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精神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精神特质
目录:
一、孙少平的精神特质的溯源
(一)时代背景
(二)孙少平的成长历程
二、孙少平的精神特质的现实意义
(一)“苦行僧”的精神
( 二)“愈挫愈勇”的精神
(三)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作家路遥倾其青春和生命为世人留下了一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平凡的世界》,他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用近百万字的篇幅向我们谱写了大西北的一首浓重而深婉的信天游,他塑造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一群群可爱的人们叙述了他们艰辛而痛苦的生活,其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形象仍是主人公孙少平,他深沉坚毅在人生一个个接踵而来的苦难和打击中,虔诚的厮守着灵魂的神圣家园,不懈地追求奋斗。“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孙少平无疑是那个年代的英雄,路遥借他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矛盾与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因此,孙少平的独特的精神体质会更加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关键词:孙少平、精神特质、现实意义
引言:路遥1949年出生于陕北,原名王卫国,1942年11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他如一颗巨大的陨石划过天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得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作者借助孙少平的经历来发掘他身上这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正文:一、孙少平的精神特质的溯源
《平凡的世界》不是一部家族历史,而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农村十年间生活的纪录片以孙氏兄弟为中心生存与发展方式显性地为我们解构农村社会提供了一种视角,以及以农民奋斗作为视角来审视几千年中国农民生存与发展状态。其中以主人公孙少平的精神特质来为我们阐述生命的价值。
(一)时代背景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
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
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诠释了对农民的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的现在和未来。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状,在于对历史的延续,在于对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不只是社会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的突飞猛进同时引发社会价值观无声的转变。然而孙少平并没有被社会的染缸所侵染,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揽工时,亦或是在地狱般的煤矿上,他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最平常的事情中……显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孙少平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却选择了煤矿,这不是说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
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在平凡中显示出那种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二)孙少平的成长历程
《平凡的世界》刻画了青年孙少平在生活的磨难和考验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与价值的奋斗历程。孙少平在书籍的引导和残酷现实的刺激下,逐渐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磨炼出了坚韧的意志。他时刻对给予他关怀与爱的人心怀感恩,并用正直和善良回报社会。
他在苦难中成长。17岁的孙少平刚上县城高中,因为因为各自家境不同,学生的饭菜分成了甲、乙、丙三等,连一套合身衣裳都置办不起的孙少平当然只有吃丙菜的份儿,而他那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却让他不得不在人群散尽之后才来取自己那不体面的饭菜。此时的孙少平,像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人一样感到自卑与羞愧。他能忍受劳动和饥饿,却“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1】尽管长年艰苦的生活让孙少平很早就懂得为家庭分忧,但尚未见过世面的他,虽已17岁,在心智上依然是一个没有成熟的青年。
但是,就如三毛曾经所言,我们反抗、所不肯承担逆境恰是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也许在事件发生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那些我们极力想摆脱的困境确在某种程度上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熟起来。当少平的姐夫被抓去劳教、平日主事的大哥出门在外,家中乱成一团的时候,“严酷的现实要求他立刻成为这个家的临时主事人”。【2】此刻,在命运的召唤下,这个青年的心情甚至处于一种昂扬的状态。书籍的启示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由曾经被动地接受命运捶打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向困难发起反击。在经历了“初恋”失败、打架事件之后,他更是进行了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并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
大来!”。【3】
在县城两年的高中生活,以及广泛的阅读向孙少平不完全地展示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高中毕业后的他,已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一生局限于农村那个狭小的天地。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也知道自己很难挣脱现实,但又急切地盼望着能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路遥将此归因为“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4】以及男性尊严意识的萌发。几番思想挣扎之后,孙少平最终选择了外出闯荡。
在度过了一年多像流浪汉一般四处揽工的生活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少平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煤矿工人。煤矿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和危险,在井下操作时,生死往往就在于一瞬之间。然而对经历过更艰苦环境的孙少平而言,那又黑又脏、缺乏诗情画意的矿区在他眼中,甚至变成了“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5】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离开打工的城市前往矿区时,面对这个给他带来无数心酸与苦难的地方,他居然能满怀感激地感叹:“你用严酷的爱的火焰,用无情而有力的锤砧,烧炼和锻打了我的体魄和灵魂,给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包容苦难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心脏!”【6】一个青年能对苦难产生如此积极而深刻的认识,可见他离真正的成熟已经不远了。
从外出闯荡到在煤矿下因救人而受重伤的这四年,孙少平在摸爬滚打中真正一步步成长起来。我认为,孙少平迎来真正的成熟,是在小说结尾他坚定地做出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执意回到矿区。
只有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深刻感悟的人才有勇气选择平凡。孙少平的成长经历曲曲折折,但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的热爱,他对生活的那种昂扬激进的态度以及他对生活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