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挑选好一个确定得研究对象,锲而不舍。
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但是一路上准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2.旋转的性质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6.1二次根式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二次根式的概念和应用.2.二次根式的非负性.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难点二次根式的非负性.一、情景导入师:(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东方明珠电视塔.电视节目信号的传播半径r/km与电视塔高h/km之间有近似关系r=2Rh(R为地球半径).如果两个电视塔的高分别为h1km,h2km,那么它们的传播半径之比为多少?同学们能化简这个式子吗?由学生计算、讨论后得出结果,并提问.生:半径之比为2Rh12Rh2,暂时我们还不会对它进行化简.师:那么怎么去化简它呢?这要用到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这将是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二、新课教授活动1:知识迁移,归纳概念用含根号的式子填空.(1)17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2)如图,要做一个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7 cm和4 cm的三角形,斜边长应为________cm;(3)一个长方形的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 m2,则它的宽为________m;(4)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5)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时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2.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t,则t=________.【答案】(1)17(2)65(3)65(4)3 a (5)h 5活动2:二次根式的非负性(1)式子a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被开方数a满足什么条件时,式子a才有意义?(2)当a>0时,a________0;当a=0时,a________0;二次根式是一个________.【答案】(1)a的算术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2)>=非负数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二次根式的非负性.当a>0时,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因此a>0;当a=0时,a表示0的算术平方根,因此a=0.也就是说,当a≥0时,a≥0.三、例题讲解【例】当x是怎样的实数时,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解:由x -2≥0,得x ≥2.所以当x ≥2时,x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四、巩固练习1.已知a -2+b +12=0,求-a 2b 的值.【答案】a -2≥0,b +12≥0,又∵它们的和为0,∴a -2=0且b +12=0,解得a =2,b =-12.∴-a 2b =-22×(-12)=2.2.若x ,y 使x -1+1-x -y =3有意义,求2x +y 的值. 【答案】-1 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a(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2.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什么数才有意义?a(a ≥0)又是什么数?六.课后作业必做题: 选做题: 七.板书设计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化简1.理解(a)2=a(a ≥0),并能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2.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a 2=a(a ≥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重点理解并掌握(a)2=a(a ≥0),a 2=a(a ≥0)以及它们的运用. 难点探究结论.一、复习导入教师复习口述上节课的重要内容,并板书:1.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a(a≥0)是一个非负数.那么,当a≥0时,(a)2等于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授活动1: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4)2=____;(2)2=____;(13)2=____;(52)2=____;(0.01)2=____;(0)2=____.由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结果,并提问部分过程,教师进行点评.老师点评:4是4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4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4)2=4.同理:(2)2=2;(13)2=13;(52)2=52;(0.01)2=0.01;(0)2=0.所以归纳出:(a)2=a(a≥0).【例1】教材第3页例2活动2:填空:22=___;0.12=___;(13)2=___;(37)2=___;(212)2=___;02=___.教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22=2;0.12=0.1;(13)2=13;(37)2=37;(212)2=212;02=0.所以归纳出:a2=a(a≥0).【例2】教材第4页例3教师点评:当a≥0时,a2=a;当a≤0时,a2=-a.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应理解并掌握(a)2=a(a≥0)和a2=a(a≥0)及其运用,同时应理解a2=-a(a≤0).四.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五.板书设计16.2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乘法理解并掌握a·b=ab(a≥0,b≥0),a·b=a·b(a≥0,b≥0),会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重点a·b=ab(a≥0,b≥0),a·b=a·b(a≥0,b≥0)及它们的运用.难点利用逆向思维,导出a·b=a·b(a≥0,b≥0).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发现探究填空:(1)4×9=_____,4×9=______;(2)25×16=_____,25×16=______;(3)19×36=____,19×36=_______;(4)100×0=_____,100×0=______.生:(1)4×9=6,4×9=6;(2)25×16=20,25×16=20;(3)19×36=2,19×36=2;(4)100×0=0,100×0=0.试一试,参考上面的结果,比较四组等式的大小关系.生:上面各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二、新课教授活动2:总结规律结合刚才的计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问部分学生,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答案,加以点评,归纳出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教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2.两个非负数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它们积的算术平方根.一般地,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为:a·b=ab(a≥0,b≥0)由等式的对称性,反过来:ab=a·b(a≥0,b≥0)活动3:讲练结合教材第6~7页例题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页的练习.【答案】课本练习第1题:(1)10;(2)6;(3)23;(4)2.第2题:(1)77;(2)15;(3)2y;(4)4bc ac.第3题:4 5.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a·b=ab(a≥0,b≥0),ab=a·b(a≥0,b≥0)及其应用.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第2课时二次根式的除法理解ab=ab(a≥0,b>0)和ab=ab(a≥0,b>0),会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重点理解并掌握ab=ab(a≥0,b>0),ab=ab(a≥0,b>0),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难点归纳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一、复习导入活动1:1.由学生回答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及逆向等式.2.填空.(1)925=______,925=_____;(2)164=_____,164=_____;(3)8149=_____,8149=_____;(4)3664=_____,3664=_____.二、新课教授活动2:先由学生对上面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关系,并总结规律.教师点评: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除以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们商的算术平方根.一般地,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是:ab=ab(a≥0,b>0)由等式的对称性,反过来:ab=ab(a≥0,b>0)【例】教材第8~9页例题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0页练习第1题.【答案】(1)3(2)23(3)33(4)2a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ab=ab(a≥0,b>0)和ab=ab(a≥0,b>0)及其应用.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第3课时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重点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难点会判断这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一、复习导入(学习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请四位同学上台板书) 计算:(1)23;(2)2618;(3)82a ;(4)x 3x 2y.教师点评:(1)23=63;(2)2618=233;(3)82a =2a a ;(4)x 3x 2y=xy y .二、新课教授教师点评:上面这些式子的结果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被开方数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师: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教师板书) 教师强调: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例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为什么?(1)3xy 12x ;(2)25a 3a 3;(3)1x;(4)0.2a.解:(1)被开方数中有因数12,因此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2)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式a 2,因此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3)被开方数中有分母,因此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4)被开方数中有因数0.2,它不是整数,所以它不是最简二次根式.