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合集下载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3年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行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2)髅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行走。

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扣击痛。

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短缩,呈外旋、外展、屈毓、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动。

(3)髓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参照《外科学》第6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版)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外伤史老年人遭受轻微的扭转暴力可发生骨折,多数是在走路时滑倒,身体扭转,臀部着地而发生。

青壮年发生骨折较少,多由车祸、高处下坠等强大暴力而引起。

(2)症状髓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部分嵌插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活动受限不明显,能站立和行走,但不能排除骨折。

(3)体征①畸形:患肢多有不同程度的屈髓屈膝、短缩、内收、外旋畸形。

②压痛和叩击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大粗隆部压痛明显,患肢纵轴叩击痛阳性。

③肿胀:囊内骨折略肿胀,囊外骨折及移位明显者可有明显瘀肿出现。

④功能障碍:酸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少数无移位和嵌插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活动障碍可表现不明显。

(4)辅助检查①X线:摄骸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部分患者受伤后骨折无移位X线检查可呈假阴性,需两周时复诊检查。

②CT或MRI:若根据患者外伤史、症状、体征怀疑为股骨颈骨折,但X线检查未见骨折线,可行CT或MR1.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严重粉碎性骨折行三维CT重建,以直观地了解骨折块的移位方向。

(二)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医院股骨颈骨折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医院股骨颈骨折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XX省医院股骨颈骨折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是常用的手术方法,虽然治愈率较高,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医疗单位需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手术条件。

一、中医诊断、分期及分型(一)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二)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1、早期:伤后2周内。

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症属血瘀气滞。

2、中期:伤后2-4周。

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症属肝肾气血亏虚。

(三)分型同《XX省股骨颈骨折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治疗中医疗法。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按照骨折三期辨证治疗:1、骨折早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枳壳、香附、延胡索等。

中成药:应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

2、骨折中期。

治法: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应用和营止痛,接骨续筋类。

3、骨折后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壮骨养血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芷、续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等。

中成药:应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类。

其他同《XX省股骨颈骨折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股骨颈骨折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

尤以老年女性较多。

本病属于中医“杵骨骨折”的范畴。

二、诊断【西医诊断】1.外伤史老年人遭受轻微的扭转暴力可发生骨折,多数是在走路时滑倒,身体扭转,臀部着地而发生。

青壮年发生该骨折较少,多有车祸、高处坠下等强大暴力而引起。

2.症状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部分无移位和嵌插骨折患者活动受限不明显,尚能站立和行走。

3.体征(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短缩、内收、外旋畸形。

(2)压痛和叩击痛:多在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压痛,大粗隆部有叩击痛,患肢纵轴叩击痛阳性。

(3)肿胀:囊内骨折无明显肿胀,囊外骨折且移位明显者可有明显肿胀出现。

(4)功能障碍:移位骨折患者在伤后就出现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部分无移位和嵌插骨折患者,在伤后仍能站立、行走和骑自行车。

4.辅助检查(1)X线: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部分患者受伤后X线检查可呈阴性。

(2)CT和MRI:若根据患者外伤史、症状、体征怀疑为股骨颈骨折,但X线检查未见骨折线,可行CT或MRI检查,已明确诊断。

【西医分型】1.按照骨折移位程度的Garden分类:Ⅰ型:不完全骨折;Ⅱ型:完全州折无移位: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2.按照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骨折面完全在股骨头下,整个股颈皆在骨折远:头颈型:骨折面一部分在股骨头下,一部分在股骨头上,一部分在股骨颈部;经颈型:全部骨折面通过股骨颈;基底型:骨折面位于颈干交界面上。

前三型为囊内骨折,第四型为囊外骨折。

【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2.营血不调证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不显,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气血两虚证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股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

由于老人股骨颈部骨质疏松,因此,在较轻的外力下,如行走时碰撞、跌倒,即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诊断】1.老人跌跤后,髅部疼痛剧烈,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

2.患肢呈现外旋和短缩畸形。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50。

者,属内收型,畸形明显,患肢短缩可达3cm左右,明显外旋。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30。

