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习领域启示
赴德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赴德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赴德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学习体会赴德国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学习考察这次到德国,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一共去了8个城市,从法兰克福到柏林、从东德到西德,几近天天都在搬家和赶路。
但每到一处都能感遭到德国人的真诚、热情、细致、周到和自觉,清晨电梯里陌生人主动给予的微笑,因我们一行人晚登机而照成航班延误但仍耐心等候并给予微笑的机长和乘客,参观学校实验室时学生们的主动问候和拍照、因公事迟到两分钟的市长而真诚的道歉每个人、每个地方都让人感遭到暖和、安闲和随和。
我在Berufshulzentrum职业教育中心的两所职业学校和安哈尔特利用技术大学、北黑森利用技术大学、埃森利用技术大学都通过不同方式问过一个题目,学校是否是展开学生活动,比如运动会、新年晚会等,得到的答案几近都是没有展开。
缘由很简单,由于学生们都不住校,天天放学后不是回家就是回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出租屋里,没有时间和条件展开学生活动。
但是我所遇见的德国人及德国学生为甚么都那末阳光、自信、自觉和讨人喜欢呢?所以,我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完满教育实质上就是在给学生补课。
一、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弊端和薄弱环节我们已不再赘述,学习知识本是一件非常快乐并且很有乐趣的事情,但是高考完后抛掉所有温习资料、扔掉所有书本的高中生不在少数,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了,我们的学生对知识不感爱好了?我们要反思。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一下摆脱了一切以分数作为评价导向的成长环境,忽然就觉得自由和放松了。
在我们两所学校通过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度的选择与自我实现,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成上进程中的好奇心、创造力、发散性思惟等的缺失。
记忆最深的是11月30日上午,我们走进有着现代大学之父美誉的洪堡大学参观,这个成绩惊人的高等学府正好座落在柏林的市中心,古朴的建筑、厚重的主楼大门、院子里参天的银杏树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畏敬。
当我们沿着主楼拾级而上时,一位学生家长样子的中年人兴奋的告知我们,二楼有围棋比赛。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经验和启示点:
1. 产业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机会提供等方面,确保学生获得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使学生与职业需求更加贴近。
2. 实践性教学: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和工作实践,掌握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建设更多的实验室和技能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
3. 职业导向: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导向,鼓励学生发展具体的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启示:我国应该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4. 培训师资: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行业从业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既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总结来说,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性教学,聚焦职业导向,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
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启示
的 专 业 设 置 、教 育 内容 和 运 作 机 制 难 以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而 各 类 职 业 培 训 注 重 市 场 导 向 ,以经 济 功能 强 、 周期 短 和效 率 高 的特 点 ,适 应 了人 们对 职 业发 展 和技 能 提高 的要 求 。 职业 学 校 教 育吸 引力下 降 题 ,同样 也 出现 在一 些普 职 教 育 双轨 体 系的 国家 ,包括 在 世 界 上 以职 业教 育 先进 模 式 著 称 的德 国 。面 对 我 国市 场 经 济体 制 的逐 步 完 善 ,面对 我 国进 入 经 济全 球化 步 伐 的 加 快 ,我 们 可 以从 德 国对 职 业 学 校 教 育改 革 的 历 程 中 .吸 取一 些 有 益 的 内容 ,推动 我 国职 业 学 校教 育继
与职 业 学校 教 育 相 结合 的 双 元制 职 业教 育 模 式 培 养
了大 批 高质 量 的 技术 工人 ,在德 国经济 快 速 发展 中起 到 了重 要 的作 用 。在 双元 制 职 教体 系 中 ,企 业 要在 职 业学 校 招 生前 提供 培 训岗 位 ,承 担学 生企 业 的培 训 费 用 及培 训报 酬 ,还要 承担 整 个学 习培 训过 程 约 四 分之 三 的 任 务 .企 业 在 双 元 制 职 业 培 训 中 具 有 决 定 性 作 用 .而 职 业学 校 则处 在从 属 或配 台方 的地 位 。 随 着 科技 进 步 和劳 动 生 产 水平 的提 高 ,企业 对 劳 动 力 的 职 业 素 质 和 行 为 要 求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例 如 , 过 去人 们 重视 的 手 工技 能 和 生产 中 的 统一 调 度 ,逐 步 被 专业 复合 能 力 、创 新能 力 、信 息 处 理能 力和 团 队 合 作 能 力所 替 代 。对 此 ,双元 制模 式 中 的 企业 涪 训 与职 业 教 育在 衔接 均 通 上 出现 了问 题 ,作 为配 台 方 的职 业 学 校教 育难 以适 时 满 足 企业 界 的要 求 ,影 响 了职 业教 育的 整体 成 效 。 企业 界 对职 业 学校 教 学 的批 评 主 要集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1职教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德国学徒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
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个别专业是三年半,第一学年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
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过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考核和审定,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大部分学生是留在原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企业,还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师资队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
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如果是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教师每年还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派遣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最新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能够赴德国进行学习和培训。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和难忘的,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并且获得了与德国文化和人民相处的愉快经历。
以下是我对这次德国学习培训的总结。
