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1年2月7日,中方派人赴莫斯科,和苏方协商设计订货协议.11月13日,重工业部与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签订了关于设计汽车厂的合同[6].第一条规定苏方"完成ЗИС-150载重汽车厂之设计工作,汽车之年产量为30000台".第二至四条规定了苏联负责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内容范围和审查程序等.第五条规定:"为审核与解释初步设计及技术设计,总设计人将六名以内自己之专家派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期限为三个月.总订货人按照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由一方为中国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及中国进出口公司,另一方为苏联重机器制造部及全苏'技术出口'公司签订第00348号合同所附'技术援助条件'支付专家之消费及对其各种供应."第六条明确初步设计费用为149500卢布,技术设计的费用概数为3百万卢布.第七,八条限定了设计工作的完成期限.
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组织数百人投入汽车厂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这两种设计的工作量大约占全部设计工作的30%.1951年底,设计院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留学苏联的陈祖涛有机会参加设计工作,并在1952年1月23日将初步设计带回北京.汽车工业筹备组就初步设计与苏联专家交换意见,并分别与铁道部,燃料工业部商谈铁路专用线和热电站建设方案.此后,筹备组将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的预审意见及同苏方代表商谈的议定书上报重工业部.重工业部于2月审查了初步设计.3月25日,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听取并批准了初步设计,议定书,重工业部提出的聘请苏联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项的计划,同意重工业部提出的在苏联批准技术设计的意见.4月4日,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迅速决定汽车厂的领导人选,派遣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认可技术设计,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审批手续,以及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生等事宜.重工业部命名汽车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或长春汽车厂),代号是652[7].
关于汽车厂的选址,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石家庄,太原等地,争论很多.陈云曾提出在西安建厂,后来知道"这根本不对头"[3].年产3万辆的汽车厂全年需要电力2万4千千瓦,西安只有9千千瓦,修一个新电站需要几年时间.汽车厂一年需要二十几万吨钢铁,而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五,六年以后才可能实现这个产量.汽车厂每年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在西北要把山都砍光.汽车厂每年的运输量大约100万吨,而西安到潼关的铁路运输量不超过200万吨.讨论的结果,汽车制造厂应该设在东北.1951年1月3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可将嘎斯装配厂设于北京,吉斯制造厂设于东北长春附近."[4] 1月1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刘鼎和汽车筹备组孟少农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址,同意苏方建议的建设目标,认定苏联的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为汽车厂产品,年产纲领3万辆,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开始建厂,1957年建成投产,协作配套问题由有关部门解决[5].会后,汽车工业筹备组派胡亮,胡云方,孙世伦到长春,四平一带预选厂址.
1953年4月6日,第一批苏联设计的建筑施工图纸到长春.6月23日,苏联贸易部通知:已经批准由苏方供应长春汽车厂生产汽车所需之全部工具,夹具,辅具的图纸及其中较复杂的工具的制造.1954年2月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授权汽车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郭力在莫斯科批准一汽技术设计[9].
汽车工业筹备组下设设计室,由王玉京负责.设计室下分综合,工艺,土建,设备动力,采暖,通风等组,有30多人.设计室配合苏方的设计工作,组织翻译一汽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资料;为一汽锅炉房等辅助工程,以及为一汽配套的哈尔滨与瓦房店轴承厂的扩建,北京化油器厂等作了设计.
1950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华建设项目时,苏联领导人建议赶快建设一个综合性中型载货汽车制造厂.另建一个轻型载货汽车装配厂,以应短期需要,培养干部,以后再扩充为制造厂[1].这样,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设想很快纳入苏联援华计划,成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后来,中央政府将汽车制造厂的兴建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
1.筹建与设计
1949年10月,陈云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刘鼎,钟林任副部长.重工业部所属机器工业筹备组开始考虑汽车工业的筹建.1950年1月,刘鼎要求专家办公室主任郭力和计划司的孟少农着手筹建汽车工业.2月全国机械工业会议讨论到汽车厂的建设,决定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3月27日筹备组成立,主任是郭力,副主任有孟少农,胡云芳,首批参加筹备组的约有30余人,后来有100多人,办公室最初设在北京市灯市口西口原中国工程师学会旧址内,后来搬到鼓楼附近.1949年9月来华的3位苏联专家加入了筹备组.其中一位专家叫斯莫林,是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
1950年8月2日,重工业部副部长刘鼎主持召开第一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汽车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步骤.参加会议的有国内汽车界人士陈继善,何乃民,彭定一等50余人.会议建议,优先制造载货汽车,按照苏联汽车工业标准建立汽车工业基地,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的全部设计.
