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县高三调研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中学测试
中
学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20XX年上海市部分区县高三调研试卷
(一)、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
①作为“人”学的儒学,要树立起以“仁”为至德的理想人格的标准,引导每个人追求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前提: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那么,儒学是否肯定独立的人格价值的存在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整个儒学体系就表现为一个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仁学体系。只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把道德价值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因此,他们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人类所特有的道德现象着眼的,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也就成了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②在夏商西周时代,上帝宗教神学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犹如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一样。人们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神支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种观念的统治下,除了虚幻的“神”的价值,根本谈不上任何个人的地位与价值。至孔孟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大变革,人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在对自身力量的反思中开始发现自己的价值,提出了神“依人而行”、“吉凶由人”等观念。从孔子开始,则完全把视线由天神转向了人自身,孔子充分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仁德。这一肯定确定了儒家在认识人格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③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志”的问题上。孔子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并非深远莫测、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有能力达到的,“匹夫”之“志”不可夺,“志”即是每个人的价值之所在,只要能“立志”、“行志”、“守志”,对个人意志有坚毅的执著,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亦即达到“仁”的境界。孟子也和孔子一样主张“尚志”,并解释“尚志”即是行仁义,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即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总之,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必要时应该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
④儒家的“志”,当然有阶级的内容,但是,一方面,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操守在历史上成了无数志士仁人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支柱,直到现在仍积淀在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中,因而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局限而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儒家强烈推崇现实人格力量的观念,不仅与佛、□两教相比具有入世的积极进取性;而且与□家抹杀个人意志,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君主,惟君主能独断专行的主张比较,也要有价值得多,它表明儒学确有反专制独裁的民主主义、理性主义色彩。儒家诸子,尤其是孔孟,在其一生的奋斗中,
也确实具有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表现出高贵、不卑的品格和昂扬的个人尊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道德操守。
⑤儒家独立人格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个人道德选择自主性的充分肯定上。一方面,在道德追求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虽然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性善论把仁义礼智四德看作是天赋的,性恶论则把它看作是后天扬善抑恶的结果。但他们最终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即不管人的地位贵贱尊卑,都有向善的能力,经过一番修养的功夫都能成为象尧舜这样的圣人。
另一方面,儒家虽然并不否认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差别,而且儒家社会政治理论也以维护这种等级秩序为目的。但是,在道德上,儒学更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认为人的善恶差别,其主要责任在于自身。一个人成长的好坏,就在于他本人的选择。君主择恶,可能成为祸国殃民的独夫民贼;庶民百姓择善,也可能成圣成仁。这种道德选择、道德修养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启迪个人自我独立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同时,另一个积极的结果,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⑥不过,我们说儒家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只是就其与西周以来的神权至上和封建制度下的君权至上相比,肯定其历史的进步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儒学本身来说,对人的认识还远非是科学的、全面的。除了上述的考察以外,至少还应该看到:第一,儒学的人格价值论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个性解放的思想。因为它并非绝对地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主张由自我出发,推己及人,人我并重的。因此,儒家在肯定个人的价值和权力的同时,又强调群体的价值和个人的义务,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顺应和协调,这是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要求相适应的。第二,儒学有片面夸大人的道德价值,把道德价值当作人全部的价值内涵的倾向,忽视了知识、技术、审美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意义。所以,它以道德为社会一切生活与政治经济活动的基础,主张用道德手段来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和治理全部社会生活。这一传统无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选自《儒学精华》)
1、根据文意理解,完成第④段方格处的填空。(2分)
2、儒家主要从两大方面体现着对独立人格价值的肯定:(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里划线的“天赋”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举性善论、性恶论主要是为了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3分)
4、从历史的角度看,文章认为儒家对人格问题认识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3分)
A.独立人格的觉醒,使个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得到了肯定。
B.独立人格的觉醒,冲淡以至否定了政治上的尊卑贵贱差别。
C.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突破了神权与君权至上的观念。
D.肯定了独立人格价值的存在,实现了对完美的道德人的追求。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儒学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
B.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否定神的价值,肯定独立人格的存在。
C.儒家对人格力量的推崇,也体现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D.儒家学者十分强调独立人格的追求与立志的密切关系。
6、第④段划线处谈到了“卑视权贵与王侯的大丈夫气概”的道德操守,请结合一位古人的事例(孔孟除外)谈谈你对这种道德操守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20分)
芦苇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