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解读论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解读论语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 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 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 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

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 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纾赫庵秩耸呛苌儆姓娉闲囊獾摹~薄解读】? 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 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达完美。人之性是“向善”,人之道是“择善”,人之成是“至善”。向善须在真诚中,才能自觉;择善要靠智能与勇气,因此学生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至善则须“死而后已”,所以孔子从不称许同一时代的人为“仁”,对他自己也不例外。这里所批评的“巧言令色”,是针对缺乏真诚心意而言: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有关“仁” 字的完整诠释,如,,还须配合其他相关各章的解读。【3.3】【4.2】【17.21】等。【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解读】?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三省: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因此这里所讲的不是三次,也不是接着所列的三件事。事实上,曾子一生“战战兢兢”,从爱惜身体到

修养品德,所省察的自然不止这三件事。? 为人谋:这三句话有其顺序,先是谈到别人(应指上司),接着谈到朋友,然后及于学生。在“人与人之间”尽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1.5】子

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白话】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解读】? 道:在此作动词用,表示导,治理之意。? 千乘:乘为计算兵车的单位,每乘四匹马。古代天子(帝王)拥有天下,号称万乘之君;诸侯所分封的则为千乘之国。春秋时代,诸侯各自为政,所以孔子以治理千乘之国为话题。? 敬事:这三项原则由核心向外推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再兼顾节用与爱人两方面,然后还须多为百姓设想。【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白话】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解读】? 弟子:指后生晚辈,今天称为学生或青少年。? 仁:凡是行为合乎“人之道”的,都可以泛称为仁;亦即今日所说有善行芳表的人。任何社会都有这样的善人,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不过,由于“人之道”永远指向至善的境界,所以孔子很少明确指出谁是仁者。? 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念书就是一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白话】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解读】? 子夏: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列名于文学科的学生。? 贤贤易色:指夫妻相处的原则。理由是:接着所谈三事都是明确的人际相处之道;至于它列在首位,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等。? 事君:古代拥有属地者皆可称为“君”,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为君所用,就须事君。在今天的意思是指为自己服务的结构或老板工作,但是彼此

之间的关系不像古代那么稳定。【1.8】“君子不重则不威,子曰: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白话】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解读】? 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德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论语》中的名词,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 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法。? 学则不固: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战。? 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白话】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解读】? 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谨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 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 民德:社会风气。“德”

字可以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养与善行。【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白话】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解读】? 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侯各自为政。孔子周游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