中苏双方协商议定,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为总设计单位.该部的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承担中方汽车厂的设计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任务,其中热电站部分作为一个专项由苏联热电站设计院设计.1950年12月2日,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派遣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又译为"沃龙涅茨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带来了苏方援助建设汽车厂的协议.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向他们交代,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ЗИС)150载货汽车,苏联提供成套设备[2].两位苏联设计师计划在3个月内了解中国工业情况,准备计划任务书,帮助选定厂址,进行厂址的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收集设计所需要的资料.汽车工业筹备组一边提请上级就建厂方案和厂址做出决定,一边配合苏联专家前往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参观工厂,收集资料.
关于建厂进度,苏联设计专家组在审批初步设计时没提出具体意见.重工业部的意见是四年建成,但觉得没有把握.1952年孟少农去莫斯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与苏方协商一个共同的进度.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古谢夫向孟少农表示,苏方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援建汽车厂项目,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苏方按三年建成安排工作,希望中方集中力量使建厂进度与苏方计划一致;建议放弃重工业部在北京建汽车装配厂的计划.孟少农就此请示重工业部,得到的指示是,等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率领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后,请代表团指示处理.代表团于1952年8月抵达莫斯科.李富春听取孟少农的汇报后,指定宋劭文与苏方会谈.会谈后,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接受苏方意见.
建厂的勘测,设计,设备和材料供应,施工,生产等都是在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的.苏方甚至承担了一汽生活区的规划设计.比如,苏联建筑工程部城市建筑设计院受中方委托,在1952年夏承担一汽宿舍区的初步规划设计,翌年4月《长春市西南区规划图说明书》到厂.按照苏方的规划,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了宿舍的设计.
1951年4月,来华苏联专家小组编写出长春汽车制造厂设计计划任务书.该任务书规定了工厂的生产纲领,工作制度,工厂构成,协作配套,动力供应和建厂进度,另有附件1和附件2.附件1是外协厂供给零部件详表,附件2是汽车厂设计技术条件.同一个月内,重工业部初步审查了设计计划任务书并报请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审批.财经委员会当月就批准了该任务书.
1901年汽车被引入中国.但到50年代初,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汽车制造业.50年代,重工业部和后来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一机部和高等教育部建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为汽车的制造,科研和教育等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本文主要综述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概况.
2.建设汽车厂
重工业部于1952年4月19日任命郭力为汽车厂厂长,7月2日通知在长春成立 "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是年夏,工厂成立建厂指挥部,教育中心,技工学校,职工医院等,组织施工力量.8月,重工业部被撤消,第一机械工业部接管汽车工业.1952年12月18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652厂厂长,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
1951年2月10日,重工业部委派孟少农陪同苏联专家,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主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等去长春考察选址.15日,苏联专家和孟少农一行前往长春.经实地踏勘,他们认为长春市孟家屯车站铁路以西一带具备建厂条件,可选定为厂址.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选址方案后,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长春建设局在当月就完成了厂区2万平方公里的测量绘图.中国科学院地质勘察队根据苏联专家所定的勘察范围,项目及钻探试验位置,分期展开勘测工作.东北工业部土建设计工程公司地质队完成了厂址的工程地质探测和气象水文资料收集.东北科学研究所配合分析土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测量队于7月中旬完成约1.5平方公里的测量.全部现场勘测资料翻译成俄文后送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作为工厂设计的依据.
1953年1月,孟少农携带苏方建议的总进度表回北京,汇报苏方对一汽建设提出的重大修改意见:把年产能力不足部分补齐到3万辆,并预备产量加倍,再投资7000万元的条件,建厂时间提前到3年.1953年5月27日,一机部党组报告中共中央,详细地说明苏方的建议和一汽的筹备情况:"按我部现有力量,四年完成犹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但不按苏方三年进度进行,亦有若干需要考虑之处"."我们如能够提前半年或一年完成此项工程,可以培养力量,取得经验,以便迎接1955年,1956年开始的更多基本建设工程."[10] 这里,"需要考虑之处"是指进口设备积压和专家延聘等一系列问题.报告很快提到政治局会议上讨论,段君毅副部长列席了会议.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致支持三年建成汽车厂.1953年6月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11].6月下旬,毛泽东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一机部立即拟订三年建厂总计划,并于6月22日上报中央,获准.中央下达三年建成汽车厂的指示,造成了全国支援一汽建设的局面,大大加快了建厂进度.比如,铁道部优先运输一汽建设物资,包括相当一部分从苏联进口的基建物资.邮电部为汽车工业局开辟直通莫斯科专线电话,保证苏方的图纸,设备分交等及时联系与协调.外交部特别增设4名信使,加快信息和资料传递,驻苏使馆主动帮助联系有关一汽建厂事宜.