者,属外展型,患肢仅有轻度外旋或短缩。

3.伤处瘀肿多不明显。

压痛以鼠蹊中部为明显。

如骨折发生于股骨颈之基底部,则局部瘀肿较重,压痛明显。

4.股骨颈不完全性骨折,患肢稍能伸屈,畸形不明显。

可作足跟叩击试验,如引起鼠蹊部明显疼痛,骨外展型内收型折的可能性较大。

股骨颈骨折5.X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无移位的骨折在X片上仅见微细的骨折线或仅有一侧骨皮质不连续。

个别病员X片无明显的骨折征,但老人跌跤后璇部疼痛,功能障碍,足跟叩击痛明显者,宜按不完全骨折处理。

【治疗】1.无移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可作胶布皮肤牵引患肢,重量2~4kg,置患肢于轻度屈胸、屈膝和轻度外展位。

合适的牵引可以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

6.牵引过程中注意勿使扩展板抵及床栏或滑轮,否则失去牵引作用,甚至使断骨移位。

如牵引后疼痛迅速减轻,则6~8周后可摄X片复查,如骨折线消失,可停止牵引,练习扶双拐行走。

7.对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可作手术治疗。

较常用的为空心钉内固定术,术后无需牵引,可扶双拐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因断骨愈合困难,可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髅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骨折线位于股骨大粗隆与股骨小粗隆之间的骨折。

由于这个部位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所以骨折后比较容易愈合。

【诊断】1.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外伤史,如从高处坠跌或重物撞击等。

受伤时患者常自己感觉有骨擦音。

2.患肢大粗隆周围瘀肿明显,触痛较重,患肢可有外旋及短缩畸形,或有轻度内收成角畸形3.患肢功能障碍,部分病员可触及骨擦音。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下肢短缩外旋畸形。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颈骨折。

4.分型:Garden分型(分四型):I型,不完全骨折;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III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骨折端尚有部分接触;VI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骨折端完全失去接触。

5.症候诊断:伤损筋骨(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 1生出版社)1.年龄65岁以上且骨折按Garden分型为Ⅲ型、Ⅳ型的患者。

2. 无严重的合并症,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差,或相对高龄患者(70岁以上)建议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生活质量水平较好,相对年轻患者(70岁以下)建议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四)标准住院日10-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00股骨颈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颈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1-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6)胸片、心电图。

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

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

• (四)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
• 一般认为,股骨颈骨折复位不良是骨折愈合并发 症(不愈合、
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功能恢复受限、二 期翻修手术的高
危因素。因此,对拟接受内固定 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应 必须尽量做到解剖复位; 若闭合复位无法达到可以接受的解 剖复位,则应行切开复位o骨折复位质量可以通过C型臂X线机 进行评估。尝试闭合复位时避免使用暴力,复位次数应控制 在2 ~3次
• 当高度怀疑股骨颈骨折而X线片检查无法确诊时,建议行 CT或MRI检查,或短期(如12周内)严密随访并复查X线片。
• 此外,股骨干骨折伴发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概率在不同文献 报道中略有差异,但几乎都在10%以内多见于高能量损伤 或多发伤。因为伴发于同侧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多数 为无移位或仅为微小移位, 所以诊断困难,漏诊率高。对 于年轻患者,一旦漏诊,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二期移位。 因此,建议急诊医师对此提高警惕,对诊断为股骨干骨折 的患者除体检外,X线片应常规包括同侧髋关节,必要时 进行骨盆CT扫描。
(二)、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是首选检查,包括含双侧髋关节的完整骨、盆 前后位X线片及伤侧髋关节的侧位X线片。对于怀疑髋部骨 折的患者避免进行蛙式位X线片,以防止造成患者疼痛加 剧及骨折移位。
• CT及二维(冠状面及矢状面)、三维影像重建可以全面、 直观了解骨折形态特征,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特别是 存在骨折移位、垂直不稳或粉碎的情况 时叫
• DHS对股骨头颈仅单钉固定,抗扭转力量不够, 建议联合使用 抗旋转螺钉。抗旋转螺钉须与DHS滑 动螺钉平行,以实现更好 的滑动加压。建议将DHS滑 动螺钉置入股骨矩区域而不是颈正 中陷],且滑动螺钉 顶尖距(tip apex distance, TAD)控制在 25 mm 以内, 以防止螺钉切出”6初1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6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①股骨头下骨折;②经股骨颈骨折;③股骨颈骨基底骨折。

