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骨折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合集下载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和病死率较髙,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骯部疼痛。

(2)骯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仃)患者證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骯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勰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 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H )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Garden川、W )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 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股骨骨折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股骨骨折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完整word版)股骨颈骨折指南

(完整word版)股骨颈骨折指南

(完整word版)股骨颈骨折指南股骨颈骨折指南
摘要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特别是在老年人中更加常见。

本指南旨在提供准确和全面的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

引言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颈部位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骨质疏松的患者。

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将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
股骨颈骨折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认。

常见的症状包括股骨疼痛、肿胀、行动困难等。

骨折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X射线、CT扫描或MRI检查。

分类
根据断裂线的位置和骨骺的完整性,股骨颈骨折可以分为两类:颈部骨折和转子间骨折。

颈部骨折有内、中、外三种类型,而转子
间骨折通常是骨折线在转子间裂隙周围的骨折。

治疗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年轻
和活动度较高的患者,通常会采取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和全髋
关节置换术。

对于老年人和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非手术治疗可能
更为合适,包括保守治疗和骨性固定。

预防
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关键是保持骨骼健康。

建议年轻人要注意饮
食均衡,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老年人要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加强骨骼锻炼,同时避免跌倒。

结论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骨折类型,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准确和及时的诊断是关键,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来制定。

预防是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骨质疏松的人群,应该采取积
极的措施保持骨骼健康。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1 【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 【概述】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的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移位骨折难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稳定,易发生不愈合,晚期可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老年易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3 【诊断】1.临床表现: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下肢短缩、外展和外旋畸形。

若外旋角度近90°,应怀疑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肢多有纵轴叩击痛,和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压痛。

GardenⅠ型骨折容易漏诊,因其外伤史不明显。

仅有局部微痛或不适,而且髋关节可屈伸,甚至可以步行,X线检查不易发现骨折线,常被误诊为髋周围软组织损伤。

2. X线显示不清楚或骨折线隐匿时,应行CT、MRI或核素骨扫描检查,或嘱病人卧床休息,2周后再行X片检查,可因骨折局部骨质吸收而显示骨折线,切不可轻易否定骨折存在。

4 【治疗】根据病人的年龄及骨折和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于无移位骨折或外展嵌插骨折,可将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牵引治疗。

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骨折转变成移位者,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致命并发症,故近来多主张采取内固定,以利病人早期活动。

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大部分股骨颈骨折为有移位骨折,除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合并心、肺、肝及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均适应手术治疗。

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病人仰卧于牵引床上,双下肢伸直,外展30°,双足固定于足托,行持续牵引,至双下肢等长。

分别将健肢和患肢内旋20°,再使患肢由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位。

牵引复位: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1-2周,逐渐复位后手术。

复位有效、安全,但延误时间。

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复位失败者。

切开直视下易获得解剖复位,降低股骨头坏死率。

虽然手术损伤相对较大,但常属必要。

内固定术:包括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滑动式钉板系统,人工关节置换。

儿童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少见,暴力相对较大,移位明显。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股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

由于老人股骨颈部骨质疏松,因此,在较轻的外力下,如行走时碰撞、跌倒,即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诊断】1.老人跌跤后,髅部疼痛剧烈,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

2.患肢呈现外旋和短缩畸形。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50。

者,属内收型,畸形明显,患肢短缩可达3cm左右,明显外旋。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30。

者,属外展型,患肢仅有轻度外旋或短缩。

3.伤处瘀肿多不明显。

压痛以鼠蹊中部为明显。

如骨折发生于股骨颈之基底部,则局部瘀肿较重,压痛明显。

4.股骨颈不完全性骨折,患肢稍能伸屈,畸形不明显。

可作足跟叩击试验,如引起鼠蹊部明显疼痛,骨外展型内收型折的可能性较大。

股骨颈骨折5.X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无移位的骨折在X片上仅见微细的骨折线或仅有一侧骨皮质不连续。

