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经济模型讲义

合集下载

非均衡经济模型讲义

非均衡经济模型讲义

非均衡经济模型讲义1. 引言非均衡经济模型是经济学中研究经济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在传统的均衡经济模型中,假设各个市场都在达到均衡状态时,供求之间会自动平衡。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市场并不处于均衡状态,存在非均衡问题。

非均衡经济模型旨在更好地理解非均衡状态下市场的运作,以及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

2. 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 - 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在做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某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另一些参与者则缺乏相应的信息。

- 学习与适应:市场参与者通常通过学习和适应来改善自己的决策能力,并逐渐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 路径依赖:非均衡经济模型认为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具有惯性的,当前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过去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 非线性动力学:非均衡经济模型认为经济系统中的关系和行为是非线性的,存在非线性动力学效应。

3. 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应用非均衡经济模型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中,非均衡经济模型可用于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和市场波动。

传统的均衡模型无法解释市场中的价格泡沫和崩盘等非均衡现象,而非均衡经济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和演化。

3.2 劳动市场在劳动市场中,非均衡经济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就业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的供求调整过程。

非均衡经济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劳动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等问题。

3.3 城市与区域经济在城市与区域经济中,非均衡经济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效应。

非均衡经济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和衰退过程。

4. 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发展与挑战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通过引入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者们可以更好地模拟非均衡经济系统的行为。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解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解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解析在经济学领域,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分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工具。

这种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所有领域或行业都是均衡稳定的,而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不平衡中。

这种不平衡可能出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不同种类的资本分配之间。

本文将探讨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增长。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往往假设经济各个部门没有差异,是完全均衡的。

然而,实际上,经济发展往往不是如此。

一些行业可能会迅速发展,而另一些行业可能无法跟上步伐。

这种不平衡增长使得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一些行业的相对衰退,同时也会催生新兴产业的出现。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城市规划领域,这种模型被用来研究城市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比如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在产业发展方面,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此外,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也有助于解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揭示了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往往假设经济增长是线性的,即经济的增长率是恒定的。

然而,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的增长可能会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或减速。

这种非线性增长对于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启示,即应该关注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采取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还表明,资源的分配不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或行业可能会集聚大量的资源,而其他地区或行业则可能面临资源短缺。

这种资源不均衡使得经济增长可能在某些时期出现繁荣,而在其他时期出现衰退。

政策制定者应该注意到这种不稳定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调整资源分配,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后,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还强调了不平衡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6讲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60页精选文档

第6讲货币、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60页精选文档



险金





学学

金公

融司

工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程财

学学
金金 金 融融
融学 统 说计
史史 分
银 行 结 算
信 托 租 赁
信 用 管 理
信 用 评 估

投 资 银 行 学
风 险 投 资
固 定 收 益 证 券
财 务 报 表 分 析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温特劳布的“七动机说” 交易性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平方根定律
M 1 2bY P2 r
金融学专业怎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基 本思路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既有的教学改革 思路,致力于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出路:除了要切实重视评估专家提出的意 见和建议而对不足进行整改,关键是要坚 持教学改革不动摇,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打造品牌
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立足于专业的课程改革 重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现代
二、进展与措施(二)
制订了具有特色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提出“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的教学与管理理念(系 统思维而不是局部火花;成功是各个环节的协调,失 败是一个环节的失误),成为专业教学实施的指导思 想(仍在研究)
提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并在 教学组织和资源建设中予以充分体现
把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转化为 试点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提出“在研究中教学、在教 学中产出,在产出中研究并提高教学质量”的运作机 制,并制定了操作程序,迄今坚持不懈
新教学计划把专业教学实践作为一门课 程处理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专题讲座 第一讲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专题讲座 第一讲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

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专题讲座第一讲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
设定
郁庆璘
【期刊名称】《数理统计与管理》
【年(卷),期】1990()3
【总页数】5页(P62-65)
【关键词】经济计量模型;非均衡理论;统计法
【作者】郁庆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0
【相关文献】
1.我国大中城市经济适用房有效供求均衡度研究—-基于“非均衡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J], 蔡荣生;吴崇宇
2.对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的贡献—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一书 [J], 葛新权
3.典型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极大似然估计 [J], 赵文奇
4.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专题讲座——第二讲样本分割未知的非均衡模型 [J], 郁庆璘
5.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专题讲座第四讲样本分割已知的非均衡模型(Ⅱ):定量模型[J], 郁庆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学原理课件——第十一章宏观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

