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史3
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
3.1.2城市建设 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 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 治者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 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① 时期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 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 ②位臵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③平面布局 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 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 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 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4曲阜县鲁城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 “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 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臵,以主次尊卑来安 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 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 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 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 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中国城建史》课件
04
近现代城建
晚清城建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开端 ,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发生 了变化。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 书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市 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持。
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开始出现了现代 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电报 、电话等,这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城 市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城建史》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城建史概述 • 古代城建 • 近现代城建 • 城建特色与文化 • 中国城建的影响与启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城 建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课
适用对象:对中国城 建历史感兴趣的学生 、研究者或从业人员
课程目的
掌握中国城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05
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古代城建特色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风水、方位和象征意义,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庭院 、园林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
文化体现
古代城建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形成了 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近现代城建特色与文化
近现代城建特色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近现代城建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 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03
古代城建
夏商周城建
总结词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城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建以防御为主要目的,城市规模较小,布局简单。
详细描述
夏朝的城市多建于河流两岸,如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一座都城遗址。商朝的城市则多建于地势较 高、易于防守的地方,城墙多为土筑,规模较小。西周时期,城市开始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划,出现了“里坊制” ,城市的布局逐渐走向规范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建国后城建史ppt课件
(3)1979年以来,国际局势逐渐缓和和中国走向对外开 放时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1972年 尼克松访华、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十一 届三中全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8.2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乡 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表现为 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城市质量的提高,包 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各类城 市结构的调整,包括工作、居住、交通、通信、休憩等 各种功能的增强,以及效率的提高,环境的改善、传统 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资源的集约和合理使用、还包括居 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8.2.1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城市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后,实现了 持续增长,并进入了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市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 的过程,近20年来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 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小城市的 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4)小城镇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 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5)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8.3.3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状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尤其是 地形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 通条件、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受到 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制约。 • 城镇部分自东向西呈现出高度集中——一般集 中——比较稀疏的基本形态 • 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 •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沿海、沿江、沿线(铁路公 路)) • 资源指向分布明显 • 多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东部沿海)和以大城市 为核心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正的根本性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 殖民地消费性城市——社会主义生产性城 市(或其他性质的城市)。城乡关系:城 乡对立——城乡结合 建国后,新城市不断涌现,老城市普遍得 到改造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频临长江有石头城为重要军事堡垒; 外郭始终是竹篱,沿秦淮两岸居民稠密,篱门甚多。
建康山丘起伏,不便于作方整的居住区,而 只能是自由式街巷布置。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一带,西临长江,北 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众山布列于城北 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贯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 于北。
城市布局,从东晋到陈,基本上相沿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道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邸 宅多分布在青溪、潮沟两岸;
所在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 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 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 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汉长安建设
汉长安市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
二、北魏洛阳城建设 北魏洛阳城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 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
有坡度向下。 宫城偏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中国建筑史课件
3
生态保护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06 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与展 望
建筑史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建筑发展 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影响要素。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对建筑史进行综
礼制思想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礼制,认为建筑应符合礼制 规范,体现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
风水观念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注重风水观念,认为建筑 应符合风水原则,以追求吉祥、平安和富贵 。
建筑艺术观念
装饰与造型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强调装饰与造型的结合,通过雕刻、 彩绘等手法,使建筑外观更加华丽、精美。
色彩运用
中国建筑艺术观念注重色彩运用,通过不同的色彩搭 配,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庭院布局,以 庭院为中心,建筑沿庭院四周布 置,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居住 环境。
建筑与自然融合
中国建筑文化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如山水园林的营造等。
建筑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建筑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 自然应该和谐共存,建筑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唐宋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和 手工业繁荣,如唐长安、北宋
东京汴梁等。
元明清时期
城市规划逐渐成熟,如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严谨的
城市中轴线布局。
近代城市建设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城市建设受到西方影响,如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 了租界和洋房。
20世纪初到中叶
中外城建史第二讲(1)PPT课件
陶窑遗址。
•
14
• 3、齐临淄:
• 地理位置: 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 市淄博区齐都镇。
• 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在 30 万人之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 繁华的城市。
• 年代及背景: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 尚为齐侯,都营丘,后又徙都薄姑。自齐献公元年 (公元前859年)由薄姑迁于临淄直至齐王建四十 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姜齐与田 齐的国都历600余年。
9
•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 河滩地带,分为 内 城(城)和外城 (廓)两部分,设有 城墙,城墙为版筑夯 土墙。内城东侧设有 城壕,内外城之间设 城墙和运粮河,还有 一定的防御功能。
10
•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 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 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 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 城墙的外围;考古发 现,居住主要分布在 内城和外城的南部, 临中易河;手工作坊 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 部和北部,墓区位于 内城的西北角。
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的社会因素萌 发并成长起来,推动了中国由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城市也在社会急剧变革动 荡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大发展,城市数量和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 繁荣,出现了不少工商业城市。
4
• 城市兴起的原因:
• 1.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是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相当发达,铁器生产的效率提高,规模 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增多。铁器普通使用于农业、手工业和日 常生活中,“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拼作、开垦广阔的森林热区 成为可能”,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改变,一家一 户的小农经济逐渐取代商周时的集体耕作,由此推动了整个社 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铁工具的推广,引起其他手工业部门工艺 上的变革,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策荣。大批商人 和手工业者聚集到城市中进行非农业的专业化劳动,商品集市 也兴起,交通进一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准备了 物质基咄。在这种背景下,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原有的城市规
武汉大学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ppt课件
;.
