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发布

Policy政策法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发布提示:环境保护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旨在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2月7日,环境保护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六章三十九条,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总则明确《办法》的主要制定依据、适用部门和范围,深入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内容。
第二章 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规定了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刑事司法移送的适用条件,移接程序、办理时限、应随案卷移送的材料,案件交接后环保、公安、检察机关的职责。
第三章 证据的收集与使用明确环保部门依法取得证据的效力,环保部门或公安机关出具认定意见的格式。
第四章 协作机制围绕建立两法衔接的长效机制,明确联席会议的内容,提出开展部门联合培训、建立案件双向咨询、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确定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范畴,以及环保、公安联合执法的基础勤务平台、现场调查职责分工等。
第五章 信息共享要求积极建设、规范使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并提出相关案件信息录入的要求、时间节点和主要内容。
第六章 附则对执法实践中容易引起争议的专用名词作出解释,并明确《办法》中涉及的时间区间计算方法。
《办法》主要强调的问题:●明确了案件移送标准;●细化了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强调三部门衔接协作机制;●明确了涉案物品移交及处置。
072017年第5期造纸信息. All Rights Reserved.。
浅析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1、环境法益
(不仅在主体上是以人类为集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涉及 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
2、环境刑法的防范功能
(主旨在于风险防控)
3、破坏环境资源的刑事政策
(列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中“严”的对象)
9
Company name
一、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1、环境法益。
刑法大体上遵循的是“国家法益——社会 法益——个人法益”的三元法益结构。
12
Company name
一、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3、破坏环境资源的刑事政策。
最高司法机关的有关文件明确将环境犯罪列入宽 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中“严”的对象。
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法发 〔2010〕9号)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与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法发〔2016〕12号)
一、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1、环境法益。
环境刑法重在保护全人类的长远生存和发 展利益。与传统法益不同,环境法益未必 能够还原成作为个体利益或者群体利益, 因为它不仅仅在主体上是以人类为集合体 ,更为重要的是涉及环境正义与代际公平 ,不仅牵涉当代人的福祉,更关乎人类的 未来。
11
Company name
一、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讨论问题之二
问题: 1、怎样理解环境法益? 2、如何理解非法处置? 3、对于非法利用行为是否构成污染环境罪?
3
Company name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中的有关问题
一 犯罪特征 二 入罪标准 三 证据要求 四 注意问题
4
Company name
犯罪
一、污染环境罪的特征
(一)犯罪的一般特征 1.社会危害性(质和量的统一); 2.刑事违法性(刑法的禁止性); 3.应受惩罚性(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下,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行刑双向衔接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概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衔接机制。
该机制主要涉及到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以实现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查处和打击。
三、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各级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逐渐加强。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畅、执法力度不够、司法介入不及时等。
四、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1 信息共享不畅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不及时、查处不力。
原因: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4.2 执法力度不够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不够严厉。
原因: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区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
4.3 司法介入不及时司法机关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介入不够及时,部分案件处理周期长,影响生态环境修复。
原因:司法机关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紧密,司法程序繁琐。
五、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改进措施5.1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5.2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力量,更新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5.3 优化司法程序简化司法程序,加强司法机关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提高司法介入的及时性和效率。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出台

《环境保护⾏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作办法》出台《环境保护⾏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作办法》出台 为促成打击环境犯罪合⼒,遏制环境问题多发态势,最⾼⼈民检察院⽇前与环保部、公安部联合出台了《环境保护⾏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作办法》,下⾯是相关内容。
记者2⽉5⽇采访获悉,为进⼀步健全环境保护⾏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态⽂明建设,最⾼⼈民检察院⽇前与环保部、公安部联合出台了《环境保护⾏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作办法》(下称《办法》)。
《办法》强调,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法律适⽤,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作机制。
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办法》明确了检察机关建议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程序,规定检察院发现环保部门不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可以派员查询、调阅有关案件材料,认为涉嫌环境犯罪应当移送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的检察意见。
环保部门应当⾃收到检察意见后3⽇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执⾏情况通知检察院。
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案⽽不⽴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案决定的,应当启动⽴案监督程序。
《办法》明确了⾏政执法部门收集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的范围。
其中,明确规定环保部门在⾏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依法收集制作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数据、监测报告、检验报告、认定意见、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
环保部门、公安机关、检察院收集的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且收集程序符合有关法律、⾏政法规规定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办法》强调,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应当建⽴健全环境⾏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长效⼯作机制以及双向案件咨询制度。
按照《办法》,公安机关、检察院办理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需要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或者技术⽀持的,环保部门应当按照上述部门刑事案件办理的法定时限要求积极协助,及时提供现场勘验、环境监测及认定意见。
生态环境保护执 法中的两法衔接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问题分析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也不例外。
为了守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至关重要。
