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诸 葛亮舌战群儒》 学历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分析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的辩论技巧和策略。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2)体会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和雄辩之才。
2、难点(1)分析诸葛亮在复杂情境下的应对策略和思维方式。
(2)如何将古人的辩论智慧运用到现代的交流与表达中。
三、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刘备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为了寻求联合对抗曹操的力量,派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共同抗曹。
而东吴的众多文臣谋士对与刘备联合持反对态度,诸葛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舌战群儒过程1、张昭发难张昭率先向诸葛亮发起攻击,他认为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不仅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反而连自己的根据地都丢了,以此质疑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则从容应对,指出刘备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仍能坚守仁义,暂时的失利不能否定未来的成功。
而且刘备的失败并非因为自己的策略失误,而是客观形势所迫。
2、虞翻嘲讽虞翻嘲笑刘备在当阳之败时的狼狈,认为他无力对抗曹操。
诸葛亮毫不退缩,反驳说刘备的军队虽然战败,但仍有众多忠心之士追随,而曹操的军队虽然强大,却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3、步骘责难步骘指责诸葛亮欲效仿张仪、苏秦之流,凭借口舌之利游说东吴。
诸葛亮严正声明自己是为了天下大义而来,绝非为了个人名利。
并且指出张仪、苏秦皆是有大才之人,不能以偏概全地贬低他们。
4、薛综质疑薛综认为曹操代表着天意,刘备、孙权与之对抗是违背天命。
诸葛亮义正辞严地批判这种投降主义的观点,强调天下大势在于人心向背,而非所谓的天命。
5、陆绩轻视陆绩以刘备出身卑微来贬低他。
诸葛亮指出英雄不问出处,高祖刘邦出身同样平凡,却能成就帝业。
而且刘备以仁义著称,得到了众多贤士的拥护。
6、严畯刁难严畯指责诸葛亮不研究经典,缺乏学问。
《诸 葛亮舌战群儒》 学历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分析诸葛亮在辩论中的策略和技巧。
3、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培养辩论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表现。
(2)理解诸葛亮辩论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2、难点(1)分析诸葛亮在辩论中应对不同对手的策略差异。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对局势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三国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逐渐壮大。
孙权据有江东,根基稳固。
刘备在乱世中奔波,势力相对较弱。
2、诸葛亮的生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他智慧超群,忠诚勤勉,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2、小组讨论(1)分享自己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初步印象。
(2)讨论诸葛亮在辩论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式。
3、深入分析(1)辩论场景分析地点:东吴朝堂。
参与人员:诸葛亮、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东吴谋士。
(2)对手观点及策略张昭:首先发难,质疑刘备集团的实力和诸葛亮的能力,认为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反而更弱。
虞翻:嘲笑刘备在当阳之败,无法与曹操抗衡。
步骘:指责诸葛亮效仿苏秦、张仪之流,卖弄口舌。
薛综:认为曹操乃汉室丞相,刘备、孙权对抗曹操是逆天而行。
陆绩:以刘备出身贫寒为由,贬低其成就。
严畯:质疑诸葛亮的学问。
程德枢:批评诸葛亮喜欢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才能。
(3)诸葛亮的回应策略针对张昭,以大贤济世为论点,指出刘备在困境中坚持仁义,而自己辅佐刘备是顺应天时,暂时的失败不能否定未来的成功。
对虞翻,以高祖刘邦屡败屡战最终成就帝业为例,反驳其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回应步骘,强调苏秦、张仪也是有真才实学,自己则是为了拯救苍生,与他们不同。
对于薛综,从忠孝的角度批判其观点,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权应当兴兵讨贼。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的观点和论据。
(2)掌握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以退为进、直击要害等。
2、难点(1)体会古代文人论辩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应用到实际的交流和表达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为学生理解论辩内容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段情节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要舌战群儒以及他可能采取的策略。
2、背景介绍(1)讲解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包括曹操势力的崛起、刘备的困境以及孙刘联合的必要性。
(2)介绍东吴的政治格局和主要文臣的观点立场,为学生理解舌战群儒的矛盾冲突做好铺垫。
3、文本研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章节,标注出诸葛亮和群儒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论辩的过程,分析双方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4、技巧分析(1)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运用的论辩技巧,如:引经据典:引用古代典籍和名人名言来增强自己观点的权威性。
以退为进:先承认对方观点的某些合理性,然后再通过巧妙的反驳来突出自己的主张。
直击要害:抓住对方论点的漏洞和矛盾,进行有力的反击。
(2)结合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的运用效果。
5、角色扮演(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论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英勇胆识,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简介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讲解诸葛亮在辩论中的思维敏捷和逻辑严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场景。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辩论练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精彩片段,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和辩论。
舌战群儒 优秀教案
舌战群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的谴责。
(2)理解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信息。
2.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感受作者对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的谴责,理解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精彩片断此起彼伏,许多地方让人回味无穷,“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就是其中一场精彩绝伦的舌战。
作者通过这场舌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诸葛亮的形象。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触。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gǎo)邓禹、耿弇(yǎn)尪羸(wāng léi)沉疴(kē)衽(rèn)席寰(huán)宇猖(chāng)獗(jué)佞(nìng)言(2)生词释义。
尪羸:瘦脊、衰弱。
沉疴:重病。
衽席:衽、席同义,都是坐卧的铺垫物。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的背景、内容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其性格特点。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辩论能力,学习诸葛亮的辩论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辩论策略和语言技巧。
(2)分析群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体会诸葛亮在复杂局势下的从容应对和坚定信念。
(2)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辩论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学常识,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辩论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角色演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比较分析法将诸葛亮与群儒的辩论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何要舌战群儒。
