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回归自然。在现实主义精神受
挫,作家们穷尽探索未能找到
新的力量、资源之前,以张承
志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不甘就此
消沉,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大自
然。
张承志
20
ppt精选版
.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 根文学创作,其初衷,是为 了解决反思现实的困境,而 转头探究、梳理民族历史文 化的根源,寻找本民族肌体 深处尚未被政治文化禁锢侵
徐星
28
.
声音
ppt精选版
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 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 觉性。……是对当代青年的 一种误解。
29
.
先锋小说
ppt精选版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 的诱惑》(1985)等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 小说开始兴起。马原以及紧随其后的洪峰、格 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 村、吕新等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对小说形式 和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追求。马原这一时期
5
ppt精选版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 拓性意义:
它冲破了极“左”文艺的种种清 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 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 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6
.“反思文学”
ppt精选版
一批历尽坎坷、敢于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有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
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3
ppt精选版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
人)是第一个提出“寻根”
口号的作家。他在《爸爸爸》 韩少功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 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 话。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 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前期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第七章 1985年前的小说第一节小说概述(1课时)导入新课:由于80年代文学意识和80年代文学整体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受启蒙主义思潮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启蒙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

后期受现代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出现多元化趋势,有人回归传统文化,有人学习西方。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因此,评论界普遍认为“80年代的文学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新启蒙主义在逻辑上的展开。

”从作品主题上看,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这两种看似相反(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的小说创作倾向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与逻辑起点、思想基点——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前者着眼于破——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化的封建性因素;后者是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想象的共同体)。

1.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内容上都以文革以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小说叙事的焦点,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它们构成对历史的反思,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不同的主体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又呈现出不同差异。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2)深化阶段: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属于内心苦痛的一种情绪爆发,其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引向深入,进入反思阶段。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

80年代小说综述新时期文学(1977—1989)是经历了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崛起的文学,也是处于改革开放中不断变革的文学,期间,中国作家被压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喷发,使得80年代小说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并且,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或同时涌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

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起点的,而伤痕文学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影射。

那一场历经十年的浩劫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但这只有在挣脱了精神枷锁、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

这是伤痕文学喷发的历史根源。

伤痕小说作为1977—1980年间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以四川作家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

小说一经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小说揭示了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

在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韩少功《月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夜的 眼》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社会身 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的年代,个 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王安忆《小鲍庄》



背景:农村小鲍庄 连日的暴雨 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 成了县里被宣传的典型 鲍彦山一家从此“站起来了” “一个孩子的死让大家得到了好处” 小鲍庄中国乡村的代表

对于乡村落后文化的审视 对于乡村出路的忧虑


倡导“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 “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 理我们的“根”》等 寻“根”——民族之“根”——规范之外的东 西——正统儒家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 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 种方法》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自传体作品 受尽苦难的十岁无名男孩黑孩自食其力,顽强 地活着——菊子唤起了他对于母爱的渴望—— 菊子与小石匠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母爱——小铁 匠与小石匠的搏斗中黑孩有了报复——偷萝卜, 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抓,逃进了黄麻地 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 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爸爸爸》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 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手法,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 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 凝滞、 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题理 性批判精神, 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反思小说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1979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 谌容《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 张贤亮《灵与肉》 高晓声《 年》、 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大顺造 古华《芙蓉镇》 屋》、古华《芙蓉镇》等。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与伤痕小说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蒋子龙
年代文学中,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立足 年代文学中 于工业生产实际, 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 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和深入地思考, 和深入地思考,使工业改革题 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 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 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 《拜年》《开拓者》 拜年》《开拓者》 》《开拓者
改革文学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8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

