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

合集下载

日本近现代城市住宅空间结构变迁

日本近现代城市住宅空间结构变迁
面 积平均 值 ( m 2 )
1 2 6 . 4 6 1 . 0 4 7 . 6 1 l 1 . 9
9 4 . 9
表 1三 种 城 市 住 宅 的 数 量 和 面 积
数量 ( 户)
户 建住 宅 长屋住 宅 集 合住 宅 其 他住 宅
总计
在 住宅 总量 中 比例 ( %)
摘要 :
1明 治 时 期 的住 宅西 化 风 潮 日本 的 近 现 代 时 期 始 于 明 治 年 间 ( 公
庭 生 活上 来 。
自明治维新 以来 , 日本 的 城 市 住 宅 受
建筑 师们 开 始 在 上 流 阶 级 的 宅 邸 或 自
到 西 方 生 活 方 式 和 国 内社 会变 迁 的双 重 影 元 1 8 6 8 —1 91 1 ) 。在 此 之前 , 传 统 的 日式 己的住 宅 等 个 例 中尝 试表 现 突破 传 统 的 空 待客 ” 这一行 为展开 , 其 空 间 结 构 和 功 能 化 的 平 面 设 计 。 同 时 , 在 中 响, 逐 渐 朝 着 家庭 本 位 化 、 公 私 分 明化 、 类 住 宅 空 间 围 绕 “
5 6 . 5 3 3 . 1 6 3 9 . 9 7 O . 3 3
1 o 0
起 居 室 及 餐 厅 兼 作 家庭 团 聚 和 待 客 之 用 , 是住 宅 中最 具 社 会 性 的部 分 : 相应 的, 卧室 以墙 隔 开 , 位 于 不 易 抵达 的 内部 , 以此 保 证 私密 性。这 些住宅 的空 间围绕 家庭 内部需 求 组织 , 是 以家 庭成 员 为核 心 的 现 代 化住 居 。
日本 社 会 的 老 龄 化 、 就 业 结 构 多 样 化 等 问 [ 4 ] 藤 原 艺 , 中山徼. 民间赁 贷住 宅【 二 十二五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 2 01 1 B AJ O 3 B O 0)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性质引言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生在19世纪末。

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对明治维新的性质展开探讨。

政治性质明治维新在政治上的性质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由各个封建领主掌控的分封制国家。

但在维新后,明治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

政府的权力逐渐集中,实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包括设立内阁、立宪法制定和推行西式法律制度等。

经济性质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性质是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工业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推动现代化工业和加强对外贸易。

此外,明治政府还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所有权从封建领主手中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促进了农业发展。

社会性质明治维新在社会上的性质是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在维新前,日本社会分为武士、农民、商人和下层民族等阶层,社会地位有明确的界限。

然而,在维新后,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武士不再是唯一的统治阶层,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逐渐崛起。

此外,明治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普及了基础教育,并鼓励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文化性质明治维新在文化上的性质是推动了日本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维新前,日本的文化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和艺术等方面。

明治政府鼓励日本人学习西方语言、习俗和礼仪。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展了文化交流,邀请外国专家来日本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结论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建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的转变。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格局在江户时代的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

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

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

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

如同经济状况的变化那样,在维护不同阶层的严格界限上,将军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武士就是战士阶层。

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

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

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

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

另外,在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中的,或者警官。

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

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

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

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

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

农民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是由农民生产的。

大米的量度标准是石,大约相当于5蒲式耳。

一石能供一个人吃一年。

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

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

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绝大多数都分给了地主和大名。

据Charles J. Dunn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

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

那为农民留下了什么?这取决于天气。

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

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

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

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日本江户时代是指1603年至1868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命名自江户幕府,由德川家族所建立。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现代日本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武士阶层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以武士阶层为核心。

武士是拥有土地并服务于领主的军人阶层,他们通过武力来维护领地的安全和稳定。

武士享有特权和高地位,并以“武士道”作为道德准则,追求忠诚、勇敢和荣誉。

武士阶层内部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例如大名、藩士和家臣等。

1. 大名大名是武士阶层的最高等级,持有一定规模的领地,并享有世袭权。

大名们在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自主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他们与幕府保持一定的关系,有时需要向幕府交纳一定的赋税或效忠于幕府的决策。

