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_同时保障粮食和环境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讲座共51页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教育部农业部一、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本项目从挖掘作物生物学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入手,重点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1)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
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依赖于群体的增大和花后物质生产的贡献,如何构建高效能生产系统、高强度支持转运系统、高质量受容系统,克服群体增大条件下个体与群体、源与库、根与冠等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
(2)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
良好的土体构型、耕层结构和水肥保持与供应能力既是作物高产的基础,也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急需阐明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和关键过程,揭示土壤对逆境条件的响应和缓冲机理,明确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定向调控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产高效的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联合研究,拟分以下3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四大生产体系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限制因素与突破途径重点围绕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的第一步目标,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集中阐明作物四大生产体系(东北春玉米、华北小麦-玉米、南方水稻、西北旱作)当前影响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主控过程,通过栽培和土肥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四大生产体系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条件的、在现有基础上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的技术调控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的协调机制与途径;②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栽培学机制与途径;③高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机制与途径;④西北旱作高产栽培的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及调控。
211005676_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代表委员热议过去五年三农发展
162023.065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但对于三农而言,5年,却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多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一组组数据,彰显着大国三农发展的澎湃活力。
过去五年,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升,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徐徐铺展。
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五年来,我国在持续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力破解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
——调好方式,推动“动力变革”农用车替代了繁重的运输体力劳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雷诺曼”大马力拖拉机配载北斗导航系统,实现了动力换挡、自动驾驶;青饲料收获打捆机实现了收获、切碎、打捆一站式作业……全国人大代表、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兴奋地表示:“为农业发展注入机械动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将更加轻松省力。
”五年来,广袤的田野上,科技动能澎湃。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调优结构,擦亮“绿色底色”“稻亩产达到808.8公斤,比常规生产增加了31.7%。
同时,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显著降低,减氮11%,减磷55%,磷径流排放减少50%,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52%。
”202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生态绿色种植模式取得喜人成果。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通大学服务社会之路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
Academy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通大学服务社会之路记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践探索文│本刊记者 程杰中国农业大学始建于1905年,这所已逾百年的高等学府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心系“三农”,为中国农业培育出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辐射源。
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了中国农业大学扎实的学风和深厚的底蕴,伴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时俱进成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重要课题。
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2011年,为了逐步探索和构建以高校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支撑,教育部、科技部决定联合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工作,中国农业大学成为首批十所试点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单位之一。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和学子们进一步走出教室,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开设课堂,探索将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系列科技服务社会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在涉农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为了更好地体现引领作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一年来,遵循“立足北京,布局全国”的原则,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技术、教育、信息及成果优势,集成各类科技成果为国家、地方、企业、农村服务,为探索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做了许多新的尝试。
目前,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备的组织框架,对运行体制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综合服务基地、特色基地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教师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的同时,基地的服务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另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
2014-2015-2形教课第一讲
2 评定了初级、中级及高级农艺师
3
提升农民荣誉感和整体素质
四是加强村庄治理制度建设
还有在一些地区的村委会换届过程中 存在拉票贿选,家族宗族势力滥权, 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 小官大贪
对村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解决目
前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不透明
的问题,提升村民的主体意识
股份合作制
解决封建迷信抬头,赌博之风盛行等 精神文明建 设 问题。
我国农业发展
现代
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 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 安全。要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当前最紧
迫的就是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 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一二三产业整合,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原因之一:
过去我国太过关注生产环节,
对第二、第三产业涉及相对较少, 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利润在这些环节。
把产业链、价 值链等现代产 业组织方式引 入农业
原因之二:
从国际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
也是国际公认的好战略好经验。
原因之三:
有利食品安全。
