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备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方法一、诗歌体裁及情感1、山水田园诗内容情感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边塞军旅诗内容情感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3、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5、羁旅思乡诗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6、送别怀人诗内容情感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7、爱情闺怨诗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8、即事(景)抒怀诗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题、诗句作用题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题、诗句作用题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题、诗句作用题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诗歌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作者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作者、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给某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只能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

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中高考而言,我们要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风格特点相关例子质朴自然(平淡)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潜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语言质朴无华,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即超脱出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含蓄隽永诗歌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引人了悟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的诗歌不直接表露情思,而是将其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各一方的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清新雅致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书写轻快、隽永的情思。

这种风格要求不做作,少粉饰,有创意。

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愉悦之感。

绚丽飘逸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考诗歌鉴赏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诗歌鉴赏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高考诗歌鉴赏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作者:李秋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05期高考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分值在10到12分之间,占高考内容九分之一强。

因此,强化对诗歌鉴赏题的复习,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而诗歌赏析作用题又是重中之重。

熟悉作用题的类型和解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析“诗眼”型1.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设问变式:(1)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3.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就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这样的字(词)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

“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过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结构和主旨来分析。

4.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的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分析句意型1.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

高考古诗鉴赏的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七种答题格式,你一定要知道!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内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诗歌鉴赏 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学习目标
• 1. 了解诗歌写景特色及作用类题 型的命题角度
• 2.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规范 答题。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景 • 2、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 物 景结情。 描 •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写 • 4、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的 •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 作 • 6、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用 • 7、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 8、诗人感情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命题角度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 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
用。
近年高考
写景特色及作用型题目例举
1、2014天津卷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2014安徽卷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 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2014新课标卷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 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4、2013新课标卷2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 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2013山东卷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 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6、2012广东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 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素材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素材

高考诗歌鉴赏10种题型简要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附录: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某某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yong 诗歌作用

yong 诗歌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感情,2分) 首句起兴,以枫叶菊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描 摹图景,1分)渲染离别的凄凉气氛,(意境特点,2分)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除夜宿石头驿 《五三》P226第1题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参考答案】 ①曙色初显,云霞灿烂,梅花绽放,杨柳叶绿,黄鸟 鸣叫,绿萍荡漾。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 有生机的景象。(内容)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联的 “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为下 联中的“归思”做铺垫。(结构)③对题目“早春游望” 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 色。 8、开头“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在全诗中有什 么作用?(5分)
送友人归
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试分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尾联以写景来收束全诗(以景结情)。在友人的归帆 渐远渐隐之际,回眸凝望,只有烟雾缭绕的树林,昏 暗幽深,诗人的离愁别绪、不舍之情已蕴含其中。既 应和标题的“送归”,又深化意境,含蓄蕴藉,余音 不尽。 (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①首句交代时间是深秋,(1分)②枫叶菊 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 (1分)渲染悲 凉气氛,(1分)(内容)奠定了全诗相思 的感情基调,③为下文抒发对远方行人的深 切思念做铺垫。(结构)(2分)
(2012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 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诗歌鉴赏方法 六、词句作用

诗歌鉴赏方法 六、词句作用

诗歌鉴赏方法
六、词句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某句诗历来为人称道,为什么?从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及其表达效果或者诗句中蕴含的深奥哲理两个角度考虑。

问: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倍受称道?
这两句诗以水喻愁,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愁的迷漫、深沉、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2、某句诗的作用
根据诗句的位置判断所起作用(如渲染气氛、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诗眼等等)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古诗中各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作用

古诗中各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作用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 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 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 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 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 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 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12、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
鉴赏诗歌 表达技巧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 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 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 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 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 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 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 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 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 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 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 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 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相辅相 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 漓尽致。
• 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 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 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 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 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 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考表达技巧及效果作用“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诗句作用题含答案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2、(2020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

(9分)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鉴赏诗歌诗句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诗句表达效果

•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 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精选课件
2
• 赏析本诗语言:
• 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
• 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 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 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
• 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精选课件
3
江村
• 认同喜幸之词,
• 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 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古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 感到欣喜和满足。
• (4分,观点1分,分析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认同苦情,
• 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 助,“但有”只要有,不能保证必有,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 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更何求”正说明 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
•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 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 解析 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 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
精选课件
11
(辽宁卷)竹轩诗兴 张镃
• 赏析第二联:
• 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
(表达不必拘泥,意思对即可。手精法选课答件 成“衬托”或“反衬”也可。)8
骤雨
•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 • 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中诗句作用

古诗中诗句作用
古诗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
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 兴趣。 (2)点明时间、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埋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 象。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 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 味无穷

诗歌鉴赏语言类试题(炼字、炼句、诗句作用、诗歌风格)(解析版)

诗歌鉴赏语言类试题(炼字、炼句、诗句作用、诗歌风格)(解析版)

第22天诗歌鉴赏语言类试题(炼字、炼句、诗句作用、诗歌风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注)①致虚庵:书斋名。

②籯yíng:竹笼。

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藏书万卷”“遗金满籯”分别指诗礼传后世与积金遗子孙,这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B.胡逸老为人仁爱,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仁爱必能致祥,他的后代必得佳子弟。