2. 藩士藩士是供职于大名领地内的武士。

他们服从于大名的命令,负责领地的管理和防御。

藩士通过绩效评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同时也受到了大名的保护和赏识。

3. 家臣家臣是效力于大名或藩士的武士,他们负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政治和军事等。

家臣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通过表现出色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

武士阶层内部的社会地位是固定的,血统和家族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改变。

二、农民阶层在江户时代,农民是日本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

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受到了严格的统治和限制。

农民必须服从领主的命令,奉行领主的土地和支付相应的赋税。

农民阶层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其中有富农、佃农和雇农等。

富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佃农则是租佃大名或藩士的土地进行耕作,雇农则是为富裕农民或领主提供劳动力。

作为社会的基层,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经济困境。

然而,正是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活动,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运转。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

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数百年前的日本,正处于幕府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并分析其对日本历史的重要性。

一、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武士、农民、商人和文人士族等几个阶层。

武士阶层是幕府的主要执政力量,武士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权力和土地资源,他们通过奉行(将武士阶级的人与农民、艺人等身分分开)政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武士阶层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划分,高级武士享有更多特权和地位。

农民是幕府时期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受到武士的支配和剥削。

农民们被分配到土地上,必须支付一定的租金与税收。

农民群体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生活贫困,但他们是实际生产的主力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人阶层在幕府时期逐渐壮大,虽然社会地位不如武士,但是商人通过交易和经商积累了财富,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幕府对商业活动有所限制,商人阶层在政治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文人士族则是日本幕府时期中的一群特殊社会阶层,他们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行政等工作,是幕府政权的重要支持者。

他们对于日本的文化积淀和思想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幕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幕府时期的日本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有一定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农业是幕府时期经济的主导产业,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食物和稳定的经济基础。

幕府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农田整备、水利工程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也是幕府时期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尤其是纺织业和陶瓷业。

纺织业以生产丝绸为主,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陶瓷业则以瓷器生产为主,以质量优良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商业也在幕府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虽然幕府对商业有所限制,但随着城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达,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

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商人们通过交易和贸易积累了财富。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社会存在,集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集团内部的人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大概就是说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1 ] (P10)所以,日本人常以“我家”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而以“你家”、“府上”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

“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人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一个共同企业里,而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干;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一个人主要隶属的社会集团,因而也是其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

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自己的一切都系于公司一身了。

所以,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在这里,日语“家”一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

因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某个组合中的一分子,而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一个集团成员的最高准则。

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

在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士对自己的忠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御家人制”。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摘要】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经常被提及和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

也就是说,在日本这个社会集团里,相比横向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更占主导地位。

而纵向关系也确实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内外意识,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

比如,在一个集团内,如果有具有同等资格的两人,受纵向关系的影响,也会通过某种方法设定出差别,并加以强调,重新将其排入纵向序列,这种序列的精确性几乎到了惊人的程度。

本文通过分析与纵向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的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和生活习惯,来深入研究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究竟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征乃至优缺点,以及今后将会以怎样的趋势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日本;集团;社会结构;纵向一、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

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意识的日本式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与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

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

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制度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制度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制度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开创性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历史的新纪元。

明治十年(1877年)后,日本政府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既有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有教育、经济、文化传统的转变等多方面的社会变革。

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运动,其最终目的是推动日本成为一个发展成熟的现代国家。

一、社会变革在日本传统社会阶级制度中,贵族阶层向下压迫了平民百姓,并削弱了市民的政治权利。

明治维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破除这一制度,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

明治政府将贵族阶级的特权削减到最低程度,同时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开垦新的土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动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动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变革。

在传统的日本婚姻制度中,一般都是由家长和媒人来决定结婚对象,而明治政府则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女性平等。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推动个人财产制和产权制度,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二、政治制度改革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明治政府在不断推进之中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早期的明治政府,尽管采取了欧美传统的议会制度和宪法,以及选举制度等,但这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明治政府不断完善改革,推动建设与民主法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

明治政府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改革,是采用和引进欧美的现代宪政制度。

明治政府参照了欧洲三大国家的宪政体制,即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的总统制和德国的君主共和制,最终采取此种改革方案。

明治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削减了皇室的权力,赋予议会和公民以更多权利。

明治政府同时还试图掌控亚洲国家和欧美大国的国际政治闸口,这促使日本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并通过引入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加速了日本现代化进程。