【例2】化简:(1)278;(2)12x 2y 3(x ≥0);(3)a 2b 4+a 4b 2(ab ≥0).解:(1)278=27×28×2=916×6=346;(2)12x 2y 3=4x 2y 2·3y =2xy 3y ;(3)a 2b 4+a 4b 2=a 2b 2(b 2+a 2)=ab a 2+b 2. 【例3】教材第9页例7 三、课堂小结1.本节课应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特点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四.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五.板书设计16.3二次根式的加减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加减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并能用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加减计算的方法.难点二次根式的化简、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1.计算:(1)x+2x;(2)3a-2a+4a;(3)2x2-3x2+5x2;(4)2a2-4a2+3a.2.教师点评:上面的运算实际上就是以前所学习的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就是字母连同指数不变,系数相加减.二、新课教授(学生活动)1.类比计算,说明理由.(1)2+22;(2)38-28+48;(3)32+8;(4)23-33+12.2.教师点评:(1)2+22=(1+2)2=32;(2)38-28+48=(3-2+4)8=58=102;(3)虽然表面上2与8的被开方数不同,不能当作被开方数相同,但8可化为22,32+8=32+22=(3+2)2=52;(4)同样12可化为23,23-33+12=23-33+23=(2-3+2)3= 3.所以在用二次根式进行加减运算时,如果被开方数相同则可以进行合并,因此可将二次根式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比较被开方数是否相同.因此可得: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例1】教材第13页例1 【例2】教材第13页例2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3页练习第1,2题.【答案】第1题:(1)不正确,两边不相等;(2)不正确,两边不相等;(3)正确.第2题:(1)-47;(2)35;(3)102-33;(4)36+14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进行二次根式加减运算时,先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相同被开方数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五.课后作业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和含有二次根式的多项式乘法公式的应用.重点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由整式运算知识迁移到含二次根式的运算.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计算:(1)(3x 2+2x +2)·4x ; (2)(4x 2-2xy)÷(-2xy); (3)(3a +2b)(3a -2b); (4)(2x +1)2+(2x -1)2. 二、新课教授由于整式运算中的x ,y ,a ,b 是字母,它的意义十分广泛,可以代表一切,当然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因此整式中的运算规律也适用于二次根式,下面我们就使用这些规律来进行计算.【例1】计算: (1)(8+3)×6;(2)(42-36)÷2 2.分析:二次根式仍然满足整式的运算规律,所以可直接用整式的运算规律. 解:(1)(8+3)×6=8×6+3× 6 =48+18=43+32; (2)(42-36)÷2 2=42÷22-36÷22=2-323.【例2】计算:(1)(2+3)(2-5); (2)(5+3)(5-3); (3)(3-2)2.分析:第(1)题可类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来计算,第(2)题把5当作a ,3当作b ,就可以类比(a +b)(a -b)=a 2-b 2,第(3)题可类比(a -b)2=a 2-2ab +b 2来计算.解:(1)(2+3)(2-5) =(2)2+32-52-15 =2+32-52-15 =-13-22;(2)(5+3)(5-3)=(5)2-(3)2=5-3=2; (3)(3-2)2=(3)2-2×3×2+(2)2 =5-2 6.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第1,2题.【答案】第1题:(1)6+10;(2)4+22;(3)11+55;(4)4.第2题:(1)9;(2)a -b ;(3)7+43;(4)22-410.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利用整式运算的规律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乘方等运算.五.课后作业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及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 cm和4 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再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你是否发现了32+42与52的关系,52+122与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由一学生朗读“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面图形,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拼图实验,探求新知1.阅读教材第22~23页图17.1-2和图17.1-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每组的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用拼图法初步体验结论.生:这两组图形中,每组的大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师:这只是猜想,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还要经过我们的证明.归纳验证,得出定理(1)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小组合作探究:a.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为边作两个正方形,你能通过剪、拼把它拼成弦图的样子吗?b.它们的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c.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纸张拼一拼,摆一摆,体验古人赵爽的证法.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师:通过拼摆,我们证实了命题1的正确性,命题1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题.(1)在Rt△ABC中,∠C=90°,a=8,b=15,则c=________;(2)在Rt△ABC中,∠B=90°,a=3,b=4,则c=________;(3)在Rt△ABC中,∠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 cm,则它的高为________cm ,面积为________cm2.【答案】(1)17(2)7(3)68(4)6,8,10(5)3 3【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答案】119或13三、巩固练习填空题.在Rt△ABC中,∠C=90°.(1)如果a=7,c=25,则b=________;(2)如果∠A=30°,a=4,则b=________;(3)如果∠A=45°,a=3,则c=________;(4)如果c=10,a-b=2,则b=________;(5)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________;(6)如果b=8,a∶c=3∶5,则c=________.【答案】(1)24(2)43(3)32(4)6(5)12(6)10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2.你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方法了吗?3.你还有什么困惑?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第2课时勾股定理(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难点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导入问题1: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师生行为:学生分小组讨论,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倾听学生的想法.生: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 m,BC=5 m,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则AB=13 m.所以至少需13 m长的梯子.师:很好!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a2=c2-b2或b2=c2-a2,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就可求出第三边的长.问题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生1:从题意可以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生2: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师生共析: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因此AC=5≈2.236.因为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二、例题讲解【例1】如图,山坡上两棵树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棵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________米,水平距离是________米.分析:由∠CAB=30°易知垂直距离为23米,水平距离是6米.【答案】23 6【例2】教材第25页例2三、巩固练习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________.【答案】503米2.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偏离欲到达地点B 200米,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米,求该河流的宽度.【答案】约480 m四、课堂小结1.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构造直角三角形.2.本节是从实验问题出发,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并用勾股定理完成解答.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第3课时勾股定理(3)1.利用勾股定理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3.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在数轴上寻找表示2,3,5,…这样的表示无理数的点.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寻找直角三角形中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一、复习导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们能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如下: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A′C′.