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莫言的评论

合集下载

莫言作品以及相关的评论

莫言作品以及相关的评论

莫言作品以及相关的评论莫言作品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道风景。

如果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莫言作品是值得一读的。

读莫言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思,各种感受纷至沓来。

这种阅读的复杂性正是文学审美所需要的。

记得20 世纪80 年代读研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刚发表,寝室几位同学争相传阅这篇奇异的小说。

有的说小说写得真棒,将一个农村孩子的感觉全写出来了,从来没有见过当代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

也有的说作品没意思,小说作者的兴趣全集中在小孩的受虐细节和感受上,这样的小说有什么意义呢?寝室里的论争后来扩展到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中间,当时比我们高一年级的李劼、夏志厚等,都参加了讨论,他们从倡导小说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莫言的这一系列带有实验色彩的作品评价很高。

老师中也有不同意见,当时的气氛好像还不像今天那么宽松,老师们只是看作品,很少有热议的。

当时资料室那几期刊载莫言作品的刊物成为抢手货,去迟了,就被别人拿走了。

记得有位老师给我们上研究生课,说着说着就扯到莫言小说上。

老师认为文学作品要表现美,莫言小说《红高粱》表现抗日很好,但作品中那段剥人皮的细节描写过多,很血腥很暴力,让人感受不到美。

倒是有一位语言学教授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评价很高,记得在一次文学语言研讨会上,他用“毛茸茸的感觉”来形容莫言作品的语言特点,认为很有质感,这让在场的听众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见了这位语言学教授,大家都嘻嘻哈哈地用“毛茸茸的感觉”来称呼他。

批评莫言最极端的文章似乎是《中流》上发表的,主要是对他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涉及的性爱内容,进行严厉的批评。

由此可见,莫言小说从刚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开始,就充满了分歧和论争,而且这种论争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莫言本人对各种读者意见不持立场,他关注各种意见,从创作角度,觉得有意义的建设性批评,他会吸收。

如上海评论家程德培在评论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最早提出童年记忆与童年视角问题,这给莫言以启发,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儿童视角和儿童记忆的确得到某种强化或者是自觉的运用。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关于莫言的评述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关于莫言的评述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文学巨人的谦和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都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并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进行了表彰。

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共有10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过去的10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垄断。

这番中国作家莫言问鼎功成,打破了这一“清规戒律”,着实让国人一惊,让世人一叹。

瑞典文学院当天立即在新闻公报中称赞莫言道:“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官世界”。

在国内,对莫言的赞颂就更是如决堤的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甚至莫言一条普通的感谢亲友的微博,都可以在7小时内被转发评论超过9万次。

由此可见莫言果真成了“烫手山芋”,热的没话说。

莫言,何许人也?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既然他可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他有的当然不止是这些徒有其表的荣誉称号,他真正拥有的是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巨人不一样的胸怀。

此番莫言荣登诺贝尔领奖台,成为全世界人名的焦点,可谓是名满天下。

但在得知自己获奖后,莫老先生却显得格外谦和。

他只是露出如暖阳的笑容,缓缓说道:“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我会继续努力的!”虽然只是几句简单朴素的话语,却句句透着虚怀若谷,句句想着国家。

这种大格局,大气场,岂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然而,莫言却义正辞严的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矛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莫言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华人,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同时也呈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莫言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备受关注,可以说是其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比如《红高粱家族》中的少奶奶阿兰,她风情万种、深具魅力,成为了全村男人的梦中情人。

在《生死疲劳》中,主人公小朱是一个天真、善良、可爱的男孩,他的坚持和追求成为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蛙》中,主人公史铁生则是一个善良、心智成熟的青年,他的性格特征清晰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和深度。

比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作者通过讲述三个老兵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到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在《檀香刑》中,主人公拐子三和他的对手檀香刑都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人物,他们身上展现的人性弱点和缺陷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

另外,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不同面向。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形象富有民间色彩,充满了浓郁的土地气息。

在《丰乳肥臀》中,主人公祝福与他的家人剖析了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

总体而言,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其小说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和人性的重要手段。