三、结语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中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改革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历史事件对日本的现代化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明治维新后的数十年间,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就。

《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记录

《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记录

《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社会阶层的划分 (5)2.1 日本社会阶层的传统划分 (7)2.2 新下层社会的形成 (8)三、贫困的遗传因素 (9)3.1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10)3.2 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 (11)四、新下层社会的生活现状 (13)4.1 经济状况 (14)4.2 教育与就业 (15)4.3 社会网络与支持 (17)五、社会阶层与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 (18)5.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0)5.2 实证结果分析 (20)六、结论与展望 (22)6.1 主要发现 (23)6.2 政策建议 (24)一、内容简述《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是一部深入探讨日本社会现象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日本社会阶层结构、贫困现象及其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贫困的根源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日本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首先概述了日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的社会结构,分析了社会阶层形成和固化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日本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的困境,贫困现象呈现出遗传的趋势。

书中通过数据和实例,生动地描绘了贫困家庭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书中详细分析了贫困遗传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难以跨越社会阶层。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是导致贫困遗传的重要原因。

书中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深入思考。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探讨了解决贫困遗传问题的途径。

书中提出了加强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机会公平等措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贫困家庭的真正脱贫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新下层:日本的社会阶层与贫困遗传》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日本社会的阶层问题和贫困遗传现象。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为了彻底改变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拼搏求进的日本政府在国内进行了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及其影响。

一、政治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改革是该时期改革的核心内容。

太政官制度和封建时期的领主地位在新政府的改革下被废除,新的政治体制建立,这一举措为日本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首先,新政府坚决废除了幕府体制,实行了天皇中心的政治体制。

这一改革强调“尊皇攘夷”,大力推行国家主义,加强了国家的集中统一,树立了天皇作为民族象征的地位。

其次,明治维新时期还推动了选举制度的建立,实行了普选制度。

此举为新政府在政治上赢得民心,奠定了政治合法性,同时也为今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新政府还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级和地方政府机构逐步建立,为地方政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改革经济是发展民族的关键领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经济改革,开启了日本经济的崛起之路。

首先,新政府加强了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治理外交纷争,实行了西化政策,大力发展贸易,国家演变成为一个以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

此外,新政府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实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鼓励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一举措在今后的二十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拉开了日本经济崛起的序幕。

其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经济改革还推动了新的货币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建立,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效果。

推行矿山特许权制,极力发展煤炭、铁矿等重工业的生产,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最后,新政府还推广了现代农业,影响了日本农业的现代化。

采用雇佣劳动制、激励农业发展、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的生产关系,为农民争求权益,并支持手工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三、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专题八 明治维新 幕府统治阶级构成 ①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②被统治阶级:农、工、商

皇(傀 儡)
将 士

大 名
武 士
幕府统治 下的日本社会 分为士、农、 工、商四个等 级,武士阶级 是统治阶级。 身份等级世代 相继,不能逾 越。
农 工

专题八 明治维新 幕府统治的阶级构成 ①统治阶级:天皇、将军、大名、武士 ②被统治阶级:农、工、商 一、背景 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背景 ⒈幕府统治危机——必要性 ⑴自然经济解体 内忧外患 ⑵社会矛盾激化 ⑶列强侵略 ⒉倒幕运动——可能性 二、举措 ⒈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近代化国家,振兴日本民族 ⒉内容(全盘西化)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举措 ⒈目的 ⒉内容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县 县

京 都
县 县 县 县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举措 2、内容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⑵经济:殖产兴业 ⑶军事:富国强兵
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侵略扩张。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举措 2、内容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⑵经济:殖产兴业 ⑶军事:富国强兵 ⑷思想文化:文明开化 ①教育改革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一、背景 二、举措 2、内容 ⑴政治:破除旧政治体制 ⑵经济:殖产兴业 ①方针 第一阶段:创办官营企业(国家带头实行 资本主义工业化)
第二阶段: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明治政府出售国营企业价格极 其低廉,有时近乎无偿赠与。政府 投资兵库造船所81万日元,财产估 价32万元,出售价格18万元;政府 投资釜石铁矿237万元,财产估价73 万元,出售价格仅1万多元。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一、内容概览社会阶层结构:描述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中的社会阶层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贵族、僧侣、武士、农民和其他自由民等。

