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分析

摘要:原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和加强素质教育当中,首先应加强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也要讲究对症下药,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正确识别学生心理性问题行为,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行为心理性识别

前言: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心理健康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

如今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行为案例屡屡出现,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问题行为有很多种,但很大程度上出现的还是一种心理性的问题行为。我想,只有通过对其问题行为进行正确识别后,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区别与实质

问题行为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品格的良性形成、

智能的正常发展、身心的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又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心理性问题行为以及学习问题与障碍等。

其中,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如:

1.逃学

2.离家

3.偷窃

4.施暴

5.恐吓勒索

6.抽烟吸毒

7.参加不良组织等。

而心理性问题行为则主要是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结或行为的异常,如:

1.一般适应性问题

(1)自我概念欠佳(2)人际关系不良

(3)性偏差行为(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

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1)神经官能症(2)变态人格(3)心身疾病

3.其他

(1)精神病(2)自闭症(3)自杀

学习问题与障碍,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如:

1.一般性学习

2.不良注意缺陷障碍

3.学习无能

4.智力障碍

下面,我就中小学生具体的表现案例谈谈各种问题行为的区别。

案例一:某初中有个住校的女生经常偷宿舍里同学的东西,后来

发展到了偷整个楼层的东西,包括日用品、衣物,就连别人晾晒的袜子也要偷。后来学校发现了此事,将其退学处理。

案例二:某学校高三某班总是出现班里同学的复习资料或者课本的失窃,经过班主任的调查和同学的反应,最后查出了是某位同学所谓,于是班主任找其谈话,并要他公开向班上同学道歉。

案例三:高三某班的同学学习成绩差,在多次严格要求以致于找家长协助教育的失败后,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出现厌倦、反感学习的情况。

对于第一和第二两个案例,校方和班主任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我认为他们是没有把握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的。也就是说,以上两个同学的偷盗行为被校方和班主任判定为了“品德性问题行为”。但在我看来,以上两个案例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学生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试想,一个心理正常的女生绝不可能因为生活物质的缺乏而偷窃同学的日用品,包括晾晒的袜子。她之所以会有如此举动,可能是为了寻求刺激或者在心理受到伤害的情况下的报复等原因,而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因此应对她进行品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退学。再谈后者,高考的压力导致了学生心理负荷加重,因此全班性的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更可能造成学生更严重的心理负担。

第三个案例中,我认为学生成绩不好,必须要经过正确的分析之

后,才能判断是否是因为学生的懒惰造成。不可否认,学生的懒惰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差劲,但是在懒惰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原因和心理障碍的因素。例如,由于生病或其他先天性因素造成了学生智力下降、记忆力差、理解能力差以及反应迟钝;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造成学习效率的不高或者说没效率;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先前的经验阴影等。

因此,要想促使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以及家长必须做好后进生学习情况及态度、智力和心理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识别清楚之后,才能够对症下药,才会开出治病的良方。在许多报告中显示,后进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很大一部分上是被掩埋住了的。

(二)学生心理性问题行为的判别依据以及识别方法

(1)关于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是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这么简单,它更重要的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具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标准:

a.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b.接受他人,善与人相处

c.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d.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e.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

f.人格完整和谐

g.智力正常

h.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正待成长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2)识别学生问题行为的一般性方法

描述问题行为

描述要仔细,让不同的人对问题行为有一致的了解。举例来说,“捣蛋”一类的描述较模糊,“用手打同学”,“把玩具掷向同学”则能更清楚地描述问题行为。

观察学生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现问题行为。在可能的范围内,尝试明天定时作出简短的观察和记录。

识别学生籍问题行为所达到的目的

教师可多留意问题行为出现时的情况及后果,尤其是学生从中得到的好处,例如:希望获得关注或物品,或籍机会逃避困难等。

资料分析

在收集得来的资料中寻找特定的模式,例如近似的前因或后果,继而推论出一些假设,藉以解释问题行为的出现。常见的假设可围绕下列三种情况:

①正面強化: 学生透过问题行为而得到关注或物品等。教师要注意的是,责骂和惩罚对学生来说,有时可算是一种关注,会使问题行为再度出现。

②负面強化: 学生籍问题行为而逃避某些工作或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