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讲义(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一)
本文转载自:揭阳爱维艾夫网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由孔子创建的一个重要学派。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道德教化,宣扬“仁义”、“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
孔子死后,儒家分化为八个流派,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
都继承并改造了儒学。
秦汉以后,儒家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融合法、道、佛,不断改变其形态,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近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家思想也逐步丧失其统治地位,走向衰落。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学派。
老子和庄周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以“道”说明宇宙的本质和构成。
道家学说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万物自然生化。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后来,道家又与名、法合流,兼采阴阳、儒墨之善,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
汉初,黄老之学备受推崇,盛极一时。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
后,黄老之学渐衰。
但道家思想并未绝迹,在民间流传中,仍有所发展。
不断为官方统治思想所吸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墨家
战国时期与儒家相对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创始人是墨翟,故称墨家。
主
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非攻”、“非命”,崇尚强、力,强调功利,与儒家学说展开了争论。
提出了“三表”、“取实予名”的认识论观点,具有注重经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但又主张“天志”、“明鬼”,企图借助天、鬼的虚幻力量,作为推行其政治主张的工具,陷入了唯心主义和有神论。
战国末期,后期墨家抛弃了墨子学说中的消极因素,发展了其中唯物主义思想,在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墨家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思想团体,信奉墨子学说的人称为“墨者”,其领袖称为“巨子”,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子死后,墨家逐渐分为三派。
秦汉以后,渐趋衰落,几成绝学。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
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对“礼治”。
其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而实际始祖当推李悝。
李悝重法,吴起明法审令,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商鞅重耕战、重法,把法家思想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称为前期法家。
商鞅是法家学派的奠基人。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各家之长,把“法”、“术”、“势”结合起来,发展了前期法家的学说,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并继承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改造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名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注重辩论和考察“名”、“实”(概念和事实) 的关系问题。
这个学派当时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汉以后称为“名家”。
惠施和公孙龙是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而邓析为其先躯,儿说、桓团也属于这个学派。
惠施主张“合同异”,注重概念外延的扩大,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提出“万物毕同毕异”,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
公孙龙主张“离坚白”,注重概念内涵的分离,区别个别与一般、具体与
抽象,认为石的“坚”和“白”是相互分离的各自独立的概念,夸大了事物的特殊
性。
他们的思想都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但由于不顾事实而玩弄名词概念,又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诡辩论。
阴阳家
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
战国末齐国人邹衍是主要代表人物。
殷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有些掌管天文、历数的史官以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
战国末年,邹衍为首的阴阳家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把阴阳消长和五行相生相胜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五行相胜原理的支配,提出了一套“五德转移”(即“五德终始”) 的历史循环论和命定论。
但对天文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的总结,以及对四时变化的理论说明,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中国古代天文、医学、化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由于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典籍,所以称为玄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 、郭象等人。
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名教出于自然,创立了“贵无论”的体系。
是玄学的创始人。
同时,阮籍、稽康主张自然、无为,“越名教而任自然”。
裴# 反对“以无为本”,认为一切事物的最初产生,都是“自生”。
“济有者皆有”,形成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崇有论”。
向秀、郭象兼容贵无、崇有二论,提出了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的“独化”学说,并认为
名教就是自然。
从此,玄学大畅。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于是佛学渐盛,
玄学渐衰。
程朱理学
两宋时期形成的正统官方哲学。
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兄弟奠基,至南宋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对。
断言“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
宰,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万事万物都是理的体现。
把封建统治秩序和道德原则说成是永恒的“天理”,鼓吹“存天
理,灭人欲”。
为学主“即物穷理”。
具有以儒学为核心、揉合佛、道而三教归一的新特点。
成为我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陆王心学
以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思潮。
以“心”为核心建立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后人称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
陆主“心即理”,认为宇宙万物无非是我心的体现,为学以“发明本心”为主。
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更大倡“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致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企图代替程朱学说,“破心中贼”,以挽救当时封建统治的政治危机。
明代影响很大。
对近代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也有一定影响。
中庸
(1) 儒家伦理思想。
以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为永恒的道德原则。
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但没有加以阐发。
《礼记·中庸》发挥孔说,更以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必须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中正,“执两用中”,不偏向任何一端。
北宋程颐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以中正和不变为天下事物的根本道理。
(2) 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中的一篇。
传为战国初年子思所作。
现代有认为是先秦思孟学派的作品,有认为是秦汉时期的著作。
以后说为佳,作者不可详考。
以“中庸”为最高道德准则,把“诚”作为世界的本原,“至诚”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宋代二程、朱熹为了提高《中庸》、《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
无为
强调顺应自然的道家学说。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自然”“无为”,人也应顺“道”,“为无为,事无事”,一任万物之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消极处世的思想。
汉初黄老之学修正了老庄的无为说,认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强调“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遵循自然规律而不任意妄为。
“无为”成了“按规律办事”的同义语。
后汉王充则明确提出了“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之说。
魏晋之际,何晏、王弼都讲自然无为,但不出老庄范围,少有新意。
向秀、郭象也讲无为,则近黄老道家。
道
本义指人走的道路,引伸为规律、准则、宇宙的本原等义。
春秋时子产以天体运行的规律为天道,人事的准则为人道。
孔子少谈天道,主要讲人道。
老庄把“道”说成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它无形无象,自本自根,生天生地,而又永恒存在,是一种脱离万物而存在的绝对观念。
《管子》认为,“道”是一种精细的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
《易传》则以为,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就是道,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韩非改造了老子的“道”,把道说成是自然界本身的规律。
董仲舒又把道说成是封建的伦理纲常。
宋张载则以气化的过程为道。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的理解,大致不出此范围。
元气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二气混而未分的物质实体。
先秦《管子》提出了“精气说”,以精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至汉初,《淮南子》提出了“元气论”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最初经历了“虚廓”、“宇宙”、“元气”几个阶段,然后分化出阴阳二气,清轻的阳气形成天,重浊的阴气形成地,天地之阴阳二气又形成万物、人和各种自然现象。
它提出“元气”这个概念,表明“元气”是形成天地万物的最原初物质,奠定了“元气论”的理论基础。
经过扬雄的阐发,“元气论”基本确立起来。
到后汉王充、王符,形成了比较完备而系统的“元气论”的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