土地分配与所有权:分析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土地分配与所有权特点,探讨土地作为权力和地位象征的方式,以及土地经营方式对等级制度的影响。

权力与义务:阐述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权力与义务分配,揭示各级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军事与宗教:讨论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军事与宗教特征,说明骑士精神、僧侣势力在等级制度中的作用,以及神权政治与封建等级制度的相互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的变革:对比分析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革过程,指出导致等级制度变革的历史事件和原因。

1.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的定义在西欧和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中,社会被分为不同的阶层或等级,每个等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权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比这两个国家的封建等级制度,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起源于古代,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开始实行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制度,即领主将土地分封给他的骑士,骑士则需要效忠于领主并为领地提供军事援助和其他服务。

这种土地分配制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等级体系,包括国王、贵族、教会、农民和商人等。

在这个体系中,国王位于最顶端,拥有最高的权力和财富,而贵族、教会和农民则分别占据不同的等级位置。

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则相对简单。

在封建时代,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天皇、将军、大名和农民。

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精神和宗教方面。

将军是实际的国家统治者,主要负责日本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大名则是各个地区的领主,他们负责保护自己的领土和领民,并向将军进贡。

而农民则是最普通的日本公民,他们耕种土地并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是社会的基础。

尽管西欧和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形式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等级森严、权力分明的社会体制。

日本的社会

日本的社会
5. 社会
5.1 总论 5.1.1 阶级与身份差


阶级与身份差小 二战结束前的华族、财阀已经不存在 现在社会地位高的:大企业经营者、高级官吏、一流 大学教授、医生、律师、国会议员。大多数出身贫微。 地位与出身几乎无关,与学历、实力有关。 大家都努力,活力所在。 大富豪、穷人都少,大部分是中产阶级,90%的人认 为自己是“中流”。
6、3、3、4制 小学: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科目。一师多科。100% 中学: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素质。分科。100% 高中: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所需要的素质。 普通教育 专门教育:工(机、电、化工、土木、建筑、信息、材料等) 农、商、水产等 大学:知识、人格、应用能力 医学、牙科6年;研究生2,3年;短期大学 2年

每逢圣诞节和新年到来之际,常有些慈善机构或社团,出于爱心关怀,特 意把那些流浪汉请到宾馆,让他们理发、洗澡,招待食宿,劝说他们结束 流浪,回归社会。可是收效都不大,多数人酒足饭饱之后,第二天又过起 流浪生活。由此看来,这些流浪汉大多数并非因就业无门、生活无着而被 迫流落街头,而显然是别有原因,“自愿”流浪。据说,日本不少社会学 家曾对日本的“流浪汉现象”做过调查和分析。有的认为,这些人心理健 康有障碍,面对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压力失去自制和承受的能力, 以致企求在流浪中来“逃脱”;有的认为,这是日本社会多年来追求高福 利、高享受的一种异化与反叛,当个人的高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走向 了另一极端,想以无所求的心态来满足自己内心虚幻的欲望;还有的观点
相当多的人患有高血糖、高血脂等富贵病,足见这些人绝不愁没吃的。其
次,当流浪汉自由自在,不受人约束。比如,拿了政府补助金,就要定期 申报自己的经济状况,若发现另有其他收入,不仅取消补助,还要罚款; 要是去了新的地方,又得重新申请;不如任意流浪不求人。再者,流浪汉 如今在日本已形成一个群体,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处,同病相怜,彼 此没有利害纠葛,省去通常人际关系中那些烦恼,所以条件虽差,倒也相 安好处。正因为有如此“吸引力”,政府及相关部门虽多方向他们提供就 业的岗位,而他们就是不肯去。

日本纵向社会结构及日本的“家制度”

日本纵向社会结构及日本的“家制度”

日本纵向社会结构及日本的“家制度”作者:杨瑞娜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6期一、日本纵向社会结构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

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

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以呈现出个人主义、契约精神为基础的欧美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的意识的日本式的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是单一的,通过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

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

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中根认为日本社会呈现出“纵向”结构。

他所分析的基础如下:首先,他认为无论哪个社会,个人都是通过“资格”和“立场”附属于某一社会集团或是社会阶层的。

而在日本不是重视资格而是重视立场。

具体来说,就是比起强调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是属于哪个组织的则更加受到重视。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