个别病员X片无明显的骨折征,但老人跌跤后璇部疼痛,功能障碍,足跟叩击痛明显者,宜按不完全骨折处理。

【治疗】1.无移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可作胶布皮肤牵引患肢,重量2~4kg,置患肢于轻度屈胸、屈膝和轻度外展位。

合适的牵引可以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

6.牵引过程中注意勿使扩展板抵及床栏或滑轮,否则失去牵引作用,甚至使断骨移位。

如牵引后疼痛迅速减轻,则6~8周后可摄X片复查,如骨折线消失,可停止牵引,练习扶双拐行走。

7.对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可作手术治疗。

较常用的为空心钉内固定术,术后无需牵引,可扶双拐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因断骨愈合困难,可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髅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骨折线位于股骨大粗隆与股骨小粗隆之间的骨折。

由于这个部位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所以骨折后比较容易愈合。

【诊断】1.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外伤史,如从高处坠跌或重物撞击等。

受伤时患者常自己感觉有骨擦音。

2.患肢大粗隆周围瘀肿明显,触痛较重,患肢可有外旋及短缩畸形,或有轻度内收成角畸形3.患肢功能障碍,部分病员可触及骨擦音。

骨科股骨颈骨折诊疗指引

骨科股骨颈骨折诊疗指引

骨科股骨颈骨折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人,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多发生于老年人,临床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病因】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转子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等;青壮年骨折少见,常因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

【临床表现】伤后患髋疼痛,多不能站立或行走,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症状明显,体格检查:患髋内收,轻度屈曲,下肢外旋、短缩。

大转子上移并有叩击痛,股三角区压痛,患肢功能障碍,拒触、动;叩跟试验(+ )骨传导音减弱。

嵌插型骨折和疲劳骨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肢无畸形,有时患者尚可步行或骑车,易被认为软组织损伤而漏诊,如仔细检查可发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内拉通(Nelaton)氏线、布来安(Bryant)氏三角、舍予美卡(Schoemaker)氏线等均为阳性,Kaplan 交点偏向健侧脐下。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应注意的是某些线状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 线片可能不显示骨折,2〜3周后再次进行X线检查因骨折部发生骨质吸收现象,如确有骨折此时骨折线可清楚地显示。

临床怀疑骨折者,可CT检查或卧床休息两周后再拍片复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根据外伤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1.股骨转子间骨折: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外旋畸形,可达90度,有轴向叩痛,可有患肢缩短畸形,X 线片可明确诊断。

2.髋关节脱位: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屈曲位或外旋位畸形,查体:下肢较健侧短缩,髋关节弹性固定,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关节脱位表现。

【治疗】应按骨折的时间、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等决定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操作方法:对合并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施行侵入方式治疗固定的股骨颈骨折。

若无移位则可行皮肤牵引并丁字鞋保持下肢外展足部中立位牵引固定。

2.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应症:年轻患者移位股骨颈骨折,一般要求年龄小于60岁。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多发生于老年人,临床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人,亦可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女性略多于男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人本骨折少见,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此种病人除本骨折外,常合并它处骨折,甚至内脏损伤。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患髋疼痛,多不能站立或行走,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症状明显,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患髋内收,轻度屈曲,下肢外旋、短缩。

大粗隆上移并有叩击痛,股三角区压痛,患肢功能障碍,拒触、动;叩跟试验阳性,骨传导音减弱,Shoemakersign(+),Kaplan交点偏向健侧脐下,Bryant三角底边缩短,大转子在Nelaton线之上。

嵌插型骨折和疲劳骨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肢无畸形,有时患者尚可步行或骑车,易被认为软组织损伤而漏诊,如仔细检查可发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对老年人伤后主诉髋部疼痛或膝部疼痛时,应详细检查并拍摄髋关节正侧位片,以排除骨折。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应注意的是某些线状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可能不显示骨折,等2~3周后再进行X线检查,因骨折部发生骨质吸收现象,如确有骨折此时骨折线可清楚地显示。