这些人物形象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深度,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实。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莫言的小说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并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的_蛙_

【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的_蛙_

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评莫言的《蛙》莫言在谈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时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

”①这何尝不是莫言自己创作的夫子自道。

作为一个已经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许多优秀作品的作家,莫言写作《蛙》时有很高的起点,对于像莫言这样“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抄袭”的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面对已有作品的挑战,在阅读《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追问,《蛙》在何种层面上构成了对莫言以往作品的超越?《蛙》如何处理莫言在谈大江健三郎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蛙》的创作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意义?一中国当代历史是一个急速变革的历史,历史的机缘在不同的时代为人物的命运变化带来了丰富的戏剧性,在历史宏大的机制下,个人的身影是卑微而渺小的。

小说叙事的魅力在于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虚构与历史之间,以历史性和想象性混杂的人物故事去重新整理和评价历史,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并获得反思历史的机会与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在命运的播弄和历史的夹缝中,人性的卑微和屈辱在小说家的故事叙述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政治学家对历史时代的描述不同,小说的历史叙事既有丰富的生活细节,人性的可能性想象,也有超越于时代政治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甚至是哲学的思索和启示。

小说家与社会历史学家的不同还在于,他不需要直接回答他的社会诊断,一切皆在人物、故事、场景等想象之中,充满模糊意味的隐喻和人物故事孕育着多种理解生活的可能性。

小说历史叙事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回到历史之中,重新回望并思索历史,在文字的缝隙中,找到人性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某些症结。

《蛙》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满历史叙事魅力的小说,小说穿行在建国后的历史时代之中,小说叙述的是关乎国人生活重要方面的生育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上,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必要而成功的。

名家对莫言的评价

名家对莫言的评价

名家对莫言的评价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家对莫言的评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家对莫言的评价 1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莫言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都已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陈忠实评)很多人说他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我觉得他是形似神异。

他作品中博杂的叙事传统,不是移植过来的,而是他从民间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阎连科和陈忠实也是这种接地气的作家。

(张大春评) 莫言是我最爱的作家。

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于告诉大家作家是人。

49年之后国家统一意志造成作品中作家个人意志的渺小,但莫言不是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是内心巨大生命力按捺不住。

(毕飞宇评) 莫言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而且这才华是很早就被大家认可了。

在我印象中,莫言很刻苦努力,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

莫言对于小说的专注是非常绝对的。

我跟莫言是当年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的同班同学。

当时一家杂志请他写一篇杂文,他说“除了小说我什么也不会写”。

后来杂志社找到我,我就写了(笑)。

说明他是十分单纯和纯粹地在写小说,这个奖项,他当之无愧。

(严歌苓评)莫言是汉语写作群体辉煌星辰中最明亮的一颗,是一个深通艺术辩证法的文化魔术师,是一个将汉语的文学魔力发挥到更高境界的语言魔术师。

莫言在汉语文学面临艰难境地的关键时刻,以自己的探索和成就,向世界、也向汉语文学自身,证明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前景和远大前程。

(澳大在颁授莫言荣誉博士学位的赞辞)【延伸阅读】莫言的家庭生活莫言经常说他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

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孩子,两人识于儿时,感情深笃。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对莫言的评价(精简版)

对莫言的评价(精简版)

对莫言的评价对莫言的评价第1篇:对莫言的评价莫言经常强调自己是乡下人,是农民的儿子,作品中特别讲了成长和土地的关系,母亲和土地可视为同一个意向。

他把被文明改造过的乡民智慧表达得非常充分,有乡土性,又有很高的文明程度智慧和幽默。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

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

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

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

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

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

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

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

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

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存在和灵魂的避难所。

由此,实现了文学的超越性。

环球调查:你认为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吗?

