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贬官到文学家的蜕变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说“为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
古人称人称字,柳宗元,字子厚,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认识被苏东坡目为二友之一的柳宗元。
(板书课题)
二、初读
(一)生齐读,读准字音
生读,师听读,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的部分字词。
纠正误读:卷石底以出《说文》“卷,膝曲也”,当弯曲解读quan
(二)自由朗读,读准句读
屏幕上所呈现的《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正确句读并自由朗读,同时找出在字词理解中有疑问的地方。
解决疑问
老师提问:从小丘西行心乐之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三、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
老师朗读,学生标画写小石潭的语句,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组成一个包含“清”字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清在哪
里。
这是___清(___)的小石潭。
(一)清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
柳继承了吴均“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
还更进一步,以鱼影衬水的澄澈,后来他的粉丝苏轼,在文章中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朗读
(二)清幽
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
(三)凄清
(PPT)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潭西小丘》
寂寥无人斗折蛇行犬牙呲互
【总结】永州的景色太美了,就是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山水,在永州,千百年来没有人关注过,也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去欣赏。
柳宗元在游记中写道,
永州的山水接纳了被贬的柳宗元。
在永州,柳宗元向外发现了自然。
四、向内发现了自己
同样是这个小石潭,在作者眼里,疏忽之间,就判若两潭了。
诗文以情为主,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围炉诗话》
在这样的环境里,柳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心情变化了吗?)(一)我们不妨跟着柳宗元的情感轨迹再走一遍小石潭,先看因何而乐?
乐:(1)听水声乐,如见故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佩环”佩环是玉质的,玉环碰击的声音是美好的。
环佩之声在古典诗歌和散文中都和高贵的身份、美好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仅是声音之美,而且有品格之美的联想。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小石城山记》
这被遗落永州荒野的小石潭,就像被贬蛮荒的柳宗元,如遇知己。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为何“伐竹取道”而不“绕道而行”?
试着在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表现作者的心情。
猝然的喜悦,如遇知己的快乐。
朗读(试着背诵)
(3)见游鱼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无所羁绊,无所束缚的自由自在的快乐。
朗读。
清澈因景生情乐
(二)柳的忧伤又体现在哪里?
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真的无人吗?最后一段,孤独。
清澈因景生情乐
冷因情见景凄(板书)
2、什么时候,心情发生了变化?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犬牙呲互
(1)“望”可否改为“见”?
(2)两句比较: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
潭西南而望,弯弯曲曲,明灭可见。
其岸势参差不齐,不可知起源。
3、凄神寒骨
看看柳宗元的内心独白:
(ppt)仆闷即出游……时(时常)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何者?譬如囚拘圜土(监狱),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与李翰林建书》
我烦闷时就出外走走……有时来到幽静的树林中和美好的山石旁,暂时能笑笑,笑罢也就不再高兴了。
为什么呢?就好比一个人关在牢狱里,一遇到暖和的阳光出来,就靠着墙壁摩擦搔痒,伸展肢体,在这种时候,也认为很舒适,但是看看地、望望天,都不过丈把宽,终于不能出去,他怎么能长久地心情舒畅呢? ——《与李翰林建书》
柳宗元的经历:
(ppt)(折线图)柳宗元,出身显赫,14岁有诗名,21岁中进士,28岁做蓝田县尉,有“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有利于老百姓安居)”的志向,33岁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
到永州前,父亲去世,妻子病故,只有70岁老母和弟弟与其跋涉三个月到永州。
到永州八个月,老母怆然撒手人间,因其有罪,不能扶柩归葬以尽孝道。
在永州,柳自己也饱受病体折磨。
永州司马,没有编制、没有实权,更不必谈实现抱负,少有亲友来往。
同时因革新被贬的王伾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次年赐死。
柳悲痛欲绝,忧心忡忡。
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你懂他内心的凄寒了吗?用你的声音来传达。
朗读。
(生读,试着背诵)
失意的贬官,家破人亡,孤独寂寥,边关变得不仅是权利金钱利益,变得更是理想抱负。
柳宗元在永州背贬十年,也正是贬居永州的十年,时期创作最辉煌的岁月,其作品的五分之三都写于永州。
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
在这里他向外发现了自然,写下了《永州八记》;
向内发现了自己,写下了《捕蛇者说》……在这里他完成了从贬官到文学家的蜕变。
十年后,柳再被贬更偏僻的柳州:
(ppt)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
当然也对,但
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
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
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天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
——余秋雨《柳侯祠》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们带着译文、感叹、思索到永州,到柳州,站在那些固执地怆然肃立的石碑前,但愿我们能读破那些碑文,读懂他们的心绪、他们的固执与坚守……
推荐阅读: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余秋雨《柳侯祠》《洞庭一角》
柳宗元《永州八记》《捕蛇者说》《蝜蝂传》《黔之驴》《与李翰林建书》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第七讲《与大自然对话》
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语文课堂
——《小石潭记》学情分析
课前,要求孩子们进行了预习,预习有两个要求:1、结合注释和字典,理解文意;2、写下感受,提出质疑。
孩子们提出的疑问如下:
1、最后一段的作用。
为何要写跟谁同游?