首先,这次学习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德国教育系统和学术研究环境的机会。
我参观了多所德国大学,参加了许多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通过与德国专家和学者的交流,我深入了解到德国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其次,我也有机会参观了一些德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了德国的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
德国以其工艺精湛和高品质的产品而闻名于世。
通过参观和交流,我了解到德国企业注重质量、效率和创新,严格执行标准和规范,不断追求卓越。
这给我树立了榜样,使我明白了在工作中努力追求卓越和创新的重要性。
此外,我也有幸结识了许多德国人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友好、热情、开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更加了解了德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他们注重时间的管理,严谨细致,勤奋努力。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有条理和效率的工作。
另外,德国的文化和历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参观了德国的一些历史古迹和博物馆,了解了德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德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精华。
这个多元和包容的文化环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和反思,使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给我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的组织和个人。
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这次德国学习培训。
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知识,还有与人相处的技巧和经验。
这次经历对于我个人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这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从中获益匪浅。
通过与德国专家、学者和人民的交流和互动,我更加了解了德国教育、科技创新和文化传统。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7篇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7篇篇1一、引言本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旨在提升专业技能,深入了解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德国的教育文化、教学方法以及职业素养要求。
现将本次学习培训的经历与收获进行如下总结。
二、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教育体系: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运行机制,了解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
2. 教学方法与技巧:观摩了多节专业课程,学习了德国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项目式学习的应用。
3.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了解了德国企业的文化特点,学习了德国职场中的职业素养要求及职业道德标准。
4. 语言能力提升:接受了德语语言培训,提高了在日常工作及专业领域的德语应用能力。
三、经历与收获1. 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严谨性和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2. 教学方法:德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互动性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德国企业文化的严谨和务实让我受益匪浅。
在职场中,注重团队合作、诚信和责任感,这些都是我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和提升的。
4. 语言能力提升:通过本次德语培训,我的德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四、反思与展望本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我收获颇丰。
在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素养和语言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语言能力。
此外,我还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我的工作领域中推广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能力。
德国研究报告心得
德国研究报告心得一、引言最近我阅读了一份关于德国研究的报告,该报告着重介绍了德国在科学、教育、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成就和经验。
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总结一下我对这份报告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科学技术创新德国一直以来都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报告中提到,德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不仅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而且在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
这些努力带来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德国的贡献。
三、教育体制报告中还着重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制。
德国一直以来注重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引导,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完善,有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在德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创新与产业转型德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
报告中提到,德国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支持政策和资金。
德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的创新表现优秀。
德国企业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而不是低成本竞争,这也是德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有着较好声誉的原因之一。
五、环境保护意识德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报告中指出,德国以其世界领先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政策而闻名。
德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并鼓励企业采取先进的环保措施。
德国的环保科技在处理废物、减少污染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也很强,习惯于生活中的节约和环保行为。
