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合集下载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3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毫米和厘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毫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讨论如何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毫米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
3.实验器材:准备尺子、毫米刻度尺、日常物品(如铅笔、直尺、书等)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毫米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关系的困难,特别是在进行单位转换时。此外,他们可能对精确测量有一定的挑战,因为毫米是一个较小的单位,需要更高的精度和耐心。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如何使用尺子上的毫米刻度线进行测量感到困惑。同时,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也可能导致他们在理解和应用新知识时遇到不同的困难。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毫米的概念和长度单位转换,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并发现长度测量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测量日常物品的长度,学生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学生还将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2.观察: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进行测量,是否能够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测量物品长度,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一、毫米产生的背景。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发现厘米这个单位有时候不够精确。

例如,测量比较薄的物体,像身份证的厚度、纸张的厚度等,用厘米来表示不太方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毫米的定义与表示。

1. 定义。

- 毫米是长度单位,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 表示。

- 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 长度换算关系。

- 因为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 = 10毫米。

- 例如,我们可以拿一把直尺来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到1厘米之间,会有10个小刻度,这10个小刻度就是10毫米。

2. 实际测量中的转换。

- 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如果物体长度不满1厘米,我们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测量一支铅笔芯的粗细,可能测量出来是几毫米;而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可能是几厘米,当精确到更小的单位时,厘米后面的部分就是毫米。

四、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1. 测量工具。

- 可以使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直尺上有厘米刻度和毫米刻度。

2. 测量方法。

- 将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多少。

如果对着的刻度是在厘米刻度之间,那么毫米数就是这个刻度与相邻厘米刻度之间的小格数。

- 例如,测量一个小纽扣的直径,把纽扣的边缘对准直尺的0刻度,纽扣的另一边对着直尺上2厘米后面3个小格的位置,那么这个纽扣的直径就是2厘米3毫米,也就是23毫米。

五、生活中的毫米。

1. 常见物体的长度(厚度)- 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6毫米。

- 一粒小米的长度大约是2 - 3毫米。

- 一张普通A4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不同纸张可能有差异)。

2. 毫米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 在建筑工程中,一些精密零件的尺寸会精确到毫米。

一些螺丝的直径、长度等会用毫米来标注,这样可以保证零件之间的紧密配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套ppt课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套ppt课件

新知探究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是1分米。
1分米
1分米=10厘米
新知探究
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吗?
我是这样比的。 我是这样比的。
想一想,1米 等于多少分米。
1米=10分米
新知探究
2厘米=(20 )毫米
想:1厘米是10毫米, 2厘米是( 2 )个10毫米。
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
吨的 认识
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列表法解决问题
复习回顾 知识点1:毫米、分米的认识
1
量一量,铅笔长___7___厘米____7___毫米
分析 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
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复习回顾 知识点1:毫米、分米的认识
3千米-1 千米 =6 (
)米
2000
实战演练 知识点2:千米的认识 练 习 在下面()里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6( 厘米)。 (2)教学楼高16( 米 )。 (3)爸爸每天开车8( 千米)去上班。
复习回顾 知识点3: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1
1吨=1000千克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课后练习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元的硬币大约厚1( ) 一支新铅笔长约16( 毫米 ) 一块橡皮厚15( 厘)米 李强的身高是140毫(米 )。
厘米
课后练习
二、填空。
6厘米=( )毫米 60
8厘米=( )毫米
80
30毫米=( )厘米 3
57毫米+43毫米=( )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毫米,理解毫米的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用毫米表示长度,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提高数学运算以及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与厘米的不同之处。

2.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避免误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毫米尺、小黑板、贴图例、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毫米1.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毫米的概念,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毫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最小单位,表示长度的细小。

3.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使用毫米尺测长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毫米的理解。

2.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注意技巧和方法。

3.实践: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相互核对。

4.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实际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目。

2.自主观察和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

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为您呈现一份详细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单位,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以及运用毫米单位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教材中包含了多个实例,如尺子、硬币等物品的长度和直径,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单位,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毫米单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学会运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硬币、课件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如桌子、铅笔、课本等,估算它们的长度,并尝试用厘米作单位进行计量。

