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粮长制度》评介
粮长制度对明初经济的影响
。
关 键 宇 : 口; 地 : 税 : 长 人 土 赋 粮 中图 分 类 号 : 8 0 F3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两 宋 及 金 元 都 实 行 过保 甲之 制 , 以说 是 乡 里 制 度 的 发 展 和 细 可
文 章 编 号 :1 7 — l l 2 1 ) 2 0 5 — 2 6 3 2 1 ( 0 0 — 0 9 0 1 粮 长 制 度 是 明代 为 了增 加 财 政 收 人 。 固 统 治 的 重 要 经 济 措 巩
随他 . 移 .更足 对 逃 避 赋 役 行 为进 行 严 惩 。明初 的 粮 长 制 度 并 不 i 工 . 是 I 韧 才有 , 朗 已有 先 例 , 长 制 度 的 雏 形 汉 唐 时 期 已 经 出现 . J 】 l 前 粮 就 是 乡 里制 度 。 长 、 里 乡长 的主 要 任 务 就 是 “ 植 农 桑 。 驱 赋 役 ” 课 催
度 加 强 了 中 央 政 府 对 土 地 和 人 口 的 控 制 . 是 新 生 政 权 得 以 生 存
和 发展
该地 人 I 的增 减 , 地 增 减 , 照 旧 管 。 收 , 除 . 在 四 大 项 1 土 按 新 开 实 【 分 别 械 - 见政 府 对 丁 粮 的 要 求 事 宜 之 严 格 。 而 也 可 以 看 】 『 从 川 赋 役 黄册 干 仉 鳞 罔 册 已 经 将 人 口牢 牢 地 束 缚 在 土 地 上 , 止 其 ¨ 禁
化 。马端 临《 献 通 考 》 《 役 考 》 文 在 职 中说 “ 后周 显 德 五年 诏 , 乡村 大
率 以百 手 为一 团 , 团选 三户 为 耆 长 . 民 家 之奸 盗 , 民 田之 故 每 察 均
耗 登 , 初 当仍 周 制 。 宋 建 炎 年 间 以 二 十 五家 为 一 大 保 , 大保 宋 南 十
明朝“粮长”是怎么成为瘟神岗位的
明朝“粮长”是怎么成为瘟神岗位的大狮子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蠲两浙秋粮诏》,捣鼓出了个“粮长制”。
国家不再派官吏收粮,而把征缴重任交给各村德高望重的村民,是为粮长。
“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
”粮长制度首先在浙江实施,后来推行全国,成为了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朱元璋为什么要搞粮长制呢?他自己在诏书中说得明白,“兼以贪官污吏害民肥己四载于兹,朕深悯焉”。
本来朝廷各种杂税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官吏们又借着征粮中饱私囊。
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出于爱护百姓的目的,让民间自己收税。
朱元璋以为,大家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己人,自己人给自己人收税,不会太为难。
同时搞粮长制还有个好处,就是减少了公务员配额,给国家节省开支。
朱元璋说,原来要养一二十个人才能办好的差事,现在只要两个人,省人又省力。
就这样,粮长制推而广之。
大有油水的明初粮长大概是要产粮大户多承担社会责任的缘由,“田土多者”为粮长,粮长职位落到了地主乡绅的手上。
地主乡绅,本来就是掌握相当社会资源的人,再坐上了粮长,有了征粮的权力,可谓是如虎添翼。
首先可以借着做粮长中饱私囊。
粮长的主要职责是粮税的催征、经收、解运。
粮长先要领到官府的勘合,之后按照要求给里长下达征粮指标,然后里长再把任务布置给甲长,甲长再挨户征粮。
甲长收到粮食之后,再汇总给里长,里长汇总给粮长,粮长清点汇总完成之后,还要负责押运至指定地点,才算完差。
这其中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巧立名目,营私舞弊,获取暴利。
洪武年间,有个粮长叫邾阿乃,他巧立名目,搞出了一大堆名堂:什么收舡脚米、车脚钱、脱夫钱、造册钱、粮局知房钱等等。
朝廷给他的收税定额只有一万石大米,结果这厮收了三万两千石大米,一万一千一百贯铜钱,多余部分全部进了自己的腰包。
又有嘉定县粮长金仲芳等人,私自附加了十八项税种,捞得盆满钵满。
朱元璋治贪甚严,粮长腐败者,都会剥皮楦草。
但是,在这严刑峻法之下,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可以见得其中的油水有多诱人。
明朝粮食赋税制度
明朝粮食赋税制度1. 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啊,那可真是复杂得很呐!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
你想想看,农民们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要交多少给国家呢?像咱现在,努力工作赚钱交税,那明朝百姓不也一样嘛!2. 嘿,明朝粮食赋税制度可有着大讲究呢!它不就像是一个大棋盘嘛,皇帝、官员、百姓都是棋子,各自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咱现在生活多好呀,不用面对那样复杂的制度!3. 你们知道吗,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真的太重要啦!这就好像是房子的根基一样,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稳定。
要是赋税不合理,那百姓还不得造反呀!想想都觉得惊险呢!4. 哇塞,明朝粮食赋税制度可是个大话题呀!它就如同一条河流,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
农民们得顺着它的走向来,不然可就麻烦啦。
咱们现在多自由,不用受那些限制!5. 哎呀呀,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可是很有门道的哟!就跟走迷宫似的,得小心摸索着前进。
当时的百姓可不容易呀,哪像我们现在这么轻松!6. 嘿哟,明朝粮食赋税制度真不简单呐!好比是一场艰难的游戏,各方都在博弈。
现在我们玩游戏都轻松多了,他们那时候可难多了!7. 你们想想,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那时候的故事可多了去了,真让人好奇呀!8. 哇哦,明朝粮食赋税制度可是相当关键的呀!就如同一个链条,环环相扣。
要是有一环出了问题,那可不得了。
咱们现在的制度可完善多了呢!9. 哎呀,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真的很值得研究呢!它仿佛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现在我们有这么多资料可以查阅,他们那时候可没这么方便呀!10. 明朝的粮食赋税制度呀,那可是历史的一部分呐!它就像一个标志,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兴衰。
我们能从中学到好多东西呢,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明朝粮食赋税制度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明朝社会有着关键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