然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两法衔接”(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两法衔接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两法衔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
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机关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作用,但只有实现有效衔接,才能避免出现执法漏洞和监管空白,让违法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其次,两法衔接能够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对于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处罚,往往难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而通过刑事司法手段追究刑事责任,能够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有效遏制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两法衔接还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能够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两法衔接存在的问题(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中,对于两法衔接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和明确。
例如,在案件移送标准、证据转换规则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导致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机关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影响了两法衔接的顺畅进行。
(二)部门之间协作不畅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如环保、林业、水利等,同时还涉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刑事司法机关。
由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在案件移送、联合执法等方面存在协调困难、配合不力的情况。
(三)证据收集与转化困难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至关重要。
然而,行政执法部门收集的证据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到质疑。
例如,行政执法部门的取证手段和程序可能与刑事司法的要求存在差异,导致证据难以转化和使用,影响了案件的顺利办理。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公布日期】2014.01.29•【字号】沪环保法[2014]44号•【施行日期】2014.0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沪环保法〔2014〕44号)各区(县)环保局、公安分(县)局,各有关单位:为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构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体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机关的职能和整体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环境执法衔接配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树立责任意识,明确监管职责。
本市环保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在环境执法和日常监管中,发现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发现涉嫌构成环境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本市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物质,盗窃、损毁环境监测设施的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对涉嫌构成环境污染犯罪的,要立案侦查。
对阻挠环境监督检查或者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的行为,要及时排除阻挠,坚决依法处理。
对因环境执法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环保部门、公安机关要立即报告党委、政府,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妥善处置。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3]97号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3]97号](https://img.taocdn.com/s3/m/7670ab0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d.png)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3〕97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环境保护局: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切实加强环境刑事司法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按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3〕843号)有关要求,请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解决环境行政管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问题,严厉打击重大环境违法行为,防治环境污染的法治需求,是树立环境法制权威,保障环境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维护群众环境权益需求的必然要求。
加强环境刑事司法工作,必然使环境行政执法全程纳入司法监督,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行为也必然成为刑事司法工作的重点。
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落实责任。
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法制部门是此项工作的协调机构,有关审批、监测、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开展工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环境犯罪构成和入罪标准,严厉打击环境刑事犯罪。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各单位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制度。
(一)建立会商制度。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7【法学与法律适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李 霞(河南警察学院,郑州 450046)摘 要:2017年1月,《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出台对推进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事实上,推进“两法衔接”有利于督促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刑事司法对环境法益的保护作用,也有利于遏制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但目前“两法衔接”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三部门”具体职责衔接不畅、证据衔接不顺畅、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检察机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有必要从加强“三部门”职权分工衔接、健全证据衔接的规定、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强化检察机关监督工作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两法衔接”;“证据衔接”;检察监督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8)02-0007-06DOI:10.16478/ki.jbjpc.20180320.0022018 年 3 月第 2 期March 2018 No.2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该报告的提出,对防治环境污染,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案不立、有案难移、以罚代刑。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
为破解这些难题,2017年1月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力图通过协调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的工作,构建有效的联动机制来破解上述难题。
本文结合《办法》出台的时代背景,探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
一、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存在的问题一般意义上,“两法衔接”是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是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探索实行的旨在防止以罚代刑、有罪不究、渎职违纪等社会管理问题而形成行政执法与司法合力的工作机制。
【法律】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1️⃣ 引言:构建生态法治屏障的重要性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确保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构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机制旨在通过行政与司法部门的紧密合作,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合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2️⃣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核心要素2.1 法律法规基础我国已建立起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领域的环境法律体系。
