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文翻译知北游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知北游》
【原文】
湓之水下,归藻而止。
有矣夫!及彼何人之有矣?其用与?莫大焉,
以观后世之进退。
象斯矣,植物用害,众鸟之所聚。
秋螟化冬雪,彼
何子之所藐。
春景冥夏,彼何者之所收。
谁言火可怖,彼其人之所惑。
【译文】
湓江下游,鱼类栖息于藻类,善哉!究竟是何人有如此之行呢?其意
欲何为?非常博大,以致有助于观赏后世的兴替衰微;好比植物尽享
成害,众多的鸟类尽聚于此;秋螟及融化冬雪,是什么样的子孙能够
忽视;春景冥不见夏色,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收藏;谁又说火焰可怕,
他们又是被什么人所迷惑?
【剖析】
1、“湓之水下,归藻而止”这句话描绘出了一幅江山戚戚然的景象,是
提醒人们注意欣赏它们美丽的自然风光。
2、“有矣夫!及彼何人之有矣?其用与?”这句话暗示着自然界如何节
制秩序与平衡:无论是鱼类、植物、鸟类、虫子,或者春夏秋冬,火
焰都有其各自的妙用。
3、“象斯矣,植物用害,众鸟之所聚”,这句话提出植物和鸟类的利弊互施,鸟以螟虫为食,螟虫侵害植物,又为植物释放气体。
4、“秋螟化冬雪,彼何子之所藐”,这句话提醒我们,秋螟化解冬雪固然有利,但这是被称为“小环节”的人类子孙不会重视甚至忽视的;
5、“春景冥夏”这句话中,“冥”一字暗示了春景不能被夏色所覆盖,也可以提醒人们要珍惜春天美丽的风景;
6、“谁言火可怖,彼其人之所惑”这句话进一步提醒我们,火也是自然界里带来利弊的自然现象,可以于人类有用,火的迷惑力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庄子知北游经典翻译
《庄子·知北游》经典翻译曹建《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庄子是集春秋战国道家学问(自然学)之大成的学者。
这段论述,揭示了宇宙深层或感觉之外的氣与人类生命的关系,指在圣人们所作的努力正是开辟中国上乘的氣文化道路。
人之生,氣之聚也。
这个“生”字应理解为躯体及其生命。
注意,它不是说躯体直接由氣组成,而是说由氣的聚合物来组成。
氣是非可感物质。
聚合物则是可感物质,它是以西方科学发现的运动规律构成人体。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继续揭示氣的聚散过程与生命的存在、生长的息息相关。
如自然界的万物都不可能逃脱天地之间氣的升降运化的作用和影响,它本质上是宇宙间最大的聚散过程。
虽然生命过程由可感物质承担,但由于氣在聚散中与躯体发生的交换或联系,必然对生命运动的特征、节律和趋势产生强烈的影响。
中医详尽地总结了这些重要的规律。
通天下一气耳。
则再次揭示万物变化得以和谐统一的依据,是通过聚散能够与万物普遍发生沟通和辩证的氣。
事实上,分立存在的万物的确难以承担万物的普遍联系。
圣人故贵一。
表明圣人洞察宇宙的这种真相,承上启下地概括着氣的规律知识,即研究它自身独立变化的有机规律和嵌套结构,以及它制约万物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包括透过现象解悟其真相的辩证思维。
《易传》总结了春节战国氣文化成果,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自然格局和文化构造,即氣的学问称为道学,万物的学问称为器学。
以后要讨论,春节战国文化和古希腊早期文化的基本知识是一致的,但是基于圣人的发现和境界超越了希腊智者,中国就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独到的文化道路。
换句话说,东西方构建自己文化所基于的自然观念不在同一的层次。
西方文化侧重于研究形而下的万物世界,而中国文化则侧重于研究形而上的氣层次。
世界上的中国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氣,如日本学者于1987年集体讨论并撰写了《氣的思想》,副标题是“中国氣的自然观念”。
《庄子.知北游11》
《庄子.知北游11》【原文】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
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通译】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
’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
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处所。
那些称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
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
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
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
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
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
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
不知道与不能够,本来就是人们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
《庄子.外篇.知北游》新解
《庄子.外篇.知北游》新解《庄子.外篇.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这一段记载了知的行走路线。
首先游与玄水之上,这玄水就是昆仑四水中的黑水,在昆仑之北。
继而返回白水之南,这白水就是河的上源,是东西走向,和“白水之南”完全吻合。
继而返回帝宫,这帝宫当然就是黄帝之宫,因为据记载,昆仑之上有黄帝之宫,丰隆之葬,位于昆仑之上。
和发源于昆仑的大河之源不会很远。
因此庄子的这一段记载,准确的反映了鲁文佐里山的地形地貌。
如图,中间的是昆仑(鲁文佐里山),昆仑之北是黑水,也就是玄水,昆仑之东始河水,也就是白水,昆仑之南是帝宫,也就是黄帝之宫。
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2)正汝形...知北游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2)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3)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4)。
汝瞳焉(5)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6)。
”言未卒(7),齧缺睡寐。
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8),心若死灰,真其实知(9),不以故自持(10)。
媒媒晦晦(11),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12)!”【出处】本段属《庄子》·知北游【注释】(1)被衣:虚拟之人名。
据《天地》篇,被衣是王倪的老师,齧缺是王倪的弟子。
齧缺还见于《齐物论》等篇。
(2)若:你。
天和将至,天然之和气就会到来。
(3)摄:收敛,一汝度:使思虑专一之意。
神:神明之精,即道之功能活力。
(4)居:居处。
(5)瞳然:无知直视的样子。
犊:小牛。
(6)故:缘由。
无求其故,不追究事物缘由,漠然置之,听其自然。
(7)卒:终。
睡寐:睡着了。
(8)槁骸:枯骨,心若死灰:形容心枯寂不动,没有生机,象完全死灭之灰。
(9)真其实知:真正纯实之知。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无知无虑,方是真知道。
(10)不以故自持:不固守故见,与变化同步。
(11)媒媒晦晦:懵懂无知的样子。
媒,作“昧”。
(12)彼何人哉:他是个什么人啊!表达惊叹赞许之意。
【译文】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线,天然之和气就会前来;收敛你的智慧,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来居留你心;德将表现你之美好,道将留在你的身上。
你无知而直视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你不要去追究事物的缘由。
