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方案1.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加强北京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方
案1
附件:
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北京行动纲要》(以下简称《北京行动纲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2016年第34号令)要求,进一步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动的新型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在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订本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建设思路
(一)背景和意义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造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凝聚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进技术创新全过程实施。
当前,以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给全球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北京行动纲要》提出“新一代创新载体建设行动”,强化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创新体系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的必经之路。
(二)指导思想
立足首都战略定位,紧扣“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发展主线,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落实《北京行动纲要》、“互联网+”战略为目标,以机制改革和创新为抓手,主动布局、精准服务、动态管理,推动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高标准、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进一步聚焦主攻方向,强化五大创新能力,贯通企业内外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2020年,建成一批高标准、高层次的升级版企业技术中心,在优势领域形成一批“由北京创造”创新标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2.5%,全市企业技术中心万人有效专利拥有数达到230件以上。
(四)推进原则
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围绕《北京行动纲要》的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创新政策体系。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环境,进一步整合内外部产学研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主动布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北京行动纲要》“八大专项”的产业短板,加大力度,支持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创建支持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 —
高端引领、坚持以产品为导向。
围绕“高精尖”产品培育,在高端产品创制上有所突破,提升企业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能力,做大做强新创产品,构建以智能产品为核心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注重实效、突出核心指标建设。
围绕《北京行动纲要》创新驱动、高端发展等核心发展指标,加强评估和标准宣贯,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升级核心能力,宁缺毋滥,全面提升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整体水平。
二、打造企业技术中心升级版
(一)强化功能定位
企业技术中心是高精尖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重要枢纽,是企业突破产业壁垒,赶超世界先进,促进产品和服务占据产业高端、树立产业标准的突击力量,是企业加大产业技术合作、区域协同发展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二)聚焦主攻方向
按照《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产业发展领域、《北京行动纲要》细化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市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发展以下领域:
八个产业领域: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
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
五类高精尖产品:创新前沿产品、关键核心产品、集成服务
产品、设计创意产品、名优民生产品等。
核心前沿领域:智能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新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生产、民生相关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传统服务业、建筑业升级改造等。
其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等国家和本市部署的重点产业领域等。
(三)提升五大核心能力
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创制运营能力。
创制融入自主技术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交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积极申请PCT国际专利,开展专利运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升知识产权资本化运用能力。
高精尖产品创造能力。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分布式制造,持续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
推进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制造的解决方案,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新竞争优势。
协同创新能力。
围绕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战略,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
积极对接海外创新资源,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创新发展
战略。
通过项目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引进和集成。
积极探索通过技术交易、资源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
资源整合能力。
加强企业自身资源整合力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平台。
积极开展与央院央所、
—4 —
大学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京外优势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技术中心的合作,共享创新资源。
建设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工程实践等人才培育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交流、培养技能型人才。
机制创新能力。
制定企业技术创新规划、主动调整适应北京市产业发展要求。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的战略部门。
建立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环境,加强技术的研发、储备、集成、供给。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工作统筹
进一步完善市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统筹机制,强化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综合利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的支持。
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支持获得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标杆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
(三)综合管理和动态服务。