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
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是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仅供参考。
20xx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篇一: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有了较大提升,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稳步提高,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与此同时,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各界都迫切希望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政府部门、高校领导、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评价机构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份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为各高校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改革方向提供翔实的参考,为广大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提供报考指南,为社会各界了解高校、引导社会资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理流动提供快速通道。这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高校的准确定位与有序竞争,满足考生和家长的信息需求,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着“加强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竞争发展、服务和谐社会”的宗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目前,本系列评价报告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们于最近研发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巨评价报告20xx--20xx))。我们以教育部20xx年5月公布的420xx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和《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为依据,将879所普通本科院校(将分校合并后共875所,包括131所重点大学,645所一般大学,99所民办本科院校)、287所独立学院、1266所高职高专院校@4-分校合并后共1265所)和325所民办专科院校作为此次大学评价的对象。同时,我们还按照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xx年)》,对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二级学科)、专业类(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进行了评价。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教育部20xx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以便于读者了解新旧专业名称的变化。
在去年的大学评价中,我们首次以一般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学与科研6:4的比例)为基准,对包括13l所重点大学在内的839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排名,为一般大学及民办本科院校了解自身在全国的整体排名提供了参照,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大学评价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优化,以重点大学的评价指标和权重(教
学与科研比例变为4:6)为基准,对875所普通高等院校(包括13l 所重点大学,645所一般大学,99所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排名,以便于一般大学及民办本科院校更好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权威性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广泛的参考价值。
第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从20xx年开始,在科技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中,一直以“投入一产出一效益”为主线(其中,“效益”一级指标包括“人均产出率”和“万元产出率”两个二级指标),坚持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相结合,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在本次大学评价中,我们坚持一贯的做法,同时更加重视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评价中我们更加看重增量,即上次大学评价到现在的时间区间内学校的进步,而在大学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存量,即学校已有的各项基础性指标,以质量、效益和国际化为导向开展评价。
第二,内容全面、系统,是目前国内最详尽、排行榜最多的大学评价报告。本书的评价对象覆盖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所有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涉及院校总数达到2427所,而且还从多个方面评价了875所普通本科院校分工。种类型、12个学科门类和92个专业类的实力和水平。从地区、学校、学校类型、科技创新竞争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等角度共产生593个排行榜,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我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的创新与发展现状。
第三,继续采用排名位次与等级相结合的表示方法,保持评价结果表达的合理性和充分性。在专业评价中,我们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二八律)和高校专业教育的分布特点,将各大学的专业实力和水平依次分为5个等级:①5女为重点优势专业单位,即排在前5%以内的高校;②4T真r为优势专业单位,占总数的工5%,即排在前6%至2。%之间的高校;③3女为良好专业单位,占总数的3。%,即排在前2工%至50%之间的高校;④2女为一般专业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工%至80%之间的高校;⑤工T真r为较差专业单位,占总数的2。%,即排在8l%至100%之间的高校。对于3女的高校,只给出名单,不列出排名;对于2女和工女的高校,不再列出高校名单。为了使内容重点突出,并兼顾全面性,同时避免本书过于厚重,降低读者购买成本,书中只列出中国一流大学26所、中国一般大学前100强、中国重点大学13l所、中国民办院校前300强、中国独立院校前200强、中国本科院校总排名前500强、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前500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评价中各高校的得分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6位,但在本书中,限于篇幅,得分仅保留到了小数点后2位。
第四,为了体现“同类比较、分类评价”的思想,更加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对全国的本科院校的教育竞争力分类型进行了评价。20xx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将高等学校划分为6种类型。我们以往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本科院校分为8种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语言.财经。政法类(简称文法类)、艺术.体育类(简称艺体类)、民族类、农林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