其中,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特别是构成犯罪的行为,明确了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界限,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2 案件移送机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时,一旦发现涉嫌犯罪,应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
公安机关接收后,应依法立案侦查,必要时可邀请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专业支持。
这一机制确保了环境犯罪案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2.3 信息共享与协作平台建立生态环境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平台,是实现衔接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
通过该平台,双方可以实时共享案件信息、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等,促进执法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工作效率。
3️⃣ 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3.1 证据收集与固定难题环境犯罪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和专业技术,证据的收集与固定难度较大。
对此,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作,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证据收集标准和方法,确保案件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性问题由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程序、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跨部门协作时可能出现协调不畅的情况。
为此,建议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协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衔接工作顺畅进行。
3.3 公众参与度提升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是推动衔接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媒体宣传、公益诉讼等多种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三章证据的收集与使用第四章协作机制第五章信息共享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第三条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五条环保部门在查办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核实情况并作出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
本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合法证据证明有涉嫌环境犯罪的事实发生。
第六条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后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应当附下列材料:(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机关名称、涉嫌犯罪罪名及主要依据、案件主办人及联系方式等。
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移送机关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和法律依据等。
(三)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图、采样记录单等。
(四)涉案物品清单,载明已查封、扣押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涉案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发布

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发布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发布引言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执法的效能,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近日正式发布。
本文将对该办法进行介绍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背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成为迫切的任务。
过去,环境问题的处理往往依赖行政罚款和行政拘留等行政手段,无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足够的震慑。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维护环境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内容最新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明确了环境行政执法部门与刑事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机制、合作方式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环境违法行为能够及时侦办和起诉。
2. 刑事司法机关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了对于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实现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
3. 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提出了加强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措施,确保环境执法工作的专业化和高效性。
4.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意义发布最新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 增强环境执法的震慑力: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刑事追责,并给予相应的刑罚,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执法的震慑力。
2.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3. 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加强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能够提升环境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环境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21.09.06•【文号】高检发释字〔2021〕4号•【施行日期】2021.09.06•【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的通知高检发释字〔20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已经2021年6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八次会议通过。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1年9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规定第一条为了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结合《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应当严格依法、准确及时,加强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第三条人民检察院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由负责捕诉的部门按照管辖案件类别办理。
负责捕诉的部门可以在办理时听取其他办案部门的意见。
本院其他办案部门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发现涉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线索的,应当及时移送本院负责捕诉的部门。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注意审查是否存在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而不移送,或者公安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情形。
第五条公安机关收到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后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行政执法机关建议人民检察院依法监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受理并进行审查。
环保与法院联动

科尔沁区环保与法院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科尔沁区环境保护局与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科尔沁区环保与法院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依法严惩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为主线,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与法院的高效、快捷的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
二、主要任务(一)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明确联动工作措施明确“联动办”成员组成、工作职责和工作规则。
确立每半年召开一次定期工作会,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门事项商讨会。
同时明确了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的形式和要求,确保成员单位高度配合、协力解决涉环境保护纠纷。
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保证准确有效地制止和制裁环境违法行为。
确保成员单位高度配合、协力解决涉环境保护纠纷。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重大联动事项建立环境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人民法院、环保局建立环境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政法委分管环境联动执法的副书记、政府办公室联系环保工作的副主任召集。