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

如下图所示:处于领导位置的a和其他部下d、e、f、g的关系是通过b、c来实现的。

a是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这个结构的关键,若没有a,b 和c的关系是不成立的。

现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总结]

现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总结]

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徐建新 [世界历史]日本学界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制度称为身份制。

所谓社会等级是由一群具有同样身份的人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份即是等级,或者称之为身份等级。

身份等级所反映出的差别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权利等差。

在阶级社会中,身份等级是指每个阶级的特殊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等级集中体现为不同身份等级的成员在政治权利上、经济利益上、社会地位上享有的(或根本不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讲,阶级是与生产关系的体系相关联,属于经济的范畴,而身份等级则属于政治的、社会的范畴(1)。

所谓身份等级制,是指以法律的形式(包括习惯法、宗教法和国家基本法等不同的形式)将身份等级的划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秩序(或社会制度)固定下来,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

在19世纪中后期日本跨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日本人曾长期生活在按身份区分人的贵贱的所谓身份制社会中。

前近代的江户时代(1602年-1867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身份制社会,这种封建等级身份制是从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古代律令制国家中的"良-贱"身份等级制即是日本古代身份等级制的体现,而这种等级制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探讨古代日本身份等级制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于搞清古代日本的社会结构,理解日本前近代典型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前史,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将回顾公元七八世纪律令制时代的历史,对古代日本身份等级制的确立及其具体形态作一些考察。

一、律令制国家的"良-贱"身份等级制的确立公元7世纪以后,日本的奴隶主统治阶级积极引进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变革给旧有的身份等级制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

2020/8/18
定价实践
2
同时,工人阶级的劳动质量明显提高。
首先,工人平均受教育时间增加和受教育 程度提高。
其次,工人阶级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 迅速。
再次,企业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工人阶 级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提高。
另外,工人的劳动技能和均熟练程度也 在提高。
2020/8/18
定价实践
3
2.行业的变化:服务业工人已占主导地位。
2020/8/18
定价实践
5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资产阶级与传 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相比较,已发生了变 化:
1、家族资本家与经理资本家同时并存 2、脱离经营管理的食利资本家越来越多 3、金融寡头即垄断资产阶级的人数扩大 和无限权力的增长
4、中等资本家的数量稳中有增
2020/8/18
3.职业的变化: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
4.生存环境和外部特征的变化—收入增加 与生活、工作、劳动条件的改善。
2020/8/18
定价实践
4
(二)当代工人阶级的地位
1.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仍然 是受资本剥削、支配和统治的阶级,阶级 地位没变。
2. 工人阶级 与垄断资产阶级的贫富差别 不是缩小而是在扩大。工人阶级在政治上 仍然是没有社会统治权力的“无产者”.
传统中间阶层中最鲜明突出的一个变化 是农村小资产阶级在最近几十年急剧减 少。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小资 产阶级和自由职业者这类旧中间阶层的 人数和比重略有减少。
2020/8/18
定价实践
8
2.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
新中间阶层包括政府部门的中级行政官 员、国营和私营垄断企业中的中级管理 人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其它领域中的专业 技术人员等。战后,新中间阶层的人数 和比重显著增加。

《M型社会》

《M型社会》

《M型社会》《M型社会》是由日本作家荻原浩所著的一本社会学专著,书中探讨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分析了社会结构中的M型化趋势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M型社会所指的是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级不断缩小,富人和贫民的比例不断增加,形成一个“M”字形的图案,这种结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书中,荻原浩讲述了社会中的富人越来越富,贫民越来越穷的情况,并且指出了这种“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现象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安。

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与M型社会相关的不仅仅是贫富分化,还包括文化和人口分异。

荻原浩通过分析日本的社会结构,指出了日本的文化趋同性,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大,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小。

荻原浩认为,这种M型社会是由人们的选择所造成的,但同时也是人们的无奈选择。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确保贫民和中下层阶级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的分裂和不安。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和文化分化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和现实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它时,才能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稳定。

《M型社会》是一本关于日本社会结构的社会学专著,主要讨论了中产阶级不断缩小,富人和贫民的比例不断增加,形成一个“M”字形的图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通过对日本社会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让人们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M型社会》,读者可以了解到社会结构中的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局面,以及这种情况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分化和不安。

