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创作(下)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王安忆小说创作

王安忆小说创作



他们的内心被强大的罪恶感和欲望的矛盾所充斥,他们 互相折磨,互相摧残。 “对于他,她是唯一可以提供发泄的出路,对于她,他也 同样是唯一的出路了。他们互相都是唯一的,他们只有自 己对着自己开火了。这一次干架,是剧团历史上罕见的, 他是那样地把她踩在脚下,踹得几乎要死去,而她竟还爬 得起来,反将他扑倒在地,随手抓起了一块石头,就朝他 头上砸去。没有任何声响的,一注殷红的血流了出来,流 到石板地上,周围的人吓呆了,拦腰抱住了也同样吓呆的 她,将他抬起往医院去了。半路却让他挣了下来硬是走回 来了。用手捂着伤口走了回来。血从捂着的手掌下淌,下 滴在裸着的胸脯上。他却觉得心里松快了,也稍稍平静了。 一天,他们难得地安静了下来,心里灼人的燃烧也缓和了 一些。

寻根小说:《小鲍庄》 “性题材”小说:“三恋” (《荒山之恋》、
《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
“性题材”小说: “三恋” --(《荒山之恋》、《小 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

《荒山之恋》



“他们隔了一大个喧闹与龌龊的场子,默默 地对望着。灵魂脱出了躯壳,飞越了障碍, 紧紧地拥抱了。他们都体验到了这拥抱, 这拥抱是前所未有的销魂,前所未有的动 人心魄。痛苦与隔离反将他们拉拢了,原 来逢场做戏的事,如今终于弄假成真,他 们是真爱了。他们忽然体会到:什么才是 爱情。”

小说颠覆传统“男强女弱”的塑造人物形象 的模式,以“她”的强悍“他”的卑琐这种巨大 的形象反差冲击着男权文化意识的统治地位,昭 示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见他回骂,她越发激怒,越发骂出一串不堪 入耳且又逻辑不通的粗话,比如: “×××××。”他更加激动起来,用加倍粗野 却含义真切的话反击。她不再让他说话,一叠声 地骂,声音又尖又高,企图压住他的骂声。他的 骂声低沉而有力,具有一种缓慢的穿透力。当她 自以为胜利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的声音却雄浑 地回荡着。这才发觉,他的咒骂一直没有停息, 与她并行,犹如乐队里的大提琴似的,虽少有旋 律,那音响却永远不灭。她来不及换气,接连地 大骂,试图压倒他,他毫不退让,沉着地伴随她 的聒噪,直到她声嘶力竭,躺在地板上滚来滚去 哭泣起来,他才住口,阴沉沉地注视着她。

第十讲 刘心武等

第十讲 刘心武等
第十讲 80年代小说创作 80年代小说创作 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1、生平: 生平:
• (1942-),祖籍四川。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 1942-),祖籍四川。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 -),祖籍四川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在中学任教多 中学时期即开始创作,但影响不大。1977年 年。中学时期即开始创作,但影响不大。1977年 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开始享誉文坛。 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开始享誉文坛。其 作品社会影响很大。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 作品社会影响很大。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 曾任出版社编辑、 人民文学》主编( 家。曾任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1986 1990)。 -1990)。 • 除小说创作外,还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 除小说创作外,还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 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 《小贩世家》 小贩世家》 • 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 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 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30年中, 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30年中, 年中 作为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痛苦。 作为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痛苦。朱源达最後 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 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 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 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 成了工人世家。 成了工人世家。 • 作品不仅揭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 作品不仅揭示了「 摧残, 摧残,还独特地褐示出悲剧的根源在於每个人心 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 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迪 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 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 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80年代小说王蒙

80年代小说王蒙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二)

本章要点
1 2 3 4
王蒙
汪曾祺
莫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华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生平创作历程 王蒙(1934----),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北京。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三)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静珍、静宜等人的典 型形象。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Company Logo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 1980年代的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 1980年代的小说