因而临床怀疑骨折者,可申请CT检查或卧床休息两周后再拍片复查,以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证候分类]按骨折错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 (髋关节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9-190)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无错位。

Ⅲ型骨折部分错位,股骨头向内旋转移位,颈干角变小。

Ⅳ型骨折完全错位,骨折端分离,近折端可产生旋转,远折端多向后上移位。

股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干骨折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股骨是人体最坚硬的长管状骨之一,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行走、负重、支撑均起重要作用。

股骨骨折常由高能力损伤所致,其股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群,易造成广泛组织损伤。

此外,尚可能伴有内脏损伤,而导致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因此,骨折后的现场急救、全面检查和初期抗休克处理均十分重要。

【临床表现】多见于交通事故或工伤,有暴力外伤史。

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缩短、异常活动。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也受限。

还伴有创伤性、出血性休克表现。

【诊断要点】典型的股骨干骨折,诊断并不困难。

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有骨擦音,而股骨正侧位X线片刻为最终诊断确立依据。

X线片需包括相邻关节,观察髋部有无骨折脱位。

有较严重损伤史的患者,应全面检查,以排除其他合并损伤。

并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可能,股骨下1/3骨折尤其注意。

【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类型以及医疗条件、技术力量来决定治疗方案。

1.急救处理应注意合并损伤的急救科抗休克处理,注意脂肪栓塞综合征。

转运时应对患肢左超关节夹板临时固定。

防止损伤加重。

2.非手术治疗成年人稳定性或无移位股骨干骨折,患肢可放置在Brown架Thomas架上行骨骼牵引,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情况决定牵引时间。

3.手术治疗切口或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目前多采用髓内固定的方法,如交锁髓内钉、长柄Richard钉、Gamma钉。

尽量采用闭合插钉,但需要影像设备及操作技术,也可用接骨板,不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只要回复力线及长度,纠正旋转及分离移位。

手术时间接复位和微创操作,不要求以牺牲骨片软组织血供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及坚固内固定。

4.特殊患者处理方案(1)股骨干骨折伴有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易被忽视。

因此,对股骨干骨折,尤其是近侧股骨端明显内收畸形者,应拍骨盆X线片,以排除脱位可能。

髋关节脱位应做紧急复位,全身情况稳定后,即做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

股骨头骨折诊疗规范(标准版)

股骨头骨折诊疗规范(标准版)

股骨头骨折[定义]股骨头骨折是指股骨头或其软骨失去完整性或连续性。

多于成人髋关节后脱位时发生,儿童股骨头骨折罕有发生,可能与儿童的股骨头的坚韧性有关。

[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头骨折系髋关节后脱位时伴同发生,Pipkin认为髋关节于屈曲约60°时,大腿和髋关节处于非自然的内收或外展位,强大暴力沿股骨干轴心向上传导,迫使股骨头向坚硬的髋臼后上方移位,股骨头滑至髋臼后上缘时,切断股骨头导至股骨头骨折并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前脱位时罕有发生股骨头骨折。

一般认为引致股骨头骨折的创伤暴力强大,加上创伤力学上的接合,使股骨头呈片状切刮。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患者患髋痛,主动活动丧失,被动活动时引起剧痛。

患髋痛,呈屈曲、内收、内旋及缩短的典型畸形;大转子向后上方移位,或于臀部触及隆起的股骨头,有时可触及股骨头上的骨折粗糙面;当股骨颈骨折时,下肢不仅短缩,且有浮动感。

主动屈、伸髋关节丧失,被动活动时髋部疼痛加重和保护性肌痉挛。

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诊断。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显示髋关节脱位及骨折,股骨头脱离髋臼,或部分移位,或完全脱位。

部分移位指髋臼内嵌塞股骨头骨折片,加大头臼间距和上移。

有时合并髋臼后缘、后壁、后壁后柱骨折,X线片难能显示,需CT扫措检查才能显示。

五、鉴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缘骨折、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颈骨折相鉴别。