环球调查:你认为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吗?
环球调查:你认为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吗?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08年《启蒙时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我们家的男子汉》被选进苏教版7年级下册和人教版5年级下册语文书
评价:
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一海派文学传人 。
(5)萧红 女
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主要成就: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代表作品: 《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
评价: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更是肯定地说,阿来会以本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评莫言短篇小说_冰雪美人_

评莫言短篇小说_冰雪美人_
莫言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 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于蔑 视世俗成见,反叛传统道德观念。 比如《红高梁》里的“我奶奶”、《丰 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等,都是叛 逆的女性形象,她们都用自己的 独特方式大胆地追求爱情,坚强 地面对不幸的命运,与世俗观念 背道而驰。《冰雪美人》中的主人 公孟喜喜,在性格上秉承了“我奶 奶”和上官鲁氏的坚强与叛逆,她 天生丽质且个性张扬,做事我行 我素,不拘泥于陈规陋习,甚至有 点儿放荡不羁,连学校的各种规 章制度她也不放在眼里。在学校 里,她敢于穿别人不敢穿的衣服 和高跟鞋,用香水,走路昂首挺 胸, “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流 言蜚语和冷嘲热讽,她一概不理 睬 ,也 不 解 释 ,永 远 是 那 个“ 微 微 上翘的嘴角和嘲弄人的笑容”,以 一种无言的对抗显示自己对传统 势力的蔑视。这样一个美貌的、充 满现代气息且性格孤傲的姑娘, 却 生 在 一 个 非 常“ 偏 僻 落 后 ”的 、 “ 离 县 城 有 一 百 多 公 里 ”并 且“ 没 有工业”的“世外桃源”般的乡
当然,作者创作的意图是要 我们在悲哀与同情的基础上去追 溯孟喜喜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 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 务—— —改革人们传统的思想道德 观念,呼唤人性的回归,呼唤宽容 与理解。可我们也知道,要改革人 们的观念谈何容易,鲁迅在二十 世纪二十年代早就说过:“可惜中 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 子 ,改 装 一 个 炉 子 ,几 乎 也 要 血 ; 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能搬动、 能改装。”③是太难了,中国几千年 的传统观念已经在人们头脑里根 深蒂固,要改变这种观念,不是一 朝一夕,也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
朽的、狭隘的眼光看问题,坐井观 天,不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那就 永远也别想富起来,永远也别想 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农村的改 革能否更进一步,能否早日实现 现代化,农民的观念转变是关键。 《冰雪美人》所揭示的主题不得不 让我们再次深思这个延续了几十 年的老问题,这也是作品思想内 涵的深刻性之所在。

2021年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

2021年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

2021年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诗意和
叙事的力量,深受读者喜爱。

在202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对莫言的评价,下面是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评价莫言,称他是“一位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中国乡
土生活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

莫言的作品涵盖了中国的乡村、家庭、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他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对现实的
批判。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乡土文化的珍视和对传统乡土生活
的回忆。

他描绘的是那些朴实的人物和故事,但却透露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观察,切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真相,唤起了人们对
于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莫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将故事人物的内心
世界娓娓道来,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温暖和力量。

此外,莫言作品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民俗和文化内涵、生命与离别等都得到了深刻而细致的表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生命状况,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刻领悟到文化的多元性和生命的不易。

总之,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无疑是对他文学成就和贡献的高度肯定。

莫言的作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百态,追溯了传统乡土文化的流失老去,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部领导对莫言的评价

文化部领导对莫言的评价

文化部领导对莫言的评价
“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18日在北京举行。

文化部领导在会上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实至名归。

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文化发展来说,当下应该是发展形势、发展成果、发展环境最好时期。

莫言的获奖也说明了,这么一个发展时期的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定。

当今整个国际社会一体化在同步发展,世界经济、社会融合一体化发展时期,这是必须要追求的,或者是应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不能孤立自己,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他说。

文化部领导表示,这次莫言获奖,就说明了国际社会对莫言创作成果和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果、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关注。

而且他们在肯定,这个很重要。

莫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会得到世界上很多作者的关注和阅读,也会带动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关注,这是很重要的。

文化部领导还说:“所以有的同志跟我讲,我们应该感谢莫言。

为什么要感谢莫言呢?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群体里最优秀的
代表,为我们中国人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特别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有的同仁,发自内心地祝贺莫言获奖。