求证:△ABC≌△A′B′C′.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C=∠C′=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AB2-AC2,B′C′=A′B′2-A′C′2.又AB=A′B′,AC=A′C′,∴BC=B′C′,∴△ABC≌△A′B′C′(SSS).师: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13所对应的点吗?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像长度为2,3,5,…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师:由于要在数轴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3,5,…,所以只需画出长为2,3,5,…的线段即可,我们不妨先来画出长为2,3,5,…的线段.生:长为2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长为5的线段是直角边为1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长为13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呢?生:设c=13,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 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长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生:步骤如下: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13的点.二、例题讲解【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800米处,过了10秒后,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A点表示男孩头顶的位置,C,B点是两个时刻飞机的位置,∠C是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根据题意,得在Rt△ABC中,∠C=90°,AB=5000米,AC=4800米.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即50002=BC2+48002,所以BC=1400米.飞机飞行1400米用了10秒,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1400×6×60=504000(米)=504(千米),即飞机飞行的速度为504千米/时.【例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解:根据题意,得到上图,其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BC为湖面,AB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置,CD=3分米,CB=6分米,AD=AB,BC⊥AD,所以在Rt△ACB中,AB2=AC2+BC2,即(AC+3)2=AC2+62,AC2+6AC+9=AC2+36,∴6AC=27,AC =4.5,所以这里的水深为4.5分米.【例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解:以17为长的边可看作两直角边分别为4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如下图:师生行为: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②能否找到斜边为17,另外两条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课堂小结1.进一步巩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2.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掌握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难点归纳猜想出命题2的结论.一、复习导入活动探究(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生1: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与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 cm,6 cm,6.5 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 cm,7.5 cm,8.5 cm,再试一试.生1: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4,AB=5.因为32+42=52,所以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5 cm,6 cm,6.5 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长分别为4 cm,7.5 cm,8.5 cm的三角形,可以发现8.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有42+7.52=8.52.师:很好!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看下面的命题: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师:我们可以看到命题2与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二、例题讲解【例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分析:(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2)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33页练习第2题.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五.课后作业必做题:选做题:六.板书设计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1.理解并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方法.2.理解逆定理、互逆定理的概念.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概念.难点理解互逆定理的概念.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师: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命题的内容: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命题1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2正确吗?如何证明呢?师生行为:让学生试着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师:△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吗?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如图),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生:我们所画的Rt△A′B′C′,(A′B′)2=a2+b2,又因为c2=a2+b2,所以(A′B′)2=c2,即A′B′=c.△ABC和△A′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C=∠C′=90°,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即命题2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证明了命题2是正确的,那么命题2就成为一个定理.由于命题1证明正确以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又是命题1的逆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2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师:但是不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呢?生:不一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成立.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生:例如原命题: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显然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二、新课教授【例1】教材第32页例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主要教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的内容。
该单元主要
包括圆的相关知识,例如圆的基本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本单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研究几何图形的必
备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如何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识,介绍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练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强化研究效果
五、教学评估
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2. 布置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研究内容
3.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研究情况
六、教学资源准备
1. 课本
2. 教案
3. 备课笔记
4. 练册
5. 课堂展示工具
七、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主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并在练习环节中积极配合。
下一步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扩展应用,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正方形的性质教案