六、个人体会通过阅读这份德国研究报告,我对德国在科学、教育、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德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不仅有着先进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其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实践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产学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到企业实习,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多元化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
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四、职业认证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认证,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需要通过职业认证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政府支持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这可以让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产学结合、多元化课程、职业认证和政府支持等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音教101班乐心悦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的平稳发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归根结底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面广而又基础的中小学教育。
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德国、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启示正文:一、德国近年中小学教育改革动向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曾再各个领域培育出了众多轰动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人才,例如贝多芬、歌德、马克思等。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全适合德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与高等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也属于州辖文教事业,有关学校教育、活动都有各州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制约。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教育的崛起,国际中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德国基础教学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德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各州在原本制定的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法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简化管理机构,扩大学校权限;缩短高中学制;加强质量管理,引进水平测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参与意识;强化外语语言教学,推广双语授课;普及电脑知识,鼓励学校上网。
放眼看去德国教学体制的新举措并不新鲜,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除了德国所提到的缩短高中学制之外,无一不是我国所追求的。
回望小学、初高中12年,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了;阶段性测试增加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经常在校大会上所提倡的,同样学生的素质看似提高了;英语教学也开始普及各小学教育中;老师从单纯的讲课参入了多媒体ppt的使用。
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弊端也日益明显。
德国学习领域改革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启示
1 我国职教 课程 改革的动因分析
所 从 消 耗 的 发 展 是 不 可 持 续 , 此 我 国 经 济 必 直 接 联 系 的 系 统 知 识 和 专 业 化 内容 。 以 学 校 和 企 业 更 加 紧 密 的 结 合 , 而 体 现 出 因 须 从 既 往 的 对 生 产 要 素 的 依 赖 中解 放 出 典 型 的 工 作 任 务 的 选 择 是 学 习领 域 课 程 设 职 业 学 校 的学 生 在 就 业 竞争 中 的 优 势 。 众 职 来 , 科 技 进步 、 以 自主 创 新 而 推 进我 国经 济 计 的关 键 环 节 。 择 的 工 作 任 务 要 兼 顾 实 所 周 知 , 业 院 校 学生 学业 基 础 普 遍 较 差 , 选
以以 工作 任 务 为 导 向 的 教 学 容 易激 发学 生
人 力资 源 保 障 因素 ,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对 我 职 国技 术 人 才 的 培 养 有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意 义 。
上 折 射 出的 真 实 的 职 业 情 境 。 3 3 工作 过 程知 识 是学 习 领域 课 程 方案 的
体 , 推 动 可 持 续 发 展 的能 动 力量 。 实 现 是 要 人 的 持 续 发 展 必 须 以 科 学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坚持 以人 为 本 , 立终 身教 育 的 理 念 。 树 目前 职 业教 育 的 着 力 点在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职业 知
的 发展 。 济 的转 型 必 然 需 求 高 素 质 的 人 用 性 、 型 性 、 合 性 、 盖 性 、 味 性 、 经 典 综 覆 趣 可 才 , 业 教 育 就 是 提 高 国家 核 心 竞 争 力 的 行 性 等 原 则 , 职 在培 养 目标 、 识 能 力 等 要 求 知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启示德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德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宪法保护, 16个州都设有教育部,称为文化事务部。
在中央,设有文化事务部部长会议, 目的在于协调16个州的教育体制。
最近,针对德国学生在pisa考试中的失败表现,一些学者建议德国应该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但是这种建议仅仅停留在讨论阶段,各州的文化自治似乎更受重视,在不同的州中允许有不同的教育项目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
各州的教学大纲由每个州的文化事务部制定并在各州和教师之间起到一种媒介作用,它是一个州对教学最有效的控制方法。
显然,各州根据州内政治、经济与人文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也必然反映各州有关教育的社会需求。
同时,教学大纲的制定也受诸如传统文化遗产、教育理念、对未来的期望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教学大纲需要经常修订,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
有时一个旧的大纲还没有实施,新的大纲就出现了。
但是,不同课程的新大纲的修订频率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门学科受时代发展的影响。
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超过20年,而有的课程的教学大纲则每隔6到8年就进行彻底地修订。
修订教学大纲的参与人数目前还很少,社会公众很少知道教学大纲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教学的作用。
这种不足已经促使各州教育管理部门考虑改革教学大纲的出台程序。
例如,柏林州将组建一个由12到14名制定长远目标的课程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此外,州政府还为每个学科从学校管理部门之外诸如大学和中学这样的社会范围内邀请2到3名专家组成一个学科小组,他们负责制定本学科具体的教学大纲,他们的工作结果将由委员会审查,以确保不同课程之间足够的关联度。
