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与“市”的结合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交换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须。
客观上
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又相对固定的环境,于是促进
了“城”与“市”的结合,并最终走向统一,形成了“市因城
安”、“城因市兴”的局面。
4.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的特点:A.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经
济的增长推动了人口向城市移动的步伐; B.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
心。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逐渐从工业生产中心转换为第三
产业中心。
C.城乡融合,差别缩小。
5.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居住方式持续大规模改变的过程。
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1)单一指标法
A.城市人口的比重指标。
某一地区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城市化
水平 优:简单明了,为各学科所接受,世界公认指标;实质是反映了
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实用性高。
缺:由于各国设市人口数量的标准差
距大,缺乏可比性;由于行政及政治因素的变更的影响,缺乏连续性;
城市人口本身的认定很难,标准不一
B.非农人口比重指标。
某地区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
优:着重于考
察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比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的经济意义和
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
劣:对进城务工对城市
发展做出贡献的农村户口居民没有考虑在内。
C.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城市用地与地区总面积的比重。
优: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在地理景观上的分野,对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
镇密集地区,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劣:忽略了人口密度的稠与稀所造
成的城市用地的紧与松,以及在统计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应用不广。
(2)综合指标法。
通过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
总结:方法很多,但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为主。
6.动力机制: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传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初始动力
A.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B.农业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原
始积累;
C.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
D.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E.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本性的三个原则:“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循环累计因果关系”原则。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A.生产配套性服务需要的增加; B.生活消费性服务需要的增加。
以农业发展为代表农村推力,以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城市拉力7.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A发展速度变化:较慢 加快 放缓B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 二三产业全面崛起,一产比重下降 三产持续上升,稳居首席C动力机制变化:农业的先到发展和工业的蓬勃兴起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功能单一,彼此间横向联系较弱 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由于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很高,使得区域类大中小各类城市得以形成有机体系
8.“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持
续“衰退”。
特征:A.郊区化快于城市化;B.郊区成为主要城市聚居区;C.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生力军。
成因:A.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B.交通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
10 .“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城市首位度畸高。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落后与工业化。
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使得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
11.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新问题:人口总量庞大,转移任务艰巨;人口流动迅猛,城市负担加重;地区梯度发展,亟待宏观调控。
12.“经济区”: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两江一海”。
15.产业结构优化:(1)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工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失调,第三产业滞后,产业同构严重,优势突出的产业化部门很少。
(2)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选好支柱产业,改善投资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6.城市人口的特征: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城市人口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
17.人口的自然构成:(1)年龄构成。
“人口金字塔”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2)性别构成。
男女人口比例。
18.人口的社会构成:(1)户籍构成;(2)劳动构成。
是否就业。
就业率=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口数/总适龄劳动人口数;生产性质分为农业及非农人口;用三产分劳动部门;(3)文化素质构成,“人力资本”概念。
19.土地的自然特征:存在的永恒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征: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产出的递减性(对土地的使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益开始下降)
20地租的性质:地租是因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也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
地租的来源: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
结论:一切地租,都是由于土地被垄断占有和垄断经营而产生的;地租的实质是超额利润;城市地租的基础和农业地租一样,由农业地租来调节。
21.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由于土地等级不同形成的价格不等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原始肥力的大小和土地位置的优劣所形成的级差地租,与粗放经营相联系。
级差地租Ⅱ:由于连续投资带来的利润而形成的地租。
与集约经营相联系。
级差地租1是级差地租2的基础,级差地租2是1的另一种表现,区别:1不能再劣等土地上获得,但2则可以,级差地租1与粗放经营相联系,2与集约经营相联系;级差地租1以土地的自然丰富为基础,2则以土地的经济丰富度为基础 从总体上看,1与2是一致的,都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结果,而级差地租又包含在绝对地组之中,都是有劳动创造的超额利润
22.城市土地的定级与级差收益:土地定级类型:综合定级(中小城市或土地等级差异不太明显的城市),分类定级{相反}
土地定级方法:地块划分 影响因素确定 因素权重的设定 评分计算 划等定级
23 住宅的经济特征:昂贵型 异质性 区位性 外部性 绩优性 房产与地产的合一性 投资收益型 资金杠杆型
24 住宅的流通 方式:售卖,租赁,配合,自建自用,差价互换 住宅
售价构成:土地成本,拆迁 建设 资金 管理 缴纳税金 企业盈利 效用调节 住宅租金的构成:地租 折旧费 保险费 维修费 管理费 贷款利息缴纳税金 房东盈利 房价与房租的构成
房价与房租的关系:若售租比的值过大,Q大于25,房价过高房租过低,倾向于租房
售租比的值过小,Q小于15,房价过低房租过高,倾向于买房 若房租比的值大小合适,大于15小于25,无论 在经济上都没有明显的得失
差异,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做出决策
25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物质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成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城市基
础设施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和支撑体系,而城市经济发展又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在动力机制,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基础设施
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发挥了承担过命经济运行的重要渠道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城市供水与排水 城市能源 城市交通 城市通信 环境 防灾
26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直接参与生产,服务于生产 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
互为因果的相关性: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
设提供资金保证,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条件
27 城市交通的构成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 运输 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城市活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交通繁忙,表明城市的兴旺,城市交通完善和高效率,将是城市活力大大增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28 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构成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以人为主体,非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数量远大于生产者数量,系统的完整性较差,对外界依赖严重,是开放系统
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系统的自然调节力较差,处于极脆弱状态
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受量或负荷量,也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环境污染:自然环境诸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29 环境污染的根源与危害 根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空前加速,是城市污染的物质原因
片面强调经济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模式,是城市污染的政策原因
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的失灵是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 过分追求豪华舒适的生活模式和铺张奢侈的消费习惯,社会原因 防止和清除污染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技术原因
危害:损害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恶化生存条件,破坏城市景观30 污染控制的经济分析
横轴是污染程度,纵轴是费用,边际防治费用曲线MCC是下行的,表明每减少一个单位污染量所需费用是持续上升的。
边际污染损失曲线MDC 是上行的,每增加一个单位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持续增大的。
P1点是完全没有治理时的污染水平,此时污染损失为T1,最初的污染治理成本是较低的,小于污染损失,直到P0达到最佳控制水平,即治理费用等于污染损失,社会净效益最大。
如果继续增加治理费用,其费用就超过了污染损失,即成本超过了收益。
政府:确定以P0为最高污染水平的环境质量指标,然后按照P0点在MDC 和MCC曲线上对应点纵坐标T0点来对每一个单位的污染征税。
当污染为P1水平时,税收为Ot1:随着P的减少,Ot也在减少:在P0 P1区间,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