2、知识讲解(1)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情节发生的前因后果,包括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和东吴内部的分歧。
3、文本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文本内容,标注出关键语句和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诸葛亮在辩论中运用了哪些技巧?群儒的观点有哪些漏洞?从诸葛亮和群儒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上课讲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诸 葛亮舌战群儒》 学历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分析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的辩论技巧和策略。
3、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掌握诸葛亮在辩论中运用的逻辑推理和语言技巧。
2、难点(1)分析群儒的心理和动机,以及他们在辩论中的失误。
(2)思考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事件对三国局势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包括曹操的势力崛起、刘备的困境以及孙权的犹豫不决。
2、讲解诸葛亮出山的背景和他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
(二)情境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激烈的辩论氛围。
(三)文本研读1、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相关章节。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诸葛亮面对的群儒主要有哪些观点?(2)诸葛亮是如何反驳这些观点的?(3)诸葛亮在辩论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四)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教师点拨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拨。
2、重点分析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如以退为进、引经据典、抓住对方漏洞等。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境下,还可以采用哪些辩论策略?2、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辩论,主题为“刘备是否应该与孙权联合抗曹”。
(七)课堂总结1、回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主要内容和辩论技巧。
2、强调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学习评价1、完成一篇关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读后感,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通顺,不少于 500 字。
2、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辩论,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资源推荐1、《三国演义》原著2、相关的历史研究著作3、影视资料六、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诸 葛亮舌战群儒》 学历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经过。
2、分析诸葛亮在辩论中的策略和技巧。
3、学习诸葛亮的智慧和口才,提升自身的辩论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观点。
(2)理解诸葛亮辩论言辞中的逻辑和深意。
2、难点(1)分析诸葛亮在复杂局势下的应对策略和心理活动。
(2)体会古代辩论艺术与现代辩论技巧的异同。
三、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日益强大。
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后,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此时,江东的众多文臣谋士对与刘备联合抗曹持有不同意见,诸葛亮面临着一场激烈的辩论。
(二)人物分析1、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他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舌战群儒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念。
2、群儒(1)张昭张昭是东吴的重臣,以能言善辩著称。
他对诸葛亮的到来充满质疑,认为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依然屡战屡败。
(2)虞翻虞翻性格直率,言辞犀利,对诸葛亮的主张进行了直接的反驳。
(3)步骘步骘为人沉稳,但在辩论中对诸葛亮的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4)薛综薛综试图从天下大势的角度否定诸葛亮联合抗曹的想法。
(5)陆绩陆绩以贬低刘备出身来质疑诸葛亮的策略。
(三)辩论过程1、张昭率先发难张昭指责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却未能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反而使刘备屡遭挫折。
诸葛亮沉着应对,指出刘备在实力弱小的情况下,仍能坚守仁义,且胜负乃兵家常事。
同时,他列举了刘邦屡败屡战最终成就帝业的例子,反驳了张昭的观点。
2、虞翻的质问虞翻嘲讽刘备在当阳之败时,如同丧家之犬。
诸葛亮回应道,刘备不忍心夺取同宗刘表的荆州,导致兵微将寡,而曹操兵力众多,以众击寡,胜负并非人力所能决定。
但刘备仍能带着数十万百姓一同撤退,这正是他的仁义所在。
3、步骘的挑衅步骘指责诸葛亮欲效仿苏秦、张仪,凭借口舌之利游说东吴。
诸葛亮严正驳斥,表明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与苏秦、张仪之流截然不同。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 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诸葛亮舌战群儒》。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辩论技巧讲解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汇。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讨论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智勇双全。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辩论技巧和语言表达艺术。
每组选取一个辩论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过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和辩论技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现场辩论。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课后实践: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运用辩论技巧进行研究和探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赤壁之战的背景,掌握诸葛亮如何运用智谋说服东吴君臣,最终形成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在面对东吴君臣时的胆识和智慧,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课文背景介绍:三国时期形势图,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
2.人物介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主要人物介绍。
3.故事情节: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面对东吴君臣的质疑和反对,他运用智谋进行反驳和说服。
4.重点难点:诸葛亮是如何逐一反驳东吴君臣的质疑和反对的,以及他如何最终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同时,请学生讲述自己对三国时期的认识和了解。
2.课文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三国时期的形势图和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形势和战争背景。
同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要前往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3.人物介绍(5分钟)通过PPT展示主要人物介绍,包括诸葛亮、孙权、周瑜等,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及在故事中的角色。
同时,请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故事情节梳理(15分钟)通过PPT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时,请学生根据情节发展进行小组讨论:诸葛亮在东吴遭遇了哪些质疑和反对?他是如何应对的?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5.重点难点解析(20分钟)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如何运用智谋反驳和说服东吴君臣。