(2)按骨折移位的程度分(Garden分型法)Ⅰ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位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4.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营血不调证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不显,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气血两虚证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志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

2.分期:属于早、中期;分型:(1)年龄≤75岁,属于头下、经颈型GardenⅠ-Ⅲ型;(2)年龄>75岁,属于头下、经颈型GardenⅠ-Ⅱ;(3)所有基底型的患者。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一、定义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0)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ICD-10编码为:S72.0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中医骨伤科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18-119)⑴有外伤史;⑵症状与体征: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通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

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⑶辅助检查:髋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可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⑴有摔倒受伤历史。

⑵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⑶ 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或者当即行MR 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分型(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头颈型、头下型和颈中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形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

Garden分型法是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Ⅰ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1.早期:伤后2周内。

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

2.中期:伤后2~4周。

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

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

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

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

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临床诊断要点1. 听诊、问诊、望诊、切诊相结合,全面了解病史、症状、体征等。

2. 根据患者表现进行病机辨证,确定病因、病位、病机。

3. 通过骨伤科常见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立诊断,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诊疗原则1. 注重整体观察,病情明确后,从整体上采用一贯的诊疗原则。

2. 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3.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相互配合,中药和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以融合优势。

三、临床操作规范1. 根据诊断结果,明确治疗方案,包括用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的中成药或中药治疗,注意剂量和用法用量,遵循药物治疗原则。

3. 物理治疗,如按摩、拔罐、热敷、针灸等,应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注意操作规范。

4.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患者条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评估和调整训练方案。

四、病情观察与随访1. 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用药效果等。

2. 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生活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标准化。

3. 患者教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以上为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基本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1 【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 【概述】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的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移位骨折难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稳定,易发生不愈合,晚期可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老年易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3 【诊断】1.临床表现: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下肢短缩、外展和外旋畸形。

若外旋角度近90°,应怀疑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肢多有纵轴叩击痛,和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压痛。

GardenⅠ型骨折容易漏诊,因其外伤史不明显。

仅有局部微痛或不适,而且髋关节可屈伸,甚至可以步行,X线检查不易发现骨折线,常被误诊为髋周围软组织损伤。

2. X线显示不清楚或骨折线隐匿时,应行CT、MRI或核素骨扫描检查,或嘱病人卧床休息,2周后再行X片检查,可因骨折局部骨质吸收而显示骨折线,切不可轻易否定骨折存在。

4 【治疗】根据病人的年龄及骨折和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于无移位骨折或外展嵌插骨折,可将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牵引治疗。

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骨折转变成移位者,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致命并发症,故近来多主张采取内固定,以利病人早期活动。

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大部分股骨颈骨折为有移位骨折,除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合并心、肺、肝及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均适应手术治疗。

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病人仰卧于牵引床上,双下肢伸直,外展30°,双足固定于足托,行持续牵引,至双下肢等长。

分别将健肢和患肢内旋20°,再使患肢由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位。

牵引复位: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1-2周,逐渐复位后手术。

复位有效、安全,但延误时间。

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复位失败者。

切开直视下易获得解剖复位,降低股骨头坏死率。

虽然手术损伤相对较大,但常属必要。

内固定术:包括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滑动式钉板系统,人工关节置换。

儿童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少见,暴力相对较大,移位明显。

骨伤科股骨颈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股骨颈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股骨颈骨折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规范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达到使症状与体征消失,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2 范围:临床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 职责
3.1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负责手术。

3.2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主刀,需有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监督指导。

4 诊疗规程
4.1诊断
4.1.1常有绊跌等外伤史
4.1.2髋部肿痛,活动受限。

患髋内收,轻度屈曲。

下肢外旋、短缩。

大粗隆上移,有叩痛,股三角压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
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
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
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
3.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
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
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
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
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
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有时单凭临床检查两者难以
鉴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髋关节CT可协助鉴别诊断。

4、辨证
本辨证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股骨颈骨折的辨证以三期辨证为主,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辩证。

就骨折而言,分期如下:
4.1早期
伤后1-2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部肿胀疼痛。

主症:骨折,疼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中期
伤后3-4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痛减,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后期
受伤4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定,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推荐级别:A)[6-9]
遵循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的方法。