[证候分类]公认分型(髋关节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0)股骨头骨折是髋关节后脱位时的伴发损伤,Pipkin将Thampson和Epstein的髋关节后脱位第五型伴有股骨头骨折中,在分为四型,谓Pipkin股骨头骨折分型:Ⅰ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在小凹中心远侧的骨折不全骨折。

Ⅱ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在小凹中心近侧的骨折。

Ⅲ型:第Ⅰ或Ⅱ型骨折伴股骨颈骨折。

Ⅳ型:第Ⅰ、Ⅱ或Ⅲ型骨折,伴髋臼骨折。

这种分型既考虑到股骨头骨折的特点,又照顾到髋脱位、髋臼骨折的伴发损伤,对诊断、治疗和预后是有重要意义的。

股骨干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干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干闭合骨折诊疗规范一、诊疗规范一)诊断规范1 外伤史,暴力方向:股骨有多组肌肉包绕附着,可致骨折后骨折端发生规律性移位。

骨折断端的移位受暴力方向、肌群收缩及肢体重力的影响而不同。

当上1/3骨折时,近端因髂腰肌与臀中、小肌和外旋肌群作用,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远端因内收肌群牵拉,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

中1/3骨折时,易发生重叠移位及向外成角畸形。

下1/3骨折时,近端内收向前移位,远端则因受腓肠肌牵拉而向后屈曲。

2 相关症状、体征:受伤后大腿疼痛,肿胀,皮下淤血。

局部出现成角、短缩、旋转等畸形,髋及膝关节活动受限。

假关节活动,骨摩擦音,骨擦感。

应注意下1/3段骨折,由于远折端向后移位,有可能损伤腘动脉、腘静脉和胫神经、腓总神经,必须仔细检查远端肢体的血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

注意生命体征,单纯股骨干骨折未合并大血管损伤者出血在300-2000ml,尤其是合并多处骨折者,发生休克的可能性很大。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X线片应包括髋及膝关节,正侧位拍片,可明确骨折的准确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术前准备: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二)治疗及抢救规范1.患肢紧急制动,安全搬运2.补液,建立有效静脉通路3.预防应用抗生素4.排除手术禁忌5.急症手术治疗三) 医嘱1.骨科护理常规2.一级护理,持续心电监护 3.下肢牵引制动 4.禁饮食5.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 6.急查床头心电图 7.无菌导尿术 8.备皮,合血9.急症硬膜外麻醉手术准备,阿托品0.5mg 鲁米那钠0.1g im st 10.先锋V 皮试( ) 11.先锋V 5.0术中带药12.林格氏液 500ml ivdrip st 13.四肢正侧位X 线片(术后)二、 诊疗流程图三、 住院流程图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值班医生及护士X 片电话通知病房护士准备病床及心电监护可能的并发症,以及手术费用术后12嘱术后2个月复查X线后下地逐渐负重活动。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骨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第一节儿童肱骨髁上骨【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

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

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

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

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

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

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

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

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

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

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伤。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1、I型骨折无移位;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Ⅱ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

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

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

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

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

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

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

股骨干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干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干骨折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股骨干骨折临床诊断容易,表现为股部疼痛畸形肿胀和大腿短缩。

因为多数骨折是由于高能量损伤引起,合并其他损伤常见,所以全面体检是非常重要。

骨科诊断要全面体检整个肢体,观察骨盆和髅部是否有压痛,骨盆或髅部骨折可以有局部的淤血和肿胀。

2.影像学检查:摄股骨干X线片一定包括髅关节和膝关节,以免漏诊股骨颈骨折和髓关节脱位。

【治疗原则】
1.急诊处理: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观察有无脂肪栓塞综合征、ARDS的发生并做相应的治疗。