教育管理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学大纲不必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控制教学,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更加有弹性的运用。
德国职教“学习领域”对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启示
闭走 向开 放 , 由专 家走 向教 师 。教 师 的课 堂 经验 是非 常
重 要 的 , 课 程开 发 中 , 些经 验有 利 于 课程 的 完善 , 在 这 有
教学 目标 应该 是 培 养 “ 广泛 的 、 职业 的 、 会 的 和个性 的 利 于教 师 今后 更 好 地进 行 教学 。因此 , 师更 多 地 参 与 社 教
活 动能 力 ” 。能力 是 指人 与他人 、与世 界 的有 意 义 的接 制 定课 程 , 已经成 为课 程开 发 中不 可 缺少 的 因素 。教 师 触 , 力是 广 泛 的 , 括 职业 能力 和社 会 能力 。 能 包 面 的能 力 培养 。学 生 只有 具备 自我 学 习 的能 力 , 能适 才 应 今后 不 断变 化 的 岗位 需要 。 参 与课 程 开 发首 先 可从 校本 课 程 人手 , 校 中 的专业 课 职 造性 和动 手 能力 , 开发 研 究 性课 程 则 是学校 进 行 校本 课 程 开 发 的又一 项 重要 工 作 , 究性 课 程 的开 发需 要 教 师 研 2重 视 学 生在 自我 学 习 、 . 自我 管 理 和 社 会 性 学 习方 程 , 师应 该有 更 多 的 发言 权 。现在 提倡 培 养学 生 的创 教
维普资讯
鬈 世界之窗・ 责任编辑/ 艳 盛
德 国职 教 “ 习领 域 ” 我 国职教 教 学 改革 的启 示 学 对
口严家 宝
一
、
德 国职 业教 育教 学 改革情 况
3“ 习领 域 ” .学 的教 学 计 划是 以职 业 行 为 为基 础 的 。 因此 , 学 目标 的确立 基于 职业 分 析 , 教 以过程 为 导 向 , 将 4强 调 将 文化 课 与 职业 课 结 合 起 来 , 学 内 容从 数 . 教 量上 和结 构上 减 少 了重 复 , 时 , 设 差 异性 课程 , 同 增 针对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一直以来被称为欧洲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教育领域,德国的教育体系以严谨、系统、科学的特点著称,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德国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在推行德育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
该文将从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启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德国道德教育的特点和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提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水平。
一、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1.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涉及道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旨在鼓励学生追求道德高地,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公民,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探索自我,发掘自己的潜力。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3.强调社交责任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社交责任,在课程中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理解他们的行为将会如何影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整体效益。
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践社交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4.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强调实践性,教育的重要实践侧重于学生如何应对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决策。
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决策。
二、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1.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我国,道德教育往往只是紧张的考试和简单的宣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通过借鉴德国学校的经验,可以将道德教育纳入我国课程体系,系统进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实践经验的培养。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德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并且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
德国课程研究报告范文
德国课程研究报告范文德国课程研究报告一、引言德国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享有盛誉,其课程体系备受国际瞩目,因此本文将对德国的课程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特点以及对我国课程发展的启示。
二、德国课程特点1.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德国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2. 注重实践性教学:德国的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强调学科整合:德国的课程体系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也注重学科整合,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4. 强调学科启蒙:德国的课程体系从小学就开始强调学科启蒙,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理解,以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课程发展的启示1. 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我国课程体系中,学科内容比较碎片化,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因此,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将学科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
2. 推动实践性教学:德国的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推动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加强学科整合:我国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分化,但缺乏对学科整合的重视。
鉴于德国课程体系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科整合,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4. 培养学科启蒙意识:德国的课程体系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启蒙意识,引导学生在学科选择上做出合理的决策。
四、结论德国的课程特点包括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实践性教学、学科整合以及学科启蒙。
这些特点对我国课程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作者:丁菲摘要: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
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关键字: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
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