”话未说完,啮缺已经睡着了。
被衣特别高兴,一边走一边唱歌而去,还说:“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懵懂暗昧,没有思想,不能和他计议谋划,他是个什么样人啊!”。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1),敢问至道...知北游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1),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2),疏瀹(3)而心,澡雪(4)而精神,掊击(5)而夫道,窅然(6)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7)。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
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8)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9)也。
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若山,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10),则君子之道,彼其处与(11)!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12),将反于宗(13)。
自本观之,生者喑醷物(14)也。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15)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16)。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17)。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18)。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19),莫不出焉;油然漻然(20),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解其天弢(21),堕其天袠(22),纷乎宛乎(23),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24)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
明见无值(25),辩不若默。
道不可闻,闻不若塞。
此之谓大得。
”【出处】本段属《庄子》·知北游【注释】(1)晏闲:安闲。
(2)齐戒:齐同“斋”,斋戒为古人祭祀或其他重要典礼前进行的整洁身心的仪式。
(3)疏瀹〔yuè〕:疏通,疏导。
(4)澡雪:清洗干净。
(5)掊〔pōu〕击:打破,现在的时髦说法是“解构”。
(6)窅〔yǎo〕然:深远莫测。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知北游原文及译文《庄子》知北游原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6)。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
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
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
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
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庄子》知北游译文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
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庄子》外篇·知北游(二)
《庄子》外篇·知北游(二)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夫道,窨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
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
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运量万物而不匮。
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
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解其天韬,堕其天帙。
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
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
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知北游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1)冉求失问而退。
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
’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2),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3);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4)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5)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
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出处】本段属《庄子》·知北游【注释】(1)失问:失去问意,即心有所悟,不想再问。
(2)昧然:糊涂,与昭然相对而言。
(3)神者先接受领会。
(4)不神者求:不神者指外界事物及道理。
向外界事物道理去寻求验证,所以变得糊涂了。
(5)未有子孙有子孙:如果古时没有子孙,代代繁衍,今天还会有子孙吗?如果古无子孙,今日也不会凭空生出子孙。
由此推证,古代和今天相同,今天即是古代的继续。
【译文】冉求问孔子说:“没有天地以前情形是怎样的呢?”孔子说:“古代和现代是一样的。
”冉求觉得答非所问,就不想再问而退了下去。
第二天,冉求又来找孔子,说:“昨天我问的问题是:‘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却回答说:‘可以。
古代和今天是一样的。
’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糊涂了。
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昨天你明白,是用心领悟了它;今天又糊涂,那是你又想通过外界的有形事物来寻求验证。
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如果说以前从来没有子孙,今天突然就有了子孙,这样讲得通吗?”冉求没有回答。
孔子说:“不用胡思乱想就对了,也不会乱问了!不是因有了的新生者才产生了死亡,也不是因为有了死亡就会让死者死而复生。