学年论文——浅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田未来[1][1][1]
浅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 2009级历史专业田未来09020126 )【摘要】“国家大本,食足为先。
”粮食储备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历史上各朝各代无不把它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明朝亦不例外,针对明代粮仓的类型,储粮的来源及管理,仓储粮的用途来浅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以便深入了解这种对明朝统治发挥过积极作用的粮食仓储制度,并进一步浅论此制度逐步损弛的原因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给予后世统治重要启示。
【关键词】明代;粮食仓储制度;启示近来,研究我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的论文较多,而大多是根据其类型、管理体制、作用等某一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本文将从整体出发,浅论明代粮食仓储制度,这其中包含粮仓类型、管理体制、作用以及逐步损弛的原因等。
据史料记载,建仓储粮为历代王朝所高度重视,仓储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
明代借鉴和汲取了以往的许多经验和措施,对建仓储粮的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粮食仓储制度。
明代粮储仓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室、藩王到各级地方官吏,对粮储仓的依赖性较强。
对此,中央对国家和地方粮仓进行了较强的控制,对储粮的来源及粮仓的管理方面进行了明显的改善,使其在平抑物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宣德以来,这一粮食仓储制度逐步损弛,给明朝统治、百姓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
如何以史为鉴,解决好关乎民生和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储粮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给予后世统治深刻启示。
一、明代建仓储粮及粮仓的类型明代统治者借鉴并改善以往历代王朝建仓储粮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和推行了粮食仓储制度,并充分运用漕运措施和管理措施来保证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行。
明代粮仓有京仓、通仓、徐州仓、淮安仓、临安仓、德州仓、天津仓、常平仓等,就类型而言,可以分为预备仓、水次仓、社仓、济农仓和王府仓。
1、预备仓这里的预备仓又可以分为受中央政府控制的用作军队饷粮、官僚禄米、王室享用粮的储备仓和各地方州府设立的以振凶荒的预备仓。
粮长制度名词解释
粮长制度名词解释
粮长制,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
始创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
起初是指定一些大户人家负责征
收粮食,并押送进京。
后来由于成本大,大户人家纷纷退出,强迫一些贫穷人家负责。
梁方仲先生认为,粮长制大概实行于明帝国三分之二的省份和地区。
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
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
后为政府指派。
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
明初,还具有基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
有的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
后粮长职权仅限于税粮的征解。
中叶以后名额增多,职权减轻,并改为轮充制。
因受益日减,大户多不愿充任,于是强迫贫穷下户担任,始正式成为人民对政府的职役之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清初仍在个别地区存留此职。
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
明代粮长制度(校补本)
1 明代粮长制度
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百年明朝的美誉。
明朝在机构设置、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动乱等方面都有着它自己独特
的见解。
其中由明朝建立的粮长制度是其重要的一个内容。
2 粮长制度体系
明代粮长制度由中央制定,地方粮政则由大臣任命和落实。
粮
政官员包括总粮政、副粮政和粮队官员,他们的组织与实施都有明确
的职权范围,从保税、收税、收粮、运粮到粮食流通等环节都受到严
格管理。
明朝对粮政官员的官履责任进行了强制性的落实,使得统一
的管理原则得到得到更加彻底的落实和执行,国家粮食制度也得到了
加强。
3 粮长制度的作用
粮长制度通过削减地方粮政官员的滥用权利,有效的降低了政
府腐败和经济浪费。
粮长制度规定,地方人口统计数必须劳动力繁重,凡是地方官员无论修筑水渠或粮仓,或执行其他责任,都应受到法律
的惩罚。
在这种形式下,地方官员的滥用权力和暴力问题,以及政府
腐败的现象得以有效的遏制。
明朝的统治稳定了,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家财政也得以保持良好的状态。
4 理念创新作用
明朝粮长制度同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领导原则。
明朝建立了一种中央统治和地方自治的统一体系,采用合理的奖惩机制和清明的法治精神,把有效的司法管理贯穿于粮政事务的管理之中,从而促进了君臣和百姓的合理关系,使得社会稳定而友善。
总之,明代粮长制度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秩序的重要一步,它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强化了国家经济秩序,改善了社会环境和公民福利,促进了当时经济科技文化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明代粮长雏形再论
收 稿 日期 : 0 6—0 20 4—1 7
宋濂是这样记载的 : 辛丑 ( “ 元至正二十一年 、 宋
龙 风六 年 ) , 胡公 江 南行 巾 书省 参知政 事 , 夏 拜 分
(hl o h n oi cecs Pi spyad Sc l i e) o aS n
V0. 7 No 3 J2 .