2.非手术治疗
(1)2周岁以内幼儿行悬吊牵引。

(2)2〜10岁儿童行皮牵引治疗。

(3)有手术禁忌证的病人,行胫骨结节或股骨黑上牵引,把患肢放置于Brown架或Thomas 架,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牵引期间不断复查调整牵引重量。

3.手术治疗
10岁以上的股骨干骨折都有很明显的手术指征,闭合或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住院时间。

根据病人情况骨折类型和医疗条件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髓内针为首选方法,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
(1)股骨上1/3骨折:内固定方法有普通髓内针和带锁髓内针、角钢板、DHS.DCS0
(2)股骨中1/3骨折:普通髓内针和带锁髓内针、宽钢板。

(3)股骨下1/3骨折:带锁髓内针、DCS、90°角钢板。

(4)对于严重开放的股骨干骨折:可选用外固定架治疗。

股骨骨折诊疗常规

股骨骨折诊疗常规

股骨骨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1)有条件者一定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出凝血时间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及尿糖。

【诊断】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限期手术适应证:(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5)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方法选择:(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鹅颈钉、双翼钉、钉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及其它具有锁定功能内固定器械。

(4)股骨牌及镰上骨折:可选用“1”型钢板、“T”型钢板、骨栓、特形钢板等。

5.辅助性治疗:(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防止并发症。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6.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7.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注意】转子间骨折:1、其稳定性取决于股骨距是否存在;2、分类多参照、Trono和EVanS的分类法3、近年多主张手术治疗,其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距地连续性,矫正骸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避免并发症。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骨折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就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得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与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她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

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得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得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得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与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与经济情况以及手术得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骨伤科股骨干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股骨干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股骨干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1目的:规范股骨干骨折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达到使症状与体征消失,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
2范围:临床确诊为股骨干骨折,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职责
3.1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专科医生负责手术
3.2住院医师主刀,需由主治医师及其以上专科医生监督指导。
4.2.3.4膝关节僵硬的治疗对轻度四头肌挛缩及伸膝机构粘连者,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然后加强膝关节主动锻炼;轻度屈曲挛缩者,可行骨牵引治疗。牵引不能伸直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股四头肌成形术、关节内粘连分离和膝关节屈曲挛缩及僵硬的松解等。
4.3治愈标准: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4.2.2.1骨牵引:适用于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各类型骨折。
4.2.2.2外固定:广泛污染的严重开放性骨折、感染后骨不连、合并血管损伤的开放性骨折及患者全身情况不允许固定时,对骨折做临时固定。
4.2.2.2切开复位、内固定:依骨折的类型,合理选择内固定器材。
4.2.3骨折并发症的治疗
4.2.3.1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探查,同时选择合理的内固定器材固定。
4.2.1.3水平皮牵引法:适用于5-8岁的患儿。
4.2.1.4骨牵引法:适用于8-12岁患儿。
4.2.1.5手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应尽量避免手术,但对严重开放性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髋关节脱位、多发性损伤应手术治疗,根据其年龄、骨折部位及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式。
4.2.2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诊疗规程
4.1诊断
4.1.1有严重的外伤史
4.1.2大腿局部肿胀、疼痛、畸形。有假关节活动,患肢不能活动。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髋部疼痛。

髋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

患肢外旋、短缩,髋关节屈曲、内收。

髋部前方压痛。

大粗隆上移,叩痛阳性。

下肢轴心叩痛阳性。

2.X线表现股骨颈部分或全部连续性中断,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常发生股骨头后倾。

当X 线片未发现明显骨折而病人症状、体征均阳性时,当嘱病人卧床两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明确诊断。

另外股骨颈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有一定的漏诊率,应予注意。

【治疗原则】
1.新鲜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1)解剖复位;
(2)牢固内固定。

2.无移位(GardenⅠ、Ⅱ型)
对于无移位或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可采取保守牵引治疗或手术治疗。