”。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催生了无数的思考与讨论。

那么,人们对莫言的作品到底有何种评价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显著莫言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见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莫言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揭示社会风貌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乡村,描绘了乡村社会的种种人情冷暖。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乡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折射出了社会的喧嚣与沉默。

莫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思考与思索。

三、传承文学传统莫言的作品虽然以乡村为背景,但却融合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山水诗、对联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显示了莫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深度理解。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更是对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思想内涵深刻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引人深思,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的作品被认为是启示人们思考的一面镜子,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五、语言技巧独特莫言的作品语言技巧独特,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冲突感。

莫言的语言技巧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人们对莫言的作品赞誉有加。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在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莫言通过刻画小人物、挖掘生活细节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相信莫言的作品将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莫言》读后感

《莫言》读后感

《莫言》读后感《莫言》,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莫言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经典。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莫言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莫言的作品风格。

莫言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烈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他善于用平实而真切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体会到那种朴实而深沉的生活哲学。

莫言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想说说莫言的文学思想。

莫言是一位深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常常令人触动。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权力、道德、人性等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担忧。

莫言的文学思想激励着我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和选择,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深刻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莫言的影响力。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许多读者,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莫言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他的作品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和责任。

总的来说,莫言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思考人生的意义,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希望莫言的作品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好的生活。

如何去评价莫言的成就

如何去评价莫言的成就

如何去评价莫言的成就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大家初步停留在莫言身上的印象,那大家对莫言还有什么其他了解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莫言的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关于莫言的个人评价1给作家莫言冠以“汉奸”名号,总会有人惊讶、有人愤怒;有人认同、有人点赞。

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免不了有人说长道短,况且是有一些名气的作家,因其作品招来诸方面的评头论足也无可厚非。

但是做人、做事有两样东西不能失,那就是“德”和“格”。

所谓“德”,主要指的是品德、道德,包括行善积德;所谓“格”,则指的是品格、人格,包含国格。

有人认为莫言给中国人,特别是文艺界争了光、长了脸,觉得生活在本土的中国人终于能够“光荣”地站在世界最高文学颁奖台上扬眉吐气了。

但更多人认为,莫言丧尽天良,骂祖宗、骂爹娘、骂国家、骂领袖,丢人丢到了国外,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奸。

当然,如果不读莫言的作品,道听途说其如何如何也许没什么感受,但一旦看过他编的那些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故事或写的文章,自然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毛主席有两句话说的极为辩证、精辟。

一句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再一句“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跑掉”。

用这两句话对照莫言,这个吃着中guo母亲的奶水长大又对母亲恨之入骨的诺奖获得者到底是个什么人,则不言而喻。

关于莫言的个人评价2莫言作品几乎离不开农村,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北乡那个“灾难深重”、“失去人性”,生产土匪、混蛋、无赖的破地方,其内容无非在这破地方发生的荒诞故事,而且很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灾难及悲惨故事,并以此含沙射影赢得西方人欢心。

2012年,因莫言的作品“扯下了程式化的宣传画,......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的政治虚伪”,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心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和“为所有人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等原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

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

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大学生如何评价莫言获诺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作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本土作家,有关莫言本人及其作品的争论一直不断。

下面一起来看看!官方对诺贝尔奖的定义是:“根据瑞典着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临终遗嘱,将其巨额遗产捐赠世人所设立的一项国际性大奖。

它由瑞典文学院组成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每年颁发一次。

评选的对象和标准是:不分国籍,但求对全人类有伟大的贡献,且具有理想主义的杰出作品。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外界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其创作手法和主体意识的争论更是不绝于耳。

而莫言本人在山东高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对媒体坦承:“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尽快忘掉。

”莫言同时表示:“期待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

”他希望可以有更多的读者热爱读书,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创作,写出无愧于读者、值得读者阅读的作品。

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学的重要受众之一,其思想观念、职业规划最容易受到外界某些刺激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为了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2014年4―5月,我们向山西省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和山西省传媒学院五所学校的文学及相关专业的2010―2013级学生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3份。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如何看待莫言作品的内容与获奖、中国与诺贝尔奖、大学生与诺奖。

一、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文学中最高成就的象征与标志,成为了一个作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甚至成了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各强国)在国际文化和政治中增光添彩的重要工具。