Jn .0 6 ue 2 0
明 代 粮 长 雏 形 再 论
陈恩虎
( 湖学院 历史系 , 巢 安徽 巢湖 2 8 0 ) 3 0 0
摘
要 : 长 制 度 是 明 代 田 赋 制 度 一 项 重 要 而特 殊 的 内 蓉 , 粮 明代 粮 长 制 的雏 形 与 王 恺 在金 华 实行 的 里长 征
粮 制以及 明初 江南富户征 调都没有 直接 关 系。从承 役方式 、 能和催 粮数额等 方面 采看 , 职 明初 江南地方里长与
其后的粮 长具 有相通之处 , 应是 明代粮 长的雏形 。明代的粮 长制度 正如明代 的黄册制度 一样 , 其历史渊源可追
溯元代浙 西等江南地 区的相 关赋役 制度。
关键词 : 明朝 ; 长 ; 形 粮 雏
中图分 类号 :3 90 F 2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14 2 0 )3—07 10 2 3 ( 0 6 0 0 2—0 3
粮长制 度是 明代 田赋制度一项重要 而特殊 的内容 ,是由民收民解而建立起来 的一种委托 、 代办 田赋的办法 。 明代粮长制 , … 始设于洪武
输官府 ’ 。直接让富民承担赋役 、转送官府 的办
明朝粮仓制度
明朝粮仓制度一、明代粮仓仓储制度的建立是时代经验和自身国情的结合1、历代粮食储存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我国人民深刻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及其重要作用,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粮食存储的思想。
当时担任齐国国相的管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务地利,则仓粮不盈,积于不竭之仓。
”深刻表明了建立粮食存储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秦朝建立后,在原先较为粗糙的粮食存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粮食管理的交接制度。
也就是说,在上一任仓储管理人员离开之前,新一任管理人员必须对仓储内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汇报,如果有不对劲的地方则需要立即向上级汇报。
这一制度实行之后,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再加上秦朝的严密律法,无疑使粮食管理变得颇具成效。
到了汉朝,它在粮食登记和粮食存储方面又做出了两个创新。
汉朝政府当时专门制定了侩籍制度,在加强了对全国粮仓管理的同时,也成为了官吏考核的重要凭仗,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而在存储方面,汉朝政府则命令粮仓大门需要由县府官吏亲自封印,其目的就是防止粮食的外泄。
唐朝后,当时已经大致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全面的粮食管理体系,对全国粮食的出纳也有了更为详细严密的记录。
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卡片账的东西,其作用也是加强对粮仓粮食的纪录。
因此,到了明朝之时,已经有着太多的先例和经验可供其借鉴,使其形成较为完备的粮食仓储制度。
2、明朝本身的国情需要其大范围建设粮仓虽然明朝的灭亡与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其他王朝几乎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在内部起义和外地的压迫下,再加上自身政体已经陷入僵化、难以逆转的地步,最终在不堪重负之下走向灭亡。
但是,自然灾害却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了一个非常猛烈的催化作用。
纵观明朝存在的两百多年间,其中一共发生了大小灾害多达近四千次,尤以旱涝这种能够对民生和土地造成大规模破坏的灾害最多。
更巧合的是,到了明朝末年,自然灾害的频次更是持续增加,几乎从未间断过。
虽然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在末年的腐败,但如此频繁的自然灾害,无疑在这一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粮长制度梁方仲读后感
明代粮长制度梁方仲读后感
梁方仲,明朝大臣,2006年被聘为中国第十三界总粮长。
他是明朝宰相和陆机的门徒。
他非常喜欢明朝的粮长制度。
他通过自身实践,发现明朝采取十三界粮长制度的有效性,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模式,使百姓的生计有了保证。
梁方仲对明朝粮长制度赞不绝口,他认为,它在调节中外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总粮长,他统筹全局,积极推动明朝经济的发展与实施。
他认为,明朝粮长制度不仅可以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还把对外贸易活动放在优先考虑之列,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梁方仲还发现,明朝采取粮长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改革农业的管理模式,有效统筹和开发,使其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让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同时,也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摆脱了饥饿和贫困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和平安康的社会。
梁方仲在看完明朝粮长制度之后,对其中的精深内涵深感钦佩。
他觉得明朝的粮长制度是一个很有效的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中外关系的紧张,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改善了社会发展的状况,使百姓的生计有了保障。
他的建议是明朝的粮长制度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施,以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之,梁方仲对明朝粮长制度的实行表示赞赏。
他曾经说:“明朝粮长制度使中国拥有了强大的农业基础,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也可以作为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