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储时健的褚橙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生产出橙子
素质
02
“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一是“三留守”问题
农村居民要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保服 务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本
解决 方案
留守儿童上学也应该建立 专门的接送制度。
二是加强村庄管理水平,让村庄变得美丽
垃圾分类
硬件建设
河道污染
人居环境
中国农资传媒公众号TOP5
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编辑^李阳电话:010-********中国农资CHINA AGRI-PR〇DUCTI〇N NEWS七部门联合启动202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坂治理行动近曰,农业农村部、最高人 民法院、最s人民检察院、工业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 总局、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门联 合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农资打 假专项治理行动视频会议。
中央 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 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 话会议精神,切实提髙思想认识,把农资打假作为保障农资供 应、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来 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把假 劣农资清出市场,让农民用上放 心种、放心药、放心肥,为夺取全 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保驾护航。
会议指出,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关系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切身利益。
过去一年,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力下,农资打假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农资市场稳定有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建党100周年,确保粮食丰收意义重大,当前春耕生产正由南到北陆续展开,农资进入销售旺季,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扎实做好今年农资打假工作,切实保障农资供应。
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春耕农资检查,突出城乡结合部、农资经营集散地、种养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采取巡查抽査、飞行检査和暗査暗访等方式,全面排査套牌生产、侵权假冒、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等问题。
加强农资供应保障,强化市场监测和供需形势调度,搞好紧缺品种调剂调运,畅通农资物流运输和末端配送渠道,确保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
加强农资打假宣传教育,提升生产经营主体识假辨假、安全用药的能力水平,鼓励农民群众对假劣农资线索进行举报,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农资审批管理,推动由事前审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程服务转变,加快修订完善配套规章制度,确保放得开、接得住、管得好。
重农强农 驰而不息
重农强农驰而不息作者:徐兴利黄家伟来源:《食品界》2022年第04期悠悠历史长河中,农业的地位稳固而持久,将农事比为要事之首也不为过。
如今,农业仍是国家重视、社会关注、民众关心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
2022年初,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农业领域焦点话题受到颇多关注,引发各界热议。
前进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2022年。
开年之初,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的成功召开,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于农业领域。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在这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节,“农事”牵动着万千人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民以食为天。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土壤耕作
How can hardpan be corrected? 如何消除犁底层
Use a subsoiler. 使用心土犁。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
•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 与土壤特性相适应 • 与作物相适应
• 配合有关农业技术的需要
土壤宜耕性和耕作质量
• 什么叫土壤宜耕性?
如:我国西北和内蒙古雨养农业地区,雨季集中在夏、秋季节,早 春干旱少雨,在雨季之前深耕晒垡(伏耕),能增强耕层保蓄水分的 能力,冬、春旱季,耙、耱、镇压防蒸发,即使在年降雨量400- 500mm的地区,仍能获得作物高产。
通过土壤耕作调节土壤水分蒸发。 土壤水分蒸发既损失了水分,又助长了土壤盐渍化。 通过土壤耕作,切断毛细管,或降低上层土壤非毛管孔隙量均 能有效地防止土壤蒸发。
土壤耕作是作物生产的 重要环节,它消耗大量的人 力、物力、资金。所以 ,农 业生产活动的进步,首先反 映在土壤耕作的手段上。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动力: 机具: 人力 手工工具 畜力 畜力工具 机械动力 动力工具
生产水平: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什么是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就是通过机械的物理作用,调节土壤松
第六章 土壤耕作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科学时报》 (2008-10-13 A4科学基金)
中国农大张福锁专访: 谁拖了粮食产量的后腿
土壤管理 十分必要
土壤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
“纵有良田千万顷,收成多少 在于耕” 。 “一年犁出病十年没收成”。
我国农民历来十分重视土壤耕 作。《齐民要术》把耕田放在首 篇,一来说明种植业从耕地开始, 二来也反映出作者对土壤耕作的 重视。
张福锁院士荣获2020GCHERA世界农业奖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士:办_中华合作时报社k 长:查迎新执行总编辑:孙立新 副张琴吴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5日主持召 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全生产法(修正草案)>。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 会信用体系建设,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基础。
为加强诚信建设、营造公 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会议决定, 坚持依法合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 管理,规范和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有序健康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科学界定信 用信息纳人范围和程序。
二是规范信用信 息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
三是规范严重失 信主体名单认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 限定为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 常秩序等方面的责任主体,不得擅自增加 或扩展。
具体认定要严格履行程序。
四是依 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确保过惩相当。
五是 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
六 是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严格信用信 息査询使用权限和程序,严肃查处泄露、篡 改、毁损、窃取信用信息或利用信用信息谋 私,严厉打击非法收集、买卖信用信息违法 行为。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清 理已出台的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公开、惩 戒等措施,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规范。
会议还确定了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的 措施,要求推进金融、政务、公用事业等相关征信信息跨领域、跨地域依法共享。
加快政府相关数据开放和有序利用。
积极稳妥 推进个人征信机构准入,加大征信业开放 力度。
完善征信配套法规制度,强化问责机 制,对征信评级弄虚作假等行为依法严惩。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 法(修正草案)》。
草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摆在首位,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 位主体责任,要求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和隐患排査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进一步明 确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 门相关职责;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 行为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张福锁:小农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服务