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联动工作有关情况,研究联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联动工作的对策建议,指导环境执法联动工作组开展工作;实行重大环境违法案件通报制度,推进环境执法与司法信息共享,会商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建立长效合作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环境执法问题。
(三)建立联络员制度人民法院、环保局要明确负责环境联动执法工作的内设机构及联络员,在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开展经常性的信息互通、工作总结,交流、沟通和协调办理环境违法犯罪案件有关情况。
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若干问题

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若干问题摘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真正造福人民,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工作,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重要思想。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特别关注的问题,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但从中国部分地区的总体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严重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发展。
在此背景下,要发展法治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完善、制度创新,积极加强制度实施,有效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与刑事司法的接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法治环境构建。
关键词: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引言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在此之前,“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里被屡次提及。
虽然2017年出台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以下简称《环保“两法”衔接办法》),但由于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以及检察机关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加上立法的不完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节点衔接不通畅的问题。
主要问题既涉及实体方面又涉及程序方面。
1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协定》的出台,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重视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认真对待一切违反环境法的行为,积极认真调查和惩处违法行为。
同时,要明确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不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员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互动机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奠定基石。
随后,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7年1月25日联合研究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类:转移犯罪嫌疑人、转移行政拘留案件和转移行政违法案件。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要靠政府的行政管理,也要靠法律的威严制裁。
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联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与效果。
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证据转化等方面的规定。
这一机制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境执法的效率和效果,为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共享不够充分。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障碍,导致案件移送不及时、不准确。
其次,案件移送标准不明确。
在案件移送过程中,由于标准不明确,容易导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不畅。
最后,证据转化难度大。
由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证据要求上存在差异,导致证据转化难度较大,影响了案件的顺利办理。
四、优化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路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行刑双向衔接机制。
首先,加强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案件移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明确案件移送标准。
制定明确的案件移送标准,规范案件移送程序,确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顺畅。
再次,统一证据要求。
通过制定统一的证据要求,降低证据转化的难度,提高案件办理的效率。
最后,加强部门协作。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
五、结论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范文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双向衔接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该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仍显迫切。
本文将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二、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以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相结合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环境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二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性意见;三是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对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
四、完善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对策:1.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作与配合。
环保部门应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环节的无缝衔接。
2. 完善法律制度。
应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明确行刑双向衔接的具体程序和操作细则,为执法人员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3.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技能。
4. 强化社会监督与参与。
应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动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石家庄市环保局关于做好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

石家庄市环保局关于做好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2.03.16•【字号】石环发[2012]36号•【施行日期】2012.03.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石家庄市环保局关于做好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通知(石环发﹝2012﹞36号)各县(市)环保局,各环保分局,监察支队、稽查大队、督查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更好的保障我市碧水蓝天工程的顺利进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石家庄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石办发[2011]29号)有关规定,结合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工作实际,现就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切实提高“两法”衔接工作认识(一)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手段,是我市蓝天碧水工程顺利开展的有力法律保障。
环保部门及时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使违法行为人不仅受到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追究,而且还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各环保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严格履行职责,规范涉嫌犯罪案件移交程序(二)各县(市)区环保局,各环保分局,监察支队、稽查大队、督查中心(简称各执法机构)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构成走私废物罪、环境污染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坚决杜绝有案不移,以罚代刑。
(三)各执法机构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认为本部门工作人员涉嫌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环境监管失职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移送;发现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有关环境保护渎职等职务犯罪线索的,也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相应的人民检察院。