2. 认识毫米: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毫米单位,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3. 实例讲解:以尺子、硬币等物品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长度,并学会用毫米单位进行计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毫米单位测量和记录尺子、硬币等物品的长度和直径。

5.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引导学生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进行换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毫米单位的长度概念,学会了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计量和换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实践,提高他们对毫米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运用毫米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如测量家庭用品的长度、直径等,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掌握长度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掌握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尺子、直尺、测量工具。

3.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揭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 探索毫米的认识(1)认识毫米①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关系。

② 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和10毫米的位置。

③ 学生尝试用尺子测量1厘米和10毫米的长度,并在纸上记录下来。

(2)长度单位换算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厘米转换为毫米?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总结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的换算关系。

③ 让学生尝试进行厘米与毫米的换算练习。

3. 应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尝试用毫米测量它们的长度。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长度。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交流测量方法。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书本的厚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3)学生实施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毫米的认识和长度单位换算。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尝试用毫米解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尝试用毫米解决,下节课分享。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3.通过毫米产生、实践测量、生活应用的等学习场景,感悟毫米单位度量更精确的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说明:基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叙写本课学习目标:
学什么:根据课标三年级测量单元相关的“内容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目标1、2;
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课标“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2、3;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学生在测量的第一阶段二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也知道了为了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年级是测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推理体验量的大小。毫米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分米和米是厘米的累加,而毫米是厘米细分,厘米起着承重墙的作用。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体会长度单位的这种实际细分,因此认识毫米这节课是学生感受单位间联系的关键。如何实现让学生既感知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又能深入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性,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同时如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小结:看来对这两位老朋友我们很熟悉。
二、探究新知、建立量感
(一)问题引入,产生“毫米”的需要
1.引入:线段有多长呢?多一些指的哪儿?
2.问题:为什么不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大了,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国际单位符号字母是mm。
3.提供测量方法的学习支架
本节课舍弃测量方法的教学,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等量代换也不作为重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测量验证1毫米物品的活动中确实存在测量的操作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提供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测量方法的“锦囊”(见下图所示),保证每个孩子在测量活动中人人都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3.1 毫米的认识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3.1 毫米的认识课件

课堂小结 学习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小结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 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3 测量
3.1 毫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厘米之间的进率,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重点)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
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难点)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数学
1厘米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1米有多长?
回顾复习 1米
1 把米尺的长度是 1 米,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 厘米
探索新知
1 (教材P21例题1)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
数学书的长 大约是……
宽大约是…… 厚大约是……
用尺子量量看。
_8__毫米
_1_3_毫米
_2_5_毫米
当堂检测
1.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 你判断得正确吗。(教材P24练习五第1题)
当堂检测 2. (易错题)填空:这个曲别针的长度是( 22 )毫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果物体的起始端没有对准0刻度 ,那么测量结果就要用物体的末端所对应的刻度减去物 体的起始端所对应的刻度。
探索新知
测量时要注意,尺子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 尺子要紧靠教材。
探索新知
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 精确 时,可以用 毫米(mm)作单位。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案第一篇:《毫米的认识》教案《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学会准确测量,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毫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米尺.硬币、课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目标引领1、创设情境:1)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吗?手掌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那些用厘米?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2、认定目标: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二、互动交流。