难道死亡和新生是相互依赖的吗?难道可能有什么先于天地就生成的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创生的事物不可能先于生成它的事物,天地是最大之物,你还要在它之上找一个生成物,这就是你所提问题的根结。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4道无不在无为澹漠清静调闲非盈非虚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4道无不在无为澹漠清静调闲非盈非虚题文诗:东郭子问:道恶乎在?庄子答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曰在蝼蚁.曰何下邪?曰在稊稗.曰何愈下?曰在瓦瓷.曰何愈甚?曰在屎溺.东郭不应.庄子谓曰:夫子之问,固不及质;正获问于,监市履豨,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无何有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相与无为,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吾志已寥,无往焉而,不知所至,去而来而,不知所止,吾已往来,不知所终;彷徨冯闳,大知入焉,不知所穷.道生万物,而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所谓物际.不际之际,际之不际.所谓盈虚,衰杀者也,彼为盈虚,非盈虚也,彼为衰杀,非衰杀也,彼为本末,非本末也,彼为积散,非积散也.道无不有,真情遍在,非始非终,非来非去,非积非散,非有非无,真情所致,无所不至.真情自然,不得不然.【原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1):“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2)。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3)。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瓷(4)。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5)。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6),每下愈况(7)。
汝唯莫必(8),无乎逃物(9)。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10)。
周遍咸三者(11),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12),同合而论(13),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14)!漠而清乎(15)!调而闲乎(16)!寥已吾志(17),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18),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1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20)。
物物者与物无际(21),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22)。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23)。
谓盈虚衰杀(24),彼为盈虚非盈虚(25),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5至道非论至知非知道不可名非问非应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5至道非论至知非知道不可名非问非应题文诗: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日中,阖户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笑曰知予,僻陋慢訑,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启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吊也,闻之乃曰:夫体道者,天下君子,之所系焉,今之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况体道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于是泰清,问无穷曰:子知道乎?曰吾不知.又问无为,曰吾知道.曰子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有.泰清问曰:其数若何?曰吾知道,可贵可贱,可约可散,此道之数.泰清以之,问无始曰:若是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孰非?无始答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知乃不知?孰而能知,不知之知?无始乃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有形也,形之不形,道不当名.无始又曰:有问道而,应之也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至道无问,问亦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也,而待问穷,若是外不,观乎宇宙,于内亦不,知乎太初.是以倘不,过乎昆仑,其则不能,游乎太虚.【原文】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
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阖户而入(3),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4),嚗然放杖而笑(5),曰:“天知予僻陋慢訑(6),故弃予而死。
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7)!”弇堈吊闻之(8),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9)。
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10):“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11)?”曰:“有。
颜渊问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知北游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颜渊问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
’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2);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3)者也。
安化安不化(4),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5)。
“狶韦氏之囿(6),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7)。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齑(8)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山与林,皋壤(9)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10)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
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出处】本段属《庄子》·知北游【注释】(1)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将,送。
不送不迎,就是听其自然。
(2)外化而内不化: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但内心平静安宁,恒定而不变化。
(3)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还化,有此不化即可与物化。
(4)安化安不化:安,习惯。
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5)莫多:不增益。
顺其自然而不增不减。
(6)囿〔yǒu〕: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7)圃、宫、室:帝王居处游息之所。
室比宫小,宫比圃小,圃比囿小。
这里有随着人的游乐场所越来越小,精神也越狭隘,道德也越衰落的意思。
(8)相齑〔jī〕:相互攻击。
(9)皋壤:平原。
(10)直为物逆旅,直,只。
逆旅,旅馆。
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是住旅馆的过客一样。
【译文】颜渊问孔子:“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