经济学原理课件——第十一章宏观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

将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Y K=———— △I
(三) 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
1. 通过消费扩大需求 2. 通过投资增加供给
3. 通过出口增加国民收入
思 考 题
1.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含义 2. 总供给、总需求含义 3.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变化趋势 4. 乘数原理的含义 5. 什么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走势图
(二) 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
总 消 费
居民消费 + 社会消费
固定资产形成 + 库存增加
资本形成总额
(三) 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 供 给 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按市场价格 计算的全部物品和服务 总 需 求 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对物品和服务的全部 需求 居民消费购买、企业购买、政府购买、出口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
主要内容 一.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 二.消费与储蓄 三.储蓄与投资
一. 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
(一)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 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简称GDP 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 和 简称GNP 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一 个指标
三. 储蓄与投资
(一) 宏观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宏观经济均衡的满足条件 (总需求=总供给) C+I=C+S I=S 或 简化后 S+I
S=I的经济含义 当S=I时,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不变 当S>I时,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当S<I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
(二) 乘数原理

非均衡发展理论-详解

非均衡发展理论-详解

非均衡发展理论-详解非均衡发展理论(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目录• 1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概述• 2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内容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概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其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最初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

但由于区域与国家在许多的相似性,使得该理论与均衡发展理论成为在做区域开发与规划时,经常被引用和借鉴,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内容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经济均衡与非均衡
世界经济周期: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被定义为世界经济周 期。
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
• 图中纵轴Y代表国民收入,横轴代表时间 (年份),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N代表正 常的经济活动水平。A为顶峰,A—B为衰 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 苏,D—E为繁荣,E为顶峰,从A到E即为 一个周期。A—C,即衰退与萧条,就是收 缩阶段,C一E,即复苏与繁荣,就是扩张 阶段;收缩阶段总的经济趋势是下降,扩 张阶段的经济趋势是上升。
• A.共同的世界性冲击(Common Shock),是指对所有国家的所有产业的冲击,由资 源发现和世界市场重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组成的重要资源因素是这类冲击的主要生成 因子;
• B.特定国家冲击(Nation-Specific Shocks),是指对特定国家的所有产业的冲击,财 政、货币和汇率政策及自然因素是这类冲击的主要生成因子;
• 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N·康德拉季耶夫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书,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长波理论”。他认为经济生活中有一种平均长度约为50年左右的长期循环。 康波的核心观点就是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金融市场会按照50-6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 一个大波里面有4个小波:繁荣、衰退、萧条、回升,也就是美林时钟的理论基础。
• (5)人口增加以及被战争所掩蔽的消费需求在战后的极大萌发。战后人口大量增加,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消 费需求迸发出极大活力,推动各国经济迅速复苏并重新焕发巨大活力。
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的发展过程
• 5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生机制,共同表现出如下特征: • (1)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国内消费偏好及消费偏好的国际比较、国内货币政策实施、国内
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
• 世界经济周期国际传导
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外部冲击一部门传导一国际传导” 国际传导的途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描述了一个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失业和工资刚性的经济体。

在这个模型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条件受到各种不完全市场和摩擦的影响,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

首先,这个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搜索成本。

雇主和求职者之间往往很难完全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而且寻找合适的工作或雇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因此,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摩擦,使得工人和工作之间的匹配并不完全顺利。

其次,模型假设工资具有刚性,即工资调整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滞后。

这意味着工资并不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条件。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例如衰退期间需求下降导致失业增加时,工资并不会立即下降以适应失业率的上升。

反之,当经济复苏时,工资也不会立即上升以适应就业机会的增加。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波动主要源于外部冲击和内部修复机制。

外部冲击是指经济中的任何突发事件,例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或政府政策的变化,这些都可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些冲击会造成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工资水平和失业率。

内部修复机制是指经济势力自身的反馈调整机制。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人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工资要求或准备接受较低的工资。

这反过来可能会刺激雇主增加招聘数量,逐渐减少失业。

然而,这一修复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工资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导致匹配的延迟。

因此,这个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中的波动和失业问题。

它强调了劳动力市场的摩擦和工资刚性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内部修复机制在恢复失业时的作用。

了解和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均衡现象,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外部冲击和内部修复机制是经济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外部冲击可能是突发事件,例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或政府政策的变化,这些都会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与分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与分析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与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指标,通常可以通过产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各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这种增长却不是均等的,有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要比其他地区更强劲。