18.2.3正方形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教学设计课题正方形的性质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体会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探究正方形边、角、对角线、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探究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3.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计算或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方形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情境导入】仔细观察下列实际生活中的图片,你会发现这些都是正方形的形象.正方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你还能列举出正方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结合已有经验,类比菱形与矩形,正方形的概念是怎样的呢?教师总结:正方形可以定义为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正方形的性质吧!【教学建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图片思考正方形的概念,学生从矩形和菱形的角度回答正方形的概念也可以,正确即可.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体会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区别与联系.探究点正方形的性质1.边、角、对角线的性质探究(1)我们回忆一下小学学过的正方形,它有什么性质?答: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上面正方形的概念中提到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答:菱形.(3)上面正方形的概念中提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答:矩形.事实上,如果把矩形、菱形各添加一个条件,平行四边形添加两个条件均可得到正方形,可以用下面结构图直观呈现这种关系:归纳总结: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它既有矩形的性质,又有菱形的性质.我们根据前边的学习,除了边和角,还可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对角线,那么它的对角线就是互相平分、相等且垂直.【教学建议】让学生回忆并类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来研究正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从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入手,分别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正方形的对角线除了上述基本性质外,还有无其他性质呢?事实上,它可以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试着证明:(教材P58例5)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求证:△ABO ,△BCO ,△CDO ,△DAO 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C =BD ,AC ⊥BD ,AO =BO =CO =DO.∴△ABO ,△BCO ,△CDO ,△DAO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ABO ≌△BCO ≌△CDO ≌△DAO.2.正方形的对称性我们再想一想: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答:如图,取一张正方形纸片,将它沿过对边中点的直线和对角线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均能重合.归纳总结: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四条,分别是对边中点的连线以及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应训练】1.正方形的一条边长是3,那么它的对角线长是32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BD 上,且BE =CD ,则∠BEC 的度数为67.5°.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AB ,BC 边上,AE =BF ,连接AF ,DE.求证:△ADE ≌△BAF.证明:∵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D =BA ,∠DAE =∠ABF =90°.在△ADE 和△BAF 中,AD =BA ,∠DAE =∠ABF ,AE =BF ,∴△ADE ≌△BAF(SAS).活动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正方形性质的掌握.例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边BC 上,点F 在CD 的延长线上,且BE =DF.(1)求证:AE =AF ,AE ⊥AF ;(2)若BD 与EF 相交于点M ,连接AM ,试判断AM 与E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证明:∵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E =∠BAD =∠ADC =∠ADF =90°,AB =AD.又BE =DF ,∴△ABE ≌△ADF(SAS),∴AE =AF ,∠BAE =∠DAF.∴∠DAF +∠EAD =∠BAE +∠EAD ,即∠EAF =∠BAD =90°,∴AE ⊥AF.【教学建议】提醒学生:(1)与正方形性质相关的证明题往往是利用正方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将其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正方形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等(2)解:AM =12EF ,AM ⊥EF.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N ∥CD ,交BD 于点N ,∴∠MNE =∠MDF ,∠MEN =∠MFD ,∠NEB=∠C =90°.∵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NBE =45°,∴∠BNE =90°-∠NBE =45°,∴∠NBE =∠BNE ,∴BE =NE.又BE =DF ,∴NE =DF ,∴△MNE ≌△MDF(ASA),∴EM =FM.∵AE =AF ,∠EAF =90°,∴AM =12EF ,AM ⊥EF.【对应训练】1.如图,AC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若以AD 为边向正方形内部作等边三角形ADE ,边DE 交AC 于点F ,则∠EFC =75°.2.如图,E ,F 是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的两点,AC =8,AE =CF =2,则四边形BEDF 的周长是85.3.教材P59练习第2题.腰直角三角形,可得到45°角.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正方形的概念是什么?正方形有哪些性质?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 61习题18.2第7,12,15,17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18.2.3正方形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一、正方形的概念二、正方形的性质1.边.2.角.3.对角线.4.对称性.教学反思正方形性质的探究内容依旧集中在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四边形知识网络.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有动手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解题方法:如何区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①从边的角度来看: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而菱形和正方形还具有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②从角的角度来看: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对角相等且邻角互补的性质,而矩形和正方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性质.③从对角线的角度来看: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具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而矩形和正方形还具有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菱形和正方形还具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例1如图为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点G 在对角线BD 上,GE ⊥CD ,GF ⊥BC ,AD =1500m ,小敏行走的路线为B→A→G→E ,小聪行走的路线为B→A→D→E→F.若小敏行走的路程为3100m ,则小聪行走的路程为4600m .解析:如图,连接GC.∵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BCD =90°,AD =CD ,∠ADB =∠CDB =45°.又GE ⊥CD ,∴△DE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 =GE.在△AGD 和△CGD AD =CD ,∠ADG =∠CDG ,DG =DG ,∴△AGD ≌△CGD(SAS ),∴AG =CG.∵GE ⊥CD ,GF ⊥BC ,∴∠GEC =∠ECF =∠GFC =90°,∴四边形GECF 是矩形.∴EF =CG ,∴EF =AG.∴BA +AD +DE +EF -BA -AG -GE =AD =1500m .∵小敏共走了3100m ,即BA +AG +GE =3100m ,∴小聪行走的路程为BA +AD +DE +EF =3100+1500=4600(m ).例2如图,在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中,M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连接AM 并延长,交CD 于点P.若PM =PC ,求AM 的长.解:∵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6的正方形,∴AD =CD =6,∠ADC =90°,∠ADM =∠CDM =45°.在△ADM 和△CDM DM =DM ,∠ADM =∠CDM ,AD =CD ,∴△ADM ≌△CDM(SAS ),∴∠DAM =∠DCM.∵PM =PC ,∴∠CMP =∠DCM ,∴∠APD =∠CMP +∠DCM =2∠DCM =2∠DAM.∵∠APD +∠DAM =180°-∠ADC =90°,∴∠DAM =30°.设PD =x ,则AP =2PD =2x ,PM =PC =CD -PD =6-x ,∴AD =AP 2-PD 2=3x =6,解得x =2 3.∴PM =6-x =6-23,AP =2x =43,∴AM =AP -PM =43-(6-23)=63-6.例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是BC ,CD 上一动点,且BE =CF ,连接AE ,BF 交于点P ,连接CP ,则CP 的最小值是(A )A .25-2B .32-2C .22D .2+2解析:在正方形ABCD 中,AB =BC ,∠ABC =∠BCD =90°.在△ABE 和△BCF =BC ,ABE =∠BCF ,=CF ,∴△ABE ≌△BCF(SAS ),∴∠BAE =∠CBF.∵∠CBF +∠ABF =90°,∴∠BAE +∠ABF =90°,∴∠APB =90°.如图,设AB 的中点为G ,连接GP ,GC ,则GP =GB =12AB =12×4=2.∵GP +CP≤GC ,∴当点C ,P ,G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CP 有最小值GC -GP.∵BC =4,BG =2,∴GC =BC 2+BG 2=42+22=2 5.∴CP 的最小值是25-2.故选A .例2如图,正方形OABC 的边OA ,OC 在坐标轴上,点B 的坐标为(-4,4).点P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 轴向点O 运动;同时,点Q 从点O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x 轴的正方向运动,规定点P 到达点O 时,点Q 也停止运动.连接BP ,过点P 作BP 的垂线,与经过点Q 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l 相交于点D.BD 与y 轴交于点E ,连接PE.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1)∠PBD 的度数为45°,点D 的坐标为(t ,t)(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当t 为何值时,△PBE 为等腰三角形?(3)探索△POE 的周长是否随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试求这个定值.解:(1)解析:由题意可得AP =OQ =1×t =t ,∴易得AO =PQ.∵四边形OABC 是正方形,∴AO =AB =BC =OC ,∠BAO =∠AOC =∠OCB =∠ABC =90°.∵DQ ∥OC ,∴∠PQD =∠AOC =90°.∵DP ⊥BP ,∴∠BPD =90°.∴∠BPA =90°-∠DPQ =∠PDQ.∵AO =PQ ,AO =AB ,∴AB =QP.在△BAP 和△PQD BAP =∠PQD ,BPA =∠PDQ ,=QP ,∴△BAP ≌△PQD(AAS ).∴AP =QD ,BP=PD.∵∠BPD =90°,BP =PD ,∴∠PBD =∠PDB =45°.∵AP =t ,∴QD =t.∴点D 的坐标为(t ,t).(2)①若PB =PE ,由△BAP ≌△PQD 得PB =PD ,显然PB≠PE ,∴这种情况不存在,应舍去.②若EB =EP ,则∠BPE =∠PBE =45°.∴∠BEP =90°.∴∠PEO =90°-∠BEC =∠EBC.在△POE 和△ECB PEO =∠EBC ,POE =∠ECB ,=BE ,∴△POE ≌△ECB(AAS ).∴OE =CB =OC.∴点E 与点C 重合.∴点P 与点O 重合.∴AP =AO =t.∵B(-4,4),∴AO =CO =4.此时t =4.③若BP =BE ,在Rt △BAP 和Rt △BCE =BE ,=BC ,∴Rt △BAP ≌Rt △BCE(HL ).∴AP=CE.∵AP=t,∴CE=t.∴PO=EO=4-t.∵∠POE=90°,∴EP=PO2+EO2=2(4-t).如图,延长OA到点F,使得AF=CE,连接BF.在△FAB和△ECB=CB,BAF=∠BCE=90°,=CE,∴△FAB≌△ECB(SAS).∴FB=EB,∠FBA=∠EBC.∵∠EBP=45°,∠ABC=90°,∴∠ABP+∠EBC=45°.∴∠FBP=∠ABP+∠FBA=∠ABP+∠EBC=45°.∴∠FBP=∠EBP.在△FBP和△EBP =BE,FBP=∠EBP,=BP,∴△FBP≌△EBP(SAS).∴FP=EP.∴EP=FP=FA+AP=CE+AP.∴EP=t+t=2t.∴2(4-t)=2t.解得t=42-4.综上所述,当t为4或42-4时,△PBE为等腰三角形.(3)△POE的周长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由(2)可得EP=CE+AP,∴OP+PE+OE=OP+AP+CE+OE=AO+CO=4+4=8.∴△POE的周长是定值,这个定值为8.。