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

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篇一:环境执法联动联席会议制度XXXX环境执法联动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条为强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有效配合,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惩治环境污染犯罪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结合地区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联席会议由xx环境保护局、xx人民检察院、xx 中级人民法院、xx公安局等部门组成。
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其他涉及环境行政执法的单位参加。
参加联席会议的成员为各部门的主管领导及承担环境执法联动的具体处室负责人。
第三条联席会议一般由xx环境保护部门召集,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情况组织召集。
第四条联席会议的职责(一)联席会议是领导环境执法联动、督促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的常设决策机构。
(二)凡涉及本辖区范围内的环境执法与司法联接工作,联席会议有决策权、责令处理权以及对涉事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权。
(三)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环境执法问题,促进联动协作。
(四)研究制定环境执法联动工作制度。
(五)研究解决联席会议成员提出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遇有重大事项和紧急情况可召开临时会议。
第六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定期通报工作情况,研究需要解决的复杂难点问题,协调联合执法事项,研究议定联合执法重大工作决策意见。
第七条联席会议的各组成部门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环境行政执法联动工作,同时根据工作职责及办理程序履行法定职责。
第八条联席会议应对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查处工作进行联合会商,及时发现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及技术问题。
第九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技术特长对移送涉嫌环境犯罪及行政移交的材料、证据等进行交流探讨,确保执法联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条本制度自2015年月日起执行。
篇二:关于建立城管公安联动机制的方案文件黄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黄城管发[2011] 号黄石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城管、公安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方案(试行)》的通知各城管执法大队、交通警察大队:为加强城管执法工作的公安保障,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城管、公安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的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范文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行刑双向衔接机制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对于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司法之间的联系,提升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概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该机制通过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同合作,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有机衔接,以达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打击和惩处。
该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效率和效果,保障生态环境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运行现状目前,我国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在实践运行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了沟通与协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畅、衔接不紧密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运行效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四、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改进措施(一)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是实现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
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确保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环境违法行为的线索和证据。
(二)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制度是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明确案件移送的程序和标准,规范移送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案件移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对案件移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不作为等现象。
(三)强化司法监督与惩处力度强化司法监督与惩处力度是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重要保障。
司法机关应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刑事追诉,对构成犯罪的环境违法行为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背景及内容问:《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第一,制定《办法》是贯彻执行新“两高”司法解释的迫切需要。
2016年12月,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解释》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了实体性规定,对公安机关和环保部门办案和证据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规范《解释》的贯彻执行,理顺环保、公安和检察机关三部门职责,畅通衔接机制,亟待出台程序性规定。
第二,制定《办法》是解决当前“两法”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执法、司法实践来看,各地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两法”衔接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
目前指导环境资源领域“两法”衔接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偏弱,缺乏刚性执行力;各级各部门对犯罪构成要件、案件移送标准、法条的适用等存在认识理解偏差,影响案件移送和衔接机制有效运转;少数环境执法人员对涉刑案件证据的收集缺乏经验,使得案件证据之间缺少内在逻辑关联,难以完成刑事司法流程。
大多数地方的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和事务性工作的对接,难以发挥切实作用。
第三,制定《办法》是指导环保和司法机关衔接配合和高效办案的迫切需要。
《办法》在强化部门协作的原则框架下,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从解决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出发,突出程序性规定和制度机制建设,规定了案件移送、法律监督、线索通报、联合办案、联合挂牌、联席会议、案件双向咨询、信息共享机制等内容,强化了《办法》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向性。
第四,制定《办法》是统一办案尺度和法律适用的迫切需要。
目前,全国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方面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如浙江、广东、福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开展打击环境犯罪工作成效明显,其案件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案件数量偏少、办案质量偏低、衔接配合不畅等问题,需要对全国环保和司法机关办案统一指导、补齐短板。
问:《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办法》共六章三十九条,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总则,明确《办法》的主要制定依据、适用部门和范围,深入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内容。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规定了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刑事司法移送的适用条件,移接程序、办理时限、应随案卷移送的材料,案件交接后环保、公安、检察机关的职责。
第三章证据的收集与使用,明确环保部门依法取得证据的效力,环保部门或公安机关出具认定意见的格式。
第四章协作机制,围绕建立两法衔接的长效机制,明确联席会议的内容,提出开展部门联合培训、建立案件双向咨询、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确定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范畴,以及环保、公安联合执法的基础勤务平台、现场调查职责分工等。
第五章信息共享,要求积极建设,规范使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并提出相关案件信息录入的要求、时间节点和主要内容。