由于无移位骨折虽然对位关系正常,但稳定性较差。

而嵌插型骨折骨折端松质骨内其稳定性也不可靠。

牵引治疗中有8%~20%发生再移位。

因此,目前主张如无手术禁忌证,对于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3.移位型(GardenⅢ、Ⅳ型)
无手术禁忌证者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3.年龄过大、体力较差、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宜采用手术治疗或患者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者,如骨折无移位,可做下肢皮肤或骨牵引。

牵引时下肢外展、中立位,在抬高床脚的同时患者取半卧位,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如骨折已有移位,则不可能通过牵引使骨折愈合,可放弃骨折治疗,早期坐起,有条件时即离床用双拐或轮椅活动。

4.儿童和青少年股骨颈骨折骨骼牵引、闭合复位、细圆针或螺纹钉内固定,应推迟开始负重时间。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转子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

该部位血供良好,因此很少有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但常可引起髋内翻畸形。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暴力外伤史。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

(2)髋关节活动受限。

(3)不能站立、行走。

2.体征(1)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

(2)下肢9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部前方压痛。

(4)大转子有叩痛。

(5)下肢传导叩痛。

3.辅助检查对疑有骨折的患者均应拍髋部正侧位x线片以明确诊断和分型。

特别注意小转子区骨折情况。

通常按照骨折后稳定程度分类:I型骨折:指骨折线自外上方向内下方延伸。

(1)骨折沿股骨转子间线延伸,自大转子到小转子而骨折无移位,属稳定性骨折(2)骨折复位后,骨折部位股骨内、后侧皮质可获得稳定接触,属稳定性骨折。

(3)骨折复位后,骨折端股骨内、后侧皮质未接触,属不稳定性骨折。

(4)粉碎骨折,复位后不稳定,属不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指骨折线从外下方向内上方延伸,属不稳定性骨折。

【治疗原则】恢复或保持正常颈干角及前倾角,防止髋内翻畸形。

1.稳定性骨折可行保守治疗,多为骨牵引,但患者可因长期卧床引起其他并发症,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手术内固定。

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DHS)等。

术后可早期不负重活动。

2.不稳定性骨折由于小转子骨折,股骨距受损,内侧支柱稳定性减弱,复位后有明显髋内翻倾向,多采用手术内固定,固定方法有Gamma钉、角形接骨板、动力髋螺钉(DHS)等。

术后宜早期活动,防止并发症发生。

股骨转子下骨折转子下骨折是指发生在小转子平面至远端5cm之间的骨折,该区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征,高应力集中,坚硬的皮质骨,易发生粉碎性骨折,可引起骨折畸形愈合或骨不连接。

【临床表现】多见于交通事故或工伤,直接暴力外伤史。

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功能障碍。

【诊断】临床表现与转子间骨折相似,X线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治疗。

注意有无合并多发性创伤。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后骨骼牵引,以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直至骨折愈合。

由于骨折近端常处于屈曲、外展位,可采用屈髋900位牵引。

该部位骨折大多为粉碎性,且骨皮质居多,非手术治疗常引起愈合不良或畸形愈合。

主张手术内固定。

2.手术治疗内固定是最常采用的治疗手段,髓内固定系统为较好方法,如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交锁髓内钉等。

股骨干骨折股骨是人体最坚硬的长管状骨之一,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行走、负重支撑均起重要作用。

股骨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且股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群,易造成广泛软组织损伤。

此外,尚可能伴有内脏损伤,而导致创伤性、出血性休克。

因此,骨折后的现场急救、全面检查和初期抗休克处理均十分重要。

【临床表现】多见于交通事故或工伤,有暴力外伤史。

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短缩、异常活动。

髋关节、膝关节活动也受限。

还伴有创伤性、出血性休克表现。

【诊断】典型的股骨干骨折,诊断并不困难。

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肢体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有骨擦音,而股骨正侧位X线片可为最终诊断确立依据。