人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勾股定理【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
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2234+与25的关系,22512+和213的关系,即22234=5+,222512=13+,那么就有222+=勾股弦。
命题 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a b c =+。
我们把它称之为勾股定理。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90C ∠=︒,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222a b c =+。
AB分析:(1)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2)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S +=△小正大正2214ab b-a =c 2⨯+(),化简可证。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教案)

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2.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不等式,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情感态度】经历方程、不等式与函数关系的探究,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教学重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关系的应用.【教学难点】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关系的理解.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探究:1.解方程2x+20=0.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20的图象.问题1 直线y=2x+20与x轴交点横坐标是方程2x+20=0的解吗?为什么?问题2 这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么?由学生完成以上任务的画图与思考,教师走入每个学习小组,指导交流与总结,适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归纳总结】从“数”的角度看,方程2x+20=0的解是x=-10;从“形”的角度看,直线y=2x+20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10,0),这也说明,方程2x+20=0的解是x=-10.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m/s,其速度每秒增加2m/s,再过几秒它的速度为17m/s?思考:(1)本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2)设再过x 秒物体速度为17m/s ,能否列出方程?(3)如果速度用y 表示,那么能否列出函数关系式?(4)上面不同的解法各有何特点?解法1 设再过x 秒物体速度为17m/s.由题意可知:2x+5=17,解得x=6.解法2 速度y (m/s )是时间x (s )的函数,关系式为y=2x+5.当函数值为17时,对应的自变量x 值可得2x+5=17.求得x=6.解法3 由2x+5=17可变形得到2x-12=0.从图象上看,直线y=2x-12与x 轴的交点为(6,0).故x=6.问题2 1.解不等式5x+6>3x+10.【思考】不等式5x+6>3x+10可以转化为ax+b >0的形式吗?所有的不等式是否都可以转化成这种形式呢?2.当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思考】上述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吗?3.问题2能用一次函数图象说明吗?【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解不等式后思考问题,并师生共同归纳:(1)在问题1中,不等式5x+6>3x+10可以转化为2x-4>0,解这个不等式得x >2.(2)解问题2就是要不等式2x-4>0,得出x >2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因此它们是同一问题.(3)如图,函数y=2x-4与x 轴的交点为(2,0),且这个函数的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故要求当函数y=2x-4的值大于0时的自变量的值,只需在图中找出当函数图象在x 轴上方时的x 的值即可,由图可知,当x >2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问题3 试用一次函数图象法求解35821x y x y +=⎧⎨-=⎩,,从中总结你的体会. 【归纳总结】上面的方程组可以转化为385521y x y x ⎧=-+⎪⎨⎪=-⎩,其本质是求当x 为何值时,两个一次函数的y值相等,它反映在图象上,就是求直线3855y x=-+与y=2x-1的交点坐标.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若直线y=kx+6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24,求常数k的值是多少?【分析】(1)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和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2)确定图象与两条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可以通过令x=0和y=0解方程求得.解:设直线y=kx+6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A、B.令y=0,得x=-6k;令x=0,得y=6.∴A(-6k,0),B(0,6),∴|OA|=|-6k|,|OB|=6.∴S=12OA·OB=12|-6k|×6=24.|k|=34.∴k=±34.【教学说明】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一次函数解析式和方程的关系先得出直线与两个坐标轴的交点,再借助直线y=kx+6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24来构造方程.例2 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求(1)当x为何值时,kx+b>0;(2)当x为何值时,kx+b=0;(3)当x为何值时,kx+b<0.解:(1)当x<3时,kx+b>0;(2)当x=3时,kx+b=0;(3)当x>3时,kx+b<0.【教学说明】寻找kx+b>0的解集,实际上就是寻找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在x轴的上方;寻找kx+b<0的解集,实际上就是寻找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在x轴的下方.例3 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3 3 5. x yx y+=⎧⎨-=⎩,【分析】首先将两个方程分别写成一次函数的形式,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象,观察得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从而得出方程组的解.解:由x+y=3,可得y=3-x.由3x-y=5,可得y=3x-5.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一次函数y=3-x的图象l1和y=3x-5的图象l2,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得l1、l2的交点坐标为P(2,1).所以,方程组335x yx y+=⎧⎨-=⎩的解是21.xy=⎧⎨=⎩,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已知直线y=kx-3经过点M,求此直线与x轴、y轴交点坐标.【分析】要求此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就需确定这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即确定直线y=kx-3中的k,这由直线过点M(-2,1)求得.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3x+2>2x+1.【分析】本题可以把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一次函数,也可以先化简将其看作一个一次函数,然后画出函数图象求解.3.已知如图所示,直线l1:y=2x-4与x轴交于点A,直线l2:y=-3x+1与x轴交于点B,且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P,求△APB的面积.【分析】显然本题易求A点与B点的坐标,这样很容易求出线段AB的长度,则本题的关键就是求出点P的坐标,进而把点P的坐标转化为点P到线段AB的距离,求点P的坐标的方法就是联立l1和l2所表示的方程,建立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教学说明】下列问题有一定综合性,教师提示思路,由学生分组讨论求解.【答案】1.解:由图象可知,点M(-2,1)在直线y=kx-3上,∴-2k-3=1,解得k=-2.∴此直线的解析式为y=-2x-3.当y=0时,可得x=-32,∴直线与x轴交于(-32,0).当x=0时,可得y=-3,∴直线与y轴交于(0,-3).2.解法一: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3x+2和直线y=2x+1的图象,如图1,由图象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1,当x>-1时,直线y=3x+2在直线y=2x+1的上方,即不等式3x+2>2x+1的解集为x>-1.图1 图2解法二:原不等式也可以化为x+1>0,画出y=x+1的图象,如图2,可以看出当x >-1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即y=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1.3.解:l1:y=2x-4,令y=0,x=2,则A(2,0)l2:y=-3x+1,令y=0,x=13,则B(13,0),则AB=53,2431y xy x=-⎧⎨=-+⎩解得12xy=⎧⎨=-⎩∴P(1,-2),则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为2. ∴S△APB =12×53×2=53.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结合下表总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从数的角度看:从形的角度看:反思如何由一次函数图象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理解一次函数图象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间的关系.掌握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9.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和不等式,是学生应该学会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本课时教学应考虑到学生形成一种教学观点的需要,考虑学生对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应从不同角度(如练习,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知识间关系的本质,形成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能力.。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6.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述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b.通过实际案例和练习题,指导学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定位直角三角形,并准确应用勾股定理。