”由此可见,梁方仲
对明朝粮长制度的评价,非常褒扬。
明代粮长制度
明代粮长制度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非常特殊和复
杂的时期。
在明代,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被广泛采用,那就是粮长
制度。
粮长制度是明代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其主要作用是管理国家的
粮食生产和储备,确保人民的食品安全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粮长制度
最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其统治下实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
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明代治理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代粮长制度下,每个县都会设立一名专职的粮长,其职责包
括负责监督和管理本地的粮食生产、宣传和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业
方法、管理和储备丰收的粮食以及组织救济和灾民。
粮长还负责向上
级政府报告本地区的粮食储备和生产情况,以及提出有关缓解粮食短
缺和解决灾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此外,粮长还发挥着军事和税收管理方面的功能。
在战时,粮长
负责向军队供应足够的粮食和物资,确保军队的正常作战和生活需要。
在税收方面,粮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收集和管理本地区
的税收,并向上级政府上报税收收入和相关财务情况。
总之,明代粮长制度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
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计、发展农业经济、支持国家建设和维
护国防安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一制度也对现代社会
的粮食生产和储备管理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维护粮食安全,保障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粮长权力体系构建及其与地方官吏的权力冲突
Vo. 3 No 1 13 .
Jn 2 1 a . 01
粮 长权 力 体 系构 建 及 其 与地 方 官 吏 的权 力 冲突
胡铁 球
( 夏大 学 人文 学院 , 夏 银川 宁 宁 7 02 ) 5 0 1
摘要 : 长制度设 立的 目的极其繁 多, 粮 但最为核心的 目的有二 , 即防止 “ 官吏侵渔” 和抑制 豪强发展 。为了前一个 目
力 和寻求 地 方 权 力 制 衡 , 以加 强 中央 集 权 的 目的 。
升 降和对 社会 祸 害都 有 极 为 深 刻 的 阐述 , 认 为 粮 且
长 制度 经 历 了 “ 充 ” “ 充 ” 到 “ 充 ” 流 永 到 轮 再 朋 的
变 _ 。后 者则 是在 前者 、 能 和社 会 地 位 J 功 。此 后 关 于 明代粮 长 的论 述 也 基 本 难 以脱 离 梁 方 仲先 生 的 框
的, 朱元璋 以赋税征 纳为中心构 建起 一套相对独 立的粮 长权 力体 系, 其制度根本特性是赋 税不 经地 方政府之手 , 形 成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基层赋税的局面。为 了后 一个 目的 , 朱元 璋在制度 上设 置 了粮 长重 负的同时 , 又不 断加 强地 方政 府对粮长各种权力的约束和监管 , 成 了地 方提督粮 长的监 管体 系。在上述 两个核心 目的之 中又夹杂 了防止 形 地方割据 势力和寻求地方权力制衡 , 以加 强中央集权的 目的。 由于粮 长设立 的 目的 重重且往往 难 以兼容 , 其体 故 制 内潜伏着种种冲 突。其 中粮长相对独立的权力体 系严重损 害了地方政府官吏 的权 力展 开和利 益需求 , 于是他们 利用提 督粮长的种种权力 , 采取 沮设 、 零碎 、 留难等各种手段 千方百计地破 坏粮 长制度 。而宣德 以后 的粮 长制度 变 革, 也基本上是 以收归和 弱化粮 长权 力为动机 . 核心 目的是建立机动的地方财政体 系。
浅析明代粮长制度
利政府 对 田赋 的征 收 , 而且可 以借此依靠 大地 主 阶级 的协 助来 巩 固封 建政权 对农村 的统 治。这一制 度 的实施对
明初 经济 的逐步恢 复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 , 但在后期 由于各方 面原因 的影 响 , 也使其变成 一种危 害经济发展 和社会
风气 的祸患 。 关键词 : 明代 ; 粮长 ; 粮长制度 ; 浅 析
国 以前 便 已具备 , 元末 农 民 战争 时 朱 元 璋 在 根 据 地
一
、
粮 长 制 度 的 历 史 渊 源 和 设 立 目的
施 行 了一 些 财 政 赋 税 方 面 的改 革 措 施 , 包 括 屯 田、 盐、 钱 币等 方 面 , 且 都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效 。这些 成 功 经 验 的积 累为 不久 后粮 长制 度 的正式 实施 提供 了坚
YI NG Zo n g — h ua
(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Mu s e u m, N a n c h a n g 3 3 0 0 2 5,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As a n i mp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t a x e s a nd c o r v ee s y s t e m, Li a n g c ha ng Sy s t e m u s e d by Zh u Yu a n z h a ng i n o r d e r t o
c o n o mi c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g e n e r a l mo o d o f s o c i e t y . Ke y W o r ds: M i n g Dy na s t y; Li a n g c h a n g; Li a ng c h a n g S y s t e m; a na l y s i s
明朝粮长制度特点