张福锁:
小农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服务
我国农业的特点是小农户分散、交易程度不够高,生产资料随处可见,但农民参加的专业技能培训少。
小农户需要的是从种子到丰收的全程服务,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的努力都白费……
比如举办科技长廊、分发科技日历等。
大家分工协作解决“最后一公里”学、研、用与政府、企业、科教、农民相结合,
信息、资源全部变成农民的能力,最后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目标。
过去十年,全国有1,152位科学家、45,420位政府推广人员、13万企业推广人员,我们一起在两千万农民的1.6亿亩土地上实现增产11%、减肥16%、增效30%以上的效果。
现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希望把我们的经验转移到他们那边去,这个经验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技术人员必须在农民或者生产企业一线,必须要有把政府、企业、农民、科教力量结合起来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平台,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服务到家,这就是科技小院做的工作。
科技小院和别的推广服务不一样,我们的技术人员要住在生产者身边,和他们一起进步,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农民通过讲课获取的知识只有
10%,但是技术人员在农民身边待上一个季度,他们可以接收50%的技术,如果一起进行农业生产一段时间,农民可以全部接受这些技术,并把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五年之后这些技术仍然起作用,而且农民与时俱进,把新技术与原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可以用得更好,两年就可以实现农业生产。
科技小院的模式非常辛苦,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幸运”院士张福锁
38 INNOVATION TIME 2018.05“我非常幸运!”这句话可谓是张福锁的“口头禅”。
从小山村到大学校园,张福锁的感觉是“就像来到了天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秋季入学大学生,“我们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
自大学本科毕业到攻读研究生学位,再到出国留学,他还是那句话:“我是非常幸运的!”时至今日,张福锁仍然十分感谢那一段段人生经历所带给自己的理念:“眼界越开阔,贡献就会越大。
”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把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大面积技术应用新模式,始终贯穿在早“产学研”工作中,从而探索出一条国际领先的农业转型之路。
自己土壤“生根发芽”20世纪90年代,化肥用量快速增长,但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伴随而来的还有化肥利用效率开始下降,且环境问题也日渐显露。
农作物就像一个时常忍饥挨饿的孩子,经常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作物“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显然,依靠改土施肥等传统的思路,解决不了既要增产又要环保的问题,必须创新理论和技术,找到增产与环保协同的新途径。
“土壤植物营养”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学科,还是全国第一个集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土地资源系、农业气象系和遥感研究所等单位,合并新成立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中的重点课程,那时刚三十而立的张福锁成为植物营养系副教授,浑身充满干劲,一猛子扎进科研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众所周知,领先之路意味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一次又一次挫折,坚持不懈,顽强奋斗,张福锁30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终获硕果:—发现小麦缺锌分泌的植物铁载体类根分泌物;发现植物铁载体类化合物不仅受缺铁的诱导,而且还受缺锌的诱导,在禾本科植物体内合成并主动分泌到根际环境中去,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界过去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证明了铁载体化合物对根际微量元素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提出植物感受养分胁迫诱导体内生物合成根分泌物—根系主动分泌—根际养分非专一性活化—根系专一性吸收四位一体的根际营养理论,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植物营养遗传改良和农田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中;—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花生和玉米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状况的现象和机理,并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我国传统的间套作生产体系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公需课:课后答案(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剩余时间:1时58分20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D)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A、50B、100C、150D、200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B)亩耕地红线。
A、16亿B、18亿C、20亿D、22亿3、“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创建(C)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A、300B、400C、500D、6004、关于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培育3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B、支持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C、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D、培育20万名农村创业创新导师5、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原则,以下表述错误的是(B)。
A、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B、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C、坚持农民主体地位D、坚持改革创新6、关于“十四五”时期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800个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B、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C、300个以上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D、2000个以上农产品品牌7、《“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A)所县级供养服务机构,拓展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A、1B、2C、3D、48、关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B、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C、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D、立足农村农民共同富裕9、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这是我国的(A)决定的。
A、国情农情B、农村改革C、农业产业特性D、市场经济发展10、以下不属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的是(D)。
善待土壤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农民日报/2018年/6月/1日/第007版肥料·土壤善待土壤就是善待我们自己5月24~26日,2018土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组织官员、专家和学者近200人参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千百年来,土地像母亲一样养育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
如何更好地呵护土地母亲的健康呢?各国又该如何携起手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呢?土壤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大家每天都在讨论空气污染,因为它是看得见的。
但土壤污染却是隐形的,人们只有感受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威胁后,才会意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水司司长爱德华多·曼苏尔说,相对于空气和水,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污染,还会长期影响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耕地作为农业发展中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一旦被污染,不但失去了再吸收、容纳和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还会缓慢地释放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长期且难以治理的危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目前,世界已经有超过33%的土壤陷入中度和重度污染,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和化学污染等,对粮食产量和安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爱德华多·曼苏尔说,“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气候逐渐变暖,如果我们不重视土壤的健康发展问题,那么改善和提高全球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土壤的形成来之不易,土壤的修复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袁汉民做了连续多年的免耕跟踪试验,在农田中保留一定的秸秆,土壤肥力提升的效果在试验的前4年中都不明显。