2、“反思小说”的主要作品: 反思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生 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 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在人 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 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潜意识里 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2、《班主任》解读
(1)、意义: 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大。
(2)、谢惠敏性格:她的身上显示出了“四人帮” 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良好的 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 独特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 (3)、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艺术上比较粗糙。 刘心武在这一时期对文学的理解是朴素而简单的。 文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用自己的议论将 小说的意义直接道出。
2)苦难意识。“痛苦的欢乐,伤痕上的 美”。苦难崇拜。“牢笼”。
第三节 知青小说和知青作家
一、概述:
1、“知青小说”: 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 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 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80年代中 期以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 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
二、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1、张承志及其创作:
1)生平: 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插队。 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1978年发表处女作,并考入中国社科院历 史语言专业。
2)创作: 草原系列:"为人民“ 《黑骏马》 黄土高原系列:寻找精神之父。《北方的河》、 《大坂》、《金牧场》 信仰系列:”念想“ 《黄泥小屋》、《心灵史》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两种趋向:
A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
化的封建性因素
B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
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
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2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A伤痕文学-- 《班主任》、《伤痕》
B反思文学:王蒙、高晓声等
C知青文学阶段
个人性反思
对文革历史大规模、集体性的反思文学的终结
3感应时代大变动的叙述
A改革文学
B其他作家的创作: 书写对象的变化书写重心的变化
C主流之外的小说创作: 汪曾褀冯骥才邓友梅
二.80年代中后期: 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
1.思潮变化原因:
A现代化的发展
B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新启蒙思想弊端的显露:
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
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
2新的变化
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
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

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创作方法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现代主义)。

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

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文学创作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3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等
现代派实验小说:刘索拉、徐星等
新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张洁、王安忆等。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王蒙-80年代小说家-介绍

王蒙-80年代小说家-介绍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名医梁有志传奇》——道德的反思 梁有志 梁有德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活动变人形》——文化的反思 “季节”系列小说是王蒙世纪之交创作的系列长篇 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 季节》《狂欢的季节》。 钱文
Company Log持早年作品的 风格的时候,王蒙回答:“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必 要的。二十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 部’,也再不是‘年轻人’。然而我得到的,仍 然超过于我失去的,我得到的是大有作为的广阔 天地,得到的是经风雨、见世面,得到的是二十 年的生聚和教训”,“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 年”,“我无时不在想着、忆着、哭着,笑着这 八千里和三十年,我的小说的支点正是在这里。”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少共精神” “青春与革命”,即“少共精神”成为他的一个 情结。 14岁就成为共产党员(1948) 50年代,他是一个青年,又是青年团的干部 时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时代,青春与希望成为他 思想的主调 。 决定了“青春+革命”既是他的人生观,又决定 了他创作的风格。
第一节
王蒙
过功勋的革命军人 重要的领导干部 右派(妻子离婚) “叛徒”和“三反分子”(儿子与之划清界线) 入狱 老张头(下放到边远的山区农村落户,得到农人 们的帮助和女医生秋文的关怀 )

第二十二章_80年代小说先锋小说课件

第二十二章_80年代小说先锋小说课件


四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 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发掘;同时,也抑 制、平衡了80年代小说中“自我”膨胀的倾 向。
五对于性、欲望、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 注,与中国历史语境,与对于“文革”的 暴力和精神创伤的记忆相关,是以另类、 隐秘的方式展开。


先锋小说的局限:
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的探 索倾向,其局限性就是不可避免走向“形 式的疲惫”。
“先锋小说”的特点

一重视叙述,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 把叙事本身看做审美对象。
二“虚构”与“真实”在作品中有意混淆、 拼接,并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 参与文本的构成。“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 汉人”是经常出现在他的小说的句子。


三叙述大多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 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 意义关联。读者将难以得到通常小说有关 因果、本质的暗示,和有关政治、社会、 道德、人性之类的“意义”的提升。

其次,莫言的比喻可谓别具一格。“石桥 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 “枪声沉沉,像夜中阴沉的狗叫” “过去 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 般坠落在地”。作者打破常规,不以华丽 的事物为参照,而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 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虽然不及华丽的 事物那般高雅和美好,但却获得了一种丰 富、形象可感的美,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 感官刺激。

它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 “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 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 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 绪历史”。
“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 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 “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 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当 代第一步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第八章:80年代小说创作第一节小说发展概况80年代小说是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丰富的思想意蕴、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审美素质同17年小说相区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对历史与现实的丰富体验、全面观照和深沉思考。

从历时角度和审美形态来考察,本时期的小说可以明显地以80年代中期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伤痕”、“反思”、“改革”为主潮,接续17年小说创作观念。

后一阶段则以“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为主潮,反映出当代文学转型之后的发展状况。

在1980年前后数年,“伤痕”、“反思”和“改革”三种小说潮流接踵而至,不仅以其浩大的声势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期,还以其风靡全国的“轰动效应”,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辉煌。