它具有使人一朝夺魁名满天下的巨大的力量,具有使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威望大增的实际功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这个全世界极具权威性的奖项的讨论异常热烈。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便是:诺贝尔奖的权威程度是否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或者说大众对于诺贝尔奖是否有些太过迷恋在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一题中,75.53%的同学认为,诺贝尔奖是国家荣誉和对学术界成就的认可,它从某些方面上来说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公众想借此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莫言采访观后感

莫言采访观后感

莫言采访观后感莫言采访是一次非常震撼的经历,读完整篇采访,我对莫言这位作家的人生、思想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采访,我们可以感受到莫言对于文学的真挚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作家,对文学有一股自然而然的热爱,同时又对写作有一种使命感。

他强调写作不能只为了求生存,而应该是追求内心真实和情感释放的方式。

这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能只追求表面的意义和娱乐性,而应该用心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深意和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启示。

莫言采访中也反复强调了写作的个人化和多样化。

他表示,写作是一个自由的过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他无意于被人定义,自己更愿意做一个随心所欲的作家。

这种认真对待写作的态度和对个体创造力的尊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被标签和规范所束缚,但是莫言的态度告诉我们,写作是一个自由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去追求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另外,莫言采访还让我对莫言这个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在采访中展现出了一种深邃而平易近人的品质。

他对于自己的成就并不自满,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谦虚而真诚。

他强调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口味。

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感敬佩和敬重。

通过莫言采访,我也对文学和写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的表达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和理解世界。

写作是一种自由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与读者分享。

莫言的采访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和追求。

总的来说,莫言采访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他的作品和思想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文学与写作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方式。

莫言的采访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让我对他这位作家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和钦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莫言的评论张闳:莫言更需要的是批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该如何看待?莫言获奖会为中国文学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讨论下去。

莫言: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那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文化的格局,也对未来中国文化进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小说家莫言则是这场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的精神代言人。

从《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系列”的发表到现在,莫言以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和蓬勃的文学创造力,在同时代作家中脱颖而出。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莫言,并未因其小说形式上的先锋性,而放弃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境况的关注,同时,也并不因为对写作的伦理承诺的恪守,而把叙事艺术处理为一种简单粗劣的道德美餐。

而这两个矛盾方面,正是当代中国作家难以解开的死结。

莫言以其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智慧,为解开这一艺术死结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通过《红高粱》《欢乐》《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杰作,莫言以一个作家特有的立场和方式,有效地介入了当下中国的现实。

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这位中国北方农民的儿子,用他语言的犁头,犁开了古老中国乡村沉默的土地,从大地的深处开掘出钻石般光芒四射的文学矿藏。

莫言笔下的中国大地,是一个苦难与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密林。

莫言的小说叙事,有力地披开了现实中国致密的荆棘丛,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的世界。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清晰而又精确的缩影,其间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否定性的一面与肯定性的一面同在,正如死亡与诞生并存。

莫言不仅是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同时也是古老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忠实传人,更是现代汉语文学表达的创新者。

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同时又闪耀着强烈的现代主义精神光芒。

他把典雅的古典气息与奇异的现代主义氛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文坛上特异的“莫言风格”。

当他站在现代精神的高地上俯瞰脚下古老的土地时,他笔下的中国形象变得更加清晰,更加触目惊心。

他把肖洛霍夫的恢弘、马尔克斯的奇幻、拉伯雷的狂欢、蒲松龄的诡异、冯梦龙的清澈、段成式的庞杂、果戈里的诙谐和雨果的道德感融为一体,他的小说语言激情澎湃,宛如黄河泛滥,冲刷出一片全新的语言河床,在现代汉语写作史上留下一道罕见的语言奇观。

对于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来说,赞美之声无疑是不绝于耳。

事实上,他更需要的是批评。

不过,在真正的批评到来之前,先让我们祝贺一下,为莫言,为现代汉语文学。

张闳(文学评论家)沉默者的胜利关于文学的理想主义,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

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2012年10月11日19点,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中国人首次摘得该奖项中的文学奖,百年来的遗憾终于圆满。