’请问如何才能使精神出入自如。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处形随物变化而内心安然不动,现今的人内心游移不定却又沉溺于身外之物而不能随物应化。
能随物应化的,一定是内心有信守而不见风使舵的人。
这样的人,不管环境变化还是不变化,都能安时处顺,顺其自然,不加增益。
《庄子集解》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
《庄子集解》外篇第二十二知北遊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釋文:“弅音紛。
李云:'隱出弅起,丘貌。
'”而適遭無為謂焉。
成云:“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汝也。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居處服習。
何從何道則得道?”從,隨從。
道,由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宣云:“本無名言。
”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丘,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之,此也。
狂屈曰:“唉!釋文:“李音熙,云:'應聲。
'”予知之,將語若,汝。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宣云:“ 皆言自然乃合道也。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無為謂與狂屈。
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成云:“引老子經為證。
”道不可致,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
”德不可至。
郭云:“不失德,故稱德,稱德則不至也。
”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為仁可也,虧仁以為義亦可也。
禮相偽也。
禮文而偽。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郭云:“損、華,偽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郭云:“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
”成云:“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宣云:“樸散為器。
”欲複歸根,宣云:“欲反於道。
”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宣云:“死生迴圈無窮。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為徒,宣云:“死生為一氣。
”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宣云:“萬物之生死,總一氣也。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宣云:“以生為神奇而美之,以死為臭腐而惡之。
”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知北游》译文
《知北游》译⽂知向北游历,来到了⽞⽔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丘;在那⾥,他恰好遇见了⽆为谓。
知对⽆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三个问题:怎样思索、考虑才能认识道?如何⾃处、⾏事才能合于道?通过何种⽅法、途径才可以真正得道?”问了好⼏次⽆为谓都不作回答:不是不愿意回答,⽽是不知道怎样回答。
知从⽆为谓那⾥没有得到回答,就返回到⽩⽔的南岸,登上⼀个名叫“狐阕”的⼭岗;在那⾥,他碰巧见到了狂屈,就⼜提出上述那三个问题来问狂屈。
狂屈说:“唉,我倒是都知道,但我正准备告诉你时,却⼼⾥想说⼜把想说的话全忘记了。
”知⼜没有得到回答,就回到帝宫,见到黄帝时⼜提出那三个问题。
黄帝回答他说:“不加思索、不作考虑才能认识道;不设计⾃处、不设计⾏为才能合于道;不选择途径、不讲求⽅法才能真正得道。
”舜向丞请教说:“道能够拥有吗?”丞说:“你的⾝体都不是你拥有的,你怎么能够拥有道呢?”舜说:“我的⾝体不是我拥有的,那么是谁拥有它呢?”丞说:“(你的⾝体不是你拥有的,)因为它是天地将它委形于你;你的⼀⽣不是你拥有的,因为它是天地将它委和于你;你的性命不是你拥有的,因为它是天地将它委顺于你;你的⼦孙不是你拥有的,因为他们是天地将他们委蜕于天地有覆载万物的伟⼤美德却不⾔说,四时变化有确定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的⽣长有既定的法则却不道明。
圣⼈,就是探究天地之⼤美通晓万物之妙理的⼈;因此,说⾄⼈没有刻意作为,⼤圣不会⾃⾏造作,就是说他们总是效法天地⾏事。
充盈于天地的神明⾄精,与万物的变化潜能相结合,个体事物就⽴即发⽣包括由死到⽣以及由⽅到圆的各种变化,但没有谁知道它的根由,因⽽认为⾃古以来事物本来就是这样地存在着的。
宇宙诚然极⼤,但离不开它包容的⼩东西;秋天的毫⽑虽然很⼩,但任何有形之物都是由像它这样细⼩的东西构成。
天下⼈没有谁从未经历过盛衰升降,终⾝⽆灾⽆难,在⼀切变化中都总是抓住了好机遇⽽避开了坏机遇的。
⾄于得道之⼈,他是那么恍惚昧暗,在处理事变的过程中总是仿佛没有他的存在⽽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他是那么飘忽不定,⾏事总是不显痕迹却⼜神妙莫测;他养育万物却⼀点也不⾃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知北游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合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1)。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2)也。
扁然(3)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4),未离其(5)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天下莫不沈浮(6),终身不故(7);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8),油然不形而神(9);万物畜而不知(10)。
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11)矣!【出处】本段属《庄子》·知北游【注释】(1)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神明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因其千变万化的现象而显示出极为精微的神秘性。
(2)死生方圆,莫知其根: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变化无穷,形态各异,但我们只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这也就是莫知其根。
(3)扁然:犹遍然,普遍,所有的。
(4)六合为巨;六合,指中方加上下的三维性空间。
巨,巨大。
(5)其:指道。
六合的三维空间虽然无限地巨大,它仍然存在于大道之中。
(6)沈浮:沈,通“沉”。
沉浮即升降往来之变化。
(7)终身不故:终身,指万物的永恒性。
故,固定,不故即不曾固定,常新而永葆生机。
(8)惛然若亡而存:惛然,黯然暧昧之状。
大道虽然不是我们的感官可以感受到事物,它却是一种永恒性的存在,所在说它是似亡而存的。
(9)油然不形而神:油然,变化万端而无所牵系的样子,不形而神是说大道虽然没有形象,是形而上之物,却有神明般的能力。
(10)万物畜而不知:万物畜,万物被大道所蓄养。
不知,指人类无法认知大道。
(11)本根,可以观于天:本根,大道。
它的存在可以通过观察天道的有常来得到明证。
【译文】天地有最大的美德,是沉默无言的,一年四季有明确的规律,然而它却从不议论,万物有它固定的道理,然而它却不加解释。
圣人正是通过推究天地的美德而知晓了万物生成的道理。
所以,思想境界最高的人,只是模仿天象自然无为,大圣人也从不要创造什么,如此说来他是通过观察天地大道而明白了这一切。
《庄子》外篇·智北游原文及译文
