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 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春归何处)
一、词人名片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官至著作佐郎。少年得意,中
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
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
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有《山谷集》。
其词风流豪迈,较接近于苏轼。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黄庭坚的词
与秦观的词齐名,然而他的词成就逊于秦观,后人称“秦七”、“黄九”。他的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诗词故事
宋代江西词人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清平乐》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
了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感情。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二、悟读,诗情画境
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
“归来”与词人“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天
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
人惆怅、伤感啊!就这样漫不经心似的,一会儿说不知春归何处,一
会儿又好像知道;一会儿仿佛有人知道,一会儿似乎只有黄鹂知道。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既然“春”已“归”“去”应当是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主旨凝练为“惜春”二字最为恰当。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一名句妙在何处?
答案这两句就空托起,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露得极为深切。
3.诵读该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的?
答案春天的来去,是没有踪迹可寻的,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能唤回春天的人。下片再转,拓出新的境界。既然无人能知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黄鹂了。这里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追寻的执著。黄鹂是春夏之际最活跃的鸟,也可以说是最欢快的象征。也许,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吧。但是,黄鹂的鸣啭,人是不能理解的。最后,由于无人理解黄鹂的语意,它只好无可奈何地乘风拂过蔷薇花,远远地飞走
了。词在这里结束,给人留下了美丽而又悠长的韵味。就这样,词人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④?戏马台南追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时所作。②漏天:连阴下雨,像天漏了一样。③鬼门关:即石门关,地名。④华颠:白发。⑤两谢:谢瞻、谢灵运,此二人曾在重阳节戏马台前的群僚联会上赋诗为乐。
(1)从词中看,作者在重阳节做了哪些事?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案饮酒、作诗、驰射、头插菊花。
(2)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表达技巧或炼字用词对表现主旨起到的作用。
答案角度有夸张(“一漏天”)、比喻(“似乘船”)、反衬(环境艰苦反衬乐观)、典型细节的选取(“黄菊上华颠”、“拍古人肩”)、极富表现力的字词的使用(“上、追、驰、拍”等)、用典等等。如:本词开头两句,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被贬之地环境之恶劣;在屋里如在船中,可见其潮湿艰难,对下阕表达开朗、豪迈之情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