c.对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构造非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直角三角形的特性,从而掌握判断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情况?”比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或者计算建筑物与地面的距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表述及其计算方法。对于难点部分,如定理的证明,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和逐步的逻辑推理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1.2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复杂化简:对于\( \sqrt{\frac{24}{3}} \)的化简,学生可能会直接得到\( \sqrt{8} \),而忽视\( \frac{\sqrt{24}}{\sqrt{3}} = \sqrt{\frac{24}{3}} = \sqrt{8} \)中的正确步骤。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根式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通过对二次根式性质的探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提高数学抽象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性质: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平方和开方性质,能熟练应用于解题。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乘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容易混淆,尤其是在应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个性质,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关于二次根式的化简,我觉得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步骤的详细解释。有些学生对于多层嵌套的二次根式化简感到困惑,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多举例,并引导学生逐步分解和化简,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二次根式的化简:掌握运用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的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实际问题的建模: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根式的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__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 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学校:____ _______教师:_________2020年1月16.1.1 二次根式教案序号:1 时间: 教学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a ≥0)•(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3.当a<0 老师点评:(略)例11x(x>01x y+(x ≥0,y•≥0).分析0.x>0、x≥0,y≥01x、1x y+.例2.当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解:由3x-1≥0,得:x≥13当x≥13三、巩固练习教材P5练习1、2、3.四、应用拓展例3.当x11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11x+0和11x+中的x+1≠0.解:依题意,得23010xx+≥⎧⎨+≠⎩由①得:x≥-32由②得:x≠-1当x≥-32且x≠-1+11x+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例4(1)已知,求xy的值.(答案:2)(2),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25)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a≥0”称为二次根号.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六、布置作业1.教材P5 1,2,3,4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A.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A B C D.1 x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A.5 B C.15D.以上皆不对二、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3.负数________平方根.三、综合提高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当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4.x有()个.A.0 B.1 C.2 D.无数5.已知a、b=b+4,求a、b的值.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A 2.D 3.B二、1a≥0)23.没有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2.依题意得:230xx+≥⎧⎨≠⎩,32xx⎧≥-⎪⎨⎪≠⎩∴当x>-32且x≠0+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1 34.B5.a=5,b=-416.1.2 二次根式(2)教案序号:2 时间:教学内容1a≥0)是一个非负数;22=a(a≥0).教学目标a≥0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a≥02=a(a≥0)及其运用.2.难点、关键: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a(a≥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口答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0a<0老师点评(略).二、探究新知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a≥0)是一个什么数呢?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2=_______.是4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非负数,因此有)2=4.2=22=9)2=32=13)2=722=0,所以例1 计算1)2 2.()2 324.(2)2分析2=a (a ≥0)的结论解题.)2 =32,(2 =322=32·5=45,2=56,(2)274=.三、巩固练习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2 )2 (42 2 ()222-四、应用拓展 例2 计算12(x ≥0) 22 324)2分析:(1)因为x ≥0,所以x+1>0;(2)a 2≥0;(3)a 2+2a+1=(a+1)≥0; (4)4x 2-12x+9=(2x )2-2·2x ·3+32=(2x-3)2≥0.所以上面的42=a (a ≥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 ≥0,所以x+1>02=x+1(2)∵a 2≥02=a 2(3)∵a 2+2a+1=(a+1)2又∵(a+1)2≥0,∴a 2+2a+1≥0 2+2a+1 (4)∵4x 2-12x+9=(2x )2-2·2x ·3+32=(2x-3)2 又∵(2x-3)2≥0∴4x 2-12x+9≥02=4x 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3 (2)x 4-4 (3) 2x 2-3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a ≥0)是一个非负数;2.(2=a (a ≥0);反之:a=2(a ≥0). 六、布置作业1.教材P5 5,6,7,8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 ).A .4B .3C .2D .12.数a 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0 B .a ≥0 C .a<0 D .a=0 二、填空题1.()2=________.2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12 (2)-)2 (3)(12)2 (4)()2(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 (3)16(4)x (x ≥0)3,求x y 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2 (2)x 4-9 3x 2-5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B 2.C 二、1.3 2.非负数三、1.(12=9 (2)-2=-3 (3)(12)2=14×6=32(4)()2=9×23=6 (5)-62.(1)5=)2 (2)3.4=2(3)16=2 (4)x=)2(x ≥0)3.103304x y x x y -+==⎧⎧⎨⎨-==⎩⎩ x y =34=814.(1)x 2-2=((2)x 4-9=(x 2+3)(x 2-3)=(x 2+3)()() (3)略16.1 二次根式(3)教案总序号:3 时间: 教学内容a (a ≥0)教学目标(a ≥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a ≥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a ≥0). 2.难点:探究结论.3.关键:讲清a ≥0a 才成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老师口述并板收上两节课的重要内容;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a ≥0)是一个非负数;3.2=a (a ≥0).那么,我们猜想当a ≥0是否也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2110=23=37.例1 化简(1(2(3(4分析:因为(1)9=-32,(2)(-4)2=42,(3)25=52,(4)(-3)2=32(a≥0)•去化简.解:(1(2(3(4三、巩固练习教材P7练习2.四、应用拓展例2 填空:当a≥0;当a<0,•并根据这一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则a可以是什么数?(2,则a可以是什么数?(3,则a可以是什么数?分析(a≥0),∴要填第一个空格可以根据这个结论,第二空格就不行,应变形,使“()2”中的数是正数,因为,当a≤0-a≥0.(1)根据结论求条件;(2)根据第二个填空的分析,逆向思想;(3)根据(1)、(2│a│,而│a│要大于a,只有什么时候才能保证呢?a<0.解:(1,所以a≥0;(2,所以a≤0;(3)因为当a≥0,即使a>a所以a不存在;当a<0,即使-a>a,a<0综上,a<0例3当x>2分析:(略)五、归纳小结(a≥0)及其运用,同时理解当a<0a的应用拓展.