有效地实施,人为地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体系不系统、不完整,这就对指导纲要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打了折扣,致使许多农村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城市学校的专利,与农村学校无关。
论文百事通针对这些种种不利因素,我们认为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走校本实施途径,充分体现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独特性。
一、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及其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不力,直接导致了“课程悬缺”(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程候补”(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旗帜,做着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不大的事情)的严重后果。
甚至是有些领导认识到了,落实不到位,或为应付上级来检查,只在课程表里才显示有这个课程,没有真正摆正课程应有的地位。
农村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亟待提高。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水平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课程简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研究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研究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研究,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研究方式。
三)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长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举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举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举动领域延长,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常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肯定的举措,并学会若何辨别信息,灵动运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书本常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题目。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研究。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就是在拓展了的研究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综合实践举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教学方面,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方资源特点开发的教学课程,它可以深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农村地区和中小学校资源短缺、教学条件艰苦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提高地方资源价值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是人文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其价值,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强学生的地方归属感。
2. 丰富教学内容地方特色资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1. 整合资源,确定课程主题在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地方特色资源进行调研和整合,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确定课程开发的主题。
可以选择当地的风土人情、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地方农产品等作为课程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来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确定了课程的主题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实际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通过操作和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校园实践在农村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为此,我们开发了一项名为“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该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农村生活,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实践操作的能力。
此外,还旨在加深学生对农村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与农民接触的能力,增加他们的人文情感。
2. 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种植蔬菜、果树等,从而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生前往当地的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同时展开人文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和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服务、废品回收等活动,倡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协助。
(4)鼓励学生参加农村文化活动,如旅游、文艺表演等,增强他们的文化发展。
3. 课程实施为了保证该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时间、地点、实施方式、任务要求等内容。
(2)开展宣传,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和认识,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3)设立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实施过程,并监督课程实施情况。
(4)设置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4. 效果评估(1)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了解及参与情况。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和看法。
从而,我们可以评估课程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及时修改并完善课程内容,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总之,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以期培养出一批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
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
”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田为种植实验田,兴办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不仅让我们学校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城区的孩子们来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小学校办大教育”呢?二、研究内容和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充实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近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愈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便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而在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如山水风光、植物动物等。
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功能,将是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进行观察、体验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实践中,学生将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将这些资源融入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
可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进行参观学习,还可以邀请当地的老艺人、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热情,有助于激发他们对于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兴趣。
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产业特色和社会资源。
将这些资源纳入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产业,对将来的就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可以开展走进企业、实地考察的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还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大势,促进他们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认同。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也可以促进当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当地的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可以相互借鉴、整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资源网络。
可以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和融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家庭资源进行实践教育,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和共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一、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该课程应包括课程资源、实施指南、教学案例三大要素,即以课程资源为物质条件,以教学指南为指导,以教学案例为借鉴。
二、课程特点该课程具有校本性、开放性、指导性、动态生成性的特点。
校本性:该课程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编制、实施和评价;三是课程开发的场所主要是本校及社区。