其中,作者荻原浩强调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层面,还牵涉到文化和人口分异。

书中讲述了日本的文化趋同性,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大,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小,这对日本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趋势的发生是由人们的选择所造成的,而政府和社会也应该采取措施,确保中下层阶级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的分裂和不安。

《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笔记

《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笔记

《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阅读札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二、章节概览及重点内容解读 (3)2.1 内容简述 (4)2.2 现代日本的政治体系形成与演变 (6)2.3 经济崛起与产业革命之路 (7)三、文化和社会变革中的现代日本 (8)3.1 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融合性 (9)3.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保护 (11)3.3 社会变革中的价值观转变和趋势分析 (12)3.4 现代日本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14)四、现代日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4.1 国际背景下的日本角色定位与外交策略 (17)4.2 社会老龄化问题与解决方案探索 (19)4.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举措 (20)4.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 (21)五、札记心得与思考 (23)5.1 阅读过程中的启示和收获 (24)5.2 对现代日本发展的个人看法和观点 (25)5.3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思考与实践 (26)5.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27)一、书籍概述《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作为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历史根源进行深度剖析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日本在20世纪所经历的巨大变革。

本书不仅追溯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转变的历史轨迹,还深入挖掘了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关键因素。

作者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日本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艰难抉择和取得的显著成就。

书中着重强调了天皇作为国家象征的角色,以及明治政府在推动现代化改革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废藩置县、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富国强兵等,对于确立现代日本国家体制的重要性。

本书还广泛涉猎了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教育改革、科技进步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日本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

日本政治结构与选举制度简述

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毋庸置疑。

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议会君主制。

并明确规定放弃战争。

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其特点为:议会内阁制、多级单轨的司法体系、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

日本的选举制度1996年以前是中选区制,由全国130个选举区按人口比例分别选举3—6名议员。

投票采用非移让式制度,候选人超过当选票数时剩余选票不许移让给同党其他候选人,世界上只有日本执行这种选举制度。

随着选民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日本的选举制度由中选区制向小选区制过渡。

1993年国会决议改革选举制度,实行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1996年10月首次在新选举制度下选举产生了国会。

在小选区实行多数当选制,获得有效票数最多者当选,但必须获得总票数的六分之一以上。

在比例代表区被重复推荐者的候选人若同时当选,则以小选区为先;具体操作是把全国分为300个小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一名众议员,余下的200个议席按人口比例分配给北海道、东北、北关东、南关东等11个比例区。

2000年,自民党通过方案把众议院比例代表区议员减少20名,在比例代表区以选区为单位政党提交候选人名薄,并以选区为单位计算选票,各政党根据得票率分配议席,确定各党的议席总数。

具体人选由各政党在选举前所排定的名单顺序确定。

在小选区制,选举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自民党是大型政党所以占尽优势。

同时,右翼小政党面临联合组建大政党与自民党竞争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占社会支持率30%上下的左翼就会土崩瓦解。

要麽作为一个小政党出现,要麽和右翼政党联合,可能还有执政的机会。

日本政党制可能因此走向两极化。

日本现在主要有六个政党:自民党、民主党、自由党、保守党、社民党、共产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渡边雅男内容提要 :由于日本的行政改革和劳资关系的变化 ,现代日本社会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贫富差别最大的社会。

阶级是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的基本概念。

法治国家和民主主义制度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的统治形态。

但是 ,不管这些政治制度怎样标榜平等和鼓吹公平 ,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制度。

日本自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预示着新的工人运动的到来。

关键词 :阶级 ;日本 ;社会结构一、现代日本社会的贫富差别迄今为止 ,人们普遍都认为日本是个富裕的国家、日本人过着富裕的生活。

日本人也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平等和富裕的国家。

但是 ,最近新发表的一些调查报告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说法。

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 OECD 经济合作组织在去年发表的《对日经济审查报告》。

这个报告以 2000年度的数据为调查对象。

这个调查报告表明 ,日本人中收入低的“相对贫困阶层”即个人收入中可以支配的部分低于国民收入中间值的收入群体在国民中的比例 ,在 17个OECD成员国家中位居第二位美国位于第一位 ,并远远超出了位于第三的爱尔兰。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它说明日本社会尚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之中。

造成这一事实的最大原因 ,是近年以来随着结构改革而实施的放松劳动市场管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由非正式就业而出现的劳动市场的两极分化问题。