中国城27市建设史
二、张謇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载体,古代通州城于958年始建,具有典型的州城格局; 明中叶,东西两侧关厢有所发展。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 市建设。他将工业区选在城市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 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 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 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
第二节 近代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 第三节 近代哈尔滨的发展
;.
中国城22市建设史
第四节 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侵略意图 二、城市中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三、殖民地的建筑风格 四、表现出明显的资本主义城市特征 五、规划图的分析
第十一章 旧城市的新变化
;.
中国城23市建设史
第十二章 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
;.
中国城24市建设史
第一节 新兴的工业城市唐山
第二节 南通的发展
一百多年前,南通实现了一次“惊世崛起”。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 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兴实业、办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 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绵延至今。2003年初,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 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经过实地调研和论证提出,南 通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堪称“中国近代 第一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画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中国城市建设史(K横)PPT课件
1.3 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建设史要应用大量的考古历史资料,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但更注重城市建设和发展变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研究。
1.3.1 历史学方法 断代研究、类型学研究、考证比较研究等
-1-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3.2 城市学方法 解构主义(解读城市)、现象学、城市意象、城市形态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等
1.4 参考书目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庄林德、张京祥(200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尧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侯仁之《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出版社,2000 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国城市地图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1995 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一、二、三集,文物出版社,1998 贺业钜(1985),《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9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郑州,199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3-
4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第2章城市建设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城市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
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在中国历
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正式宣告消亡, 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一些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
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战国《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 一夫。” ———方形,每面长9里,各开3座城门,城内有9条纵 街,9条横街,纵街宽度能容9辆车并行,王宫居中,宫 左右分布宗庙、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市和 朝的面积各为“一夫”,即100亩。
都城——最高级的,例:长安、洛阳、开 封、北京、南京、汴梁
省城——(元朝以后),例:成都、武昌 、兰州、杭州、济南、沈阳
第二章 城市
(2)工商业中心——沿运河的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
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 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 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阴、临清、天津; 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长江与汉江交汇 处的汉口等。
第二章 城市
(3)手工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
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 商品的运输: 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 ――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 贡
第二章 城市
(4)军事防卫城市——
防卫城堡。这些城堡的选址,多从军事防御 要求出发,城镇规模并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 沟高垒的防御设施。沿长城“九边重镇”大同、 宣化、榆林、山海关;沿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 卫、镇海卫。
第二章 城市
最新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ppt课件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西安钟楼(明)
西安钟楼鸟瞰
西安鼓楼鸟瞰
7.城市排水: 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城——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
明代,设沟渠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 之职。 清代,设街道厅和值年沟渠河道大臣,负责内城沟渠。 8.城市规模宏大:面积与人口都居世界前列。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
我国境内已发现原始社会城址30余座。 技术上:采用夯土筑成。
城址中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为统治者的 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 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废墟中还具有成片的宫殿 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
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
方式(隋大兴城) 改建或有山丘河流的城市——根据地形随宜变通,
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 城市道路宽度≤150m,宋以后砖石路面广泛应用
于南方城市。 4.居民的娱乐场所: 南北朝至唐 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的风景区。
名胜和私家园林也是春游的胜地。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东京清明时节市民到郊
外春游的盛况。 戏场单独成立“瓦肆”,包括各种技艺在内。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 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2、道路及河道系统——断面设计是一个创造 ——通过道路绿化改善城市小气候 ——道路分级明确
3、街道风貌——繁华、“早市”、“夜市”。
4、居住特点——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 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 ,坊的 数量占70%以上 ,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 。
5、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元 金
元大都的规划及特点
1、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 2、让“废墟”融“景色”; 3、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4、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 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 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 5、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园林之盛也达到高峰。
元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它为南 北向的长方形,周长“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 正……” 今实测周长28.6千米,面积近50平方千米。
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 划一的伟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 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 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一、该时期的城市背景
1、战争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市民阶层的地位有所提升,里坊制度取消,商业繁荣; 3、民族融合促使技术的发展 4、城市的职能定位相对明确。
二、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特征 1、出现了低等级的城镇,丰富了城镇体系; 2、里坊制度瓦解,商业得到了解放; 3、火药的发明对城市的防御产生了新的影响; 4、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欧洲城市; 5、宗教影响了当时的城市建设; 6、重要道路河道的变迁对当时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7、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主要城市 特点及其建设 成就
北宋 开封城
也就是今 天的开封 城及其附 近郊区所 在地,分 内外三重, 即外城、 里城和宫 城。
1、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不规则平面布局”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
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 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 12个城门。
开封城的规划成就
1、自发性 2、民主性 3、历史沿革
4、三套城墙,宫城居中的布局模式及“井”字形道
路网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南宋临安(杭州城)
1、南宋杭州城的平面布局虽不如北宋开封城整齐划一,但也 尽量利用群山、河湖、平原等地理优势,使城市布局美观大方、 壮丽雄伟,大内的选址就是典型例证。大内位于凤凰山麓,占 据高地,俯瞰全城,既控制制高点,又发挥了高台建筑的艺术, 殿庭巍峨自不待言。殿前司就设在凤凰山八盘岭上,三省六部 在和宁门以北,显然都是依据地形特点有意安排的。
6、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 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平方千米)。宫城南三门,正 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宫城 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 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
7、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 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 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
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
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