因此,出现了许多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旨在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其他地区更快,以及为什么差距会越来越大。

一、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概念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的模型。

这并不是说所有地区都希望实现均衡增长,相反,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希望经济增长超过其他地区。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增长往往并不是均衡的,有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表现得更为优异。

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目标是解释为什么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出现,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二、联动增长模型联动增长模型是一种常见的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

它认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创新,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经济增长。

这种创新不会在所有地区同步发生,而是在一些地区先发生,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称为“联动”。

联动增长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要快于其他地区,这归因于创新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它没有考虑到一些地区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从而无法在技术和生产力上进行大幅度投资的问题。

三、资源要素结构模型资源要素结构模型是通过认识一个地区的国土、人民、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其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它认为不同经济系统的资源结构差异很大,会对其经济增长造成不同影响。

资源要素结构模型没有考虑到常发生的负面发展现象之间的深刻联系。

虽然它对于分析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有一定意义,但是缺乏关于创新、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考虑。

四、区域生产力差异模型区域生产力差异模型是一种关注地区生产要素之间差异的模型。

它认为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中,包括机会、知识和技术等因素的分配是导致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劳动经济学课件)

2.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 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的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 修规(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 下,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 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2.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工资率是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均衡 决定的工资率为w。就业最为L0。当法定最低工资率超过均衡工资 率等于W1时,有L1数量的劳动者希望就业。而厂商根据利润最大 化目标,只能雇用L2 数量的劳动者,从而有L1-L2 的劳动者处于 失业状态。这种失业仍是由供求曲线描述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因而 是自愿失业。
间表示供大于求。 ➢ 如果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分配充分有效地运行,因为劳动力的需求大
于供给数量的增加与V 的增加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两者的关系可用 向左上倾斜450的线EV来表示。同理,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与U 的关系也可用向右上倾斜450的线EV表示。
4. U-V分析
➢ 从其定义出发,均衡失业并不是由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而是所谓的摩擦性失业。 均衡失业率U* 的高低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即U* 高则摩擦性失 业多、效率差; U*低则效率高。
➢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和就业水平都会有一个趋势,即会低于竞争性劳 动力市场中的水平。再次参考图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果在这种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 挥动魔杖,通过增加雇主数量将它转化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将会变为wc,就业水平将变 为Lc。注意,这两个水平均高于买方垄断的雇主工资和就业水平。事实上,一些经济学家wc和wm 的差异作为买方垄断剥削程度的替代测量,而不是作为边际收益产品和wm之间的差异。

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课件

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课件

分析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传导不畅、时滞过
长等。
改革方向探讨
02
提出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如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
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等。
国际经验借鉴
03
介绍国际上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我
国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策协调问题思考
降低市场效率,使得价格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增加交易成本,降低
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一步扭曲市场价
格和数量。
价格刚性及粘性现象分析
价格刚性的含义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受到外部冲击后,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水 平,而是保持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上。
价格粘性的表现
价格调整缓慢,无法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小, 缺乏弹性。
01 凯恩斯主义方法论
02 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关注总量分析。
03
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经济状态下的均衡

方法论特点比较
重视历史、制度和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非均衡学派方法论 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关注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
方法论特点比较
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变量的调整和变化过程。
利率决定
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 货币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是决定利率的两个主 要因素。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量增 加时,利率上升。
就业、产出与价格水平关系
就业与产出
凯恩斯主义认为,就业和产出水平是由 总需求决定的。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 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从而 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

非均衡经济模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非均衡经济模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

非均衡经济模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模型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非均衡经济模型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中的应用。

一、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非均衡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系统在短期内无法达到均衡状态的模型。

这种情况常见于市场失灵、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下,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和价格都很难稳定下来,呈现出混沌状态。

因为非均衡经济模型的复杂性,只有具备深刻的经济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才能充分描述它。

二、非均衡经济模型的研究方法在探讨非均衡经济模型的方法中,常用的有三种:优化方法、传统的微分方程方法和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1. 优化方法优化方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分析找到经济模型中最优解的方法。

其主要基础是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利用各种数学方法,如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求出模型变量的最优解。

优化方法广泛应用于一些经济领域,如价格制定和货币政策,然而对于具有复杂非线性特征的经济模型,则不太适用。

2. 传统微分方程方法传统微分方程方法是一种以微分方程形式表示经济模型的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系统、动态广告、生物学、宇宙学等一些大规模模型中。

然而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时,其计算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会急剧上升,也容易依赖于对模型的线性化,导致模型实际应用价值下降。