明朝粮长制度特点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明朝的粮长制度。
明朝的粮长制度啊,那可是有不少独特的地方。
这粮长呢,就像是一个特殊的“粮食管家”。
在当时的社会里,粮长的地位还挺重要的呢。
这个制度下的粮长,很多都是当地比较富裕的人家来担任。
为啥呢?因为富裕人家嘛,相对来说比较有能力去管理粮食相关的事务。
你想啊,粮食可是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关系到整个国家稳定的大事。
这些粮长就负责把本地的粮食收集起来,然后按照规定运送到该去的地方。
这就有点像咱们现在的物流中转站的站长一样,不过人家运的可是粮食这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粮长制度还有个特点,就是它跟地方治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粮长在当地不仅仅是管粮食,他们还对当地的一些社会事务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参与一些调解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
这就像是一个多面手,在粮食事务之外,还在维护地方的和谐稳定上出份力。
而且啊,这粮长制度也反映了明朝的税收管理方式。
明朝通过粮长来收粮食,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税收形式。
毕竟那时候粮食就是硬通货,国家需要粮食来养活军队,给官员发俸禄啥的。
粮长在这个过程中,就得保证粮食的数量和质量。
要是收上来的粮食不好,或者数量不够,那可就麻烦了。
不过呢,这粮长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粮长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比如说,如果遇到灾年,粮食收成不好,他们就很难完成任务。
这就像咱们现在做工作,要是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工作就很难推进一样。
而且啊,有些粮长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一些私利,这就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概括来说,明朝的粮长制度是一个很有趣又很复杂的制度。
它在明朝的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税收,又和地方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有它的弊端,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算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制度创新啦。
就像咱们现在看过去的很多东西一样,有好有坏,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明朝的粮食储备与农业政策
明朝的粮食储备与农业政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其农业政策和粮食储备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明朝的粮食储备与农业政策展开讨论,以探究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一、粮食储备的重要性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维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明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灾害的频繁发生,粮食不足对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延续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粮食储备被明朝政府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其实施一直贯穿于整个明朝时期。
二、明朝的农业政策1.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明朝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并通过政策来支持农民的生产。
例如,针对灾害频发的问题,明朝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减免赋税、提供种子和农业技术等,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进行水利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2. 土地政策明朝还实施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例如,推行了均田制,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明朝政府还实行了田赋制度,通过合理的征收土地税来平衡国家财政和农民的利益。
三、粮食储备的管理为了确保粮食储备的稳定和充足,明朝实施了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明朝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调配。
其次,明朝采取了均输法,即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合理分配。
在丰收年份,政府会收购过剩的粮食进行储备;在荒歉年份,政府则会向受灾地区提供援助,以确保灾民的生存需求。
此外,明朝还通过严厉禁止私藏粮食的行为,以防止不肖之徒的囤积居奇,保证了储备的公平和正义。
四、粮食储备对明朝的影响1. 社会稳定粮食储备的充足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得明朝的社会稳定得以保障。
在灾害频发的年份,政府的粮食储备可以及时供应给受灾地区,有效缓解了灾荒对于社会的冲击。
同时,这也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经济发展粮食充足和稳定的供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明朝通过粮食储备系统的建立,使得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粮长之役与明中前期社会风气的崇俭黜奢