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
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
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
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
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
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人们总是惊叹德国产品的精细和品质,盛赞“德国制造”的质量,而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为了探究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笔者与来自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24位一线骨干教师,来到德国黑森州一个名叫大盖劳(Groβ-Gerau)的美丽小镇进行学习培训。
大盖劳小镇上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将以学生的身份在这所学校开展学习,体会德国的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的松与严到达大盖劳小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一栋建筑物前。
翻译人员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们即将开展学习培训的学校。
虽然说这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却没有校门,教学楼前面的路边有几根一字排开的彩色铁柱子,仔细看,路旁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串德文,这是学校的名字。
教学楼旁边是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偶尔有几个学生拥抱在一起,像是久别重逢。
这些学生打扮时髦,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男生还戴着耳环和精巧的鼻环。
教学楼大门打开了,穿过一个玻璃门,径直进入教学楼,笔者发现,这里的地板和墙壁都十分干净。
几天学习下来,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园是敞开的,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没有防盗网,但每一栋教学楼的大门都紧锁着,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教室,甚至卫生间都上了锁,教师不来开门,学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师离开教室的同时也会把门给锁上,这样一来,桌椅和实训设备被学生无故损坏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学校对教学楼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抽烟。
我们一行人中有个老烟民,一次下课后,他独立走出教室,来到走廊尽头,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烟。
谁料一根烟还没抽完,翻译人员的电话就来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学楼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抽烟!原来,一个德国学生看见他抽烟,打电话告到学校教学秘书那儿去了。
在国内,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仪容仪表的管理方面想尽了办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国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既松又严,松与严之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在个性与自由之间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5篇
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5篇篇1一、引言本次赴德国学习培训,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德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背景,特别是在学习培训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本文旨在总结本次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收获,以便未来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二、培训内容1. 专业技能提升在德国的学习培训期间,我参加了多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以及实践操作技巧。
通过与德国专家的深入交流,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还了解到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
2. 跨文化交流德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我在此期间与德国本地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通过对比中德文化的差异,我逐渐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
3. 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在德国的学习培训中,我还参加了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的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让我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组建高效的团队,提高团队凝聚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主要收获1. 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我在专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些技能不仅对我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还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拓展国际视野德国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世界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通过与德国专家的交流,我不仅了解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还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 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德国的学习期间,我提高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这对于我未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团队建设的课程,我学会了如何组建高效的团队,提高团队凝聚力,并有效地管理团队成员。
这些能力对于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团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反思与建议1. 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在德国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认识到行业发展的迅速变化。