3.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成为了一种处理非均衡经济模型的有效手段,它基于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非线性系统和混沌行为,并通过大量的数学计算和仿真来表现经济系统的特性。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局部经济系统、实验经济学、金融市场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场景中。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必依赖预先对系统进行建模,可以在研究者无法理解复杂性理论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实验结果进行计算,以推测系统的未来演化。

三、非均衡经济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1.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常使传统的经济模型失效,但是非均衡经济模型运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市场的波动和特征,并产生更为准确的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November, 1970. --What causes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growth rates?
The principle of cumulative causation
•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processing activities
Circular Cumulative Causation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 Gunnar Myrdal 缪尔达尔, 1898-1987 • 1974 Nobel Prize
(the cowinner was Friedrich A. Hayek).
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首先尝试解释区域的不均衡发展
比如,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改善营养劳 动生产率提高增加收入
最初的变化, 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 变化, 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 使其产生 上升或下降的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Cumulative Causation
贫困恶性循环论
R. Nurkse 纳克斯, 1953 • 供给方面的循环
l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 产率低收入
结论:如果然市场的力量在一个贫穷国家中完全 自由的操作,大麽将产生一个严重的区域不平等,或 扩大原来的差距。
• Albert Hirschman (赫希曼) 区域之间成长的转移 :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1958,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read” 扩散
鼓吹“不均衡的增长策略”。认为发展势头国境集中的领 导部门产地给追随者,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厂商到厂商。 增长的过程是一连串不均衡的发展。一个投资获得利润会触动 其它的投资,扩散到经济的其它部分。
Hirschman认为,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缺少资源, 而在于生产的要素与能力被阻挡,散布各处,或是没有加以利 用。因此,发展的策略在于给这些区域压力,使其动员起来,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政府政策的目标。他认为产业应该 放在大城市,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
V. 非均衡的经济模型 Disequilibrium models of
regional growth l不同的理论牵涉不同的价值立场
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
• 区域分工的成本学说
l 1776,亚当斯密,绝对成本 l 1817,李嘉图,比较成本/比较优势
--以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
要素禀赋学说
经济增长不会在每一个地方同时出现,而一旦他强有力的 出现,将会在那一点上形成空间的集中。
Increasing Returns 报酬递增
• Nicholas Kaldor, 1908-1986 • 应用循环累积因果学说建立内生的增长理论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 与Hayek的辩论 • “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 Scottish
• 需求方面的循环
l 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 低生产率低收入
Myrdal: 一个区域的持续成长是建立在对另一个区域的
牺牲上,即使有扩散效果也不会回到均衡状态,只是 开启另一波不均衡的左右摆动。扩散或回洗效果有多 大,视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而定。
先进发展的区域或国家,因为有良好的教育,运 输等基础设施,以及一个相当动态的理念与价值的社 区体,而比较有机会实现扩散效果。
•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引起商品价格的差异—产 生贸易
• 按照相对价格差异的理论,可将商品分成资本 密集,劳力密集,技术密集,土地密集型等类 别。
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以获得比较优势
Spatial Equilibrium 劳动力,资本的流动,达到均衡
• 但是:Imperfect mobility of factors prevents the instantaneous adjustment that the market is supposed to achieve friction of distance
• 俄林模型: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Bertil Ohlin, Swedish economist,
(1977 Nobel Prize)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1933)
• How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wo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lead to regional equality?
“backwash” 回洗
(Myrdal)
“trickle down” 涓滴
“polarization” 极化 (Hirschman)
purchase, investment
brain drain, 工业欠竞争力, 银行将 资金转移,etc.
•Albert Hirschman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Regional Convergence V.S. Divergence

South East Northern Ireland
1979
116.2 78.3
1989
120.6 of national GDP 76.4
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
• 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相对优势,如劳 力便宜或资本报酬率高,每个区域依此 发展就形成了区域间的差距。问题是这 些生产要素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 天生如此。有计划的对生产要素进行投 资(如教育),可能让处在不利竞争条 件下的区域得以改变发展模式。(外在因 素所决定。)
Cumulative Causation
• 稳定均衡并不是一个好的比喻。在社会体系中对一些 变数的改变并不会产生反作用力,而是体系回复到均 衡状态。相反的,会产生一些支持性的动力,使得体 系更远离均衡。社会体系并不会自我调整,而是一种 累积性,循环性的因果关系。
李小建,P.202
Cumulative Caus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