然而,一些人会有新的遗憾,因为莫言除了小说写作外,在公共领域几乎是位沉默者,这被认为是背离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

不过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党派、超越政治。

”莫言饱看了太多中国农民的忧伤和苦难,以致将悲伤与愤怒打扮成无动于衷。

我见过对莫言小说最好的一句话评论是:“他笔下的所有人物都不具备同情自己的能力。

”这绝非指责莫言没有悲悯,相反,喜欢佛学的他,无论言谈还是写作,都充溢着人道主义情怀,只是不肯露骨而已。

人们常常认为,只要名气足够大,又能写字,就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一种误会。

就公共问题面向社会公众写作的知识分子,才是公共知识分子。

作家可能是公共知识分子,也可能不是。

莫言恰好就不是。

三年前,莫言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讲过“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遇国王”的故事。

他说“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为什么?也许因为在艰难时代长大的他,深知驯服中藏着牺牲与妥协的意味,而这同样需要勇气战胜自己的骄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莫言像一颗种子从岩石缝里长出来,渐渐长成树,他不会让自己轻易跌下悬崖。

莫言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自己创作源泉的报告,他说:“饥饿和孤独跟我的故乡联系在一起。

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

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

饥饿和孤独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农村和农民则是他创作的对象。

莫言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高密东北乡,一个未必漂亮但足够厚重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上帝、总督和平民都是他,当然还居住着存在或不存在的父老乡亲、远朋近友、生人亡灵。

关于文学的理想主义,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

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在我看来,莫言深爱也深恨的是农村,不是城市,而政治主要是在城市里展开的。

因此,他的普世价值,指向的不是政治,而是土地。

莫言获奖,是他个人作品的胜利,也是一个沉默者的胜利。

对部分中国人来说,这胜利似乎略有点疲软。

不过没关系,莫言没有站在墙的那边,他退缩到自己的文学王国中去,不做勇士,但也不是隐士。

在他的小说中,仍然充溢着对历史、对现实苦难的揭示。

宋石男(时评人)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

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

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的叙事语言,充满想象力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

我不认为莫言是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

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

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

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

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既不是哭诉,也不是记账式的恐吓,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的气息,或者它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

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

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张柠(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要怎样理解一个中国人渴望了很久,又突然降临的诺贝尔奖带来的震撼效应?我觉得还要等待过一阵时间之后,慢慢沉淀下来,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中国文学界渴望诺贝尔文学奖的焦虑,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国家渐渐地,不可避免地融入世界,正在成为世界公民的一员时,产生的认同性焦虑。

文化如此,文学也如此。

而这次诺贝尔奖的“突如其来”是一种有效的缓释剂。

在感到高兴、欣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具有宽广的包容心,更丰富的知性和彼此宽容的交流。

莫言的文学成就是建立在他的卓越文学语言、结构和表现能力上,以及他的丰沛人性关怀上。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

《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个世界级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很推崇。

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末就被介绍到国外,迄今已经有近二十种语言的译作在海外发行。

莫言故乡是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在他的早期短篇小说《白沟秋千架》里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词。

莫言通过“高密东北乡”创造了一个类似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这样的文学地理世界。

每一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响,相应也有各种不同的争议。

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社会相对地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具有包容性的一种体现。

但文学奖的直接评价尺度,主要是对作家的艺术成就的评价,而不是选拔道德圣人或者政治斗士。

莫言的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深入地反思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也一直都对社会上的不公正有着深刻的批判。

他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对基层干部迫害百姓的控诉,他的小说《欢乐》是对乡村青年苦闷生活、普通村民被土地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社会现实的生动表达,他的小说《生死疲劳》是对土改政策的深刻反思……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多元的莫言。

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在这片普通而神奇的土地上,以“我爷爷”余占鳌为代表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们上演了一出出慷慨激昂的人生大剧,一如电影《红高粱》里“酒神曲”吼诵时的高亢鹰扬。

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同时,已经极大边缘化的文学,能不能通过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而有所提振,并为中国文化转型积淀更多的内涵,这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叶开(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