第六章附则,对执法实践中容易引起争议的专用名词作出解释,并明确《办法》中涉及的时间区间计算方法。
问:《办法》主要强调了哪些问题?答:一是明确了案件移送标准。
《办法》明确规定了环保部门移送案件的条件、时限和移送材料的要求,对公安机关受案也作出相应规定。
对环保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立即出具接受案件回执或者在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并且不得以材料不全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
这些规定能在制度层面解决环保部门有案不移、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该接不接的问题。
二是细化了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环保部门移送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发现环保部门不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可以派员查询、调阅有关案件材料,认为涉嫌环境犯罪应当移送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的检察意见。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公安机关立案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应当启动立案监督程序。
这些监督措施能有效促进环保和公安机关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三是强调三部门衔接协作机制。
为从机制层面推进三部门无缝衔接,《办法》专章详细规定了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开联席会议机制、双向案件咨询制度、联合调查机制、重大案件进行联合挂牌督办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对环保部门提供支持和配合事项予以明确。
《办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理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需要环保部门提供环境监测或者技术支持的,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协助,及时提供现场勘验、环境监测及认定意见方面的协助。
四是明确了涉案物品移交及处置。
《办法》明确规定,涉及查封、扣押物品的,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防止涉案物品转移、隐匿、损毁、灭失等情况发生。
对具有危险性或者环境危害性的涉案物品,环保部门应当组织临时处理处置,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对无明确责任人、责任人不具备履行责任能力或者超出部门处置能力的,应当呈报涉案物品所在地政府组织处置。
上述处置费用清单随附处置合同、缴费凭证等作为犯罪获利的证据,及时补充移送公安机关。
(文章来源:新浪网,图片来源:网络)附件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 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
第三条各级环保部门、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线索通报、案件移送、资源共享和信息发布等工作机制。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活动和公安机关对移送案件的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二章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第五条环保部门在查办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发现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核实情况并作出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
本机关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 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
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实施行政执法的主体与程序合法。
(二)有合法证据证明有涉嫌环境犯罪的事实发生。
第六条环保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作出移送决定后24 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交案件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时,应当附下列材料:(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机关名称、涉嫌犯罪罪名及主要依据、案件主办人及联系方式等。
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移送机关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和法律依据等。
(三)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现场勘验图、采样记录单等。
(四)涉案物品清单,载明已查封、扣押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涉案物品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五)现场照片或者录音录像资料及清单,载明需证明的事实对象、拍摄人、拍摄时间、拍摄地点等。
(六)监测、检验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报告、认定意见。
(七)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对环境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还应当附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七条对环保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立即出具接受案件回执或者在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
第八条公安机关审查发现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材料不全的,应当在接受案件的24 小时内书面告知移送的环保部门在3 日内补正。
但不得以材料不全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
公安机关审查发现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证据不充分的,可以就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相关证据等提出补充调查意见,由移送案件的环保部门补充调查。
环保部门应当按照要求补充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公安机关。
因客观条件所限,无法补正的,环保部门应当向公安机关作出书面说明。
第九条公安机关对环保部门移送的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应当自接受案件之日起 3 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涉嫌环境犯罪线索需要查证的,应当自接受案件之日起7 日内作出决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自受案之日起30 日内作出决定。
接受案件后对属于公安机关管辖但不属于本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在24 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环保部门,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应当在24 小时内退回移送案件的环保部门。
公安机关作出立案、不予立案、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 3 日内书面通知环保部门,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作出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将案卷材料退回环保部门。
第十条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 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理交接手续。
涉及查封、扣押物品的,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防止涉案物品转移、隐匿、损毁、灭失等情况发生。
对具有危险性或者环境危害性的涉案物品,环保部门应当组织临时处理处置,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协助;对无明确责任人、责任人不具备履行责任能力或者超出部门处置能力的,应当呈报涉案物品所在地政府组织处置。
上述处置费用清单随附处置合同、缴费凭证等作为犯罪获利的证据,及时补充移送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环保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决定不当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3 个工作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环保部门。
第十二条环保部门对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以及对不予立案决定、复议决定、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有异议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
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环保部门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案件,应当提供立案监督建议书、相关案件材料,并附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及说明理由材料,复议维持不予立案决定材料或者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材料。
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发现环保部门不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可以派员查询、调阅有关案件材料,认为涉嫌环境犯罪应当移送的,应当提出建议移送的检察意见。
环保部门应当自收到检察意见后3 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十五条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应当启动立案监督程序。
第十六条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已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