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杜甫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杜甫、屈原(诗)的忧国忧民思想
陆游,出生于宋金南北对峙、国家分裂的南宋时期。作为手无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他一生却以诗为剑,面对朝政腐败,反复呼吁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统一国家。喜欢陆游,不仅佩服他的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喜欢他的一腔才情。他的情,首先体现在爱国忧民之上。他与岳飞一样有着“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远大政治抱负。其次,他的情也大量体现在儿女私情上。他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不可谓不丰富,可婚姻生活却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不幸。面对百万胡虏,他可以吼出“弹压胸中十万兵”的豪言壮语;而面对封建礼教,却只能无奈长吟“错、错、错!”。吟诵他的诗文辞章,我们不仅为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立志报效祖国的忠诚所激励,也为他那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不忘的追求所感动。他那一首首情诗,字字哀怨,句句情长,既体现了这位七尺男儿对爱的执着追求,也是他对吃人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二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他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
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的失意和贫困,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并在不少诗中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史书上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就是说,他知识渊博,精明强干,很会治理国家。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一肚子富国强兵的计划,却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他感到非常苦闷,就写了一首长诗《离骚》。全诗共373 句,句句都洋溢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屈原宁愿牺牲自己来换取国家富强的崇高志向。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是我国以至世界诗坛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屈原虽然已经死去两千多年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些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诗篇,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一直是诗歌的传统创作手法,诗人们总是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担负在肩上,时时处处不忘那些统治者赖以立足的普通百姓,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爱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也被现当代的诗人所吸纳,忧国忧民的诗歌风尚并不会消失,而是将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