同时 ,目前为止的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和养老金制度 ,也是造成这种贫富差别现象的原因。

时至今日 ,日本政府也无法忽视这一事实的存在。

在日本政府去年发表的《经济财政白皮书》中 ,特别强调了“贫富差别”在中青年龄段中的差别扩大趋势 ,并指出这种趋势具有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群体的可能性。

可是在前一段时间 ,总理府还曾经指出 ,出现贫富差别扩大指标的原因是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和单身家庭的出现所引起的 ,因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安倍前首相也曾经为此进行过辩解。

但是 ,这次发表的白皮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应该说是政府对自身的一个嘲讽。

那么 ,为什么迄今为止的一个所谓平等的国家 ,却突然被指出是一个仅次于美国的不平等的国家呢最近所出现的很多关于贫富差别的议论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

但是 ,曾经就有人3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整理。

26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对这个前提本身进行了质疑。

在 20世纪 7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平等神话》 ,实际上是根据OECD在 1972年发表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收入分配报告》为依据的。

这个报告书将日本和瑞典并列称之为收入平等水平最高的国家之列。

但在实际上 ,日本政府为这个报告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中 ,却是没有涵盖农民家庭和单身者的《家政调查》 ,因此平均收入的平等指数高于了实际水平。

当时就有一位叫石崎唯雄的经济学家指出了这个问题。

根据他当时重新计算的数据 ,当时的日本处于次于美国的、处于中下位置的不平等国家。

这就是说 ,即使在“平等神话”时代 ,日本实际上就是一个与美国相近似的不平等国家。

当然 ,虽然过去和现在都在使用“社会差别”这个概念 ,但是在今天 ,我们却不能忽视社会差别在不断扩大这一事实的含义和作用。

显而易见 ,形成今天这种新的差别社会是现今当局的政策和人为的“结构改革”的产物 ,其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政府企图通过放松管制来恢复社会经济竞争活力的社会经济政策。

这是从八十年代末期里根政权和撒切尔政权在美国和英国进行试验的所谓新自由主义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政策体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此 ,在区分“结构性差别”长期差别和“状态性差别”短期差别时 ,必须要考察一下其间的相关关系。

二、战后日本的阶级社会在研究社会差别问题时 ,首先应该确定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概念。

特别是不能忘记“阶级”这个基本的概念。

因为阶级这个概念指的就是不平等地享有不同的经济财富、政治权力和文化话语权的各个社会群体 ,因此在考察社会差别这个问题时 ,这个概念的使用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 ,遗憾的是 ,阶级概念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和冷战时代 ,被人们长期地作为一个政治上的专门用语而使用 ,因此 ,这个词汇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多负面的意味。

在中国是如此 ,在日本也是如此。

其结果是不仅普通国民 ,而且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也避免使用阶级这个词汇。

这是很受发达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保守政治家们的欢迎的一种现象 ,因为他们极力想要将这个概念作为冷战时代的一个特殊的意识形态词汇加以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阶层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 ,人们开始用社会的差异和稳定的阶层分化来表述社会组织的分解和断层等现象。

与此同时 ,由于具有斗争性质的工会组织被彻底地解散 ,成立了以贯彻劳资协调为原则的第二工会 ,在资本家阶级进行了提高企业效率和工作岗位合理化之后 ,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得到了提高。

许多人由此实现了购买电视机、家用汽车和用一生的工资为抵押贷款买房的梦想。

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些 ,工人们放弃了团结和斗争。

确实 ,工人阶级多多少少实现了那种市民生活式的理想 ,但是其结果使他们仅仅被物欲所束缚 ,完全退却到私人生活的空间中而丧失了阶级的意识。

而在另一方面 ,作为观念的阶级和作为语言的阶级 ,则已经完全被湮灭。

不仅是战后日本社会 ,在世界上各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处于这种矛盾和困惑的状态。

以下 ,我们再来简略地考察一下形成这种状态的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它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 ,是战后的复兴时期 1945?1960 。

在这个时期 ,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大规模组织活动曾经如燎原的烈火而蓬勃兴起。

在这种局势下 ,日本的资本家阶级丧失了自信 ,他们一面积极地进行冷战活动 ,一面对工人运动加强了攻势。

此后 ,将朝鲜战争视为“上天恩赐之良机”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语的日本经营者阶级 ,利用这个机会从工人手中夺回了经营权。