80年代小说的发展轨迹

三、寻根文学
• 文学的寻根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
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
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 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四、现代派文学
中国本土现代派文学
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那时候是这么说的)基本 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大致以团块状向前涌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 这实际上是群体意识与权威崇拜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 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 现代派文学这样倒方便了理论界,但对整个文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 情!84年前后,通过报刊我们不断听到一些作家对创作苦闷的倾诉,有的隐退,消歇,反思或 读书;其实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 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 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 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 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 可以借鉴的方法,于是(1984年后)本土文坛热闹起来了。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 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 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 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3、“改革文学”的消歇期(85年以后)。 现实改革的受挫 改革小说自身的局限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创作倾向:改革文学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 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呼唤文化观念和 传统心理的变革。 张炜《古船》 贾平凹的《浮躁》 矫健《河魂》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二)发展阶段 1、“改革文学”的发韧期(80以前) 主要倾向:歌颂与呼唤改革 最早是1979《乔厂长上任记》 柯云路《三千万》 这一时期,改革文学最突出的代表是蒋子龙。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3、艺术特点 (1)客观冷静的笔法 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不动感情的平实描写而又 美丑自见。 吴楚:“好心的官僚主义” (2)寓庄于谐,富于幽默感
第四节 改革小说
(2)开拓者形象系列形象的塑造。 “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改革者形象系列) 是蒋子龙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群社会主义改革者 形象。 “开拓者”一词,来自蒋子龙小说《开拓者》的 题名,喻指为“四化”事业大胆开拓者车篷宽。 主要人物除车之外还有霍大道(《机电局长》)、 乔光朴、解净、刘思佳(《赤》)、牛宏 (《锅》)、武耕新(《燕》)等。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现实关注:《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主人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大力主张工业改革。 他不但支持下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实 行各项改革措施,而且潜心赞钻研理论,发表演 讲,受到群众的欢迎。但部长田守诚等人为了保 住自己的权力地位,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打击郑 子云、陈咏明。

八零年代小说

八零年代小说

付5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
• 付钱之前,自卑、纯朴、充满感激之情、 受宠若惊。
• 付钱后,破坏欲、糟蹋东西以泄愤的心理 支配了他;
• 自我安慰:5元白花了,何妨再买个帽 子。
•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 花5元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 “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被子 枕巾 大皮椅 地板 心理
• (1)、陈奂生形象分析
• ①、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 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 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 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 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 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 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 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狂欢的季节》。
(二)、关于“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这个名词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威廉·詹姆斯于1884年首先提出来的,最早是 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人的意识状态是像水一 样流动着的。
• 后来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从而使意识流小说创造者们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根 据。
• 所谓意识流小说,就是直接表达人物的意识,表 达人物直接的内心独白或者间接的内心独白。西 方意识流小说,要求忠实地表现人的复杂的精神 世界的整体,即人的思维的全过程,包括非理性 和下意识,且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摧残的结果,人不再成为一个正常人。
在小说中,章永麟的性功能具有很强的隐喻
色彩,决不单是一种生理现象。性无能象征着主
人公作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与社
会生活中的放逐,这是一种政治力量的“阉割”,
对他具有巨大的摧残力量。在小说中,性能力的
丧失给主人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但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少功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 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 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 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 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 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 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 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 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蒋子龙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 有类型化倾向。
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 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 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 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 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 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 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 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 《鸡窝洼人家》等。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 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 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 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 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现代先锋文学 知青小说
冯骥才
冯骥才小说中重要的成分是对民族文化的批 判意识,具有“文化小说”的特征,重视对 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呈现出明显的天津地 域情调。
张贤亮
小说成就: 题材:一在困境中的反应和省思;另一方面写农民 的命运际遇,探究人性、人生,耐人寻味。但也曾 因较为胆大的性描写引起过争议。 艺术美学特征:将作家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 作品之中,关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 境况和生存感受,作品充满了理性色彩。作品采用 多种艺术手法剖析人物心理,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 果,人物具有内聚力。对“缺陷美”的发现、发掘 和概括,是张贤亮艺术个性的追求,写“痛苦中的 欢乐”、“伤痕上的美”。风俗画与人物描写的和 谐统一,小说具有诗化色彩。以粗犷、苍凉的大西 北风情为背景,具有苍凉雄浑、粗犷质朴之美。
张洁