六、布置作业1.教材P5习题16.1 3、4、6、8.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A.0 B.23C.423D.以上都不对2.a≥0).A BC D.二、填空题1.=________.2m的最小值是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甲的解答为:原式(1-a)=1;乙的解答为:原式=a+(a-1)=2a-1=17.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2.若│1995-a│=a,求a-19952的值.(提示:先由a-2000≥0,判断1995-a•的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去掉绝对值)3. 若-3≤x≤2时,试化简│x-2│答案:一、1.C 2.A二、1.-0.02 2.5三、1.甲甲没有先判定1-a是正数还是负数2.由已知得a-•2000•≥0,•a•≥2000所以=a=1995,a-2000=19952,所以a-19952=2000.3. 10-x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总序号:4 时间:教学内容a≥0,b≥0a≥0,b≥0)及其运用.教学目标a≥0,b≥0=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教学重难点关键(a≥0,b≥0a≥0,b≥0)及它们的运用.a≥0,b≥0).a<0,b<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填空(1=______;(2=_______=________.(3.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1,(2(34,(5.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反过来:例1.计算(1(2(3(4分析:a≥0,b≥0)计算即可.解:(1(2(3=(4例2 化简(1(2(3(4(5a≥0,b≥0)直接化简即可.解:(1×4=12(2×9=36(3×10=90(4==3xy(5三、巩固练习(1)计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①②×(2) 化简: ; ;教材P11练习全部四、应用拓展例3.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1=(2=4解:(1)不正确.=×3=6(2)不正确.==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a≥0,b≥0a≥0,b≥0)及其运用.六、布置作业1.课本P111,4,5,6.(1)(2).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化简).A B C.D.2=)A.x≥1 B.x≥-1 C.-1≤x≤1 D.x≥1或x≤-1 3.下列各等式成立的是().A.×B.C.D.×二、填空题1.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12gt2(g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720m,则下落的时间是_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一个底面为30cm×30cm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例入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cm 铁桶中,当铁桶装满水时,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20cm,铁桶的底面边长是多少厘米?2.探究过程: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1)验证:×==(2)验证:=同理可得:==,……通过上述探究你能猜测出:(a>0),并验证你的结论.答案:一、1.B 2.C 3.A 4.D二、1.2.12s三、1.设:底面正方形铁桶的底面边长为x,则x2×10=30×30×20,x2=30×30×2,.2.验证:==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2)教案总序号:5 时间:教学内容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教学目标=a≥0,b>0)和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教学重难点关键1=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等式.2.填空(1;(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3.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4=________.(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8.2.1矩形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8.2.1矩形的判定
1.矩形的定义及性质复习;
2.矩形判定方法一: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判定方法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判定方法三: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举例说明矩形的实际应用,加深对矩形性质和判定的理解;
-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证明矩形性质和判定方法时,学生可能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实际问题的解决:将矩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问题抽象为矩形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举例:
a.对于矩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画图、分析、解答等方式,逐步掌握各种判定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判定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矩形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直角尺和量角器测量图形,判断其是否为矩形。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矩形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b.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矩形性质,逐步推导出其他相关性质,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月下旬和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和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 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提出问题:二、探索练习:1. 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2020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3班、 4班比较,3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
4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
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2.矩形有哪些性质?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四边形是矩形;(×)(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 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ac,bo=bd.∵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rt△abc中,∵ ab=4cm,ac=2ao=8cm,∴bc=(cm).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与函数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与函数教案2023年4月第十九章一次函数19.1 函数19.1.1 变量与函数课时1 变量与常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简单实例,学生初步感知用常量与变量来刻画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初步理解存在一类变量可以用函数方式来刻画,能举出涉及两个变量的实例,并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体会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能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过程与方法】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知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数学研究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化繁为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引入课题,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
学生初步感知实际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学科。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中,周围的事物都是运动的。
例如,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这一问题,此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生活中的常识,学生都很容易理解。
再例如,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年龄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这几个问题中都涉及两个量的关系,地球的位置与时间,温度与高度,年龄与时间。
教学过程: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气温问题:下图是北京春季某一天的气温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看图回答:(1)这天的8时的气温是℃,14时的气温是℃,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2)这一天中,在4时~12时,气温(),在16时~24时,气温()。
A.持续升高B.持续降低C.持续不变思考:(1)气温随的变化而变化,即T随的变化而变化;(2)当时间t取定一个确定的值时,对应的温度T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2、当正方形的边长x分别取1、2、3、4、5、6、7,……时,正方形的面积S分别是多少?3、某城市居民用的天然气,1m3收费2.88元,使用xm3天然气应缴纳费用y=2.88x ,当x=10时,缴纳的费用为多少?思考:上述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哪些量是变化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个量的变化导致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一个问题中,当一个量取了确定的值之后,另一个量对应的能取几个值?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变化的量叫作变量;有些量的值始终不变(如正方形的面积……).并且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随之确定,且它的对应值只有一个。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心理,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激发通过性们对数学的兴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第16章 二次根式16.1 二次根式(1)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a a a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0(0≥≥a a 和)0()(2≥=a a a 。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已知x 2 = a ,那么a 是x 的______; 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提出问题1、式子a 表示什么意义?2、什么叫做二次根式?3、式子)0(0≥≥a a 的意义是什么?4、)0()(2≥=a a a 的意义是什么?5、如何确定一个二次根式有无意义?(三)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2页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3,16-,34)0(3≥a a ,12+x 2、计算 :(1) 2)4( (2) 2)3(43(3)2)5.0( (4)2)3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 ,其中0≥a , )0()(2≥=a a a 的意义是 。