2、为何要把水声形容成“佩环”发出的声音?
3、作者为什么先写水、石头、树蔓,后写鱼?
4、为何本文前面介绍秀丽景色,后面却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呢?(孩子们了不起,能发现这样的矛盾点)
5、为什么必须要砍竹子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呢?明明可以绕路走
或穿越竹林去欣赏的。
6、为什么前面写了“寂寥无人”后面还写了“同游者”?
7、作者为什么一会儿欢乐,一会儿忧伤,不矛盾吗?
8、“清冽”在文中的意思是清凉,但我认为这里应该把“清凉”
改为“清澈”。
9、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忧伤?
10、这条小石潭现在还有吗?(嗯,如果有,我也想去看看)
11、作者写完后命运如何?
12、作者出去玩,找乐子,然而,当他发现小潭冷寂凄清,又想起
自己的身世,这不是找气生吗?
13、作者描写自然风光时,可不可以把作者个人的感受放到里面
去?
14、作者为什么只字未提被贬的伤感之情以及愁苦?
15、作者为什么甚至用“犬牙差互”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这样一个
美景呢?
16、在如此优美静穆的小石潭,作者为什么没有沉醉在这美景中,
怡然自得,反而加重了心中的孤寂与悲凉?
17、为什么小石潭这么美,作者却认为不可久居?
18、为什么作者写着写着溪水就弥漫了忧伤的气息呢?他有什么
心事吗?
这些问题,看着就让人觉得喜悦,孩子们既是思想家又是哲学家。
从孩子们的质疑与感受看,首先,课本给的注释比较全,通过注释和字典的帮助,孩子们在字词的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其次,孩子们基本都能看出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美,有的孩子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使我一下联想到清澈的水、迷人的景,不禁感叹实在形象”,有的孩子写“这里简直是仙境,如世外桃源”。
再次,孩子们基本能看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孩子们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为何发生变化?2、行文结构:为什么先写水、石、青树翠蔓后写鱼?最后一段可否删除?3、词句表达:为何要把水声形容成“佩环”发出的声音?作者为什么甚至用“犬牙差互”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这样一个美景呢?4、文章延伸:如,小石潭还有吗?作者命运如
何?
当然,以上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如“如鸣珮环”“犬牙差互”不仅属于词句表达亦属于情感理解。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首先,我阅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蝜蝂传》《黔之驴》《与李翰林建书》,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余秋雨《柳侯祠》《洞庭一角》,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叶嘉莹说中晚唐诗》等文章和书籍。
其次,以“一字立骨”法,确定了课堂从“清”“乐”“凄”三字作为入口深入文本。
“清”是学生的共鸣点,学生基本都能看出小石潭的清澈迷人,从清澈入手,学生容易进入情境。
但是,小石潭的清冷却成为一个盲点或疑问点,怎么倏忽间就判若两潭了?
情感由“乐”到“凄”不难发现。
但从孩子们的感受与质疑看,因何而乐,为何而忧,又为何从乐转忧是难点。
难点即关键点、生长点,这需要细读文本、补充资料、互相讨论来解决。
再次,学生对小石潭和柳宗元命运的关心。
所以结尾引入了余秋雨的《柳侯祠》,引导孩子们读懂他们的固执与坚守。
附:学生的质疑与感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