筹备组召集包括极少数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专业人才,调查了国内的汽车修配业,在一些城市做踏勘,就汽车制造厂厂址的选择提出建议.1950年7月,汽车工业筹备组在北京南池子成立汽车实验室,召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校三四年级学生约180名,委托清华大学举办短期实习培训班.1951年7月,筹备组又在北京华北大学举办两个多月的实习培训班,由孟少农,严机讲课,有970余名三年级学生参加.这些学生被筹备组安排到国内有关工厂实习培训一年,后来大部分成为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技术骨干.1951-1952年,先后有陈继善,张德庆,张树梅,吴敬业等50多位汽车界知名人士应召赴京,成为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主要技术专家.筹备组派人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厂,找到了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株州,重庆,凭祥等地的工厂,人员和资料的下落,收集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礼和汽车公司完成的汽车厂设计资料,在昆明山洞里还发现了资源委员会从美国斯特林(Stering)公司购买的汽车图纸.
初步设计被批准后,苏方的各项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技术设计完成于1952年至1953年初,在1952至1954年12月之间基本都运到长春.
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负责全面包建一汽,包括提供产品设计,组织工艺和施工设计.苏方以该汽车厂为主,联合26个苏联设计单位,组织600多位设计人员完成了一汽的全部工艺和施工设计,并提供了4吨载货汽车的产品设计图纸和整套技术资料.斯大林汽车厂为此成立专门机构(АЗ-1,即一汽),总工艺师茨维特柯夫任总负责人,抽调100多名有经验的专职人员(大多数为各车间的技术科长)担任项目负责人,有效地组织设计工作[8].从1954年开始,斯大林汽车厂进行繁重的技术物资准备工作,该厂副总工程师波依柯协调全厂援建中国汽车厂的具体工作.
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组织数百人投入汽车厂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这两种设计的工作量大约占全部设计工作的30%.1951年底,设计院完成汽车厂初步设计.留学苏联的陈祖涛有机会参加设计工作,并在1952年1月23日将初步设计带回北京.汽车工业筹备组就初步设计与苏联专家交换意见,并分别与铁道部,燃料工业部商谈铁路专用线和热电站建设方案.此后,筹备组将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的预审意见及同苏方代表商谈的议定书上报重工业部.重工业部于2月审查了初步设计.3月25日,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听取并批准了初步设计,议定书,重工业部提出的聘请苏联专家和派遣实习生等事项的计划,同意重工业部提出的在苏联批准技术设计的意见.4月4日,财经委员会通知重工业部,迅速决定汽车厂的领导人选,派遣孟少农,李刚,陈祖涛,潘承烈组成订货代表小组赴莫斯科认可技术设计,在驻苏大使馆领导下办理审批手续,以及设计联络,设备分交,聘请专家,派遣实习生等事宜.重工业部命名汽车厂为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或长春汽车厂),代号是652[7].
关于汽车厂的选址,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石家庄,太原等地,争论很多.陈云曾提出在西安建厂,后来知道"这根本不对头"[3].年产3万辆的汽车厂全年需要电力2万4千千瓦,西安只有9千千瓦,修一个新电站需要几年时间.汽车厂一年需要二十几万吨钢铁,而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五,六年以后才可能实现这个产量.汽车厂每年还需要2万立方米木材,在西北要把山都砍光.汽车厂每年的运输量大约100万吨,而西安到潼关的铁路运输量不超过200万吨.讨论的结果,汽车制造厂应该设在东北.1951年1月3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可将嘎斯装配厂设于北京,吉斯制造厂设于东北长春附近."[4] 1月1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重工业部刘鼎和汽车筹备组孟少农关于建设汽车厂的汇报.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四平至长春一线选址,同意苏方建议的建设目标,认定苏联的吉斯150型4吨载货汽车为汽车厂产品,年产纲领3万辆,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开始建厂,1957年建成投产,协作配套问题由有关部门解决[5].会后,汽车工业筹备组派胡亮,胡云方,孙世伦到长春,四平一带预选厂址.