3、当a 为正数时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
所以,在二次根式中,字母a 必须满足 ,才有意义。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课本第2页例题后,模仿例题的解答过程合作完成练习 : 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①43-x 223x + ③ 2、(133a a --a 的值为___________.(2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四)展示反馈 (学生归纳总结)1.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a ≥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从形式上看,应含有二次根号;二是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有限制: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2.式子)0(≥a a 的取值是非负数。
(五)精讲点拨1、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2=a 成立的条件是a ≥0,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求二次根式的平方,如(5)2=5;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________)(2=a x--21x -4形式,如5=(5)2.2、讨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实际上是解所含字母的不等式。
(五)拓展延伸1、(1)在式子xx +-121中,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已知42-x +y x +2=0,则x-y = _____________.(3)已知y =x -3+23--x ,则x y = _____________。
2、由公式)0()(2≥=a a a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a=2)(a ,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5 0.35(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72-x 4a 2-11(六)达标测试A 组(一)填空题: 1、 =________; 2、 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x 2-9= x 2 - ( )2= (x+ ____)(x-____)(2) x 2 - 3 = x 2 - ( ) 2 = (x+ _____) (x- _____)(二)选择题:1、计算( ) A. 169 B.-13 C±13 D.132253⎪⎪⎭⎫ ⎝⎛的值为2)13(-0,x =则为( )5A. x>-3B. x<-3C.x=-3 D x 的值不能确定3、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
A. 3= 2)3( B 0.5=2)5.0( C .2)3.0(=0.3 D 2)75(=35B 组(一)选择题:1、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 B C D2、 如果等式2)(x -= x 成立,那么x 为( )。
A x ≤0; B.x=0 ; C.x<0; D.x ≥0(二)填空题:1、 若20a -=,则 2a b -= 。
2、分解因式:X 4 - 4X 2 + 4= ________.3、当x= 时,代数式其最小值是 。
4949+=+4994⨯=⨯2424-=-653625=6二次根式(2)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a =22、能利用上述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a a =2.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a a =2进行化简和计算。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二次根式,它有哪些性质?(2有意义,则x 。
(3)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x 2-6= x 2 - ( )2= (x+ ____)(x-____)(二)提出问题1、式子a a =2表示什么意义?2、如何用a a =2来化简二次根式?3、在化简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三)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1、计算:=24 =2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 当=>a a ,0时2、计算:=-2)4( =-2)2.0( =-2)54(=-2)20(7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a a ,0时3、计算:=20 当==a a ,0时(四)合作交流1、归纳总结将上面做题过程中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二次根式的又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0a a 0a 00a a 2 a a2、化简下列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0=(<) 3、请大家思考、讨论二次根式的性质)0()(2≥=a a a 与a a =2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五)展示反馈1、化简下列各式 (1))0(42≥x x (2) 4x2、化简下列各式 (1))3()3(2≥-a a (2)()232+x (x <-2)(六)精讲点拨 利用a a =2可将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中的完全平方式“开方”出来,达到化简的目的,进行化简的关键是准确确定“a ”的取值。
(七)拓展延伸(1)a 、b 、c 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c a b c b a 2)(____________.8(2) 把(2-x)21-x 的根号外的(2-x )适当变形后移入根号内,得( ) A 、x -2B 、2-x C 、x --2 D 、2--x(3) 若二次根式26x -+有意义,化简│x-4│-│7-x │。
(八)达标测试:A 组1、填空:(1)、2)12(-x -2)32(-x )2(≥x =_________.(2)、2)4(-π=2、已知2<x <3,化简:3)2(2-+-x xB 组1、 已知0 <x <1,化简:4)1(2+-x x -4)1(2-+xx2、 边长为a 的正方形桌面,正中间有一个边长为3a 的正方形方孔.若沿图中虚线锯开,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桌面.你会拼吗?试求出新的正方形边长.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的乘法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和应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难点:正确依据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计算:(1)4×9=______ 94⨯=_______16⨯=_______(2)16×25 =_______ 25100⨯=_______(3)100×36 =_______ 362、根据上题计算结果,用“>”、“<”或“=”填空:4⨯(1)4×9_____916⨯(2)16×25____25100⨯(3)100×36__36(二)提出问题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什么?如何归纳出这一法则的?2、如何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3、积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性质?4、如何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三)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6页“积的算术平方根”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1、用计算器填空:910 (1)2×3____6 (2)5×6____30(3)2×5____10 (4)4×5____202、由上题并结合知识回顾中的结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发现的规律吗?3、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是:(四)合作交流1、自学课本6页例1后,依照例题进行计算:(1)9×27 (2)25×32(3)a 5·ab 51 (4)5·a 3·b 312、自学课本第6—7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用式子表示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化简: ①54 ②2212b a③4925⨯ ④64100⨯(五)展示反馈 展示学习成果后,请大家讨论:对于9×27的运算中不必把它变成243后再进行计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六)精讲点拨1、当二次根式前面有系数时,可类比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进行计算:即系数之积作为积的系数,被开方数之积为被开方数。
2、化简二次根式达到的要求:(1)被开方数进行因数或因式分解。
(2)分解后把能开尽方的开出来。
(七)拓展延伸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9()4(-⨯-=94-⨯- (2)323b a =ab b 3(3))=68)2(6⨯-⨯=4812- (4)161694⨯ =161694⨯⨯=34⨯=12 2、不改变式子的值,把根号外的非负因式适当变形后移入根号内。
(1) -332 (2) aa 212-(八)达标测试:A 组1、选择题(1)等式1112-=-•+x x x 成立的条件是( )A .x ≥1B .x ≥-1C .-1≤x ≤1D .x ≥1或x ≤-1 (2)下列各等式成立的是( ).A .45×25=85B .53×42=205C .43×32=75D .53×42=206 (3)二次根式6)2(2⨯-的计算结果是( ) A .26 B .-26 C .6 D .12 2、化简:(1)360; (2)432x ;3、计算:(1)3018⨯; (2)7523⨯; B 组1、选择题(1)若04144222=+-++++-c c b b a ,则c a b ••2=( ) A .4 B .2 C .-2 D .1 (2)下列各式的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 .64)6()4(-⨯-=-⨯-=(-2)×(-4)=8 B .2222442)(244a a a a =⨯=⨯= C .5251694322==+=+D .12512131213)1213)(1213(121322⨯=-⨯+=-+=-2、计算:(1)68×(-26); (2;二次根式的除法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