同时,请学生进行思考:诸葛亮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的胆识和智慧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6.课堂小结与拓展(10分钟)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课堂小结。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掌握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方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辩论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善于辩论的品质;(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诵与理解;(2)诸葛亮辩论技巧的掌握;(3)课文中所涉及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诸葛亮辩论策略的深入理解;(2)课文中所涉及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翻译与运用;(3)学生辩论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2)引发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导入本课《诸葛亮舌战群儒》。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和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辩论策略,并进行讲解。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
5. 辩论赛:(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辩论技巧;(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诸葛亮舌战群儒》;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辩论技巧的分析文章;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和历史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智慧、勇敢、坚持等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到智慧和勇敢等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知识点。
2. 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装,以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智慧和勇敢在一个人身上重要吗?为什么?二、故事情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重要事件。
2.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决心。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2. 讨论内容包括:角色的性格特点、在故事中的表现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结果。
四、角色扮演(10分钟)1. 教师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装,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2. 学生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智慧和勇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智慧和勇敢在一个人身上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了解诸葛亮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一生。
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粤教版说话的艺术教案
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粤教版说话的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探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诠释诸葛亮形象的方法及其技巧。
3.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付儒将的说话艺术特点,掌握聆听并发表意见的技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理解“舌战群儒”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了解“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从收集的学生答案中选择2-3名学生分享并进行批判性讨论。
2. 探究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塑造学生开始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分组探究罗贯中在书中如何诠释诸葛亮这一角色形象。
通过学生自查,整理并展示,共同探讨罗贯中的创作技巧及其与诸葛亮的远近程度。
3. 学习“舌战群儒”艺术特点以诸葛亮与吕蒙的“吴会之战”为例,教师讲授诸葛亮对抗儒将的技巧,并鼓励学生对话模拟“舌战”,感受不同的说话策略。
4. 聆听与发表意见技巧训练学生以小组方式自由选择讨论话题,教师从中挑选一个话题进行全班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聆听、分析说话人的论点,并强化学生们在反驳或提出新论点时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要点:1.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及其影响。
2.创作技巧及其体现“舌战群儒”的方法手段。
3.探究“舌战”的基本技能,如引用、比喻、对比、转化等。
4.聆听和发表意见技能建立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清楚地阐述“舌战群儒”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地位,并能够正确解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具体体现;2.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手法,并进行批判性思考;3.学生能够理解“舌战群儒”这一说话策略的技巧性,并模仿它对话;4.学生能够提高聆听与发表意见技巧,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和更广泛的交流中。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欣赏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日常辩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提高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背诵,辩论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论证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掌握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辩论的技巧和智慧,总结论证方法。
4.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5. 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辩论。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2. 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3. 准备下一次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和辩论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故事背诵、心得体会、辩论赛准备等;3. 课堂辩论赛:评价学生在辩论赛中的表现,如论证方法、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
六、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诸葛亮舌战群儒》故事原文及其注释;2. 多媒体资源:故事情节相关图片、视频;3. 辩论技巧指导:相关辩论技巧的资料及视频;4. 角色扮演道具:如古代服饰、道具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 辩论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
《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
(2)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沉着冷静和机智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内容和逻辑。
(2)分析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准确理解文中的词义和句意。
(2)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舌战群儒》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辩论策略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辩论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引出《舌战群儒》的故事。
(2)简单介绍《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断句。
3、文意理解(1)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如“须臾”“安能”“孰与”等。
(2)学生结合注释和教师的讲解,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4、分析辩论(1)引导学生找出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回合,分析每个回合的论点和论据。
(2)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如引经据典、以退为进、反唇相讥等。
5、人物形象(1)让学生思考诸葛亮在辩论中的表现,概括其人物形象特点,如智慧超群、沉着冷静、言辞犀利等。
《诸 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设计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
掌握诸葛亮在辩论中所运用的论辩技巧和策略。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辩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辩论中尊重他人、以理服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辩内容和技巧。