1953年4月6日,第一批苏联设计的建筑施工图纸到长春.6月23日,苏联贸易部通知:已经批准由苏方供应长春汽车厂生产汽车所需之全部工具,夹具,辅具的图纸及其中较复杂的工具的制造.1954年2月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授权汽车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郭力在莫斯科批准一汽技术设计[9].
汽车工业筹备组下设设计室,由王玉京负责.设计室下分综合,工艺,土建,设备动力,采暖,通风等组,有30多人.设计室配合苏方的设计工作,组织翻译一汽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资料;为一汽锅炉房等辅助工程,以及为一汽配套的哈尔滨与瓦房店轴承厂的扩建,北京化油器厂等作了设计.
1950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华建设项目时,苏联领导人建议赶快建设一个综合性中型载货汽车制造厂.另建一个轻型载货汽车装配厂,以应短期需要,培养干部,以后再扩充为制造厂[1].这样,建设汽车制造厂的设想很快纳入苏联援华计划,成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后来,中央政府将汽车制造厂的兴建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
1.筹建与设计
1949年10月,陈云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刘鼎,钟林任副部长.重工业部所属机器工业筹备组开始考虑汽车工业的筹建.1950年1月,刘鼎要求专家办公室主任郭力和计划司的孟少农着手筹建汽车工业.2月全国机械工业会议讨论到汽车厂的建设,决定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3月27日筹备组成立,主任是郭力,副主任有孟少农,胡云芳,首批参加筹备组的约有30余人,后来有100多人,办公室最初设在北京市灯市口西口原中国工程师学会旧址内,后来搬到鼓楼附近.1949年9月来华的3位苏联专家加入了筹备组.其中一位专家叫斯莫林,是斯大林汽车厂的总设计师.
1950年8月2日,重工业部副部长刘鼎主持召开第一次汽车工业会议,讨论汽车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步骤.参加会议的有国内汽车界人士陈继善,何乃民,彭定一等50余人.会议建议,优先制造载货汽车,按照苏联汽车工业标准建立汽车工业基地,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的全部设计.
中苏双方协商议定,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为总设计单位.该部的全苏汽车拖拉机工业设计院承担中方汽车厂的设计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任务,其中热电站部分作为一个专项由苏联热电站设计院设计.1950年12月2日,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派遣工厂设计专家小组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又译为"沃龙涅茨基",),设计师基涅谢夫到达北京,带来了苏方援助建设汽车厂的协议.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向他们交代,建设目标是年产3万辆吉斯(ЗИС)150载货汽车,苏联提供成套设备[2].两位苏联设计师计划在3个月内了解中国工业情况,准备计划任务书,帮助选定厂址,进行厂址的初步测量与工程地质勘探,收集设计所需要的资料.汽车工业筹备组一边提请上级就建厂方案和厂址做出决定,一边配合苏联专家前往华北,华东,东北等地参观工厂,收集资料.
关于建厂进度,苏联设计专家组在审批初步设计时没提出具体意见.重工业部的意见是四年建成,但觉得没有把握.1952年孟少农去莫斯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与苏方协商一个共同的进度.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古谢夫向孟少农表示,苏方最高领导人十分重视援建汽车厂项目,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苏方按三年建成安排工作,希望中方集中力量使建厂进度与苏方计划一致;建议放弃重工业部在北京建汽车装配厂的计划.孟少农就此请示重工业部,得到的指示是,等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率领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后,请代表团指示处理.代表团于1952年8月抵达莫斯科.李富春听取孟少农的汇报后,指定宋劭文与苏方会谈.会谈后,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接受苏方意见.
建厂的勘测,设计,设备和材料供应,施工,生产等都是在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的.苏方甚至承担了一汽生活区的规划设计.比如,苏联建筑工程部城市建筑设计院受中方委托,在1952年夏承担一汽宿舍区的初步规划设计,翌年4月《长春市西南区规划图说明书》到厂.按照苏方的规划,上海华东设计院承担了宿舍的设计.
1951年4月,来华苏联专家小组编写出长春汽车制造厂设计计划任务书.该任务书规定了工厂的生产纲领,工作制度,工厂构成,协作配套,动力供应和建厂进度,另有附件1和附件2.附件1是外协厂供给零部件详表,附件2是汽车厂设计技术条件.同一个月内,重工业部初步审查了设计计划任务书并报请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审批.财经委员会当月就批准了该任务书.
1901年汽车被引入中国.但到50年代初,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汽车制造业.50年代,重工业部和后来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汽车拖拉机研究所,一机部和高等教育部建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为汽车的制造,科研和教育等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本文主要综述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向中国转移技术的概况.