糧長之役與明中前期社會風氣的崇儉黜奢2014-11-25 16:05:53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張和平有明一代社會風氣,明中前期之儉樸與晚明之奢靡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相當典型的。
明代社會風氣前後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
有關這一問題,以前人們更多的是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的認識理念對其進行反向思維:儉樸乃時代興盛的標誌,奢靡乃時代衰亡的征候,故儉樸與奢靡無非就是時代興亡在社會風氣這個層面上相應的表征,理當如此,並亦僅此而已。
但這一看法顯然失之籠統,因為我們知道,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總是與該時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因素存在著多角度的內在聯系,這一點,明代也概莫能外。
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與明代社會風氣轉變相伴而行的還有明代役法的演變,而且這兩種變化之間不是時間上的偶然巧合,而是有其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具體地說,是後者帶動並影響了前者。
下面,本文擬就明代役法中最受人關註的糧長制度對明中前期社會風氣的影響作些展開討論。
一、從朱元璋富民政策看明初役法精神明初的徭役制度是由以朱元璋為首的明初統治者共同制定的,但毫無疑問的是,朱元璋本人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則顯得尤為關鍵。
因為我們註意到,明初徭役制度所體現出來的基本精神與朱元璋一貫追求的政治理想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
朱元璋自小生活於民間,早年過的是缺衣少食的窮苦日子,備嘗生活艱辛;加之元政不綱,社會混亂,社會上充斥著以強淩弱、以富壓貧等不平之事,目睹並親身經歷了這些社會事象的朱元璋對此感觸是很深的,而且他也由此形成了一些樸素的政治抱負以及對社會勢態的基本看法,這一點我們從他日後的多次言談中可見一斑。
如他曾經對中書省臣說:“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得其所者,當思所以安養之。
昔吾在民間,目擊其苦,鰥寡孤獨饑寒困踣之徒,常自厭生,恨不即死。
吾亂離遇此,心常惻然。
故躬提師旅,誓清四海,以同吾一家之安。
今代天理物己十余年,若天下之民有流離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誌,於代天之工,亦不能盡。
浅谈明朝粮长制度
浅谈明朝的粮长制度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汉中市邮编:723000作者:严婵指导老师:田探摘要:经过战乱的摧残,全国的经济也处于瘫痪状态。
对于出身于贫寒之家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年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经济状态。
粮长制度就是其为了巩固新政权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比较严密的人口统计和土地丈量措施。
粮长制度的实施对明朝的经济的确起到了恢复作用,但在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如:粮长的舞弊情形日益加甚;明封建政府的赋税剥削日趋苛重;土地的不断集中,优免人户的不断增加。
也使粮长制度变成了一种祸患。
关键词:明朝粮长制度土地赋税社会风气粮长制度是明代赋役制度的核心框架之一。
要想全方位的深入了解粮长制度,首先要分析其实施的原因;其次是怎样实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最后是与明朝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行分析,深入思考粮长制度对明朝的影响。
由于有大量的文书遗存和丰富的文献史料,这就有利于我们对粮长制度的了解。
同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就已有不少论述。
如:梁方仲先生的《明代粮长制度》;日本学者小山正明先生的《明代的粮长》;吴晗的《明代之粮长及其他》等等。
这些也都是我们全面了解粮长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粮长制度实施的原因粮长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
是明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的重要经济措施,有效的扩大国家的经济基础。
同时,也支持了明初统治者加强对全国统治政策的实施。
当我们深入了解粮长制度时其最初的核心目的便是防止“官吏侵渲”。
洪武四年九月丁丑,“上(朱元璋)以郡县更每遇征收赋税,辄侵渔于民,乃命户部令有司料民土田,以万石为率,其中田土多者为粮长,督其乡之赋税。
且谓廷臣曰:‘此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矣’”⑴。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又言:“此社粮长,令其等牧民租,以总输纳,免有司料扰之弊,于民甚便”⑵。
不管是“侵渔之患”还是“免有司料扰之弊”,粮长制度是真对地方政府因掌控地方赋税征收之权所产生的弊端而立的,且在这里其还首提“便民”之说。
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
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以良民治良民笼络粮长浦江的郑宅镇,北依仙华山,南临浦阳江,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景色秀丽,历史悠久。
这个江南小镇之所以叫郑宅,不仅因郑姓家族长期聚居在此,还与明初郑氏族长担任粮长,送赋粮到南京受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嘉奖有关。
秦汉时期税收实行“田租口赋力役”制度,田租要到实地估产,口赋则以年龄为标准交纳。
汉末,连年战乱和灾荒,地方官既没有力量组织人力去农村实地估产,也由于失去户口记录,无法弄清民众年龄以征收口赋和分派力役。
为此曹操不得不改行“租调法”,田租按土地面积征收,户调则按户征收。
户调从户而税,家庭人口越多,其单位人口纳税越少,聚族而居成了避税的极好办法。
所以,隋唐时代的政府不主张聚族而居。