简言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教学和评价等,都由本校自己决定。
开放性:该课程是本校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学生及其家庭资源等),其资源的时空与开展活动的方式具有开放性。
指导性:该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教材”,而是以提供资源、指导教学为主要目的,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的载体。
动态生成性:由于该课程资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课程实施指南不能一劳永逸,课程实施方式也不可能完全预设,随着课程资源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课程实施中,必将不断完善或生成新的课程。
三、课程意义与作用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其作用与意义有二:一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为教师生提供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
四、课程基本内容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一、资源简述(一)资源名称(二)资源开发简况(三)资源特点(四)资源价值(五)资料链接二、活动建议(一)活动主题建议(本资源可以开展哪些项目的活动?)(二)活动目标建议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活动过程建议1.活动准备(本资源适宜哪些学段的学生活动,适宜多少人活动,适宜什么时间或季节活动?活动前需做哪些必要准备?)2.活动方式(例如,实践—体验式、问题—探究式、情景—陶冶式等。
)3.主要活动4.探究的问题5.成果表现形式(例如,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标本、模型、影像制品等)6.注意事项(四)课程评价三、案例借鉴四、成果荟萃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
在设计与实施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和优化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程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等。
2.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该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课程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资源特点,形成课程实施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评价。
评价是指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对课程实施指南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改进建议,等等。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三种模式1.实践—体验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把理论知识研究直接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
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只要能自己完成活动就可以了。
2. 问题—探究式。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采取观察、调查、操作、实验、访谈等活动解决问题。
3.情景—陶冶式。
主要是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服务环境、楷模的人格魅力等课程资源,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课程资源的种类、内容及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在课堂中或学校内,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和途径。
课程资源有:注:上表是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种类的。
六、课程案例1.《大足县长河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西山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附后(附件一);2.《长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野营拉练指导方案》(附件二)。
附件一:大足县长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西山课程资源开发与活动实施指南一、资源简述(一)资源名称:西山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二)资源开发简况:西山山路崎岖,溪水潺潺,物种繁多,百花斗艳,百鸟争鸣,……劳改农场更为她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她早已成为附近人们休闲、游览、避暑的胜地。
2006年,我校教师多次到西山实地考查,调查课程资源,确立活动路线,与永川监狱联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山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为此,近年来我校经常带领学生在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资源特点1.自然资源丰富①地理位置:巴岳山古称奴昆山,也叫炉峰山。
宋代,因其峰峦奇秀,涧壑幽美,林青竹茂,又地处巴川县近郊,遂改名巴岳山。
巴岳山平均海拔778米,主峰香炉峰高780米,横贯重庆西部数十公里,延至永川、大足境内的余脉被称为西山。
②地形地貌:西山连绵不断,起伏跌宕。
有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中,以沉积岩为主;有坡度舒缓适宜种茶、种粮的沃土;有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沟壑山涧和绝壁陡坡。
森林、怪石、茶树、梯田构成了西山独特的景观。
③植物种类繁多:西山气候适宜,日照充足,适合亚热带植物生长。
有银杏、香樟树等珍稀植物,有堪称“竹海”的楠竹、苦竹、棕竹、紫竹、斑竹、水竹、观音竹、罗汉竹等十余种竹子,有何首乌、半夏等名贵中药材。
种类繁多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高大乔木构成了一片和谐的原始森林,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
④动物的天堂鸟多:西山鸟类很多,有相思鸟、布谷鸟、花脸雀、屎鸦雀、啄木鸟、鸡冠雀、点水雀、白鹤、斑鸠、翠鸟、老鹰、竹鸡、秧鸡、喜鹊、青庄、野鸡、野鸭,等等。
昆虫多:西山的昆虫种类较多,有蝴蝶、蝗虫、蜜蜂、蛐蛐、螳螂、蟑螂、蜻蜓、萤火虫、小瓢虫,等等。
两栖类动物多:登西山,可常见青蛙、癞蛤蟆等两栖类动物。
爬行类动物多:西山有乌梢蛇、松花蛇、四脚蛇、壁虎、乌龟等多种爬行类动物。
⑤气候状况:西山终年不积雪,气候宜人。
春天,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夏天,彩蝶起舞,雄鹰展翅;秋天,满山黄叶,野果累累;冬天,萧萧风声,水墨画境。
2.社会资源独特西山顶上,有全国最大的农业监狱。
监狱、劳改农场、警官、罪犯等,是学生活动难得的社会资源。
(四)资源价值我校坐落在西山脚下,西山是我校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学生活动可以选择多条路线,最长路线约30公里,且基本无安全隐患,适合三年级以上两个班的中小学生活动1~2天。
能为“大自然探秘”、“警示教育”、“远足拉练”、“露营”等主题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五)资料链接【鸟类】布谷鸟,又称杜鹃,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
是春天到来的表征。
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自己不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这些母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杜鹃鸟类特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鸟窝。
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并扔掉宿主的卵,让宿主为其哺育后代。
【蕨菜】又叫如意菜、狼萁。
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地上,又叫龙头菜、野鸡膀子等。
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
西山的蕨菜长而壮,有黑褐色绒毛。
吃起来不仅鲜嫩滑爽,而且营养价值很高,享有“山菜之王”的美誉。
【马尾松】松树是一种常绿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
高20~50米,最高可达75米(美国的糖松)。
较幼时的树冠为金字塔形,树枝多呈轮状。
西山的松树叫马尾松,又叫青松。
马尾松喜光、喜温。
生长快,适应性强,寿命长,树姿挺拔,苍劲雄伟,亦是营造风景林的好树种。
木材经防腐处理,可作矿柱、枕木、电杆;木材纤维长,是造纸和人造纤维的主要原料,也是产脂树种和薪材树种。
【香樟树】又称樟树、乌樟、芳樟等,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属乔木,树高50m.树冠庞大。
香樟树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树冠广展,叶枝茂盛,浓荫遍地,气势雄伟,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
香樟树因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而具耐温、抗腐、祛虫之特点。
是名贵家具、高档建筑、造船和雕刻等理想用材。
人们常把香樟树看成是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
香樟树具有芳香味,香樟木衣柜可防蛀虫。
二、活动建议(一)活动主题建议根据西山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点,建议开展以“西山远足拉练”、“西山大自然探秘”、“亲历永川农业监狱”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季节等因素确定活动主题,然后确定活动目的和活动方式,下同。
)(二)活动目标建议1.知识目标:①认识西山的常见植物,初步了解植物的分类;②认识西山的常见动物,初步了解动物的分类;③知道什么叫犯罪与罪犯。
2.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动物或植物;②初步学会采集和制作简单的动植物标本;③了解茶叶的制作流程,试制茶叶品尝;④自己会煮竹筒饭;⑤提高长途行走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了解大自然,亲近的自然,热爱的自然;②体验远足拉练的艰辛,能吃苦耐劳;③接受警示教育,增强法纪意识;④在艰辛的旅途中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活动过程建议(以“西山远足拉练”为例)1.活动准备(1)提前联系:提前了解天气状况。
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须提前与永川监狱总部联系。
(2)准备物品:学习用品,如笔、笔记本、标本盒、照相机、摄像机等。
生活用品,如干粮、饮用水、运动鞋、雨伞;若中午煮竹筒饭,则需粮食、火柴等相关物品。
药品,团队须配备治疗头痛、腹泻、中暑的常用药,治疗较小创伤的止血消炎药、绷带、器械等。
(3)安全教育:师生不得擅离队伍,不能单独行动,更不得落下任何人。
不能带火入山,不能去危险的地方,遇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
2.活动方式建议以小组(4~6人)为最小单位、以班级为团队开展活动。
3.主要活动(1)从楠木湾上山,观看沿途动植物,体验登山的乐趣和艰辛。
(2)参观黄泥塘监狱(参观罪犯、听干警讲解、听罪犯的现身说法),接受警示教育。
(3)沿“三中队”公路下山,体验长途跋涉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