2.建设汽车厂
重工业部于1952年4月19日任命郭力为汽车厂厂长,7月2日通知在长春成立 "汽车工业筹备组六五二厂".是年夏,工厂成立建厂指挥部,教育中心,技工学校,职工医院等,组织施工力量.8月,重工业部被撤消,第一机械工业部接管汽车工业.1952年12月18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任命原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饶斌为652厂厂长,郭力,孟少农,宋敏之为副厂长.
1951年2月10日,重工业部委派孟少农陪同苏联专家,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主任设计师沃洛涅茨基等去长春考察选址.15日,苏联专家和孟少农一行前往长春.经实地踏勘,他们认为长春市孟家屯车站铁路以西一带具备建厂条件,可选定为厂址.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选址方案后,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长春建设局在当月就完成了厂区2万平方公里的测量绘图.中国科学院地质勘察队根据苏联专家所定的勘察范围,项目及钻探试验位置,分期展开勘测工作.东北工业部土建设计工程公司地质队完成了厂址的工程地质探测和气象水文资料收集.东北科学研究所配合分析土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测量队于7月中旬完成约1.5平方公里的测量.全部现场勘测资料翻译成俄文后送全苏汽车拖拉机设计院作为工厂设计的依据.
1953年1月,孟少农携带苏方建议的总进度表回北京,汇报苏方对一汽建设提出的重大修改意见:把年产能力不足部分补齐到3万辆,并预备产量加倍,再投资7000万元的条件,建厂时间提前到3年.1953年5月27日,一机部党组报告中共中央,详细地说明苏方的建议和一汽的筹备情况:"按我部现有力量,四年完成犹有困难,三年完成更无把握,但不按苏方三年进度进行,亦有若干需要考虑之处"."我们如能够提前半年或一年完成此项工程,可以培养力量,取得经验,以便迎接1955年,1956年开始的更多基本建设工程."[10] 这里,"需要考虑之处"是指进口设备积压和专家延聘等一系列问题.报告很快提到政治局会议上讨论,段君毅副部长列席了会议.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致支持三年建成汽车厂.1953年6月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11].6月下旬,毛泽东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一机部立即拟订三年建厂总计划,并于6月22日上报中央,获准.中央下达三年建成汽车厂的指示,造成了全国支援一汽建设的局面,大大加快了建厂进度.比如,铁道部优先运输一汽建设物资,包括相当一部分从苏联进口的基建物资.邮电部为汽车工业局开辟直通莫斯科专线电话,保证苏方的图纸,设备分交等及时联系与协调.外交部特别增设4名信使,加快信息和资料传递,驻苏使馆主动帮助联系有关一汽建厂事宜.
筹备组召集包括极少数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专业人才,调查了国内的汽车修配业,在一些城市做踏勘,就汽车制造厂厂址的选择提出建议.1950年7月,汽车工业筹备组在北京南池子成立汽车实验室,召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北洋大学等校三四年级学生约180名,委托清华大学举办短期实习培训班.1951年7月,筹备组又在北京华北大学举办两个多月的实习培训班,由孟少农,严机讲课,有970余名三年级学生参加.这些学生被筹备组安排到国内有关工厂实习培训一年,后来大部分成为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技术骨干.1951-1952年,先后有陈继善,张德庆,张树梅,吴敬业等50多位汽车界知名人士应召赴京,成为汽车工业筹备组的主要技术专家.筹备组派人考察了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厂,找到了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在株州,重庆,凭祥等地的工厂,人员和资料的下落,收集到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美国礼和汽车公司完成的汽车厂设计资料,在昆明山洞里还发现了资源委员会从美国斯特林(Stering)公司购买的汽车图纸.
初步设计被批准后,苏方的各项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技术设计完成于1952年至1953年初,在1952至1954年12月之间基本都运到长春.
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负责全面包建一汽,包括提供产品设计,组织工艺和施工设计.苏方以该汽车厂为主,联合26个苏联设计单位,组织600多位设计人员完成了一汽的全部工艺和施工设计,并提供了4吨载货汽车的产品设计图纸和整套技术资料.斯大林汽车厂为此成立专门机构(АЗ-1,即一汽),总工艺师茨维特柯夫任总负责人,抽调100多名有经验的专职人员(大多数为各车间的技术科长)担任项目负责人,有效地组织设计工作[8].从1954年开始,斯大林汽车厂进行繁重的技术物资准备工作,该厂副总工程师波依柯协调全厂援建中国汽车厂的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