当时日本的工会组织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在 15年之后 ,终于爆发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总决27政治学研究 2008年第 1期战 ,即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人反抗资本家的运动 ?? ?三井、三池斗争1960年。

这场史称“整个工人阶级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总决战” ,最后以工人阶级的失败而结束 ,资本家阶级将此后开始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60?1973年作为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跳板 ,在工厂里广泛地开展了合理化与技术革新运动。

但是也就在这个时期 ,出现了战后的第二次危机 ,也即石油危机1973 ,由此标志着高速增长时代的终结和经济负增长时代的开始。

依靠廉价的进口石油而获取利润的日本资本家阶级对于这种经营环境的改变充满了危机感。

此后迎来的第三个阶段 ,即从低速增长阶段到泡沫繁荣时期 1973?1993 。

在这个阶段 ,以微电子和高技术革命为主要手段 ,在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的背景下 ,资本家阶级度过了所谓“滞胀”的难关 ,并在九十年代迎来了泡沫经济的巅峰阶段。

第三次危机就是这个阶段的终点 ,即泡沫经济的破灭时期 1993 。

此后开始的十年被称为停滞阶段失去的十年 ,是第四个阶段。

资本家阶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重新规划劳动力市场 ,背弃了日本的经营公约 ,拼命地将解雇和非正式就业者两种手段强加于工人阶级 ,以此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经济复苏的目的。

当前的日本仍然处于这个时期。

在冷战的背景下 ,阶层论的流行和阶级论的衰退 ,正是上述的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斗争在知识界的反映 ,是掌握着主导话语权的资本家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在学术界的表现。

当人们越是疏远和回避阶级的时候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阶级概念所应该担负的理论作用和分析功能就越是被回避 ,而对于资本主义的主体的资本家阶级来说 ,他们是非常愿意看到这一点的。

三、阶级? ??认识社会的基本概念装置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目前的任务 ,就是必须要恢复阶级这个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应该通过赋予作为社会科学中的这个古典的概念体系以新的理论内容的方式使阶级概念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关于本章中所提出的社会科学的概念装置问题 ,在这里我还想顺便做进一步的解释。

当人们听到概念装置这个词的时候 ,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解。

实际上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的作用 ,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装置一样。

如果在座的有学习理工科的同学 ,我们可以用自然科学所使用的分析装置 ,如电子显微镜或者色谱仪在观察与分析的作用来加以比喻。

当我们要观察肉眼所无法观察的自然界时 ,显微镜和色谱仪会发挥出作用。

这些装置属于观察肉眼所看不到的客观现实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最近以来 ,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使用了很多高级和复杂的机械装置。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 ,虽然也使用了某些物理装置 ,但是 ,更主要的是使用概念装置来观察和分析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 ,主要是通过头脑的抽象能力来发挥作用。

将各种概念有机地组合到一起 ,将其作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复杂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各种社会现象所掩盖的本质 ,正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使命所在。

如果说 ,社会科学的任务之一 ,是将复杂的社会现实加以分解和简单化、概念化 ,是一种抽象能力的话 ,那么 ,将它们加以组合 ,将复杂的现实重新加以体系化也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阶级这个概念 ,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所起到的正是这样一种作用。

它是一种用头脑重新认识和分析现象的工具 ,也就是一种在常识的意义上所认识不到的现象 ,也即社会现象后面的本质 ,会通过运用这种概念装置的分析来达到。

一什么是阶级我们先考察一下阶级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

在座的诸位也许会认为 ,阶级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明。

有意思的是 ,马克思曾经说过 ,“至于讲到我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28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 ,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很久以前 ,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就曾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①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的这句话使我们感到很大的震惊 ,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它意味着 ,阶级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专利 ,也不是仅仅是适用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的落后于现时代的历史性概念。

它在马克思以前很久远的时代就被使用 ,并且在马克思逝世以后一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和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科学的基本的经典概念。

例如 ,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入学术研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 ,也将阶级、身份和党派作为建构他的社会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事实上 ,在漫长的社会科学的历史中 ,阶级概念曾经数度被宣布已经死亡 ,但是每次又都重新被使用并表现出它不朽的生命力。

所谓的阶级 ,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组织中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分层而造成的不平等的社会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