X线片需包括相邻关节,观察髋部有无骨折脱位。

有较严重损伤史的患者,应全面检查,以排除其他合并损伤。

并应注意有无血管神经损伤可能,股骨下1/3骨折尤应注意。

【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类型以及医疗条件、技术力量来决定治疗方案。

1.急救处理应注意合并损伤的急救和抗休克处理,注意脂肪栓塞综合征。

转运时应对患肢做超关节的夹板临时固定。

防止损伤加重。

2.非手术治疗成年人稳定性或无移位股骨干骨折,患肢可放置在Brown架或Thomas架上行骨骼牵引,定期复查X线片,根据情况决定牵引时间。

3.手术治疗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目前多采用髓内固定的方法,如交锁髓内钉、长柄Richard钉、Gamma钉一尽量采用闭合插钉,但需要影像设备及操作技术;也可用接骨板,不强调骨折解剖复位,只要恢复力线及长度,纠正旋转及分离移位。

.手术应间接复位和微创操作,不要求以牺牲骨片软组织血供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及坚固内固定。

4.特殊患者处理方案(1)股骨干骨折伴有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易被忽视。

因此,对股骨干骨折,尤其是近侧股骨端明显内收畸形者,应拍骨盆X线片,以排除脱位可能。

髋关节脱位应做紧急复位,全身情况稳定后,即做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

(2)股骨干骨折伴股骨颈骨折:甚为少见。

如发生,应先处理股骨颈骨折,然后根据股骨干骨折具体情况做相应治疗,也可行PFN固定。

(3)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术后伴股骨干骨折,这一类损伤逐渐增多。

通常这类损伤可根据骨折发生部位分为三类:I型:骨折位于假体柄尖端的近侧,骨折的稳定性被假体柄维持,治疗可采用牵引。

Ⅱ型:骨折位于假体柄尖端平面,施行接骨板内固定等。

Ⅲ型:骨折位于假体柄尖端以远,可采用牵引治疗,但常失败。

故可考虑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形状记忆环抱器或其他切开复位内固定。

必须确定假体有无松动,如有松动应行翻修术。

(4)陈旧性股骨干骨折不连接:采用各种合适的内固定装置加自体和(或)异体骨移植。

股骨远端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常累及膝关节及股四头肌伸膝结构,造成后期功能障碍。

如骨折累及关节面,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以达到早期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临床表现】多见于膝关节屈曲位时受强烈的直接暴力,如交通事故或工伤。

外伤后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也受限。

【诊断】骨折后常造成膝关节上方明显疼痛、肿胀、成角或短缩畸形,关节功能障碍,有时可有骨擦音,膝关节肿胀,关节穿刺发现带脂肪滴的血液。

注意是否伴有血管神经损伤。

正侧位X线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确定类型。

可分为不影响关节的股骨髁上骨折及累及关节的髁部骨折,后者又可再分为单髁、双髁或T型髁间骨折。

CT及三维重建有助于明确矢状面及冠状面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治疗原则】根据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患者全身情况和手术医师经验,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注意血管神经损伤的处理。

如疑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应及时减压。

1.非手术治疗骨折无移位或嵌插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牵引和石膏固定。

但不能达到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2.手术治疗(1)有移位的外髁、内髁骨折或内髁后部骨折,有移位或同时伴有髁间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的股骨髁上骨折,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目的在于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固定骨折端,尽早开始膝关节和股四头肌锻炼。

粉碎性骨折,注意软组织保护。

注意骨折内翻畸形。

(2)对粉碎性股骨髁上骨折,如未累及关节面或关节面简单骨折,也可用股骨髁上髓内钉内固定。

结合关节镜手术既利于进钉点定位,又可同期行镜下修补清理术。

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伴股骨远端骨折,这一类损伤逐渐增多。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通常这类损伤可分为三类: (1)骨折无移位,假体无松动。

保守治疗,也可手术治疗。

达到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2)骨折移位,假体无松动。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但必须确定假体类型。

可用股骨髁上髓内钉(GSH钉)、髁接骨板螺钉、动力髁螺钉(DCS)等内固定。

(3)骨折位伴体松动,行翻修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