《庄子》外篇·智北游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庄子》外篇·智北游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外篇·智北游作者:庄子及门徒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
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
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
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庄子·外篇·知北游
庄子·外篇·知北游折叠编辑本段作者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折叠编辑本段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
"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
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
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
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底乃是混一的整体。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知北游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
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
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也。
』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著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聖人故貴一”。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我應。
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
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
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
“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
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
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
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
《庄子.知北游7》
《庄子.知北游7》【原文】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
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
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
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
”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
虽问道者,亦未闻道。
道无问,问无应。
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译文】妸荷甘和神农一同在老龙吉处学习。
神农大白天靠着几案、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抱着拐杖站起身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而笑起来,说:“老龙吉知道我见识短浅心志不专,所以丢下了我而死去。
完了,我的先生!没有用至道的言论来启发教导我就死去了啊!”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体悟大道的人,天下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将归附于他。
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体,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称它是昏昧而又晦暗,而可以用来加以谈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聘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惛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忘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七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暝。妸荷甘日中妸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弇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大意】
知,人名。北游,往北方游历。仍取篇首三字为题。本篇写了十一个寓言,都是通过问道来论道。这是一篇专门讨论道家的本体论的文章,反复描述了万物的本体“道”是虚无的,是无所不在、庞大无边的,它产生万物亦支配万物。由于道是虚无的,因而对道也不能问,不能说,不能见,无言无为才能得道。老子以“无”、“有”为道的别名,本篇在“无”之上更提出了“无无”,意即绝对的虚无。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九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
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八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
曰:“有”。
曰:“其数若何?”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十二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
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成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廖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醷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三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四
十一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无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暗醷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瓜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一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十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六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在乎?”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狶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屎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