德国"学习领域"教学大纲设计思想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权威辞典 《 杜登大辞典》对德国职业教育框架 教学计划 ( am n er ln R h e lh p a ),即教学大纲的定义 为: “ 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 的教 学 大 纲 , 它描 述 了在职 业 学 校 中进 行 的 与职 业 相关课程的教学 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是指 导职 业 学校 教 学 工 作 的纲 领性 文 件 。 ”[ ] 德 国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综合考虑 当前社会 经济 发 展现 状 ,企 业 对 人才 需求 变 化 以及 学 生 自身 素质 要 求 等 因素 ,在 国家 教育 法 规 、职业 教 育领 域 相关 规定 、企 业教育条 例等 纲领性 文件 指导 下 , 根据课程 专家提 出的 “ 习领域 ”课程 方案 思想 学 对教学大 纲进 行设计 。教 学大纲 打破 了传统 的 以 学科 理 论 体 系 为 设 计 原 则 的 思 想 , 在 对 职 业 领 域 工 作 过 程 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设 计 “ 习 领 域 ”课 学 程 单元 , 目的 是培养 学生综 合 的职 业 能力 。在教 学 过 程 中 , 教 师 可 根 据 职 业 领 域 发 展 状 况 和 工 作 过 程 要 求 将 “ 习 领 域 ”具 体 化 为 一 系 列 与 职 业 学 相关 的 “ 学习情 境 ”进 行教 学 ,以达到 培养 学生 在职 业领域 和在 社会 生活 中 “ 独立 、 负责任地 思 维和 行动 ”能 力 的教 育 目标 。 “ 学习领 域 ”教学 大纲 的设 计 思想 如 图 1 示 。 所 教学大纲分为五部分 。第一 部分是 “ 绪论”, 主要就教学大纲的性质和意义进行阐述 ;第 二部分 是 “ 业学校 的教育任务 ”,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 职 性质 、教育 目标 ,教育 原则 ,尤其 对学校 培养 学 生 的 能 力 要 求 作 了详 细 说 明 ,大 纲 要 求 职 业 学 校 学 生 具 备 个 人 能 力 ( 括 自信 、对 事 业 , 家 庭 的 包 责任 心 、个 人 发展规划 能力 等等 ) ,社 会能 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吴全全1如果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20世纪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极富理性思考的德国人在上世纪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做出的贡献,那么,面对21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德国“双元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过程中,经过极富哲理的探究而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则又在微观层面为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域。
负责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方案编制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
八年来,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一直在努力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进行课程开发的探索。
这一探索的创新性凝聚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之中,其核心成果不仅在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并另辟蹊径,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
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1吴全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师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会秘书长。
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
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其基本内容都是工作过程取向的。
其中,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特性,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精确化;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在整个学习年限内灵活安排。
笔者参考有关文献,从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的角度,对“学习领域”课程所表达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内容定向、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传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试图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更为宽泛的思考空间。
一、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定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定向是指向职业资格还是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涉及到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一般说来,职业资格指的是个体从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总和,它应该是一组能够被精确测定并与社会和经济的现实紧密相关的可“量化”指标。
职业资格强调其可利用性,这体现在它既是个体在进入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时所必须出示的“凭证”,又是特定的机构或组织对个体在各相应层次最低从业要求的认可。
同时,在职业资格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因此,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职业资格是基于个体生活、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可以“量化”的学习结果。
然而,职业资格一旦被明确界定并给出其测评标准后,便被格式化为一种“静态”的“物理量”了。
以至于职业教育就不得不按照这一事先给定的就业所需的职业资格来传授相关的内容。
但是,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中,“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信息爆炸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姜大源),使得技术变化加速并由此引起劳动组织的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由人为确定的静态而精确量化的职业资格将难以应对未来动态的职业资格的变化的速率。
毫无疑问,对基本的职业从业标准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对关键性职业的准入强制,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并据此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必须的。
然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充分肯定职业资格的作用的同时,不拘泥于职业资格的形式,而是通过职业资格传授的过程,为学生打下一个从事未来职业的经验基础,进而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以便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新的职业资格的要求。
这就是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定向方面为世人所打开的一扇“世纪之窗”。
对“双元制”的理性反思,使德国职业教育界在调查并认真研究了英国等欧洲国家有关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后,依然坚持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独立性及其独特性。
笔者在研究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所凸现的新职教观时发现,相对于“静态”的显性的职业资格而言,职业能力则是“动态”的和隐性的。
在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职业能力来自职业资格的传授过程而又高于职业资格本身。