张洁是一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笔触关注的是普通人的人性、人情美, 把美好人性的碰撞与传递用作治疗灾难岁月的创伤和心灵的慰藉。 张洁的80年代前期小说主要致力于爱情婚姻下女性命运的思考,表现了作家的 爱情理想主义观念和对女性尊严的呼唤,主要是审美的。如《祖母绿》、《方舟》 等作品。 80年代后期,张洁的小说中理想主义被荒诞与丑恶代替,通过超现实主义、纷 乱的秩序来表现人生的荒诞性,由含蓄深沉变得辛辣狂放,主要是审丑的创作心 态。 90年代的小说继承了80年代后期的风格,以直接切入现实的方式,来揭示人类 媚俗化的生存境况以及这种生存中的悲哀。如《红蘑菇》、《日子》等。 从长篇纪实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的小说创作进入了超然状 态,爱恨交加的奋斗与挣扎走向超然的生命淡薄意识,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 情感的感悟。 张洁以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以一种社会悲悯的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 达对社会人生独特的女性体验。表达“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爱是难以言说的” 情感体验。
史铁生
小说是对堕入绝境的自我所作的抗争和精神 自救。史铁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他思考、探 寻生存理由、重建精神支柱的过程,进而从 自身的困境的探讨深入到对人类共同困境的 探讨,从个人的精神自救升华为对人的根本 生存处境的终极关怀。
王安忆
第一阶段:对美的探索和表现即“雯雯系列”,以优美的抒情 笔触,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性爱情的真诚追求。如《雨,沙 沙沙》、《命运》、《幻影》、《一个少女的烦恼》等作品。 第二阶段:对广阔现实的关注。如对知青返城的反思作品《本 次列车终点站》,表现上海生活的《流逝》等,以及《归去来 兮》、《命运交响曲》等作品。 第三阶段:1984年后的创作。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关照社会 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思考 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如《大刘庄》、 《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悲恸之地》等 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 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小说,以及《逐鹿中街》、《神 圣祭坛》、《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余华
余华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冷漠叙述”,迷恋于对暴 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余华的冷漠叙述实现了对 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法》)、 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 和伦理(《现实一种》)的彻底颠覆。 余华叙述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现成文体的颠覆。如 《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 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 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才子佳人 小说的颠覆。 对人生苦难的探询和超越性叙述是近年来余华小说 的特点。
莫言
莫言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富有 创新精神,使其小说呈现出奇特的想象性与神奇感。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性作品。选的是“土匪抗 日”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两个独特 的形象,小说充满了血腥味和神秘感,充满了生命 激情的欢歌。为我们展示了“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 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 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化叙事和生命力的洋溢,特 异的故事和非常规叙述方式(语言爆炸)使小说形 成了语言和内涵上的极大张力,显得瑰丽而神奇。
刘心武
刘心武小说的特点: 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 识;强烈的思辨色彩和理性特征;深沉的文 化感和历史感。 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有《班主任》、《立体 交叉桥》、《钟鼓楼》等。《班主任》揭示 了文革对青年孩子心灵的戕害和扭曲,提出 了“救救孩子”的社会问题。
陆文夫
陆文夫小说创作的特点: 题材领域敢于冲击禁区; 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魅力; 针砭时弊的准确性; 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浓郁的幽默感。
汪曾祺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乡土风俗画描写与对传统古典美学境界的钟爱; 超脱的人生境界和健康的人性呼唤与追求; 叙述上的诗化和散文化,充满抒情的诗情画意; 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富于节奏感、 色彩美。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观念是对当时和当下小说创作功 利化追求的反驳,是多样化审美境界的开拓。
马原等的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具有现代 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 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 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 深度;二是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 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 自我指涉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 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 等写作策略,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视其为小说的全部。四是在 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 先锋小说在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对小说观 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张承志
张承志小说洋溢着理性主义的光彩。他把对祖国和 人民的命运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在创作中渗 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 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张承志的小说中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有着强烈的 节奏感,具有诗化小说的倾向,以诗的精神来结构 小说,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 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 张承志进入90年代的创作,存在一定的宗教倾向。 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都是浪漫主义的 难得佳作。
马原
马原的小说体现出以下一些先锋性质: 小说在叙述中呈现出非写实非虚构的模糊状态,叙 述视角呈现出随意性,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接受者 纠缠在一起; 叙述强制性对逻辑的干预,叙述的事件不是通过本 身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人为的叙述联系在一起的; 小说成为形式的叙述和叙述的形式,叙述成为小说 的手段和目的,小说成为一种作者叙述的游戏方式。
重要作家作品
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 蒋子龙、何士光、张洁、谌容、宗璞 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邓友梅、冯骥才 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 张承志、韩少功 徐怀中、莫言 马原等的先锋小说 路遥、铁凝、古华、梁晓声、史铁生、阿城
王蒙
王蒙的创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治问题 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人的伤害; 创作手法上喜欢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巧; 小说的寓言化色彩,常常将个人的生存和命 运上升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层面进行思考; 语言上具有简明、通俗、艺术化、内涵丰富 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