“秸秆、有机物料和生物炭三者的融合,是目前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至少还需要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张维理说。
土壤修复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业土壤修复不是一件单打独斗的事,土壤的健康状况影响着地球村的每一位“村民”。
新发展理念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发展理念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3)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4)2.1 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6)2.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7)2.3 新发展理念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8)3. 新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内容分析 (11)3.1 创新驱动 (12)3.2 协调发展 (13)3.3 绿色发展 (14)3.4 开放发展 (16)3.5 共享发展 (17)4.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19)4.1 现状概述 (20)4.2 存在的问题 (21)4.3 对策建议 (22)5. 新发展理念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 (24)5.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策略 (25)5.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6)5.3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27)5.4 完善农业开放合作机制 (29)5.5 促进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30)6. 案例研究 (31)6.1 国内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32)6.2 案例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33)7. 结论与展望 (35)7.1 研究结论 (36)7.2 对未来的展望 (37)1. 内容简述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新发展理念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式。
在农业领域,这意味着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起点上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新起点上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者:马建堂来源:《新经济导刊》2019年第04期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数字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更加需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增添底气。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但由于治理能力弱等原因,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人们的吃饭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解决好了这一问题。
一、新中国70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中国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70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了14亿人口。
2018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比1949年增长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也大幅提高。
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
《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评价》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发布
快讯FAST INFORMATION10月份全国餐t欠收人增速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0月,全国餐饮收入4372亿 元,同比增长0.8%,这也是今年以来 全国餐饮收入首次实现正增长;限额 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12亿元,同比增 长6.1%。
2020年卜10月,全国餐饮收 入29598亿元,同比下降21%;限额 以上单位餐饮收入6389亿元,同比下 降 17.8%。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10月份全国 餐饮收入增速年内首次正增长,比上 月加快了3.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 降8.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比上月加快了 4.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目前,全国餐饮市场和限上餐饮收入均转为正增长。
卜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下降30.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4.9个百分点。
1一 10月,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收窄至15.1个百分点。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10月餐饮市场持续复苏,全国餐饮市场和限额以上单位收入均实现正增长,连锁品牌企业、头部企业在复工复产及促进餐饮消费方面继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全球疫情蔓延在欧美等国家造成二次冲击,国内疫情也有受境外输入影响呈局域反复态势。
下一阶段餐饮企业要继续坚持将各项防疫工作常态化,加强重点环节食品安全自查,食品生产经营者应索取消毒单位出具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业经消毒的证明,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
同时自觉将厉行节约纳入餐饮生产、加工、服务的全过程,全程节约,避免浪费,克服困难,保持餐饮市场稳定回暖。
(中国烹饪协会行业发展部)《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评价》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发布在厦门市第二H~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召开期间,中国绿色食品发 展中心举办了“发展绿色食品助力乡 村振兴”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出席会议并 发布了《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效应、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评价》重大课题研 究成果。
“科技小院”,出绿色农业阳关道
不过,在1978年之前,他只是陕西省凤翔县黄土高原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
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缺衣少食的记忆,仍然深刻烙印在他的心中。
也正因此,粮食重要,农业重要,成为他内心深处的朴素认知。
1978年高考改变了这个农村少年的命运,他和哥哥成为了十里八乡仅有的两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命运改变,但他仍未离开农业——他考进了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
30多年间,他扎根农业做研究,许多研究和创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作用:他创新植物营养理论,丰富和完善了根分泌物营养理论;他创新氮素实时监控技术、磷钾恒量监控技术、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互作增效技术、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施肥技术和大配方小调整配肥技术等,成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化肥零增长行动的支撑技术,在全国2498个项目县广泛应用,至今还在持续大面积应用,推动了化肥用量下降和利用率回升,促进了全国土肥行业的技术进步;他创建了“政府测土、专家配方、企业配肥、联合服务”的养分管理技术应用新模式以及诸多技术政策建议成为肥料企业产品升级、国家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的支撑,推动了全国肥料行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基础性和综合性强,单一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有限。