职业能力着眼于“创造”职业资格而不是“拷贝”职业资格。
职业能力擅长于“转变”(Transform)职业资格而不仅局限于“转移”(Transfer)(多尔)职业资格。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只有指向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在掌握必须的职业资格的同时发展独具个性特色且富于创新性的能力,主动地“生产”、“创造”而不是被动地应付、适应新的职业资格。
负责德国职业学校课程设计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97年4月25日的决议,描述了职业行动能力的内涵。
决议指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指向行动能力的培养。
这一能力被理解为个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能在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
为框定课程内容,该委员会进一步指出行动能力的要素包括专业能力、人格能力(Human competence)、社会能力。
其中,专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专业“应知应会”基础上,能目标定向地、专业性强地、方法适合地并自我独立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并评价结果。
人格能力是指个体能清醒了解、全面考虑并自我评价其在家庭、职业和公众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发挥自身才干,制定并拓展生涯计划。
它涵盖诸如独立性、批判性、可靠性、自信心、责任心等个性,特别是个体全面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对价值关系的自我裁决。
而社会能力指的是社会关系的构建、对贡献与冲突的把握和理解、理性和负责任地与他人共处,特别是社会责任感与团结合作关系的建立。
在这三种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方法能力将得以提升、强化和增长。
综上所述,可以导出如下结论:如果说职业资格是个体在生活情境、职业情境和社会情境中从需求观点出发的一种可利用的学习结果,那么,职业能力则是个体在生活情境、职业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能采取独立行动的学习结果。
下面是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关于内容定向的两个实际例子。
“信息商务员”培训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中对内容定向的表述为:“学生应根据法律和安全技术规定以及商务知识规划并阐述网络信息系统,同时应有理由地选择、安装、运行与使用软件。
为此,应该:按照顾客要求开发和阐述方案;理解传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系统的规划方法;了解、比较及示范性安装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了解数据保护的法律规定和数据安全的措施;学生应该了解网络信息与通讯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其功能并说明其社会影响”。
又如“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培训职业(专业)对内容定向的表述是:“学生会分析带有自动化装置的设备用途并对解决一个应用导向的问题制定必要的学习与工作步骤。
学生阐述自动化系统部件的功能及运行特征并按照标称值和极限值选择仪表。
学生有能力:合理地选择、使用用于查错和维护的测试及检验方法,完成仪表和组件必需的调试、编程及修改。
学生会安装自动化系统的部件并使其运行,排除故障,制定或补充技术文件”。
显然,这两个例子表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定向更多地是指向隐性的职业“能力”,而不是显性的职业“资格”。
二、基于工作过程结构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立足于学科体系还是工作过程?这个问题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一般来说,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强调实际存在的知识,即所谓陈述性知识。
它主要解决涉及事实、概念的“是什么”问题以及涉及原理、规律的“为什么”的问题(姜大源)。
陈述性知识常以“显性”的客观知识----“理论”的面貌出现。
承载陈述性知识的客体往往就是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文本”。
所以,经典的重在“育人”本身而无具体“职业目标”的教育,即目标比较“宽泛”的普通教育课程,其内容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理论性。
所以,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普遍遵循科学性原则。
以此为基础,课程内容是按照层级结构展开的,呈现出一种“平行结构”的特征(姜大源)。
因此,课程内容编排结构庞大、逻辑严密。
不仅各科课程的组合在学科结构的基础上采取了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门课程本身的内容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
典型的学科课程结构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等,其课程内容在知识点安排上的特征是连续的、线性的。
然而,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获取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
在就业领域和实际的工作岗位,从业者最关心的是“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显然,“怎么做”体现为从业者的职业经验,而“怎样做更好”则体现为从业者的职业策略。
这里,经验与策略都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知识,即所谓过程性知识(姜大源)。
而且,经验与策略往往与个体的秉性和经历紧密相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个性化的,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
它产生于工作过程之中,以一种隐性的知识形式储存于个体的大脑里。
对职业教育来说,这里所谈及的过程即职业工作过程。
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编排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
笔者认为,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最大突破点就在于挣脱了学科体系框架的“枷锁”,而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
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排序,具有典型的“串行结构”特征(姜大源)。
因为典型的工作过程都是自然形成的行动序列。
这样,针对行动序列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编排相关的课程内容,工作过程无疑就成了课程内容重组的新的参照系统。
如果固守学科体系的层级式结构,并以这一结构作为权威的唯一的参照系统来审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那么后者就显得有些“异乎寻常”。
这是因为,相对于学科知识点连续而线性安排的学科体系课程而言,工作过程在学科知识点安排上似乎呈现出一种非连续、跳跃式的状态。
然而,倘若换一个角度,将职业教育课程所必需涵盖的内容,包括必需掌握的学科体系的内容,与工作过程集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书本知识与职业行动的一体化,从而学以致用,那么由此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结构的连续性要远比人为的学科知识点结构的连续性重要得多。
因此,一旦工作过程成为课程内容重组的参照系统从而登上课程开发的“大雅之堂”,那么过程性结构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的基础,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了。
正如我国职教学者姜大源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在不改变必需的学科知识总量的情况下,只是学科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