随着唐代建中元年,宰相杨炎进行税制改革,实行按资产征税的“两税法”后,家庭规模的大小已不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大家庭互助能力强,资产集中生产效率高,有利社会稳定,所以宋代政府有意识地提倡“孝”道,鼓励累世同居,不分炊。
当时郑宅的族长顺应了这一潮流,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组织族人聚居合食,同食共居长达350余年,大家庭人口最多达2000多人,相当于一个大村落。
由于郑氏家族合族义居的规模罕见,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
尤其是明初,郑氏的族长担任了当地的粮长,负责征集赋粮运送至南京,由于完成任务出色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和表彰。
朱元璋敕建旌表孝义之门木牌坊,称其为“江南第一家”,并亲书:“孝义家”三字以赐。
明初,朝廷要将全国3000万石的田赋挨家挨户征收上来,集中运送到京师及其他缺粮的地方,工程浩繁艰巨。
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别出心裁地建立了粮长制度,设计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把缴纳田赋一万石左右的地方划为一区,政府指派该地区土地最多、纳粮最多、且具有威望的大地主担任粮长,替政府负责催收和解运田赋。
朱元璋为了笼络这些粮长,规定了许多优待的办法,如粮长可以参加乡村诉讼案件的会审和裁判;粮长如犯法,甚至死罪都可以用纳钱赎罪,并可以继续当粮长。
20世纪以来明代粮长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明代粮长研究综述
张晖
【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粮长是明太祖创设的职役,负责秋粮的征收和解运,并掌管乡村的诸多事务,一度煊赫如官府.研究粮长对于了解明代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已有的论著,对粮长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以若干热点问题为中心,介绍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和见解;并就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缺憾作一定的总结.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张晖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私茶研究综述 [J], 何秀萍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明代宁夏镇研究综述 [J], 杨建林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三边总制研究综述 [J], 马维仁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明代边墙研究综述 [J], 徐静
5.20世纪以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综述 [J], 徐威[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粮长制度》评介
文章解读了我国著名经济史专家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
首先介绍了全書梗概: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粮长的职务和特权,粮长的演变。
分析了该书的特点:史料翔实,大胆引用历史学以外学科的方法,视野宏大。
认为该书阐述了明朝经济的发展脉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小生产者社会经济地位的变迁,商人资本及其经营的发达,农产品和手工制造品的商品化程度以及货币权力逐渐增长,借此说明了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面貌。
标签:粮长;《明代粮长制度》;梁方仲
梁方仲先生(1908—1970年)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史专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明清经济史。
对于梁方仲的生平事迹,汤明檖早有专文论述。
仅就此书而言,该书的始发行于1956年。
2001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再版。
《明代粮长制度》一书分为四章。
该书虽以粮长这一群体的兴衰发展贯穿于全书,但背后却蕴含了明代经济的发展变化。
内容丰富,史料翔实。
一、全书梗概
第一章,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
有关粮长制的历史渊源,作者认为可追溯到秦代。
从秦代的公职人员“乡官”到两宋的保正、户长以及元代的村社编制,这些人身上多少都有着粮长的部分职能,但不成体系。
至元末明初,粮长制的雏形才真正形成。
最早推行粮长制度的地方是浙东金华县。
而此时的里长也就是后来粮长的前身。
明初,朱元璋听从郑沂的建议,由民户佥取税粮较多者,主持供应官物递运的船只。
这种方式即后来粮长解运职责。
其后粮税征收的任务也分派给了这群供应船只的粮多之户,这样一来粮长的最主要任务征收、解运就已经形成。
至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粮长设立。
关于设立粮长的目的,方仲先生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免除吏胥的侵吞。
朱元璋自小深受吏胥之害,建立明朝后更是加强了对于地方官吏的管制,设置粮长一职则可视为其治吏之法。
第二,取缔缔揽纳户。
揽纳户多为投机的无赖,对于征粮的亏空中饱,朝廷多无法追赔损失。
粮长的设置,虽亦有从中取利之人,但是他们便于政府的控制。
第三,利便官民。
这方面特指征收手续的简便。
第四。
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
朱元璋对待富人有软硬两种手段,一是高压防范政策,如迁富民于濠州,打压富首沈万三等。
二是笼络政策,如授予富民官职,大开士族入仕之途。
粮长在解运的过程中可以面谕皇帝,而且如果回答得体,见解独到,就会直接被皇帝指派为官。
第二章,粮长的职务和特权。
明代的田赋分为夏麦和秋米两部分。
粮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责征收秋粮。
就其工作而言则分为催征、经收和解运。