扎根基层,发现需求,有的放矢地综合创新是认识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要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结合起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长期深入基层的经验使他深切认识到,“三农”发展面临三大脱节问题: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而解决这三个脱节的关键在于一个——农业科研为了谁?文/本刊记者 庞贝 宋文芳 李曼“科技小院”,出绿色农业阳关道农业是我们现代化的最后一块短板——这几乎是包括农业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的共识。
如何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创造另一个属于中国农业的奇迹?新春伊始,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等。
理性看待化肥农药
理性看待化肥农药芦晓春颜旭文近年来,有的人认为化肥、农药百害无一利,彻底将其妖魔化;有的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该放弃使用化肥、农药。
与此同时,个别媒体也推波助澜,致使人们“谈肥色变”“谈药色变”。
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有关化肥、农药此起彼伏的嘈杂声音,另一面是农业农村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取得的成绩: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三大粮食作物利用率双双超40%。
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化肥、农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有关专家进行了求证。
为什么粮食生产中需要使用化肥、农药?“化肥是高效的营养物质,能为作物提供养分,改善作物和土壤营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强调,要正确认识化肥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
化肥是高效的营养物质,能为作物提供养分,改善作物和土壤营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
“施用化肥以来,全国耕地从大面积养分匮缺转变为养分富集。
”张福锁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基础生产力每亩仅260公斤,而现在达到了每亩333公斤。
得益于化肥施用带来的土壤生产力提升,我国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翻了两番,其中化肥的贡献约占一半。
全国大量试验证明,停止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家肥,3年内作物产量就会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张福锁告诉记者。
农药的意义则主要在于通过防治病虫害达到保护粮食生产的目的。
“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这些有害生物,药物是主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看来,尽管当今世界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选育防病虫品种等非农药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依然是当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宋宝安摆出现实例证:2019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防治面积达16亿亩次,其中化学防治面积约占2/3,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约占1/3,这充分说明采用农药防治仍然是主要的措施。
十年一剑!Nature:张福锁院士团队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实现农业绿色增产增效
十年一剑!Nature:张福锁院士团队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实现农业绿色增产增效粮食安全、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农业是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为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必须增加60-110%(较2005年相比),且应同步降低气候变化的环境威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地区,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和中国。
在部分地区,因农户饱受资源缺乏和知识不足的困扰,所以粮食的绿色增产增效取决于农户如何管理他们的土地。
为提高小农户的生产能力,一些研究已经在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
然而,在技术大面积应用,同时解决作物产量与环境保护目标方面的进展不多。
因此,在小农为主的高投入-低效率生产系统的国家,大面积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意义重大。
2018年3月8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领衔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Pursuing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with millions of smallholder farmers”为题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本研究报道了在过去十年里,与全国2,090万农户一起应用优化的管理技术获得了更高的作物产量,同时也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自2005起,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建立了我国主要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创新与应用协作网,在生产中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
他们针对我国集约化粮食生产用肥量大,资源环境代价高,施肥增产幅度小,养分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将植物营养学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有机融合,率先提出了绿色增产增效理论和技术新思路,以高效利用光温资源的高产群体定量设计充分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以定量调控根层水肥供应支撑高产群体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地上作物高产与地下水肥高效协调统一,突破了高产与高效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
先后在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主产区建立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Integrated Soil-crop System Management, ISSM),通过13,123个田间实证研究验证了技术的增产、增效、减排、增收潜力。
【理论研究】张福锁院士团队: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理论研究】张福锁院士团队: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一、前言以绿色发展为先导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是保障农业提质增效与环境友好,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核心要义,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链融合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012—2019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先行区平均达到83.03),农业绿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更好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的小型化、品质化、精致化特质。
然而,国内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产品多而不优、品牌杂而不亮、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加之全球“碳关税”“低碳壁垒”逐渐形成对国际农产品流通的冲击,可能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与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现象。
为此,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与绿色转型升级,在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
目前有关农业全产业链的研究众多,聚焦于内涵界定、模式分类、路径探索、成效分析等方面,呈现不断整合、持续优化的发展态势。
农业产业链研究最初围绕生产环节展开,关注农业生产与技术研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以“统购统销”等形式向市场端延伸;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链继续朝着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拓展,通过链条的完善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与此同时,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构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初期重点。
近年来,新发展理念兴起,消费方式转型,信息化应用广泛,多方因素共同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在农业产业链运行模式方面,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龙头企业带动、中介组织带动、专业市场带动以及其他类型,根据链条上经济主体的差异可分为链条式、链族式、链网式。
此外,调整价值链构成、优化创新体系,可打通行业壁垒,解决信息不畅、衔接不稳、质量管控难等问题,进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产值与流通效率,推动农民增收、扶贫攻坚与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