分析群儒的观点和诸葛亮的回应策略。
2、教学难点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将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交流与讨论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文言文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的论辩技巧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和群儒,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诸葛亮是如何在众多儒生的质疑和攻击下,成功捍卫自己的观点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诸葛亮舌战群儒》,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如“须臾”“寡不敌众”“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等。
3、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探究1、分析群儒的观点分组讨论群儒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群儒的观点,如认为刘备实力弱小、诸葛亮自不量力等。
2、研究诸葛亮的回应策略引导学生找出诸葛亮回应群儒的关键语句。
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反驳群儒的观点,如运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3、探讨诸葛亮的论辩技巧组织学生讨论诸葛亮在辩论中所展现的语言技巧和心理策略。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篇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1《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群儒的辩论为主线,展现了诸葛亮精湛的辩才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也呈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本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及相关知识点,如“议论、蜀国、丞相、群儒等”,并加深对中华古代文化、哲学的了解。
(2)了解诸葛亮以辩论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与原则。
(3)了解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不同流派之间的不同之处。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注意事实论据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主旨,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
(2)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构建自己的观点。
(3)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达自己的观点,拓展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导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蜀汉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提问:“大家都知道蜀汉丞相诸葛亮善于辩论,在历史上留下了较高的声望,请问大家对于‘辩论’这个词的理解是什么?”2.整体呈现初步呈现课文,放映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
3.分段阅读在适当的分段位置暂停,对分段内容进行分析、思考和解读。
阅读时,学习标注文中的生词、难点,了解并记住相关的知识点。
4.扩展与深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扩展和深化,探讨:诸葛亮的争论方式和观点,如何奠定了他的丞相地位;古代学者们的不同思想流派和观点,以及它们的差异和互补。
5.辩论演练通过准备和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罗贯中教学目标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一结构与内容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
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
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
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
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
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
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
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
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
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
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
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
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
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
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
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
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
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
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
步骘首先问难。
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
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
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
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
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
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
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
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
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
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
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
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
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
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
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
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
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
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
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
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
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二论辩特点(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
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
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
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
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
(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一、给生字注音、注释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遮盖。
衽râ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ãi 瘦弱。
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
骘zhì排定。
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一)如何面对挫折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教学建议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太原人。
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
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
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
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
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