对无移位骨折,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对有移位的骨折,需先复位,然后进行内固定和其它治疗方法,原则上骨折内固定应当尽早实施,如患者内科条件允许,应在48小时内手术。

老年移位骨折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

5.2治疗方法
5.2.1非手术治疗(推荐级别:A)[10]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有:持续牵引或者支具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

5.2.2手术治疗(推荐级别:A)大多数股骨颈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除外股骨颈疲劳性骨折的患者、无法行动或无法耐受手术者。

5.2.2.1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1,11-14]
本方法适用于Garden各型骨折。

采用三根空心钉、平行等腰三角形排列的固定方式已成为内固定的首选方式。

股骨颈后方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四枚螺钉钻石形置入可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对青壮年GardenⅢ、Ⅳ型骨折,在切开复位的基础上,可选用带血供的骨瓣移植和本固定。

5.2.2.2滑动髋螺钉+防旋钉内固定术[15-16]
本方法适用于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及骨折线接近垂直的Pauwels Ⅲ型骨折。

5.2.2.3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17-18]
本方法适用于Pauwels Ⅲ型骨折及股骨颈粉碎性骨折,可提供角稳定性以防止股骨颈短缩。

5.2.2.4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推荐级别:A)[19-23]
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活动量不大、身体条件差、合并症多,髋臼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推荐采用半髋置换。

以下为手术治疗的参考指征:
①年龄超过65岁,预期寿命不超过10-15年者。

而小于65岁的新鲜骨折,可考虑先试行内固定治疗。

②严重骨质疏松。

③全身状况较差、体质虚弱,难以耐受二次手术者可以考虑行人工关节置换。

④局部并存其他疾病:如骨折前就存在股骨头坏死、严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⑤并存神经系统疾病:如频繁全身性癫痫发作、严重帕金森病、老年痴呆、偏瘫等,若实行内固定,患肢难以维持有效保护。

⑥骨折不愈合或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年龄超过60岁。

⑦内固定失败、无再次内固定条件者。

⑧治疗依从性差者:内固定后,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期间,依从性差的患者,因身体协调性和体能因素,难以很好依从治疗需要,容易过早负重引起内固定失败。

5.2.3药物治疗(推荐级别:A)[24-28]
5.2.3.1早期:主要证型为血瘀气滞、瘀血内阻,治法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内服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推荐级别:A)
方药:桃仁、红花、柴胡、当归、血竭、牛膝、透骨消、土鳖虫、驳骨草等。

或选择内服相应的中成药,外敷相应的膏药。

5.2.3.2中期:主要证型为营卫不和、筋骨未续,治法为调和营卫、接骨续筋。

内服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减(推荐级别:A)
方药:赤芍、归尾、川芎、苏木、陈皮、乳香、桃仁、续断、乌药、没药、木通、甘草等。

或选择内服相应的中成药,外敷相应的膏药。

5.2.3.3后期:主要证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治法为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

内服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加减(推荐级别:B)
方药:熟地黄、芍药、川芎、白术、茯苓、当归、川续断、牛膝、骨碎补、自然铜、党参、黄芪、杜仲、驳骨草等。

或选择内服相应的中成药,外敷相应的膏药。

5.2.3.4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髋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

尤其是老年患者可发生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29]。

中医认为深静脉血栓病理基础是瘀,总病机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治法为益气养血、活血通脉。

内服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推荐级别:A)[30-33]
方药: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水蛭、丹参、三七等。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常并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肺栓塞、尿路感染及结石等其他疾病,应综合考虑调整用药。

5.2.4功能锻炼
5.2.4.1非手术治疗患者早期做患侧足、踝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健侧抬腿活动等。

同时注重做上肢的功能锻炼及呼吸运动锻炼。

早期做到“三不”: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

根据临床愈合情况再行患侧的髋关节屈伸活动,逐步过度到离床扶拐下地活动。

(推荐级别:D)
5.2.4.2内固定患者术后患肢即可在足跟不离床情况下做屈伸活动。

早期做到“三不”:不盘腿、不侧卧、不下地。

根据临床愈合情况逐步离床扶拐下地活动。

5.2.4.3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关节置换类型及病情情况制定功能锻炼方案。

(参照髋关节置换治疗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