这些小说,立足于时代的政治需要,以“真实”的叙事话语和启蒙精神,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了文学上的清障工作。

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学人”,对于那时频频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都会记忆犹新,并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是特殊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

“十年‘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现象,读者饥不择食的迫切需求,渴望缓解的心灵,以及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能够产生相互间心有所通的共鸣,才是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焦点的转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便在不自觉中退潮了。

一、“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由于“伤痕文学”等概念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概念等同。

“伤痕”、“反思”、“改革”等小说虽然各自称谓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创作观念、题材取舍、话语构型等方面和17年小说大体一致。

其共同特点就是切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变动,凸现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的关系。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爸爸爸》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 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手法,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 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 凝滞、 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题理 性批判精神, 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反思小说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1979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 谌容《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 张贤亮《灵与肉》 高晓声《 年》、 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大顺造 古华《芙蓉镇》 屋》、古华《芙蓉镇》等。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与伤痕小说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蒋子龙
年代文学中,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立足 年代文学中 于工业生产实际, 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 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和深入地思考, 和深入地思考,使工业改革题 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 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 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 《拜年》《开拓者》 拜年》《开拓者》 》《开拓者
改革文学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三.伤痕文学的几个要点 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2.呼唤人的出现,呼唤人道主义 “伤痕小说”中的“人”还不是本体意义 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是观念的 “人”,而不是生命的“人”。 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4.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伤痕小说”出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是人们长期郁 积的情感的宣泄,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作家更多注意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而对 作品的艺术审美功能有所忽视。在表现上, 有些作品幼稚粗糙,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 表达过于急切和直露。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这场论争是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有关“歌 德”与“暴露”,有关“写真实”等论争的延续。它在文 艺界、思想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的影响已不仅限于文 学创作,还触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这次争论,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卢新华的《伤痕》发表在1978年8月11日的 《文汇报》上,作者由1978年的除夕夜开始 倒叙,描写了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 以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当她1978年 除夕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她未能 最后见到母亲一面,这在她的心里留下了 难以抹灭的伤痕。小说最后写到王晓华在 母亲灵前的控诉:“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 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考研808历年真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考研808历年真题
12006年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试题古代文学部分75分一根据经史子集把下列文献分类文心雕龙孟子说文解字荀子周官新议历代名臣奏议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六祖坛经二按时代先后为下列十二位作家排列顺序庄子屈原贾谊嵇康陆机王维杜甫王安石元好问虞集徐渭曹雪芹三给下列诗句排平仄凤凰台上凤凰游无边落木萧萧下远上寒山石径斜飞入寻常百姓家四简答题闻一多先生曾经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
2014 年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 诗教 2. 新乐府 3. 变文 二、简答题 1. 简述汉代大赋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 2. 简述晚明小品文的主体风格及形式。 三、论述题 1、 论述在中国古代和近代时期媒介(如,纸、印刷术、报刊等)的演变对于文学传播的影 响。 2、 王国维说过:“古来新学问起,大部由于新发现。”陈寅恪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 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结合具体实例, 评价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新材料与新问题。
现当代文学部分 一、选择题(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0 分) 四十年代中国新诗派的成员课余读的是下列哪些诗人的诗集? 1.艾略特 2.瓦 XX 3.雷登? 4.里尔克 5.惠特曼 6.拜伦 抱歉,第二个和第三个诗人名字记不起来了 二、名词解释(第一个 7 分,第二个 8 分,共 15 分) 1.潜在写作 2.谴责小说 三、简答题(每道 10 分,共 20 分) 1.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数次写到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在艺术上有什么作用? 2.巴金四十年代小说创作艺术特色? 四、论述题(每道 15 分,共 45 分,古代文学考生任选一题,现当代文学考生全部要做) 1.试阐述周作人在文艺理论和创作上的双重贡献? 2.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及鲁迅、胡风对其基本评价,你认为《生死场》的艺术特 色有哪些? 3.写出下列长篇小说的作者并进行简评。 《长恨歌》 《秦腔》 《生死疲劳》

