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案:心理健康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二课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学过程〗

引言:

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哲理。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

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

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

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

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

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

较困难。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

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

构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

断的。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

人的言行能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提问:了解一个人的言行现象,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当然不行,我们需要有一把尺子、一个GPS(定位系统)来定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这个GPS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生活动】

现在,让老师停下来,同学们来体悟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通过同学们日常的观察,凭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首先要鉴别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确,等于是“瞎子摸鱼”,无法科学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东方与西方的学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许多论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许有一个日常的感性的判断标准。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样一个标准:情绪-平静,智能-敏锐,行为-适应社会环境,气质-愉快。这里,

同学们可以谈一谈自己感性的判断标准。

下面,我们谈一谈与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划分

见高中《心理》(教师用书)第9页。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

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个人主观感受),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他人不感觉

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

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时间短,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应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通过

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如下。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

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例子,“不敢喝水”、剪子等

③损害较大。处于此类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

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达成社交活动,锐

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④需求助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

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应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且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

重复运动,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

调,如影响消化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

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女性月经周

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节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

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

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

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概要说明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多种多样,综合古今中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虽提法各有不同,但大体精神是相近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

道德伦理,其中前三个方面强调得较多,而对第四个方面重视不够。事实上,这四个方面缺

一不可,以下分别论述:

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是指对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