1.初学交流,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的认识”.2、合作引领:(1)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2)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3)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米.③量一量卡片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量比较薄的物 体,如1元硬币、银行卡、身份证、橡 皮擦等的厚度都用毫米作单位。
巩固训练 1.写出下面长度是多少毫米。
(27)毫米
(34)毫米 你会量吗?
巩固训练 2.量一量。
(9 )毫米 (23)毫米 (39 )毫米 你会量吗?
巩固训练
3.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元的硬币大约厚1(毫米) 一支新铅笔长约16(厘米) 一块橡皮厚15(毫米) 李强的身高是140(厘米 )。
2厘米=(20)毫米 6厘米=(60)毫米 10毫米=( 1)厘米 70毫米=( 7)厘米
新知探究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 作单位。
新知探究 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我们用的中性笔芯是用毫米作单位的,一般为: 0.35毫米 0.5毫米 0.7毫米。
3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新课引入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我们学过的长度 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过了哪些 单位有米和厘米。 长度单位?
新知探究
数学书的长 大约是……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大约是多少厘米。
宽大约是……
厚大约是……
新知探究
你估得准确吗? 用尺子量量看!
数学书的长 是26厘米。
巩固训练
4.填空。 6厘米=(60)毫米 30毫米=(3 )厘米 8厘米=(80)毫米 57毫米+43毫米=(10 )厘米
趣味数学
同学们,你们好! 我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拿去给智慧爷爷看,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毫米,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对米和厘米有较为熟悉的概念。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米和厘米,对毫米的认识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毫米的存在,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一张贺卡,引导学生发现贺卡长度不够,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从而引入毫米的认识。

2.探究新知:(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模型,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表示。

(3)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书桌的高度、门的宽度等,引导学生运用毫米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揭题示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锻炼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毫米的概念。

2.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好教案、板书,准备好实物尺子和毫米纸尺。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铅笔、橡皮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根尺子,问学生认识这是什么?如何用这根尺子测量东西的长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2. 学习毫米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解释1毫米等于一根头发的粗细,并出示毫米纸尺,让学生观察。

3. 进行长度比较教师让学生用毫米纸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毫米的小单位特点,进行讨论。

4. 拓展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里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五、教学反馈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和排序情况,并进行讨论。

2.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记录。

2.检查作业:下节课之前收集完成的作业进行批阅。

七、教学反思此节课主要围绕毫米的认识展开,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并进行正确的测量。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准备:1. 尺子。

2. 测量用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长度。

2.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呢?学生回答:厘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展示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将尺子的起点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3. 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用的物品。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总结毫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提问:除了毫米和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千米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尝试用毫米和厘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新)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1.毫米的认识【课件】

人教版(新)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1.毫米的认识【课件】

典题精讲
1. 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判断 的正确吗。
第一个是正方形,其他两个不是正方形。测量略。
典题精讲
2. 填一填。
2厘米 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典题精讲
3. 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长5厘米8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略。
易错提醒
看图填空。
铁钉长( 1 )厘米( 7 )毫米 辨析:起点是1厘米处,终点是2厘米7毫米处,所以铁钉长度
毫米的认识
目录
01 课前导入 02 新课精讲 03 学以致用 04 课堂小结
01
课前导入
情景导入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 用哪些工具?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 体的长度。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 哪些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米和厘米。
02
新课精讲
探索新知
探究点 1 认识பைடு நூலகம்米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大约是多少厘米。
小试牛刀
2.我是小法官。(对的画“√”,错的画“×”) (1)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 √ ) (2)1根手指的宽大约是1毫米。( × ) (3)一张公交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 ) (4)一只蚊子身长约3毫米。( √ )
小试牛刀
3.填一填。 (1)
3
2
(2)
6
5
小试牛刀
4.填一填。 10毫米=( 1 )厘米 5厘米=( 50 )毫米 30毫米=( 3 )厘米
探索新知
动手操作
量一量你的各种文具的长度,并在小组内 说一说你的操作方法。
探索新知
探究点 3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 长度是1毫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书第21-22页例1,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第1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2.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障卡、学生尺及文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师:观察下面的物体有多长?(课件出示整厘米的物件)
师:请在纸上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6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比1厘米更短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义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

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板书:毫米 mm)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

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
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

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

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是1
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知道学生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1、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2、学生动手操作
用直尺实际测量光盘、购物卡、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强化直尺上一格就是1毫米)
(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用毫米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做单位。

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的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

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4、小结:我们知道了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学生比划一下),1厘米里面有10小格,也就是1厘米=10毫米,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练一练。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时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数。

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有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

2.完成练习五的第1和第2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日记里吗?请回家剪一条长10厘米的纸条,明天带来。

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很多成员,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