《小说选刊》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

《小说选刊》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

《小说选刊》与1980年代小说创作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无数文学创作者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探索着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最为直接、全面、丰富、深刻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中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小说选刊》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出现,对于推动中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小说选刊》的背景及成立背景二、《小说选刊》对80年代小说创作的帮助三、《小说选刊》出版了哪些重要的小说作品四、《小说选刊》为小说创作提供的平台及其推广作用五、《小说选刊》编辑出版的小说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六、评价《小说选刊》及其文学价值七、《小说选刊》编辑运作策略及创刊初期的宣传活动分析八、分析《小说选刊》的社会作用及反映的现实问题九、《小说选刊》对于未来文学和小说发展的启示和影响总结:《小说选刊》在80年代小说创作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当时中国小说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繁荣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1. 《小说选刊》的背景及成立背景在这个提纲中,可以分析《小说选刊》的背景,包括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背景,同时也可以探究《小说选刊》创刊的缘由,主要思想意识和立意背景等。

2. 《小说选刊》对80年代小说创作的帮助这个提纲可以分析从哪些方面,《小说选刊》对于80年代小说创作作出了帮助,如基于哪些塑造特色的小说,对于人物塑造、叙事手法、风格、形式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善等等。

3. 《小说选刊》出版了哪些重要的小说作品这个提纲主要是要列举出《小说选刊》所出版的创作比较突出的小说,分析它们的文学特点,比如叙事风格、创作主题、社会意义、文化品质等等。

4. 《小说选刊》为小说创作提供的平台及其推广作用在这个提纲的分析中,可以着重探讨一下《小说选刊》在小说创作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如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怎么样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对推动小说创作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 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 话。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5.谌容与《人到中年》
(1936—),原名谌德容。 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人到中年》 《懒得离婚》 《减去十岁》
► 《人到中年》为其代表作及成名作
《人到中年》
► 知识分子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的工作晕倒,
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生存问题。 ► 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
‚我的同志哟 !”秦波不大客气地说:‚我们都 是共产党员,恕我直言,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 来给焦部长动手术,这,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 ..” 满脑子的特权思想——盛气凌人、自私霸道。 满嘴的马列主义——亲切自然、冠冕堂皇。
3.王蒙
► 1)、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 《夜的眼》
►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政治身份、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 ?在特定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名医梁有志传奇》
4.张贤亮及其小说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 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 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 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阿城《棋王》
► “文革”背景 ► 王一生——棋呆子,家贫,爱棋+爱吃
“吃”——生存需要 “棋”——精神追求 “呆”——文化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冈底斯的诱惑》 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 。 《虚构》 建构故事又消解故事。
洪峰: 中篇小说《瀚海》 :家族悲剧,调侃。 格非: 《褐色鸟群》
• 莫言: 《红高粱》 艺术魅力: 首先,它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 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状态的描述,一方面 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梁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 则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 负两个层面。 其次,《红高粱》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即 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它 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崇 高”的美感,从而达到教化之目的。而是采用“反讽”的 技巧,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 最后, 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 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中国式的“现代主义”书写 (先锋文学)
• 先锋小说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 与消解。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3、在文体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平面 化。
• 马原 : 从《拉萨河女神》开始,马原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故 事背景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此类小说有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 马原先锋小说重要特点首先在于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 的形象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 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况。 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 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强制性”地拼合在一 个小说之中。 再次,由于马原将小说而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机为其创 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 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 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之外的抽 象观念。
80年代小说(下)
பைடு நூலகம்
叙事技巧的探索
• 王蒙: 《 春之声 》: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出国考察 之后乘火车回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沿途的所思所 感。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运用了心理 结构的艺术方式 。 《活动变人形》:这是一部超越政治话语而上升 到文化层面的作品,其中倪吾诚、静珍、静宜之 间的家庭焦虑指涉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焦虑,倪吾 诚的心灵历程正是20世纪很大一部分中国知识分 子心灵历程的缩影。

王蒙在当代文坛上地位的确定不仅在于 他的作品显示出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厚度, 而且也在于他是小说创作艺术探索道路上 的急先锋。 意识流、较好的语言天赋
• 谌容: 《人到中年》用意识流及荒诞的手法来丰 富作品的表现力,作品写陆文婷精神处于 极度疲惫状态下,眼前出现了恍惚的幻觉。 宗璞:《我是谁》《泥沼中的头颅》 运用虚 构及荒诞的变现手法。
• 苏童: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 名作 。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 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 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 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 “历史背景与氛围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 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 。
• 余华 : 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 “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 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 是死亡的叙述 。《显示一种》,《许三观 卖血记》。 除了上述的主题性颠覆之外,余华小说 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于他所惯 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 行颠覆性戏仿。 《鲜血梅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