C.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之妙能常得于心目之前,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诗人表达对胡逸老敬慕之情,也表明了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

2.清代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称赞此诗颈联为“奇语”,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

③视听结合。

眼见之山景,耳听之雨声,巧妙汇聚结合。

④情景交融。

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自己不与世道同流合污的坚贞情怀”错误。

诗中并未提到世道恶劣污浊,诗人称赞胡逸老不慕荣利、诗礼传家、雅有山水之趣,从而表达自己与胡逸老一般有高雅的人格。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为视觉;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为听觉。

视听结合。

化静为动。

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

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

“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化实为虚。

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课件
22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015天津)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 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 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①词中借景抒情; 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③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⑤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2014全国)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 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 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含、耐人咀嚼。
15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幢幢:chuáng chuáng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 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撩乱的边关 愁绪无数,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 着长城。 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 无限。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诗句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结构和内容是诗歌的核心,它们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其次,诗句的语言特点是简洁而富有意象,它们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此外,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最后,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总之,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具有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特点,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学习资料(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得作用:1、点明时令、地点或就是环境2、、渲染气氛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4、、表现人物形象5、描摹画面6、点明主旨(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得作用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得作用:(1)总领全诗(2)引起下文(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得作用。

2、中间句得结构作用:1、承上启下、2、埋伏笔,做铺垫3、尾句得结构作用: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三)诗句作用题提问方式:1.某句诗有什么作用?2.某句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3.某句诗(词)对全诗(词)感情得抒发有什么作用?(四)诗句作用题答题方式:1.内容上2.结构上示例: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就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问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答案:内容上:1、渲染了冷清、孤寂得气氛2、表达了作者愁苦得心情结构上: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得感情基调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答案:承接上文所描写赤壁壮观得景色,引起下文对周瑜得描写。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得作用就是什么?内容上:这句描写了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得依依不舍之情。

结构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4、赴官寿安泛汴①张耒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①这首诗就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

②缊袍:以乱麻为絮得袍子。

问题:诗歌得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得作用就是什么?答案:(1)内容上: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

渲染出一种萧条冷落得氛围,暗示了诗人悲凉得心情(2)结构上:为全诗定下悲伤得情感基调。

实战练习1、塞上听吹笛高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得简称。

②《小单于》:乐曲名。

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2、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就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

③西崦:西山。

④饷:犒劳。

从全诗来瞧,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3、小村宋·梅尧臣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

版籍:交租税得户籍。

论:瞧待。

分析尾联在全诗中得作用。

(3分)4、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答案1、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得情景)(1分),都与第二句得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得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得气氛)(1分),为全诗奠定悲凉得感情基调(1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得孤寂之情(1分)。

塞上听吹笛【白话译文】冰雪融尽,入侵得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得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得《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赏析】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与“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她用明快、秀丽得基调,丰富奇妙得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得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得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得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得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得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就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得壮伟景观得实态体现出巨大得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得就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就是牧马得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得清辉。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得与平宁谧得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得春得消息,牧马晚归得开廓得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就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得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得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得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就是熟悉得《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就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得不就是笛声,而就是落梅得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与色与香洒满关山。

诗得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就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得虚景,呼应雪净月明得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得强烈感情。

仿佛风吹得不就是笛声而就是落梅得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与色与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就是写声成象,但它就是由曲名拆用形成得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得实景配搭与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得意境,这境界就是任何高明得画手也难以画出得。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得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得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得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就是为首句定下得乐观开朗得基调所决定得,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就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得那种豪情,笔下得诗方能感而不伤。

[1]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得实景写到梅花纷飞得虚景,虚实相生,搭配与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得意境。

诗中得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听晓角译文:拂晓时分醒来,映入眼帘得就是满地榆树叶,原来昨夜下了浓浓得秋霜,使得榆叶纷纷坠落。

军中得号角声在城头响起,这时月亮还未落下,孤零零地挂在天边。

边塞辽阔无边,就连大雁也飞不到尽头。

随风传来得晓角声里,吹奏得就是《小单于》这首曲子。

赏析:这首《听晓角》旨在写征人得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得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

诗篇采用得就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得处境与心情。

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得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就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得地点就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

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得环境气氛中得角声,其声情该就是多么悲凉哀怨,这就是不言而喻得。

从表面瞧,这两句只就是写景,写角声,但这就是以没有出场得征人为中心,写她得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她得所感所思。

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得霜就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得身在边关之感。

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得月就是孤零零得,更就是写地上得人瞧到这片残月时得感觉也就是孤零零得。

长期身在边关得李益,深知边声,特别就是边声中得笛声、角声等就是怎样拨动征人得心弦、牵引征人得愁思得;因此,她得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得音响环境进入人物得感情世界。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瞧。

”两诗都就是从笛声写到听笛得征人,以及因此触发得情思、引起得反应。

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与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

它不像上述二诗那样,前两句之后接下去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得征人,并进而道出她们得感受,而此诗得后两句却就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原来诗人得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得秋空,从天边得孤月移向一群飞翔得鸿雁。

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她得奇特得诗思,运用她得夸张得诗笔,想象与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得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得《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

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得悲亢凄凉。

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得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答案2、“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六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

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

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就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