作者对粮长征运粮税过程论述的十分详细。
概括而言,即每年七月二十日以里赴京面听皇上宣谕,领取勘合回乡催办税粮。
征收完毕,由粮长带领,里长督并甲首,甲首催征人户,运载粮米。
然后粮长清点数量是否足够,最后由里长带领运粮人户起运。
等粮食运到指定的地点之后,由仓库在勘合上填写并盖印证明其粮数已交足——这就是”通关”。
最后,粮长便缴上内府户科代表,再赴户部注销。
在此过程中,初期粮长还可以进京活动,谋得一官半职,参加官僚集团。
其次,作者还论述了粮长的附带的任务和法外特权。
粮长附有劝导教化百姓及检举不法官吏和“顽民”的任务。
这样的附带权利,使得粮长俨然成了地方一个隐形的“权威人物”,对于百官的监督,更是让他们成为了皇帝的“眼线”。
身负皇命,检民察官,粮长几乎可以和地方官员分庭抗礼了。
有些地方的粮长有听理讼狱的司法权力。
第三,对于粮长所享有的法定特权,最主要的就是粮长杂犯自死刑以至流、徙,皆得纳款赎罪。
由此看出,握有处理地方事务的“隐权力”又兼具法外特权的粮长俨然成为地方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第三章,粮长的演变。
在这一章中,首先,作者对于以往史料中两点错误做出了辨正。
第一,粮长制度并不是通行全国。
而是最多还不到全国总数的2/3,且都是田赋收入最多的省份,贫瘠或边远的省份,如两广和云南仅占全国总额6.48%的地区是不设立粮长的。
第二,“每粮一万石设粮长一名”的记载有误。
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大概的约计的数目,并且这个数字似乎仅适合于像苏、松、常、嘉、湖等一类税粮特丰的府县,一般的府是远不逮此数的。
其次,就是针对编签粮长的选用演变,书中也做了说明。
从明初多由乡里推选,再由周县政府加以委任,到朋充盛行,推选的意味完全消失后,便纯粹由州县派定。
总的说来,粮长的任期是从长到短,粮长的职务也逐渐分散,人数的增加导致的是粮长逐渐的“失宠”直至最后,竟成为痛苦的差役。
质言之,权力削弱,在官僚体系中被逐渐排斥,由皇帝给“大面子”到后来成为吏部官员的“小面子”,粮长不禁要感叹“今时不同往日了”。
第四章,粮长的危害及明朝资本主义发展。
粮长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梁徇私舞弊,征多解少。
自永乐之后,粮长手中控制了更多的粮食,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长便运用这批粮食作资本,经商取利。
其二,粮长买通地方长官及胥吏以后,便可以包打官司,捏报小户欠赋,为所欲为了。
后者是特权衍生出的弊端。
作者对于明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论述。
梁著中写道:“正德初年以后,中国的封建主义经济已发展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发生的种种情况,是以前历史上所没有的。
”从手工业者到农民再到市民和商人。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越来大,商业和商业资本有了“一马当先”的迅速发展。
他认为,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是“虚有其表、外强中干的,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因为它并未建筑在农业和手工业相适应的基础上。
”究其原因,盖有两端:统治阶层的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和银两、银元势力的抬头及国际贸易之不等价交换。
对于明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论断,也当可看作是先生对其著《一条鞭法》中对于明代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下引起结构本身变化问题的答复。
二、本书的特点
首先,史料翔实。
《明代粮长制度》一书,是既有细密的考证,又有宏观的概括。
这与先生“视野宏阔,细密扎实”的治史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书中每章后注释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于史料的重视。
再细化之,该书所引用的史料不仅有学界常用到的《明实录》、《明会典》以及《大诰》等法律条例还有皇帝诏令、地方
志、个人文集、笔记等珍贵的史料。
书中对于史料的见解,可见功力。
其次,大胆引用历史学以外学科的方法。
這一点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先生书中的四个数据表。
如第一个表,作者根据《明会典》所作而成,对于表的分析中,先生论证了粮长并未全国通行,多是纳粮数多的地区设立。
其后数表则主要针对明代田赋收入及土地数量而作。
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明代土地虽多但相对集中于地主手中。
以此来论证明代后期商业超过农业实为空穴来风。
这和先生具有经济学知识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第三,视野宏大。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方仲先生对于明代资本主义经济虚假繁荣的论断。
对于明清经济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明代粮长制度,现今也是学者们研究明清地方基层组织中所避不开的研究题目。
这本著作的价值,经历了半个世纪以后能够重新得到认识,说明其代表的,是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方向。
最后,书中写道,粮长制度后传入日本,但是并未做详细说明,不免有些遗憾。
笔者认为,粮长制度在明代如此受到朝廷的重视,而且粮长制度也并没有因为取消地方粮长一职而消失殆尽。
影响如此深远,而方仲先生主要论述的是明代的粮长,那么传入日本的粮长制度究竟是个什么形式,其粮长的地位和职能是否与中国不同?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究。
三、结束语
作为华南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梁方仲先生的治史思想以及其对经济史研究所做出的突出成就,都是后来学者学习的榜样。
《明代粮长制度》是方仲先生经过五次易稿而成,有学者称:“粮长制度一书始于30年代中期,前后20年成书。
”由此可见,先生在本书中所付诸的巨大艰辛。
田赋制度既是先生治史的切入点也是先生毕生所关注的问题。
书中通过对粮长制度的论述,为学界打开了一扇通往明代基础经济结构的大门,有待后来学者继承先生之治史遗风,继续深入探究这一领域的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